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系统界定法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哲学、农业等领域。
阴阳五行学说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方法。
首先是阴阳的认识。
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它代表对立面的统一,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观察来理解和认识。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男女、寒热等方面入手,把他们作为阴阳的表象来进行思考,从而逐渐领悟阴阳的本质。
其次是五行的认识。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分别表示金属、木材、水、火和土壤五大类事物。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五行的理解,我们可以对人体的疾病、中药的属性和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要认识五行,首先需要了解五行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然后再从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特征入手观察和探讨,逐渐领悟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最后是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中,阴阳、五行两种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阴阳表达了事物的两个极端,而五行是具体的事物分类方式,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和相生相克。
阴阳五行的认识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来逐渐领悟,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炼和体悟。
总之,了解阴阳五行学说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进行仔细观察和探索,并从中领悟其中的哲学和科学原理。
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了阴阳五行学说,才能更好地应用其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高我们的生命素质和健康水平。
阴阳五行—搜狗百科

阴阳五行—搜狗百科五行相生相克什么叫阴阳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将要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
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
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
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
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
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五行基本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
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
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
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
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的由来和运用的方法

传统文化阴阳五行的由来和运用的方法天上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流通,分别对应掌管着地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行在天上不停的运动,导致地上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产生了寒暑燥湿温凉六种温度变化,六种变化被称为六气。
天上五行被分为: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十个天干,称为天干五运。
地上六气被分为:亥子湿水,丑寒土,寅卯温木,辰湿土,巳午暖火,未暑土,申酉燥金,戌燥土,称为地支六气。
五行看不见,也摸不到,在天称为无形之气,六气在地上看得见也摸得到,称为有形之质。
气和质相互感应,产生变化,因此产生了万物,天在上,地在下,所以上和下称为天地,阳升在左,阴降与右,所以右和左被称为阴阳之路。
万物生与春天,春天属木,万物成与秋天,秋天暑金,所以木金为万物的始终。
阴阳开始变化的时候,被称为化,阴阳变化到了极点称为变,阴阳变化的过程称为神,能够认识阴阳变化规则的人,称为圣。
阴阳变化的过程,天上无形之气会有多有少,在地上的有形之质会有盛有衰,因此分为三阴三阳。
厥阴为少阴,阴之初始,少阴为二阴,是阴之长成,太阴为三阴,是阴之极点,阴极则变为少阳。
少阳为一阳,为阳之初始,阳明为二阳,是阳之长成,太阳为三阳,乃是阳之极点,阳极则变为厥阴。
这就是三阴三阳变化的过成。
天上为五行,所以每五年是一个阴阳周期的变化,地上为六气,所以地上六年是一个阴阳周期的变化。
甲己合化土,所以甲年和己年都是土运。
乙庚合化金,所以乙年和庚年都是金运,丙辛合化水,所以丙年和辛年都是水运。
丁壬合化木,所以丁年和壬年都是木运。
戊癸合化火,所以戊年和癸年都是火运。
子午为少阴,丑未为太阴,寅申为少阳,卯酉为阳明,辰酉为太阴,巳亥为厥阴,这是十二地支司天之令。
以2022年壬寅年为例,壬是木运,所以2022年要以五行木来判断这一年的年运如何,寅申为少阳,阳之初,为火主令。
啊2022年天干为木运,地支为火令,木火发生变化,木变弱,火变旺,由此判断2020年壬寅年,木运不佳。
阴阳与五行的运行(法则)规律!!!

