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导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贯穿了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
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的起源、演变和影响,并对其在先秦时期的研究进行深入剖析。
一、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天人观念,而周朝的天人相应观念又西来自与孤立的一元论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观念融合发展,形成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体系。
阴阳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为雨,阳为天”的观念。
阴阳原本指的是自然界中的阴暗与明亮、冷与热等对立现象。
五行则是人们观察到的五个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这些元素通过相互作用来构成万物,并且被赋予了阴阳的属性。
二、阴阳五行的演变在先秦时期,众多学派纷纷探讨了阴阳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儒家学派、道家学派和墨家学派都对阴阳五行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主要关注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儒家经典《礼记》中提到:“人类以天地阴阳作为模板,在仪式中模拟阴阳之道。
”儒家认为通过效仿自然界的阴阳表现,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则更加重视自然界的阴阳现象。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
道家认为道是无形的,包含了阴阳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解和顺应自然的变化,人们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注重阴阳的平衡和和谐。
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个人和社会应该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实现和平与公义的社会秩序。
三、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先秦时期,对阴阳五行的研究在不同学派中有所侧重。
以下将分别探讨各学派对阴阳五行的理解和贡献。
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将阴阳五行应用于社会伦理和政治中。
他们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阴阳五行的原则来管理社会秩序,实现民众的和谐和安定。
在孔子的思想中,阴阳五行体现在仁、义、礼、智和信等五位德行中。
儒家追求的就是阴阳五行的和谐统一,通过仁爱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1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_宋艳萍

2001年第3期史学史研究No.3,2001总103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General,No.103阴阳五行与秦汉政治史观宋艳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5) [摘 要] 阴阳五行对秦汉政治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秦汉时期共有四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家尧后说;董仲舒所创三统说以及质文说。
这四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阴阳五行 政治史观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01)03-0018-10阴阳和五行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尚书·洪范》中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洪范》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元素,而没有后世所说的神秘色彩。
阴阳起初的意义也和后世相去甚远,《诗经·大雅·公刘》中提到:“既景乃岗,相其阴阳。
”这里的阴阳只是指是否向着太阳。
阴阳范畴的扩大大约在春秋时期,它不仅被用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被附会到社会现象中去。
阴阳五行的结合是在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一批专门言灾异的阴阳家。
他们吸收了齐燕等地的图谶及各种神话传说,使他们的阴阳五行观念带上了神秘色彩。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他把阴阳五行观念引申到历史观中,创造了“五德终始说”。
邹衍认为五行的排列顺序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运行的原则是间相胜,即: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邹衍认为,五行便是五德,人类历史是按五行相胜的原则循环前进的,每个帝王要得到五行中的一德,上天降下相应的符应表示对政权的承认,当这一帝王的德衰了,便由五德中胜过它的那一德来代替。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循环论,它对秦汉时期的历史观产生了极大影响,因这种史观与政治联系紧密,我们姑且称之为政治史观。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党圣元【摘要】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文化及其“和合”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文艺思想对于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等关系的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47)006【总页数】9页(P111-119)【关键词】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相成相济;“和合”美学观念【作者】党圣元【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2五行学说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观念,所谓“五行”即为构成世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性元素;阴阳观念始见于八卦,形成于殷周之际,在古人的观念中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发展和运动的动力因素。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思想逐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甚至出现合流现象,则是我国上古先民生存、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经验总结概括的必然。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形成了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当古人以此来解释世界时,便成为一个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
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用朴素的对立统一观点总结审美经验,并且逐步拓展延伸,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
阴阳五行文化的哲学核心是强调多样性、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谐,“和合”美学观念则超越了形式、结构间的对立,发展为天与人、心与物、性与情、文与质之间的“相成”“相济”,而传统文艺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于诸如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问题的关系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思想观念。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一、引言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系,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围绕阴阳五行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起源、内涵和影响。
