《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方向与方法》(讲课提纲)侯杰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浅析中国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指哪些在民间广泛存在的,属于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具有自发性的一种情感寄托、崇拜以及伴随着精神信仰而发生的行为和行动。

即“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一般是指乡土社会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练沥并延续至今的有关“神明、鬼魂、祖先、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

也有学者称之为“民俗宗教”(folklore religion)或“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on)。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

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

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由人至神和由神至人的社会互构过程.然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淡薄的国家,也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可是一旦走入民众间,就会发现,中国的民间信仰文化极其丰富。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种人物等都可以成为人们的崇拜对象,而且崇拜方式多种多样,纷繁复杂。

那么,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信仰现象背后蕴涵着什么样的意义?仔细探究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的起源关系密切,因为民间信仰某种意义上就是原初形态的宗教。

7、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上课版)

7、 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上课版)

江苏千年骆马湖因谐音“落马”引改名风波 (2010年05月23日 07:18:20 来源: 扬子晚报 )
这就是那块惹事的广告牌 。
一、“民间信仰”的概念辨析
“民间信仰”概念的初创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是始于日 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由日本学者最早 使用。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对民 间信仰(popular religion)作了如下定义:“民间 信仰是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共 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民间宗教、 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信 仰)。”
3、帝国的隐喻
作者在书中运用帝国的隐喻这一概念,主要 是针对早期西方学者提出的中国的民间信仰 的神灵体系是对帝国官僚科层制度的模仿这 一影响广泛的理论范式进行修正与挑战。王 斯福一方面揭示出民间社会对于帝国具有极 强的模仿能力,另一方面又强调这种模仿并 不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通过隐喻来 实现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乏意义改写、逆 转的事例,民间社会具有自己独立的行动逻 辑,并不是帝国的依附者。
“民间信仰”的几组概念辨析
3、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
“迷信”的三种含义(1)对应于科学的迷信( 宗教)(2)对应于宗教的迷信(民间信仰) (3)对应于正信的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学术术语,是学术研究 所建构的产物,基本上基于“价值中立”立 场之上;而“封建迷信”是一种官方话语, 是国家政权建设中所发明的“标签”,带有 浓厚的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2、祭祀圈和信仰圈
“祭祀圈”是随着祭祀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历 史上早已客观存在,但“祭祀圈”这一概念是 由日本学者冈田谦1938年提出的。他把祭祀 圈界定为“共同奉祀一主神的民众所居住之 地域”。

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管理问题

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管理问题

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管理问题中国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管理问题[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发布日期:2013-10-22 ]范丽珠陈纳民间信仰是一种真实存在民间信仰进入到学术视野是过去30多年诸多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不同领域开始对中国民间信仰进行研究,令中国民间信仰的恢复发展受到关注,并促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民间信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价值。

民间信仰是民众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和反映,是人在和自然互动的关系中发展出属于其文化的世界观,如中国人对天的信仰及大量从远古形成、发展并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宗教信仰与实践。

大量数千年历史中发展而来的符号象征都与中国民间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对象。

有谁能否定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有谁能否定“女娲补天”是华夏儿女的祖先?近年来,随着某些民间信仰形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民间信仰活动与仪式借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得到合法性的机会与渠道。

民间信仰生存状况的暧昧性由于民间信仰与仪式活动不同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这些官方认可的宗教,民间信仰没有“合法身份”。

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在目前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尚缺乏合法性存在的依据。

然而,近年来,不少学者的研究显示,民间信仰通过其文化合理性而在地方重新获得民众的支持。

由于民间信仰及其仪式在地方上具有文化合理性,故而在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得以恢复和发展。

民间信仰的管理问题在过去30多年中,民间信仰是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和管理模式的情况下,各地方采用不同的策略方式,才使民间信仰得以恢复并获得某些有限的发展空间。

不容否认的是,民间信仰仍然处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处境。

加上由于民间信仰本身复杂的民间性,在人口流动、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民间信仰活动及其组织难免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甚至酿成灾难,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4年初浙江海宁市黄港镇五丰村,一群妇女聚集在临时草棚进行“迷信活动”酿成的一场大火,致使40多名老人被烧身亡。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

论民间信仰的研究体系一、概述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既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也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的核心在于对民间信仰的内涵、外延、历史演变以及社会功能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仪式活动、传承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社会功能。

民间信仰研究还需要关注其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如宗教、民俗、神话传说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民间信仰研究体系注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它借鉴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民间信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特征,并为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还强调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

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揭示民间信仰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内涵。

结合理论分析,对民间信仰进行抽象概括和理论提升,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成果。

民间信仰研究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旨在全面揭示民间信仰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为深入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1. 民间信仰的概念界定与重要性作为一种深植于民间社会、流传广泛的信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其概念界定,既包含了对传统神祇、祖先崇拜、巫术仪式等多元信仰对象的认同,也涵盖了这些信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

