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比西方的系统科学高明多了!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认识论,所以它属于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

阴阳,就是这两方面的概括。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的各个篇章之中的。

本章所选的部分篇章,主要在于阐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中运用的某些原则,但要深人地理解和掌握,还须结合本书各章节内容,仔细推敲和深入体会。

【原文】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注释】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张介宾注说:“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阴阳,一分为二,就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说文解字注笺》注:“总持为纲,分系为纪。

如网署,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

”这里亦可作纲领解。

万物之纲纪,即万物生长消亡变化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礼记正义·月令》:“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

”张介宾引朱子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父母,这里是本原、根本的意思。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

钱学森论中医语录钱学森论中医语录(钱学森教授是当代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哲人,他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的品德亦是我们杰出的榜样。

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在钱老诞辰100周年来临之际,摘此语录谨表纪念。

)姬竞竣一、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1、“我们知道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非常宝贵的科学真理,但人们‘以貌取人’,怀疑中医有没有真理,或进而认为中医是封建糟粕。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6)2、“中医理论托附于阴阳五行干支的思维框架,已经是辩证的了,比经典西医学强;但我想中医理论还是有点简单化,所以中医名医还要靠临床经验。

”(1988年11月21日致刘静和——《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9页)3、“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

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

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1988年11月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2页)4、“老中医也知道,只阴阳五行也不够用,他们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思维联想加以补充。

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

但这也就是辩证法!”(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79页)5、“中医理论就是典型法,从病人各种典型概括出阴阳五行的理论。

但就是对人体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医理论也不能作为死教条,按病人实际情况还应做适当调整。

中国有名的中医都是根据自己行医经验对医方做些适当变动,这才是名医,不是庸医。

”(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辉——《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0页)6、“医学不已有几千年的经验了吗?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样,在几千年中重复了亿亿万万次,所以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有经验基础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寿云等六同志——《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92页)7、“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钱学森同志论中医

钱学森同志论中医

钱学森论中医一、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1“我们知道中医包含着科学真理,非常宝贵的科学真理,但人们‘以貌取人’,怀疑中医有没有真理,或进而认为中医是封建糟粕。

”(1984年5月16日致李印生——《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088页,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6)2“中医理论托附于阴阳五行干支的思维框架,已经是辩证的了,比经典西医学强;但我想中医理论还是有点简单化,所以中医名医还要靠临床经验。

”(1988年11月21日致刘静和——《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9页)3“我的体会是,中医理论就是把几千年的临床经验用阴阳五行干支的框架来整理成唯象学理论。

这个框架一方面有用,因为它把复杂的关系明朗化了;另一方面又有局限性,因为框架太僵硬了。

你们搞中医唯象学就是一方面要发扬传统中医的优点,一方面补其不足。

”(1988年11月4日致邹伟俊——《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402页)4“老中医也知道,只阴阳五行也不够用,他们都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思维联想加以补充。

我想主要是相生相剋。

但这也就是辩证法!”(1994年10月7日致于景元——《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79页)5“中医理论就是典型法,从病人各种典型概括出阴阳五行的理论。

但就是对人体这一千百年事例中得出的中医理论也不能作为死教条,按病人实际情况还应做适当调整。

中国有名的中医都是根据自己行医经验对医方做些适当变动,这才是名医,不是庸医。

”(1995年1月25日致李世辉——《钱学森书信选(下卷)》1010页)6“医学不已有几千年的经验了吗?人的一生是有变化的,生老病死,但模式基本一样,在几千年中重复了亿亿万万次,所以医学,特别是中医,是有经验基础的。

”(1994年12月2日致王寿云等六同志——《钱学森书信选(下卷)》0992页)7“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

”(《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07页——此为1983年至1987年钱学森在507所学术讨论会上的历次讲话汇编)8“中医的特点在于从整体、从系统来看问题。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阴阳五行学说概要阴阳:本指物体对于阳光之背向,后引申为事物或问题的两种趋势或状态。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万物的起点:阴阳相合,乃生万物;也是事物运行的法则:“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

