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合集下载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哲学、农业等领域。

阴阳五行学说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方法。

首先是阴阳的认识。

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它代表对立面的统一,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观察来理解和认识。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男女、寒热等方面入手,把他们作为阴阳的表象来进行思考,从而逐渐领悟阴阳的本质。

其次是五行的认识。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分别表示金属、木材、水、火和土壤五大类事物。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五行的理解,我们可以对人体的疾病、中药的属性和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要认识五行,首先需要了解五行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然后再从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特征入手观察和探讨,逐渐领悟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最后是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中,阴阳、五行两种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阴阳表达了事物的两个极端,而五行是具体的事物分类方式,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和相生相克。

阴阳五行的认识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来逐渐领悟,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炼和体悟。

总之,了解阴阳五行学说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进行仔细观察和探索,并从中领悟其中的哲学和科学原理。

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了阴阳五行学说,才能更好地应用其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高我们的生命素质和健康水平。

素问读后感了解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素问读后感了解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素问读后感了解中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我的印象中,读过《素问》的人总是被其中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所打动。

这本经典是关于中药的基础理论,它是华夏医学瑰宝、世界医学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医药学术思想的高峰之一,可以揭示出当时的一些医学观念: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其思想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是其学术基石;强调皇帝的医疗责任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素问》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石。

其中,“阴阳”是气象学术语,指天空的亮暗现象。

在医学上讲,“阴阳”则是指五脏、六腑、经脉、体质、情志、气血等的性质和属性,决定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根据《素问》中的记载,阴阳只是概念的一个方面。

在五行学说中,阴阳是最基础的概念。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由于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整个世界和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

人体内部的阴阳和五行之间是互相调和的,医治病痛也应该这样处理。

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石,五行理论主要是从宇宙宏观层面以及人体微观层面的角度,来解释事物本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规律。

此外,不同的治疗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五行学说中。

例如,对于疾病而言,治疗方法包括汤药、针灸、按摩或其他治疗方法。

汤药在阴阳和五行中发挥着作用,而针灸和按摩则在经脉中发挥作用。

总的来说,五行学说赋予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同时,它也促进了特定的疾病分类和治疗方法的发展。

《素问》中还有其他有用的文献,这些文献对儒家、道家、修道者、道教者、佛教徒等来说都有一定的意义。

也许,你会问:《素问》的阴阳五行理论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呢?这是因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人们只有理解、应用和实践阴阳五行学说,才可以在最大程度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方面取得成功。

此外,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中药、食疗、针灸、按摩等治疗手段的基础。

虽然,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但它在医学及其他领域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感想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感想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和感想1.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阐释和理论归纳。

其基本概念包括阴阳、五行以及天人合一等。

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的两个相反而又相互关联的部分,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五行则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水、火、木、金、土。

而天人合一,则是指人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宇宙的关系。

2.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从中归纳出的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宇宙中存在着阴阳两极,一切事物都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以及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分析为五行元素的组成等等。

3.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医学、农业等方面。

例如,在政治上,人们根据五行学说来解释君臣之间的关系、制定国家政策;在医学上,人们使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在农业上,人们使用这种学说来指导作物的生长、收割时间等。

4.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意义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精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遗产。

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它被用于中医治疗、风水学、装饰设计、健身养生等方面。

5.感想阴阳五行学说的精髓在于贯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审美,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自然、人类和宇宙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领悟到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等重要的价值观和观念。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阴阳五行学说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对阴阳五行的认识一、阴阳五行的概念1.1 阴阳的起源与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万物变化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阴阳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两种相对而言的对立面,如太阳与月亮、昼与夜、寒与暑等。

阴阳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还可以用来描述人类社会、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对立关系。

1.2 五行的起源与含义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基于对自然界观察总结而来。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世界的基本要素。

五行在古代中国的农业、医学、建筑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2.1 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在自然界中,阴阳不断地相互转化,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更迭等。

在人体中,阴阳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如饮食、运动、休息等都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

2.2 五行的相互制约五行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这种相克关系在自然界中起到了平衡和调节作用。

在人体中,五行的相互制约也能够影响人体的健康,如过多的火能够伤及肝脏,过多的水能够伤及肾脏等。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中的应用3.1 中医的阴阳观念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阴阳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3.2 五行与中药在中医药学中,五行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性味归经往往与五行的相应关系密切相关,如辛、苦、燥属于火,酸、苦、寒属于木等。