民间信仰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对社会文化结构的塑造上。

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不仅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通过一系列仪式活动、节庆习俗等,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民间信仰在心理调适和社会控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信仰民俗教案

我国信仰民俗教案

我国信仰民俗教案教案标题:我国信仰民俗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我国的信仰民俗及其重要性;2. 掌握我国主要的信仰民俗及其相关知识;3.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呈现一幅描绘我国信仰民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我国的信仰民俗有了解吗?可以举例说明。

二、知识介绍(15分钟)1. 通过PPT或黑板,介绍我国主要的信仰民俗,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2. 分别介绍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与信仰相关的习俗等;3. 引导学生思考信仰民俗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信仰民俗进行深入研究;2. 要求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对该信仰民俗的了解,包括相关的习俗、传统食物、庆祝活动等;3. 鼓励学生积极互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四、展示与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2.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分享对其他信仰民俗的兴趣和疑问;3. 总结学习内容,强调我国信仰民俗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家长或长辈参与,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信仰民俗的理解和经历;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信仰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仪式等;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地区的信仰民俗,拓宽视野。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信仰民俗的认识和体会的短文;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的信仰民俗,并写下自己的发现。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学生展示的研究成果和对其他信仰民俗的提问;3. 学生完成的作业短文,包括对信仰民俗的理解和个人体会。

教案扩展:1. 邀请专家或当地信仰民俗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活动;2. 组织学生参与信仰民俗相关的手工制作、舞蹈或音乐表演等活动;3. 制作一份关于我国信仰民俗的小册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引言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流传、传统文化中形成的一种信仰形态。

它包括了许多民间宗教和习俗,是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祷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当代民间信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因此,对当代民间信仰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现状,研究者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的调查方法。

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针对当代民间信仰的问卷,通过面对面或在线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可以包括对信仰对象、信仰仪式、信仰习俗等方面的问题,以获取参与者的观点和经验。

2.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种深入调查的方式。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民间信仰群体,参与其信仰仪式和活动,并通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其信仰内容和意义。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采访信仰群体的成员,了解他们的信仰动机和体验。

3.文献研究民间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来深入了解当代民间信仰的起源和发展。

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宗教经典、民间传说等,以获取有关当代民间信仰的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信仰对象多元化2.信仰仪式个性化当代民间信仰的仪式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宗教仪式仍然存在,但逐渐融合了一些现代元素。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信仰仪式,如星座占卜、塔罗牌预测等。

这些个性化的仪式反映了现代人对独特经验和娱乐性的追求。

3.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当代民间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间信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寄托,尊重他人的信仰选择,这为民间信仰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结论当代民间信仰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特点的信仰形态。

通过对当代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信仰动机、信仰内容和信仰习俗,从而推动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民间信仰分析PPT课件.ppt

中国民间信仰分析PPT课件.ppt
13
1.团团围攻——近代民间信仰
太平天国
“礼俗改 革”
洋务运动
“风气初 开”
戊戌变法
“天下移 风”
民国时期
“移风易 俗”
? 虽然这一时期民间信仰收到了冲击,但是破除了民间 信仰中的迷信,带有启蒙色彩,凸显人本价值。
14
2.民间信仰在当代
? 在当代,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为 俗神信仰。中国 民间的俗神信仰主要是为了 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 ,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秦汉时期 ,主要是对先秦时期民间信仰的继承 与发展,同时也出现了 神仙方术 以及殲纬迷信 , 无论是秦皇还是汉武都热衷于此,就因为秦始皇 听信秦朝会“亡于胡也”而发动了对匈奴的 战争, 也因为神仙方术而派遣徐福去寻找 长生不老之药 的。
? 魏晋南北朝 ,战乱多,所以人们希望有人 拯救 他们,于是一些 英雄人物 也成为了民间信仰的一 部分,又如 城隍神,其主要责任就是 保境安民 的, 表达的是人类的祈求。
? 俗神信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流传下来的也仅 仅是一些碎片,如旧时年画绘有天官像,后来逐 渐演变为“福”字。更多的信仰则转化为大众追 求心理安慰的俗神信仰,表达人们 求福避祸 的心 理,如发财致富、健康长寿、亲朋平安、家人团 聚等。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15
三、民间信仰的分类(重点)
? 民间信仰的分类历来众说纷纭,混乱不 清,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
8
二、中国民间仰的起源与发展
?原始而神秘
?先秦民间信仰
继承与发展
先秦以后到明清
取舍与发展
近现代到当代
9
(一)先秦民间信仰
? 先秦民间信仰主要包括:
? 自然崇拜中的——天神崇拜、地神崇拜、 动植物神崇拜