古人用它们来说明事物的结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第四十二章》),阐明事物间的关系;也用来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在古代中国又有尊阳卑阴的倾向,这是西周宗法建构所造成的,它对中国社会乃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它们看作是构成万物的基本材料。

用以说明多样性的物质世界的起源。

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又有相互制化的关系,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

用图表示如下:2、阴阳五行学说历史简述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古人对世界本源、构成及世界运动变化之根源的哲学思考,源于先秦,但它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是《周易》,大量运用于《易传》部分。

在《周易·系辞传》里,“阴阳”被看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阴阳合德,刚柔有体”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论概括性了。

《周易》认为,整个世界就是在阴阳这样两种对抗的物质力量的运动和矛盾中发生和发展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阴阳这两种对立物质相互斗争的结果。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 《甘誓》是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这个地方向六军发布的誓命,有人考证这是后人根据传闻而作,太早,不可靠。

目前,可靠的最早论述是《尚书·洪范》,是周武王克殷后向箕子问策时,箕子陈述的治国“天地之大法”,文中提出了帝王统治人们的各项政治经济原则,共有九条,称“洪范九畴”,第一畴就是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本,四曰金,五曰土。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水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风水学入门知识大全——阴阳五行学说一、简介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

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

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

所以说阴阳互根。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风水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所以,过去风水师又叫做“阴阳先生”,有的地方也叫做‘二宅先生’。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就达到了如此高度,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和惊讶。

二、五行的特性五行,即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曲能伸的特点。

“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发光、向上的特性。

包括看得见的光、热、火和看不见的辐射和能量。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最最基础的理论,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围绕阴阳五行来的,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得自然辨证理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一。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自,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行五行寅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属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

中医振兴十部曲之二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基础理论一直停留在几千年,现代人难以理解。

如果我们理解不了基础理论,不仅学不好中医,而且连中医如何发展都不知道,更不要谈振兴中医了!因此,中医现代化是当务之急。

很多人总是基于西方科学解释不了中医,进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西方科学现在也解释不了系统现象,我们不能说研究系统现象的科学不是科学!中医是中国先人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的一门学问,西方科学解释不了是很正常的。

不容否认,理解不了中医基础理论确实是中医的大问题。

文化当随时代,无论中医包含着多少的真理,只要得不到现代人理解,它最终都是要被淘汰的,中医现在几近灭亡的处境就是中医不能够顺应时代的结果。

钱学森在1980年提出中医现代化,并开启了用系统科学来进行中医现代化的先河。

不过,西方的系统科学是一个不成熟的理论,它至今无法解释任何自然秩序的存在,用它来进行中医现代化,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西方的系统理论问题出在哪呢?原来,它和西方科学一样,是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生命问题不可认识,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普遍联系不可认识,没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系统理论将长期停滞不前。

中国是系统科学的老祖宗,为什么它从一开始就走向了系统科学呢?原来,这与它的前提假设——气一元论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按照气一元论,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暂名为气),它告诉我们不了任何答案,真正的自然规律只可能是一个物质的组织原理,即系统学规律。

气一元论一直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系统学原理,因为物质从无序向无序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阴阳学说在这里真正要描述的是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系统科学的特点是什么?是注重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学说比西方的系统科学高明多了!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自然普遍性的系统秩序的存在,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支配自然秩序的规则,用来指导人的生存。

西方科学发展已经有几百年了,可它能够解释自然秩序的存在吗?答案是NO!按照西方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总结出的概率论规律,无限个偶然产生自然秩序的概率是零。

科学是用来探索最普遍规律的,而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系统秩序,西方科学解释不了自然秩序的存在,还在哪里自吹为“科学”!真是荒唐可笑!不可否认,西方的科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机械力学对解释系统现象的无能为力,也在一百年前发展出了系统理论,虽然近一百年来不断有所创新,如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但很快就停滞不前,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至今也无法用它解释任何自然秩序的存在。