二、阴阳五行的起源阴阳五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动荡变迁的历史时期。
人们开始思考自然、人类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思考。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而五行理论起源于《尚书》和《礼记》等古代典籍。
三、阴阳五行的内涵1. 阴阳理论阴阳是阴阳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宇宙中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基本要素。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
阴阳互为根源,相生相克,在交融中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2. 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和作用。
每一种物质都具有特定的性质,相互之间相生相克。
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哲学,使之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阴阳五行的作用阴阳五行理论在先秦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影响自然观阴阳五行理论促使人们对自然界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认识到天地万物的动态变化和内在联系。
这对后来的农业、医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影响人文观阴阳五行理论不仅应用于自然观,还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文观。
人被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具有相似的规律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3. 影响社会伦理阴阳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中。
人们通过观察和研究阴阳五行的变化来指导社会生活,如选择时机、布局家居等。
这种观念在后来的儒家、道家等学派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五、结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资源,它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和认知。
它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新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药物学专著。 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为上、中、 下三品,并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苦、 甘、辛、咸五味。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二、 两晋,隋唐时期(全面发展时期) 1.《脉经》晋·王叔和---脉学专著,24种病脉。 2.东晋·葛洪《肘后救卒方》:腹水护理、止血、狗脑敷治
一难”。该书用问答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 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 方面内容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 补充黄帝内经的不足,独取寸口、五腧穴理论、命门三 焦理论。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东汉末年)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为主, 后书以内伤杂病为主。 成就:创立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 朱丹溪(朱震亨):认为人体阴津常不足,相火常有余,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世称滋阴派。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四、明清时期: • 在继承古人同时,提出一些新的创见,尤其是温病学说
疯狗咬伤。 3.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专科护理
“葱管导尿术”比橡皮管导尿术早1200年。 5.唐·王涛《外治秘药》:传染病护理
2018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ppt
三、宋,金,元时期(丰富与发展) 医学界百家争鸣,涌现许多流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产生突破 性进展。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

孟凯韬:阴阳五行思想的沿革及五行的本质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然而,它的此等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已形成,而是随着“五行”概念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及至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合璧之后,才逐步确立的。
最早提出“五行”一词的是《尚书·甘誓》,最早对“五行”作了系统解释的则是《尚书·洪范》。
但据考证,二者的含义并不相同,《尚书·甘誓》所说的五行,指五种德行,即五种行为规范;《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指五种自然物,即五材,亦即木、火、土、金、水。
因此,五行的核心在于五材。
这也是五行最原始的意义。
后来经过演变而引伸为五种属性乃至五种功能,便使之涵盖上述两种意义并具有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功能,从而使之登上大雅之堂,被作为说理的工具。
由于古人对五行说的推崇,处事接物都试图将其纳入五行的框架,对天文、气象和医学的研究更是如此。
以四时配五行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对此,古人曾提出多种方案。
《管子·四时》篇中,以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据一方,各应一行(即春与东方及木对应,夏与南方及火对应,秋与西方及金对应,冬与北方及水对应)外,特提出“中央日土,土德实辅四时出入”,即土辅四时而不名时。
紧接其后的《管子·五行>篇中又提出一个“七十二日配一行”的方案,即从冬至开始,第一个72日配木,第二个72日配火,第三个72日配土,第四个72日配金,第五个72日配水。
这两种匹配法,一个突出四时而委屈五行,一个突出五行而委屈四时,都不是万全之策。
于是出现一年分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每季各配一行之说。
与五季配五行相关的还有五季配五运,即从木运开始,木为初运,主春;火为二运,主夏;土为三运,主长夏;金为四运,主秋;水为终运,主冬。
木运起于大寒,水运起于冬至后第四日。
每运各主73日零1刻,五运合计365日零5刻,正合周天之数。
此法沿用已久,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儒家思想与地域文化》序

承蒙作者 的盛情 与美意 ,再三嘱托于我——希望 化 》一书,纵使不能称之为 “ 心香一瓣 ”,但其芬芳
2 0 0 8 年 6 月 ,我 作 为 引进 人 才 至 四川 大 学 工 作 基 础上 , 一定会 在 中 国古 史研究 中获 得更 蘑要 的成
( 这 是我多年来 梦寐 以求 的事) 。时至今 日,我虽然仍 果 ,包括 在阴阳五行研究这样 的重大课题上 。中国古 未 能 被 评 聘 为硕 士 生 导 师 或 博 士 生 导 师 ,但 聊 以慰 藉 史研 究的更 灿烂的一页应会在这样 的年轻 一代学 人于
的 是 , 尚能 通 过 开 设研 究 生 课 程 等 方 式 ,与 诸 多 研 究 中写 就 。 ”
生交 流 。我所 开 设 的研究 生课 程 ,虽 然听 众不 算太
某也不敏 ,兼且不才;惟愿在此 ,接续师语 。私
多 ,但依然有不少 学 予愿 意选修 ,并且乐意在课外跟 窃之 意,笃 信 “ 一阳来复 ”,坚信 “ 花落春仍在 ”, 我继续交流 。程得 中君,便是其中之一 。在与学子们 期盼 “ 燕子 归来花 再红 ”。如此 ,唐人韩俚所云 “ 一 的 交 流 中 ,使 我 不 时感 受 到 绵 绵 不 尽 的 愉 悦 与 油 然 而 炷 心 香 洞 府 开 ”(《 仙 山 》) ,或 可切 切 期 待 矣 !
