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_毕晓乐
阴阳思想的发展历程

阴阳思想的发展历程阴阳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的观察和思考,逐渐发展成一种关于宇宙、人类、道德等广泛领域的哲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昇降和地球四季的变化等自然现象,觉察到了宇宙的变化律,并将其归纳为阴阳二元对立的关系。
阴阳分别代表着太阳升起与落下、春夏秋冬等对立的自然现象。
这种对立关系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人们逐渐将其扩展到社会、人类和道德等领域。
阴阳哲学成为了解释自然和人类生存的基本理论。
公元前6世纪的道家思想家老子进一步发展了阴阳思想。
他认为阴阳是宇宙最原始的两种力量,万物的根源。
老子将阴阳思想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强调追求自然、简朴和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阴阳要达到平衡,人们应该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个人的修炼和社会的和平。
阴阳思想在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将阴阳思想融入到人伦关系中,将其引申为善恶、忠孝、仁义等对立的道德观念。
他强调人们应该根据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进行道德修养,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到了公元前3世纪的墨子时期,阴阳思想出现了与道家和儒家不同的发展方向。
墨子认为阴阳是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对立的两种存在形式,扩展到社会和道德领域的对立。
他强调人们应该追求公平、公正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类的幸福。
汉代至宋代是阴阳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阴阳思想被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说体系。
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将阴阳思想应用于医学、农学、历法等实践领域。
阴阳学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科学、医学、哲学等领域。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西方现代科学的引入,阴阳思想在中国逐渐衰落。
然而,一些学者仍然认为阴阳思想对于现代科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他们认为阴阳学说强调了综合、整体和变化的观念,对于研究更为复杂和系统的现代科学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阴阳五行学说是怎样产生的?

阴阳五行的产生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五行学说始于夏商,完善于春秋战国时期,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社会。
虽然它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
裴翁易文化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在意识的各个领域,深深嵌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果你不理解阴阳五行的图式,你就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化”。
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重要意义。
4800多年前的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
伏羲氏遂则其文以画先天八卦。
其文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据《辞源》:"大禹治水,理龟负文列于背,其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皆写于洛书......。
"据《协纪》记载“六经论五行者,最早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大禹谟》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
盖河图之一六,水也。
二七,火也。
三八,木也。
四九,金也。
五十,土也。
在图则左旋而相生,在书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看来,阴阳五行是到夏禹治水时已经产生了。
自伏羲氏画八卦至夏禹为时2200多年。
到了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对五行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一种可以战胜及抑制另一种。
其内容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战国时期,遵循五行相生的理论,五行共存。
所谓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学风水关于五行的起源,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中原五时气候和生化特征的抽象。
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相生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 相克 木克土 金克木 火克金 水克火 土克水
例、(全国Ⅰ山西)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C.水德 D.火德 例、(2010全国文综Ⅱ)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 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 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 “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 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 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
天干 甲 地支 子 生肖 子鼠 乙 丑 丑牛 丙 寅 寅虎 丁 卯 卯兔 戊 辰 辰龙 己 巳 巳蛇 庚 午 午马 辛 未 未羊 壬 申 申猴 癸 酉 戌 亥 亥猪 酉鸡 戌狗