西方的系统科学为什么无法解释自然秩序呢?原来,是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出了问题,这个前提假设其实就是原子说,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生命问题不可认识,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普遍联系无法认识,这都是西方科学的死穴。

中国是系统科学的老祖宗,它一直就是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万物的,中医就是系统科学的典范。

为什么西
方科学走上了还原论的道路,而东方科学却走上了系统论的道路呢?原来,是前提假设的不同造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

按照西方的原子说假设,我们只要挖掘出那少数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的实证还原分析方法就是它的一种具体应用。

我们之所以称东方有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气一元论这个前提假设之上的,按照这个假设,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这个理就是系统学原理,它就体现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中。

至今西方的科学家们还在试图找出那几个基本粒子来探索终极的自然规律。

可事实早已告诉我们,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根本不存在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万物分解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所谓的基本粒子,都不过是由同一种物质组织起来的不同花样,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现代人普遍认为东方没有科学!其实是他们不懂气一元论这个前提假设而已。

说句实话,没有气一元论,东方就只有空洞的哲学概念,如阴阳五行,而有了气一元论这个基石,东方科学就有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因为阴阳五行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

阴阳五行到底说了些什么呢?站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看世界,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物质不断有序和无序变换的过程。

如果把气分阴阳的话,那么阴一定就是气之有序状态,阳一定就是气之无序
状态,东方先哲就是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

一旦明白了阴阳的本质,就知道阴阳学说本质上是对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一种揭示。

统一的物质(气)在自然界只有聚散,而没有生灭,聚就是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或者说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散就是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或者说是物质系统的灭亡。

阴阳学说其实就提示了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在、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由于自然界的一切成系统的,因此,阴阳学说就是对自然终极规律的一种总结。

与阴阳学说一样,五行学说也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五行不是五种不同的材料,而是同一种物质(气)存在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

第一种运动就是组织,即物质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它对应五行中的木。

系统正是有了这种功能,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种运动就是离散,即物质从有序向无序转化,它对应五行中的金。

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描述了这种不对称运动。

第三种运动就是扩张,即系统的发展壮大,它对应五行中的火。

随着要素不断在系统空间产生,新形成的要素就会在竞争中不断向周围空间扩散,使系统空间扩张。

第四种运动就是压缩,即吸引力的本质,它对应五行中的水。

我们知道,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
当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物质组织起来变成占有空间小的有序要素的时候,物质占有空间压缩了,它就形成了一个低势点,使连续在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引力其实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

用水来描述引力的本质很形象吧!第五种运动就是控制,即普遍联系,它对应五行中的土。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它通过要素之间的竞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所有要素身上,顺应自己意志的要素就得到了它的优先支持,使它们不断在系统空间产生并发展,违背自己意志的要素就会受到它的强力抑制,使它们不断在系统空间衰退并灭亡,在要素的周期产生与灭亡之中,普遍联系方式产生了,它通过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要素的产生)和无序(要素的灭亡)周期变换在系统空间传递,控制着每一个要素的生死存亡,保持着系统的秩序。

这五种运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造就了系统整体上的平衡,并使系统能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弄清楚了阴阳五行学的本质,就知道东方科学的精髓了,它用统一的一种物质(气)的有序(阴)和无序(阳)变换的规律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五行即阴阳的细化,如木对应着物质由阳到阴的转化,金对应着物质由阴到阳的转化,土对应着物质的阴阳转换。

有了这个方法论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就能够准确地认识到那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
物质运动,从而对世界的本质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医就建立在对这种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

我们真应该为中国的先人点赞,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只是现代人站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去理解它,无论如何就看不懂它,只有站在中国的气一元论基础之上去看它,它才能照亮整个科学世界,推动科学的一次更伟大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