第 1 5卷 第 2期 2 0 1 3 年 4月
衡 水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g s h u i Un i v e r s i t y
Vo1 .1 5. NO. 2
Ap r . 2 01 3
《 儒 家 思 想 与地 域 文 化 》序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0 4 2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
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
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
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
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
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
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
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
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
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
“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
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
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
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
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
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
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
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
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
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
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
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
除阴阳家外,其余
四家多援引阴阳五行思想以为说理之助而已,对阴阳五行思想没有多少贡献。
在“结语”部分,笔者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了概要式的总结和归纳,并在某些部分有所延续和扩展——如总论阴阳五行的三大走向,同时附论“中国思维模式”问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B21
【目录】:内容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导论9-30第一节研究的意义与价值9-10第二节“公共思想资源”10-13第三节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24第四节研究的材料与内容24-30第二章阴阳的起源30-47第一节症结与方案30-31问题的症结30解决的方案30-31第二节旧说之评述31-39“阴阳”的含义31-32诸说之评述(国别与地域、时代、起点等)32-39第三节起源之考察39-47文字学的考察39-42文献学的考察42-44附论:阴阳与二分44-45简短的小结45-47第三章五行的起源47-70第一节“五行”语群的梳理47-53地47-48天48-50人50-52物52-53读音53第二节旧说之评述及起源之考察53-68五行起源的地域53-54五行起源的时代54-61五行起源的始点问题61-68本章内容小结68-69附:所引甲骨文、金文著录书目及其简称69-70第四章前诸子
时代的阴阳五行70-92第一节阴阳思想的发展70-80阳光之向背与地理之方位70阴阳.气.地震70-72阴阳及其“正”与“不正”(阴阳二分对比)72-74阴阳与占星术(阴阳相克)74-76阴阳与医学(阴阳和谐)76-78阴阳与兵家(阴阳转化)78-79老子与孔子(阴阳的对立统一)79-80第二节五行思想的发展80-92《洪范》的五行图式(自然物的分类)80-81和同之辨(五行相杂)81-82五帝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一)82-84干支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二)84-86五色与五行(五行图式之三)86-88五行相生88-89五行相胜89-90五行无常胜90-92第五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上)92-176第一节儒家92-121一、儒家概观92-93“儒家”正名92学术渊源92-93儒家流派93六艺与儒家93二、孔子与阴阳五行93-107孔子与《论语》及其他93-96孔子思想的三个层面96-99孔子说阴阳五行99-107三、思孟五行考107-116思孟及其著述107-109思孟之五行说109-116四、荀子与阴阳五行116-121荀子与《荀子》116荀子说阴阳116-119别一种“五行”之说119-121第二节道家121-144一、道家概略121-124“道家”正名121学术渊源121道家流派121-122道家著述122-124二、老子与阴阳五行124-132老子与《老子》124-125《老子》说阴阳(联系《太-生水》)125-131《老子》与五行131-132三、文子与列子132-135《文子》与阴阳五行132-134《列子》略说134-135四、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庄子与《庄子》135《庄子》与阴阳五行135-138五、帛书《黄帝四经》与阴阳138-142黄老之学与《黄帝四经》概述138-140《黄帝四经》的阴阳观140-142六、鹖冠子与阴阳五行142-144鹖冠子与《鹖冠子》142-143《鹖冠子》与阴
阳五行143-144第三节墨家144-176一、墨家概要144-152墨子生平144墨家学派144-145墨学渊源145-148墨家思想148《墨子》考辨148-152二、墨子与阴阳五行152-157墨子说阴阳152-154墨子说五行154-157三、《墨经》与五行157-164“五行毋常胜”正解157-162“五行毋常胜”说的影响162-164四、城守诸篇与阴阳五行164-170《迎敌祠》篇分析164-168《旗帜》篇分析168-169墨家与兵家的比较169-170五、墨学的流衍及影响170-176秦汉时期的墨学170-172墨家与道教172-176第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下)176-223第一节阴阳家176-202一、阴阳家要略176-185思想探源176-178两大类别178-180七大流派180-182有关著述182-185二、邹衍的思想185-198生平及著述185-186邹衍的思想186-197邹衍的影响197-198三、后学与末流198-202一般情形198-199炼丹术199-202第二节名家与法家202-210一、名家的直接援引(《公孙龙子》)202-206二、法家的驳斥与援引(《韩非子》)206-210第三节纵横家210-218一、纵横家述略210-212纵横家概貌210-211纵横家之著作211-212二、纵横家与阴阳五行(《鬼谷子》)212-218纵横家的阴阳观212-215纵横家的五行观215-218第四节农家218-223一、农家略述218-219农家与农学219-218农学著作218-219二、农家与阴阳五行219-223顺“时”而为219-220“三才”之道220土壤分类220-221耕作方法221-222总体评价222-223结语223-229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29-239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