阴阳与五行的运行(法则)规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从此以后就有了天和地,白天和黑夜,阴阳,有了东南西北中,就有了五行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力量;五行即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
阴阳与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框架。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
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
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最最基础的理论,可以说中医的一切都是围绕阴阳五行来的,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得自然辨证理论,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阴阳五行的学说。
阴阳学说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
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为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天、地、人合一。
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自,一看掌纹,能断出凶吉,其实这种没有任何科学据的论断未免言过其实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
五行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别人纳人这五大类的范畴。
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神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
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志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这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厘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行五行寅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属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属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第二章-阴阳五行

心
小 肠
舌Hale Waihona Puke 脉 喜 汗 洪面甘 黄宫
化湿中
长 夏
土脾胃口
肉 思 涎 缓唇
辛 白商
收燥
西
秋
金
肺
大 肠
鼻
皮 悲 涕 浮毛
咸 黑羽
藏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胱
耳
骨 恐 唾 沉发
五、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
五行学说认为:天地是一 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 宇宙。木、火、土、金、 水构成了宇宙的五行。
肝、心、脾、肺、肾构成 了人体中的五行,它们相 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 适应。
木反克金 金的本性能伤木,木的本性不能伤金。但是,木燃 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火过旺,可伤肺金,即“木火刑金”。 肝的阳气太过,多余的阳气上升到上焦的肺,使肺的阳气太过, 阴气不足。临床上对于肝阳太过引起的肺阳太过,肺阴不足证, 可以通过泻肝阳的方法祛肺阳救肺阴,或者,肝的阴气不足, 则肺的阴气下降补充肝的阴气,导致肺的阴气不足,阳气太过。 临床上对于肝阴不足引起肺阴不足,肺阳太过证,可以通过补 肝阴的方法救肺阴。 金反克火 火的本性能伤金,金的本性不能克火。但是,如把 火炉进气口和烟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灭死,即克火。肺火过 旺,可导致心脏衰竭; 火反克水 水的本性能灭火,火的本性不能克水。但是,火势 大于水势,也可以把水烧干。火过旺,可以伤肾,致肾水枯竭; 水反克土 土的本性能制水,水的本性不克土。但是,水势大 了,也可冲破土堤。肾阳亢进,相火妄动,可以伤脾胃,引起 胃亢; 土反克木 的本性能克土,土的本性不能克木。但是,土层过 厚,可以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亢进,可伤肝 胆。
另外,就是神明之府,神明就是精神就是思维,所 以这一条与人类自身密切相连,那么神明怎么来的, 还是与阴阳有关系。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五行: 木火土金水五位: 东南中西北四季: 春夏长夏秋冬五脏(阴里): 肝心(脑)脾肺肾六腑(阳表): 胆小肠(三焦) 胃大肠膀胱五官: 目舌口鼻耳五体: 筋(爪)脉肉皮骨五液: 泪汗涎(唾) 涕血五色: 绿(青) 红(赤) 黄白黑五味: 酸苦甜辛咸七情: 怒喜思悲(忧) 恐(惊)六欲: 视(看) 意(想) 尝(吃) 触听五志: 愤恨怨恼烦五感: 酸麻胀(肿) 痛木五觉: 热沉乏(烦) 紧凉五变: 硬(僵) 软(松) 粘结(瘀) 弯六邪: 风燥暑(火) 湿寒中医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哲学!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
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
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
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
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
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
脾统血。
脾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肺司宣发,外和皮毛。
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
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
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
李万源-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2012-5-28)