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分析

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分析

民间信仰与风俗习惯分析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包括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

在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主要有儒教、道教、佛教、回教等,这些宗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非宗教信仰方面,民间信仰较为复杂,包括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风水信仰、命理卜卦等等。

祖先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祖先能够保佑后代家族的兴旺,因此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会有祖先庙。

祖先崇拜不仅仅局限于宗族,而且也扩展到了民间,人们会祭祀先祖,祈求好运和平安。

而鬼神信仰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有许多民间传说,比如妲己、白蛇传、牛郎织女等等,这些传说都反映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神鬼的地位,人们认为神鬼有着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助人。

同时,风水信仰、命理卜卦等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内容。

风水信仰认为环境和人的财运、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房屋建设和装修时要遵循相应的规则。

命理卜卦则认为人的命运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神秘的方式可以卜测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在民间形成、传承而来的。

在中国,风俗习惯具有地域和民族多样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风俗习惯。

1.午托习俗在中国南方,午托习俗十分普遍,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人们在午餐后会在床或椅子上打个盹,这样可以休息一下,同时也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和工作效率。

午托的时长通常在20-30分钟,这些时间也被称为“午休时间”。

2.过年习俗中国的春节是全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过年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人们会往家中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等等,这些习俗都代表着一种祝福或祈福的意义。

在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还会互相问候,表示彼此关心,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亲情和友情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民間信仰研究方向和方法
南開大學侯杰
田野調查與南中國研究
張光直建立區域社會文化模式,即以信仰為基礎結合其他社會生活的祭祀圈模式。

宋光宇有關扶乩、善書與善堂的解析。

李豐懋對醮典節慶和廟會文化的研究。

鄭志明關於鬼神崇拜、瑤池金母信仰的探究。

王見川對於鸞堂、關羽信仰的解讀。

李世偉對於媽祖信仰的探究。

謝國興對宋江陣的調查。

王嵩山有關民間進香的探討。

陳梅卿對廣澤尊王的闡釋。

王志宇對於恩主公信仰的探索。

科大衛有關北港村打醮的口述訪問。

蔡志祥對潮州澄海縣隆都前美鄉遊神的闡發。

陳守仁對神功戲的思索。

遊子安對勸善書和黃大仙信仰的講解。

廖迪生對天后信仰的探討。

歐大年和焦大衛合作研究在臺灣流行的民間
宗教教派。

康豹對台灣王爺信仰的研究。

勞格文對廣東、福建、江西廟會、村落文化
與民間信仰的調查。

上圖為在北京出版的精選本
田仲一成關於祭祀、演劇和宗族關係的田野調查
渡邊欣雄從社會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漢族的民俗宗教。

濱島敦俊關於江南城隍信仰的探討。

大陸學者
陳春聲對樟林神廟系統的揭示。

劉志偉對大洲島神廟與社區體系的解讀。

鄭振滿對莆田江口平原神廟祭典與社區發展模式的探索。

梁洪生、邵鴻等對江西樂安縣的研究。

錢杭、謝維揚對江西泰和羅家村研究。

劉曉春對贛南富東村信仰儀式的考察。

田野調查與北中國研究
1940年代,滿鐵北支經濟調查所慣行班對華北6個村落(河北省4個、山東省2個) 進行調查,涉及民間信仰(《中國農村慣行調查》)。

1990年代,陳振江、程嘨、路遙等人與日本學者聯合調查華北民間文化與宗教觀念。

杜贊奇以「文化的權力網絡」觀察國家政權如何透過祭祀等宗教活動影響華北鄉村社會的權力結構。

李世瑜於1949年以前在河北地區調查一貫道、黃天道等。

山東大學調查山東義和團。

南開大學調查天津義和團。

曹本冶、薛藝兵關於河北易縣、淶水兩地的後土崇拜與民間樂社研究。

趙世瑜有關華北廟會與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路遙及其助手足跡遍及山東及河北部分地區的70多縣,編著《山東民間秘密教門》。

右圖為調查研究的成果。

葉濤、任雙霞對2005年“九月九廟會”的王母池道觀慶典活動的觀摩。

刁統菊、李然對費縣龍王堂廟會的調查與思考。

徐芳的對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侯村女媧廟和女媧信仰的田野考察和研究。

歐大年、侯杰、範
麗珠主編的《保定
地區廟會文化與民
俗輯錄》,收錄
了保定地区庙会、
信仰民俗的调查报
告,是持续数年的
华北民间信仰调查
与研究的代表性成
果。

左圖為華北廟會場景
上圖為近期研究成果
結語
講求學術倫理
尊重 同情 理解
2008年1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