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八十年代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2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
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了干扰和损害,60年代初中共中央开始纠正这一错误,但1964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这一方针又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8年样板戏几乎独占了中国所有的艺术舞台。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也几乎停止。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一、“文化大革命”概述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此间,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艺事业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江青、康生等在60年代初期策划批判了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与文艺观点,抓了所谓的‚个别问题‛。
1966年初形成并在同年4月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以中共中央名义批发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推动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把一场文学灾难上升为政治灾难,成千上万人受到牵连。
‚文革‛期间,江青等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取了《红灯记》、《沙家浜》、《臹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戏曲改革成果,封为‚革命样板戏‛。
他们还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等理论。
文艺界变成了专臸主义的一统天下。
50年代、60年代小说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一、历史题材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短篇有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百合花》等,也取材于解放战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第23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3.1复习笔记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一)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二)“民间”的含义1.“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2.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三)“民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的“民间”,主要表现为某种艺术因素渗透在创作中,稀释了当时对创作干预过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宣传功能;2.文革后的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常常作为新的审美空间,并以“文化”为特征来取代文学创作中过于强大的政治意识;3.90年代以来,作家们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并从中确认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理想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国家意志的派生物;2.“文化大革命”时期,理想主义被“四人帮”统治集团强调到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地步;3.“文革”结束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倦,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向上追求、放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4.90年代,经济利益刺激了一般社会情绪,人们不加分析地盲目歌颂市场经济,回避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于是,知识分子主动发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转向民间立场,呼唤人的精神理想。
(五)民间理想的独特性1.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2.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3.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4.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因而具有藏污纳垢性。
80年代小说王蒙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二)
本章要点
1 2 3 4
王蒙
汪曾祺
莫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华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生平创作历程 王蒙(1934----),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北京。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三)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静珍、静宜等人的典 型形象。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Company Logo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d7a5bb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a.png)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0——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0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0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5.当代文学史笔记考点

【简答】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一)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的标志。
(二)冲突:文学独立地位的获得并非一帆风顺。
其间还有冲突。
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批判运动,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一)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文学也受到了很大冲击:1、人际关系的改变,商品化。
2、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二)文学的变化:1、文学存在方式变化:文学成为商品,创作与阅读成为消费过程,文学期刊也市场化。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3、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一)外来的影响资源:1、外国译著的再版和重新刊印。
2、对现代文学特别是20、30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家、作品的重评。
(二)外来影响的特点。
这时期对外来文化、文学资源的吸取主要集中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论和现代派文学上。
1、原因:这是由文学环境决定的。
2、内容: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
3、意义:促进了中国现代派小说实验的出现,和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
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派文学创作:现代派小说实验、先锋小说、探索话剧、朦胧诗等。
并引起了中国现代派小说的讨论。
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一)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主要指五十年代反右和历次文艺批判运动中由于政治或艺术原因受到攻击的作家。
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60年代初开始的上山下乡的知青运动,在68年开始大盛。
这一运动产生了大批具有知青身份的作家。
80年代后期,在新的环境下,新的作家群体出现。
3、中年作家:文革结束后已届中年,才开始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80年代文学思潮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和战斗性。
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末日,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1977年至1979年,政治的拨乱反正也贯彻到文艺领域。
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
文艺组织恢复工作。
文学刊物相继复刊。
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
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
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
(二)文艺论争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臵疑。
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
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廓清了一直以来对现实主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观念,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确立了新时期文艺复苏的方向。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一)文学潮流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
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 用艺术的形式对刚刚逝去的文革提出了质疑,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
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
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开启风气之作。
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腊月〃正月》(二)文学论争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
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
需不需要现代派;现代派好不好;现代派与伪现代派。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1、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
如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主》等。
A、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B、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
如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2、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A、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B、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C、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二)文学论争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
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
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
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
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
如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
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
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七讲 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念来指称。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
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蒙。
伤痕文学1、简介: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3、主要作家一、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二、卢新华《伤痕》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
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三、张贤亮1、简介:1936年生,江苏人。
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要作家。
1993年初‚下海‛创办华夏西部影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
张贤亮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
2、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早安朋友》《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3、《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属于伤痕小说:当一个人已经不能在他的同类中寻求到友谊与关怀,而要把他的爱倾注到一条四足动物的身上时,他一定是经历了一段难言的痛苦和正在苦熬着不能忍受的孤独。
很多个夜晚,他都是搂着它来相互取暖,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好像世界上只剩下他和他的狗了。
其实,邢老汉是有过家,有过女人的。
要真正理解他和他的狗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还得从这点说起。
4、反思小说《绿化树》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经受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马樱花。
四、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周克芹(1936—1990):四川简阳人。
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
作者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伤痕文学1、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2、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反思文学1、概念: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2、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王蒙《布礼》《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3、古华A、生于1942年,湖南嘉禾县人,现旅居加拿大。
代表作品:《芙蓉镇》(1981年发表,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被改编成电影)《美丽崖豆杉》《爬满青藤的木屋》《金叶木莲》《浮屠岭》。
B、《芙蓉镇》以60、70年代政治运动为背景,塑造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等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