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李万源2012.5.26邮箱:wanyuan-yt@摘要:结合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提出了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构建了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指出了其中的阴与阳、生与克、双进与双出这三种平衡,从三平衡和三定性的角度对脏腑的生理病理进行了讨论,阐述了碱基四维关系在遗传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阴阳五行系统生克信息循环网络对社会形态与执法系统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阴阳五行系统;辩证法;三平衡;生克信息循环网络1 引言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与阴阳学说的观点是一致的。
阴阳学说是源自中国古代的对立统一理论,古人使用阴阳关系来分析相关事物的对立属性及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规律[1]。
然而,对立统一规律是矛盾间由直接作用而引发的,辩证法中的矛盾系统只包含了对立双方两个要素,这种二维矛盾关系只反映了矛盾事物的简单、暂时的现象,对于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复杂的体系,则需从用多维的角度来考量这些复杂体系中的事物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内部或不同物质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2]。
有利即为相生,有害即为相克。
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五行系统界定法摘要: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及层次性、周期性,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讲述了系统界定的方法,列举了界定的性质和生克关系,分析了中医学、思维和社会学的界定。
基于界定法,对社会系统分析方法如系统追溯法、系统界定法、系统中枢责任法等进行了探讨,并阐述了对政法系统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中枢;阴阳;五行;生克;界定Systemic Defi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Yin-Yang and Five-Element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hierarchy and periodicity of system are introduced, the method of Systemic Defin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in-Yang and Five-Element is nar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tive and inhibitive relationships of Definition is listed, the Definition 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and Social Science is analyzed. Social Systemic analyze methods based on Definition, such as trace method, definition method, and central responsibility method for system, are discussed, and the inspir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is stated.Key words: system; maincenter; Yin-Yang; Five-Elements; generation and inhibition; definition阴阳五行系统界定法是对系统内从点、线、面到层次乃至中枢和整体,其每一要素都以界为限定,并从阴阳生克的八相角度认识事物各层次后通过系统来解决问题。
系统辩证法是从系统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系统界定法是从系统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中医学中的辨证施治,其辩证为认识疾病的过程(即诊断学),而施治则为界定(即方剂学)。
1.系统概念1.1系统与要素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位的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当不考虑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而对某事物进行孤立考察时,该事物便是元素;当元素通过外部联系与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结为体系时,元素相对于这一体系便成了要素;当元素的内部联系被揭示出来时,元素相对于内部成分便成了系统。
元素在外部联系中成为要素、在内在联系中成为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
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
从原子、分子、细胞及器官(细胞层次组合)到星体、天体,都由基本要素构成。
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之间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为否定之否定的上下级层次关系。
系统空相结构可概括为五行的五大要素:点、线、面、层次、系统。
其中,点为量变过程,点与点的排列为线性方向,点的连续是量变过程;由线到面的组合为质变过程,线的合并为面的方向,线的兼并是面的质变过程;面的叠加方向是立体的层次性,即从面到层次的关系为否定之否定的周期变化关系。
层次是系统的基础。
每一层次间都包含质的突变,故层次之间的关系可视为否定之否定的生命上下代间的周期过程。
点、线、面、层次、系统之间皆具有界的概念,且所有界之间都具有可溶性、协作性和有机性。
有机系统之间的关系为在界定的前提下互相保护、互相救助、互相所为,即界的有机性。
点、线、面、层次、系统是生命空相的基本组,是宇宙的空相基本结构,亦可以应用到社会层次结构中(图1)。
由点→线→面→层次→系统的结构层次关系,可推导出:(1)结构中的八界性(其中阴阳的内涵涉及中医学阴阳范畴)、三平衡性(即协调性),即界之间的生克关系;(2)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有机性,即五行之间相互生克的三平衡能够有机结合;(3)要素组合的顺序性,即以生命作为参照系,调整要素内的空相结构生克顺序性、互利性、共生性。