中医药学家通过研究五行的相互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3.3 阴阳五行与针灸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中的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密切相关,针灸师可以根据五行的相克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四、阴阳五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1 饮食调养阴阳五行的概念在饮食调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风水学知识,一起来看看吧!风水学入门知识大全——阴阳五行学说一、简介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易学哲学关于物质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这对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普遍规律。

阴阳学说,从宏观上和事物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上来观察和认识各种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无论是宏观宇宙,还是微观世界,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普遍存在的。

有阳性的物质,就有阴性的反物质;有正电,就有负电;有质子,就有反质子;天地、男女、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前进后退、寒暑、昼夜……地形上的乳突窝钳、山龙的正面背面、山水的顺逆、直曲、紧舒、急缓、刚柔、老嫩、宽窄、硬软……处处都有阴阳。

总之,凡属于沉静、下降、寒冷、重浊、柔弱、阴暗,趋向于静的物质都属于阴的范畴,而活跃、上升、轻浮、炎热、刚强、光亮,趋向于动的物质则属于阳的范畴。

阴阳一方面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又是统一的,阴阳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阴和绝对的阳存在。

所以说阴阳互根。

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物极必反,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阴阳是风水术的一个中心理论,风水特别讲究阴阳二气的冲和。

因为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是阴阳交媾的产物,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所以,过去风水师又叫做“阴阳先生”,有的地方也叫做‘二宅先生’。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水平就达到了如此高度,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骄傲和惊讶。

二、五行的特性五行,即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学说的“五行”概念,是易学哲学对世界万事万物高度抽象的概括。

“木曰曲直”,木具有生长、条达、能曲能伸的特点。

“火曰炎上”,火具有发热、发光、向上的特性。

包括看得见的光、热、火和看不见的辐射和能量。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阴阳学说: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

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委委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
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相制约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各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
盾方面此强则彼弱、此弱则彼强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消长转化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无限可分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之中又都包含着无限可分的矛盾方面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其“道之所生”也是源出于天地自然变化的“候之所始”,也就是说,五行学说同样是古人根据自然界的气候和物候现象,归纳和抽象天地气化的规律而形成的。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自然界各种生命现象的产生和消亡,都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万物的成败生死,一方面取决于其内在的本质因素,一方面取决于外在的气候条件,正如《素问》所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

九星悬朗,七曜周悬,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即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彰。

”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万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的外在条件,没有六气的运动变化,就没有万物的生化,生命也就不复存在了。

正是为了探索自然界中各事物的相互关联,古人对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归纳,升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1、木、火、土、金、水是四季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
2、五行相生是对五时气候、物候运转规律的抽象;
3、五行相克是对自然气候制胜规律的抽象;
4、五行的乘侮是对自然气候异常相胜规律的抽象;
5、事物的五行归类,是根据事物与五时和六气盛衰的紧密联系而划分的;
6、五行互藏是对五时气候各有五方之异,五时气候各有五气盛衰之特点的抽象总结。

五行学说完全是在总结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万物的生化和气候变化
的相互关联的规律的基础上而抽象形成的,它不仅继承了古人在观察揭示自然规律方面所做出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人从天体的运动、天地的相互感召来认识气候的变化,以天地一体、四时一体、万物一体的整体恒动的观点来认
识自然界所有的事物,以盲然变化规律来分析探讨具体事物的内部变化规律的基本思想方法。

不难看出,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都是抽象升华了古人对天地自然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这两种学说优势互补,互相为用,就构成了古人用以解释自然、探索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五行思想可谓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

它反映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这种空间意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

它认为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人的对立面而存在,而是与人息息相通。

人并不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与自然融合为一。

人类本身是自然界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顺着自然规律,从根本上与自然相合,这就是“天人合一”。

只有天人合一,才谈得上宇宙的整体性。

在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都是主张“天人合一”的,尽管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但他们都认为人和自然是一气相通的。

人在自然中成长,和自然是同态对应的,人在宇宙整体中,既是主动的,追求与天道(自然规律)相一致,又是被动的,为宇宙的整体性所规定,所制约。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又在大自然中生活,当然与自然界有着统一性。

在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指导下,古人把人和自然相类比,认为人身是一个小天地。

这种把人比作小宇宙的类比方法,曾多年来被认为是极不科学的机械类比,然而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验证了先人们的惊人预见。

写到这里,我不禁慨然而叹古代思想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叹他们能站在大自然之上的高度,总结大自然变化之道的宏伟胸襟,叹他们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随着天地自然变化而变化、无不与天地自然的变化服从于同一规律的无比聪慧,叹自己以往未能真正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真谛也曾人云亦云地大谈阴阳五行学说的朴素性局限性的荒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