【皇帝的号】 中国古代的皇帝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死后在太 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如唐高祖、唐太宗等。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 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如汉武帝、隋炀帝等。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 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 “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年号是封建皇帝在位是纪年用的名号,西汉时汉武帝 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1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 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B【解析】理解了各种称号的含义,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 【金榜】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 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20、与“金榜”有关的进士、殿试、天子门生,分别开始于 A、隋朝、唐朝、南宋 B、唐朝、唐朝、北宋 C、隋朝、唐朝、明朝 D、隋朝、唐朝、北宋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创立;唐朝武则天首 创武举和殿试;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 为天子门生。
从阴阳五行说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学思想

在 人类文 明的哲学 发展将 关注 点凝 聚到 与 自 然相 并列 的更 为具 体 的对 象—— 人 类 社 会 之前 , 即哲学 范畴 中 的伦 理 学 出现 之 前 , 们 更 多关 注 人 的是朴 素 的宇宙 构 成 理论 的探 索 , 们 之所 以称 我 这 些探 索是朴 素 的 , 因为这 些认识 及 理论 、 说 是 学
的形成 是建 立在 以生存 目的为基 础之上 的非 功利
性 纯粹 认识 。 ( ) 阳说 一 阴
阴 阳说在 中国历史 上甚至 到今 日仍 然被笼 罩 在 宗教 神学 的神秘 氛 围中 , 如梁启 超先 生所说 : 正 “ 阴阳五行说 为二 千年 来迷信 的大 本营 , 至今 日 直 在社会 上犹 有莫 大势力 。尽 管历史 的发 展却 将 阴 ”
人们 在追 求世 界 的 本 源 、 本质 、 共性 或绝 对 、
终极 的形 而上 形式 的过程 中建 立 了哲 学 。哲 学 的
最 原始 动力恰 恰 是 对 宇 宙和 世 界 的 自觉 认 知 , 雅 斯 贝尔 斯所 指称 的世界 文 明的“ 心时代 ” 轴 无疑 是
所 有 人类文 明 中哲 学探 索 的最 本 质 阶段 , 管 在 尽
[ 键 词 ]阴 阳 五行 说 ; 维 模 式 ; 联思 维 ; ; 美 思 想 关 思 关 美 审 [ 啁分 类 号 ] 2 7B 3 9 中 B 2 ;8 —0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o 2—32 (O 2 0 —0 5 O 文 1o 8 8 2 l )2 0 4一 4
易传阴阳五行学说之源

易传阴阳五行学说之源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易经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易传的起源、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易传的起源易传,即《易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经验、观察自然、描绘社会的智慧结晶。
最早的易传可以追溯到商朝,经过殷商与周代的不断更新与修订,形成了现今被广泛流传的《周易》版本。
易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
据传,祝融氏是古代中国的火神,他的子孙将火神的理念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为阴阳相对之物,阳为阴阳相对之物,两者结合产生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则描述了自然界万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二、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阴阳五行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总结,描述了宇宙、自然和人世万物的生成和演化规律。
阴阳学说表达了宇宙存在的两种基本属性,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则认为宇宙和世间万物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属性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阴阳五行学说强调了宇宙中的动态平衡和相互关系。
它描述了各种物质和现象之间互相依存、转化和影响的规律,以及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
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渗透到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中。
在古代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农业和军事等领域。
在天文学中,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和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中国特有的历法体系。
在医学领域,中医药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维持人体健康。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阴阳五行学说被应用于风水学,以平衡和谐的阴阳能量布局,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吉祥气场。
在农业方面,农民根据阴阳五行的变化,制定种植和农事活动的时间和方式,以获得丰收和稳定的生产。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古代人民探索和总结自然规律的结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
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它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理论系统的学说。
1. 太极图和阴阳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代。
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进行观察和总结,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
因此,阴阳学说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一。
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开始倡导“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了太极图的概念。
太极图是阴阳学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做为一种线条颜色的图形,它充分表达了阴阳相生、相互转化的思想。
太极图像一个生命在不断的盘旋中永不停息,在生死的边缘颠簸,引领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太极图的表现形式使阴阳学说更为形象、贴近人们的生活。