生命体内的三平衡关系即界的八相八方平衡关系,也是系统之间的关系。
生克平衡关系有两种解读方法:(1)五星顺序解读(时相顺序),即中医解读法;(2)横向、空相、直接解读(空相三维性),即西医解读法。
1.2 系统中枢在系统中,起中心主导作用的部分为中枢,中枢是系统中各要素的主宰者、协调者和平衡中心,从原子核、大分子的中心特性,细胞核到神经中枢、太阳系中心及社会学中的铁路中枢、指挥中枢等,均为起中心主导作用的中枢概念。
中枢决定了系统的特性、功能和行为。
例如,太阳是太阳星系的中枢,其质量和运动轨迹变化影响其它天体的行为。
事物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谓主要矛盾问题就是矛盾中枢。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找到矛盾的中枢,再从余下的事情中找到其他问题并解决。
矛盾中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同各级政府委员会中的常委等。
例如,在社会学中,犯罪现象都必须追根朔源,找到主要矛盾,方能有效预防和整治犯罪;治疗心理疾病,须找对病人影响或刺激最大的因素,以此展开心理疏导方能起效。
同理,生命的任何进化都离不开中枢对全身机能的统一调配,以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变化。
例如,在动物听觉器官进化的过程中,对声波振动的感觉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来辨识的,中枢对这种感觉的接纳、发展和需求促使生物逐步形成了专一的听觉感受器官。
中枢对系统内各要素的特性可归纳为:协调性、平衡性和自组织性,由此形成结构性、功能性和顺序性等。
系统中枢的本能即在适当条件下,任何系统都可以发挥自动化的进化过程。
1.3 系统的层次性与周期性1.3.1层次性系统具有层次性。
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都具有独立性,它们的不同特性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该系统的性质和功能。
从点、线、面、层次看,生命机体的任一生理功能和特性由不同细胞的责任、不同组织的责任、不同器官的责任、不同系统的责任组成。
任一要素与层次的变化都将改变系统或层次的性质,如碳氢化合物分子缺失任一原子,其性质便会改变。
同理,人类的社会行为、部门功能皆有属于其特定层次的责任。
例如一个假产品事故的责任,一是工商质检等部门,二是所在地政府,三是上级责任。
生物的发育、进化方向可视为点、线、面、层次、系统的发展过程。
生命的进化方向即各层次系统的发展过程。
如由离子组成或小分子到大分子,即由点到面关系。
由大分子组合成线粒体、染色体为层次关系,其中细胞核为细胞的中枢。
由细胞系统(细胞核内、核外、线粒体等)到组织系统(肝由多叶组成、各种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等)到器官系统(胃、大小肠、五行五脏要素等)到完整功能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最后到中枢。
系统内的各层次关系有两种:(1)中医学的三平衡,为时相关系、内在关系、间接关系,为非直观型,即生克阴阳平衡关系;(2)西医学角度上的分子与分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直接关系,为空相关系,可视为外功能关系、直接关系,视为直观型,如胰腺功能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消化酶与食物之间的直接关系、外系统(要素)整体之间的关系等等。
1.3.1周期性生命系统的第一周期循环为第一代,即种子的形成过程;第二周期循环为第二代,即生命体的形成过程。
这两个周期之间的关系即两周期在质上具有不同性,称之为否定之否定,而并非简单的重复。
系统的生命周期性如同生命过程中的生、老、病、死,即更新概念。
系统的周期性即系统各层次间及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例如,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整体的人,其周期为出生的否定之否定,即从出生后,由量变产生的每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生理状态及行为表现(质变),再到最后结果的否定(死亡)过程。
无机、有机系统与社会系统可互为参照系。
宇宙的无机周期即原子的衰变,社会周期即历史上的更朝换代。
2 阴阳五行系统界定法的内涵2.1 界定概念“界”是指事物发展的边限或范围,如国界;“界定”则为对事物发展中时相和空相的划分确定。
例如,生物以万相细微的界进化方式应对环境条件的界,即环境条件与生命之间的相互界定的变动性,例如在生命的胚胎过程中,卵胚的每一次分裂、胎儿皮肤每时每刻向外扩展等发育特征,都伴随着新界定的建立,即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从界内向界外推进,不断突破原有的界,并在瞬时建立新的界,如此相互更替,类似否定之否定过程。
植物界也可依此类推。
生命器官进化方向便是不断更新适应环境变化的界定方向(过程)。
“界定法”为判断划分事物性质的研究方法,如同胶片与底片、看病与治病的对应关系。
如果说辩证法教人如何认识事物,那么界定法便是教人如何去解决问题,即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比如一个案件的侦破,首先寻找或查证犯罪事实,其次便在查证的证据基础上想办法抓捕作案人,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发现的新线索或新证据都要对应选择新的追捕方案,且制定出相对不同人、不同环境条件的不同方案,故对界定法的不同选择其效率不同。
2.2 系统的空相与时相界定2.2.1空相界定生命是器官系统的组合体,在这一组合体中,每一要素都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八方之界,各向异性。
从三维解读的空相角度上看,界定表现为界的八相性。
五行之间互相界定,五行中的任一行都受另外四行的制约,生克与乘侮之间皆有界。
具体来说,被生(对已有利的一面)与生(利国利民)为前与后,其中,前为有利条件,后为付出条件,即给别人利益。
被克与克为左与右,其中,被克中包含被界定和被制约,为对已不利的一面(一切不利条件)、被制约的一面(点量),而克为制约别人的条件,比如自己的权利、才能等。
阴(一切下降量)与阳(一切上升量)为上与下,包括社会法律系统内的界定和限定等所有量的阴阳变化(升降)量。
此阴阳升降包括生与被生、克与被克之中包含的量的升降变化,例如人在幼年时需要父母资助,成年后反而要资助父母和自己的儿女,这些量都在随时变化。
界的八相性为界定的基础,即在判断出矛盾事物客观条件中各方面要素的全部利害情况后,方能制定出的反措施。
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若要判断某一脏的病理,必须先了解其它四脏五腑的生理病理状态,然后结合望、闻、问、切的诊法,方能全方位的制定出正确的、系统的治疗方案。
例如补母泄子法即利用五行相生、子母关系的学说,从五行、五脏的生克与子母关系,说明一部分的治病法则,有补母、泻子两种,即在重点治疗本脏的基础上,辅助治子脏和母脏,弱者补其母,强者泄其子,还要处理克与被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