2. 五行学说的确立五行学说起源于战国时期,至东汉时代初期发展到比较成熟。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代表着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五种基本属性和特征。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得以确立,是因为它完美地融合了阴阳学说的思想,同时吸收了服色、音乐、时间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五行学说对于中国自然科学和医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科学方面,五行学说成为了古代中国人观察和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医学方面,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的结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3. 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李时中编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经典深入探讨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人体健康与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而宋代的张自熙则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详细地描述了地理形态和性质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清时代,陆王中、杨士雷等学者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推出了“气数”学说,进一步扩展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体系。
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一、引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围绕阴阳五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内涵和影响。
二、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变迁的历史时期。
人们开始思考自然、人类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而五行理论起源于《尚书》和《礼记》等古代典籍。
三、阴阳五行的内涵1. 阴阳理论阴阳是阴阳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宇宙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基本要素。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互为根源,相生相克,在交融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2.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和作用。
每一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性质,相互之间相生相克。
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哲学,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阴阳五行的作用阴阳五行理论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影响自然观阴阳五行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动态变化和内在联系。
这对后来的农业、医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影响人文观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观,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文观。
人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具有相似的规律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3. 影响社会伦理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中。
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来指导社会生活,如选择时机、布局家居等。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五、结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
它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阴阳五行的渊源和中医

阴阳五行的渊源和中医阴阳五行,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学说,产生的时间也有先后。
范文澜先生认为:原始阴阳学说产生于原始社会,而原始的五行学说产生于夏代初年。
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生活中是没有文字,据传说是以结绳记事的。
当时居住东方的民族称为夷族。
太皞hao是其中的一个部落的著名酋长,太皞hao姓风,神话里说他人头蛇身(实际是很有本领的意思)。
他的后裔相传伏義八卦。
伏羲可能是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皞hao是那个时代的一员。
伏羲八卦的初期大概是一种记事的符号。
八卦的最基本结构是阴爻,阳爻,八卦的卦形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这八个卦形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同一属性的若干事物,如乾卦为天、父,王、金,坤卦为地、母、布、釜等,,这就比远古结绳记事进了一步。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象形文字开始形成了,八卦就逐渐地失去了记事的内容,从而就只剩了阳爻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事物和现象;阴爻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事物和现象。
随着时间的转移,阴阳就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是在阴阳两种对抗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变化,阴阳、刚柔、动静、进退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交感,是事物之间运动变化的原因之所在。
这样阴阳就成了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用阴阳概念来认识字宙,解释宇宙万物,就是早期阴阳学说的基本精神。
殷周时期的《易经》已初步概括了这种思想。
直到公元前552-479年,教育家孔子整理出易、书、、礼、乐、春秋六种教本,其弟子和诸子百家撰作《易传》、《易经》、《易传》总称为《周易》。
《易传》发挥了《易经》的阴阳学说,肯定了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山川草兽,以及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走向反面。
《易经》还着重探讨了事物变化的原因,认为—切运动来源于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
如《易经·系辞》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就是说,昼夜明暗的交替,春夏秋冬的循环,一切变化都是由於阴(柔,月、寒),,,阳(刚、日、暑)的相互推移,方才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第26卷 第3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M ay.,2005Vol.26 No.3[收稿日期]2005-02-19[作者简介]毕晓乐(1979-),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齐鲁文化研究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毕 晓 乐(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关键词]阴阳五行;八神崇拜;日月崇拜;四时观念[摘 要]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
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
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B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3-0102-03 学术界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固然是一主要原因,然而大多数学者对阴阳五行起源的考察多关注于具体年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胡适提出阴阳五行为 齐学 正统的观点颇具新意[1],为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阴阳观念始于齐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齐地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的 八神崇拜 。
史记 封禅书 记载: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
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
其祀绝莫知起时。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
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
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
四曰阴主,祠三山。
五曰阳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莱山。
皆在齐北,并渤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
八曰四时主,祠琅邪。
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
币杂异焉。
从八神崇拜的内容而言除兵主蚩尤外其余皆为自然神,体现了东夷 殷商宗教系统崇拜自然的特征,从八神排列的顺序来看,天、地、阴、阳、月、日又都是相对待的范畴,体现了明显的对立统一观念。
具体来看:天主祠天齐渊,即为今临淄牛山脚下的五个喷涌的泉眼,因为 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故以 天齐 名之。
地主祠泰山梁父。
将天主和地主比较来看,两者在形式上具有对立性, 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
( 管子 五行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构成最基本的对应关系。
而在内容上两者又具有互补性,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 春秋繁露 阴阳义 ),天主与地主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了 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 ( 汉书 郊祀志 )的封禅之说。
阴主祠三山,阳主祠芝罘。
芝罘岛位于今烟台市西北,岛上有山古名芝罘山,今名老爷山。
阳主祠址在老爷山之南,海水之北。
阴主之祠在今莱州市西北海岸的三山之阴,为秦代所立。
最初的阴阳是指背阴和向阳两种性质相反的地方,后来 老子 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论及宇宙的产生时,始开阴阳抽象意义之先河。
从阴主、阳主之祠分别位于三山之北和芝罘山之南的位置来看,这里阴、阳的意义还只是处于原始阶段。
日主祠成山,成山古称不夜城,在今荣城北。
成山祭日应与太阳崇拜有关。
考古发现证明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尊上都刻有类似太阳图形的文字[2]。
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罐上和胶东海阳唐家遗址出土的彩陶罐上也有此类太阳图案[3]。
从东夷史前墓葬习俗来看,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各个阶段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始终都以东向为主[4],这与仰韶文化墓葬的方向以朝西为主、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绝大多数朝北以及良渚文化墓葬分为朝南和朝北两种的情况完全不同[5]。
东夷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半岛又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所以东夷的墓葬习俗应该与太阳崇拜有关。
而成山由于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较其他地区更早看到日出,所以在此处立日主祠以祭祀太阳当在情理之中。
102月主祠在莱山,即位于今山东龙口东南。
上古时期这里是莱夷的聚居地。
莱夷是东夷族中的一大支族,主要活动在今淄潍流域及其以东的广大地区。
商周之际,莱夷建国,定都归城(在今龙口市莱山之阴,又名灰城)。
1973年,归城遗址发现春秋时期的车马坑,出土了四件铜蛙式方环[6]。
1981年,与归城相距不远的莱阳前河村出土的陶上有四个被学者们称为族徽或图腾的陶文,其中一字王恩田先生解释为 黾 [7]。
黾,即为蛙的一种。
以黾作为图腾标志,体现了蛙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
由于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象征,而月亮的圆缺是以28天为一周期,这与女性的信水周期相同,这样月亮崇拜就与蛙神崇拜结合在一起了。
所以在莱夷故地建立月主祠大概是因为此地月崇拜最为典型。
考察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日主和月主崇拜应是阴阳抽象概念的最直接来源。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易传 系辞上 ),太阳和月亮一早一晚、一明一暗、一热一冷、一温一寒交替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性质上具有对立性,在形式上具有循环性,成为阴阳模式的典型代表。
远古时期许多地域都存在日、月崇拜,但是这种拜日兼及拜月、日月崇拜同时并存的现象大概只是东夷族所特有。
因此,日主和月主崇拜应是阴阳抽象概念的最直接来源。
其次,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并存的状况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观念。
从地理位置来看,天主祠在今临淄南,地主祠在泰山梁父,位于今鲁中地区,地缘关系比较密切,两者的组合既有内容上的对立性又有性质上的统一性;而阴、阳、日、月四主之祠位于今胶莱地区,阴阳和日月的组合也体现了在相似文化背景下信仰内容的互补性。
再次,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崇拜是远古时期东夷族崇拜自然的典型表现,而阴阳抽象概念的产生正是以具体的自然现象为基础,以物象的对立性质为结构模式,经过长时期思维水平的提升而形成的。
天地崇拜的并列,阴阳信仰的并存,日月崇拜的互补,无疑具备了阴阳抽象过程中所需的两个基本要素。
三对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自然崇拜并存的现象,这在远古时期的其它地域无疑是少见的。
从甲骨文中出现 阴 、 阳 二字到 老子 中 阴阳 成为哲学抽象概念,其间大概有近两千年时间,由于缺少足够的资料,所以学者们对阴阳观念是如何由原始意义转变为抽象意义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笔者认为天主、地主、阴主、阳主、日主、月主崇拜同时并存的情况正体现了一种原始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与 周易 的阴阳爻相比,它们更为直观具体,正符合 观物取象 阶段的特征[8]。
从这个意义上说齐地八神崇拜在阴阳观念的哲学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五行观念与八神崇拜中的四时主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时主之祠在琅琊,琅琊在今山东胶南东南境。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对四季的观测是原始初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东夷族中的少部落又是较早对四季进行观测的。
左传 昭公十七年 记载: 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越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 。
这是郯子讲述他的祖先少氏以鸟名官的轶事。
其中凤鸟氏为 历正 ,凤鸟氏之下又有玄鸟氏负责春分、秋分的测定,伯越氏专掌夏至、冬至的测定,青鸟氏负责立春、立夏的测定,丹鸟氏专掌立秋、立冬的测定等。
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又分别是古人判定四季的依据。
虽然这则材料所记节气比较完备,不排除有后人附加的成分,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东夷族很早就产生了四时观念。
后来在东夷族中的一支外迁形成商部族的过程中,其先进的天文历法也随之传播。
在殷商遗址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四时观念的原始记载,如 东方曰析,风曰协。
南方曰因,风曰凯。
西方曰夷,风曰彝。
北方曰伏,风曰役。
( 合集 14294)胡厚宣先生最早对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四方风与四方的关系。
李学勤先生则明确指出: 四方风刻辞的存在,正是商代有四时的最好证据。
[9]常正光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得出 四方是确立四时的基础,两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0]。
四方是四时这一时间观念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四时和四方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的记载早于 尚书 尧典 和 山海经 [11],这就说明甲骨文中的四方和四方风名是至今最早见诸文字的记载。
结合少氏以鸟名官判定四时的说法和商族与东夷的密切关系来看[12],在甲骨文记载之前,东夷族中大概已经存在四方风信仰。
另外,如果从我国的季风气候分析,四方风与四时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处北温带,属季风性气候。
冬季季风来自西北内陆,负载冷气流南下;夏季季风来自东南海洋,负载暖气流北上,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山东由于濒临夏季风发源之地的渤海,季风气候十分典型,所以远古时期东夷族观察四方风掌握四时规律应比其他地域更为有利。
产生于远古东夷居住地区的淮、海一带的 夏小正 就是以季风的去来作为季节转换的标志的。
夏小正 是夏代历法,说明东夷对四方风的认识不会晚于夏代。
由此看来,东夷族在远古时期就认识了四方风和四时规律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上可证明四方风与四时之间、四时与东夷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四时主之祭在东夷之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四时观念在八神崇拜中也属于自然神崇拜的范畴,它与阴阳和五行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看:首先,四时观念与阴阳概念有着天然的联系。
从内容来说,四时虽然包括春夏秋冬四种元素,但是却可以归纳为阴阳两个单元,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 管子 形势解 )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 ( 管子 乘马 )。
这样,四时就与二分法的阴阳观念联系起来。
从本质来说,阴阳是一个哲学范畴,而四时是一个普通的专有名词;阴阳概念是思想家对自然语言提炼升华的结果,而专有名词则是随着语言的发展自然形成的,所103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以四时观念的产生早于阴阳概念。
而阴阳的抽象性从逻辑上可以解释四时的成因,为四时观念从宇宙发生论的角度提供依据。
其次,四时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属性与五行相生理论注重元素顺向动态关系之间有着相通性。
五行相生关系的明确记载始见于 管子 一书,其中 四时 篇就是以四季循环规律作为五行相生的依据的。
文中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分别配以东南西北和木火金水,另外在夏秋之间安排中央和土德,以 辅四时入出 。
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生关系源于古人对钻木取火、火烬为灰(土)、掘土淘金、金属析水、滴水生木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循环往复的规律性与四时规律的周期性十分相似。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远古先民较早认识到四季的周期循环现象,形成对事物周期性的自觉把握和揭示。
这种周期现象是运动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每个周期是有限的可把握的,但周期的循环往复则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