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圣才出品】

第14章感应着时代的大变动14.1复习笔记一、改革开放政策下的社会与文学的责任(一)“改革文学”产生的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的改革浪潮重新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文学创作日益兴盛,“改革文学”由此产生。

(二)“改革文学”思潮的兴起1983~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改革文学”的思潮勃然兴起。

(三)“改革文学”的范围凡是反映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变化、人的心理和命运变化的文学作品,都属于“改革文学”。

(四)“改革文学”的创作特点作家们对政治生活具有强烈的参与精神,这表现在:1.坚定不移地宣传改革政策的必要与必然;2.注重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利于改革的因素的批判。

(五)“改革文学”的发展阶段1.改革文学的发轫期(1979~1980)(1)主题揭示旧的经济体制、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

(2)代表作品①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②“开拓者家族”的人物系列——张锲的《改革者》、焦祖尧的《跋涉者》、水运宪《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③剧作家沙叶新(与李守成、姚明德合作)的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④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1981~1985)(1)主题剖示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透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变化。

(2)代表作品①长篇小说: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苏叔阳的《故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②中篇小说:路遥的《人生》、矫健《老人仓》、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3.改革文学的第三阶段(1985年后)“改革文学”无法涵盖许多新的现象,因而走向终点。

二、呼唤理想的人民公仆:《假如我是真的》(一)作品概述《假如我是真的》是剧作家沙叶新(与李守成、姚明德合作)于1979年夏创作的六场话剧。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圣才出品】

第6章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6.1 复习笔记一、“双百方针”前后的文艺界思想冲突(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1956年4月下旬,陆定一、陈伯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在科学和文艺事业上应实施将政治问题和学术、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的方针,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2.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公开提出这一方针;3.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标志着“双百方针”的正式实施。

(二)“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1.国内历史背景(1)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2)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3)对知识分子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评价的变化。

2.国外历史背景(1)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推动中国决策者们坚定了原来就已存在的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加快了寻找中国式道路的探索;(2)苏联文艺政策的调整和文艺思潮的变动对中国也产生了影响。

(三)“双百方针”的虚伪性“双百方针”的表达方式是“含混的诗意化”的,它不采取法律条文的形式来保证文艺和学术的自由,而要采用文学性的语汇来表达、采用政治宣传的方式来展开,本身就包含了政策制定者的暖昧、犹疑心态。

具体表现在:1.“双百方针”从一开始形成就包含了多种解释和自我防御的成分;2.事实上,从“双百方针”倡导的开始,对于学术问题的具体争论都是在最高决策者的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形势的发展很快表明,并非所有的学术问题都是可以随便争鸣的;3.“双百方针”的落实过程一直处于摇摆不定之中。

(四)“双百方针”的成果1.它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2.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3.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圣才出品】

第16章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16.1 复习笔记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一)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引入8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再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引入,西方现代文学的译介成为一大潮流,从19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逐渐为中国文坛所知悉。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1.“文革”后文学的现代意识产生;2.新的美学原则崛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诗歌方面,出现了“朦胧诗”派;(2)小说方面,出现了王蒙的《布礼》、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宗璞的《我是谁》、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优秀作品。

(3)戏剧方面,出现了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编剧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和《车站》等代表作品。

(三)“朦胧诗”派1.“朦胧诗”的得名1980年8月,《诗刊》发表了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以“叫人看不懂”为由来否定它们的意义和价值,“朦胧诗”因此得名。

2.代表人物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3.创作特点(1)从自我心灵出发;(2)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艺术技巧。

二、“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一)《致橡树》1.作品概述《致橡树》是舒婷于1977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歌以浪漫的抒情形象表达了爱的宣言——爱不是有所依附或忘我奉献,而是在心灵的默契与沟通中达到相互的理解与信任,体现了作者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追求。

(二)《双桅船》1.作品概述《双桅船》是舒婷于1979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2.主题意蕴诗人以隐喻的方式曲折传达出恋爱双方在相互依恋中应自我独立的思想。

(三)舒婷诗歌的艺术特色1.多用第一人称;2.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3.注重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意象明朗、贴近自然,不矫揉造作;4.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5.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圣才出品】

第5章重建现代历史的叙事5.1 复习笔记一、确立现代历史叙事模式(一)现代历史题材创作1.概述现代历史题材创作是五六十年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现象,它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现代历史题材包括现代战争小说和一般现代历史题材,其创作主流是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2.创作概况(1)突出的艺术体裁——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和《迎春花》、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欧阳山的《三家巷》和《苦斗》、艾明之的《火种》、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红岩》等。

(2)其他文艺体裁①叙事诗有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和《一个和八个》、闻捷的《复仇的火焰》;②话剧有于伶的《七月流火》;③电影有于伶等编剧的《聂耳》、夏衍编剧的《革命家庭》等;④歌剧有《洪湖赤卫队》、在吸取民歌乐曲的基础上创作的现代歌曲《江姐》;⑤除剧本以外,歌词创作也达到了较高的成就。

3.创作发达的原因(1)与当时普遍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有密切关系,大多数作家都自觉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使文学作品体现强烈的政治目的;(2)现代历史题材的创作者有着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虽然这些生活经验经过了时代共名的过滤,但其中描写的具体生活场景和历史场面仍然具有独立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意义;(3)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文学史上有比较多的经验积累。

现代历史题材的叙事模式,于“五四”新文学的实践中确立,这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现代历史叙事模式及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的叙事模式。

这种自觉的党史立场和通过阶级分析来塑造人物典型的创作方法,对五六十年代现代历史小说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第23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3.1复习笔记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一)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二)“民间”的含义1.“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2.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三)“民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的“民间”,主要表现为某种艺术因素渗透在创作中,稀释了当时对创作干预过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宣传功能;2.文革后的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常常作为新的审美空间,并以“文化”为特征来取代文学创作中过于强大的政治意识;3.90年代以来,作家们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并从中确认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理想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国家意志的派生物;2.“文化大革命”时期,理想主义被“四人帮”统治集团强调到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地步;3.“文革”结束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倦,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向上追求、放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4.90年代,经济利益刺激了一般社会情绪,人们不加分析地盲目歌颂市场经济,回避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于是,知识分子主动发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转向民间立场,呼唤人的精神理想。

(五)民间理想的独特性1.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2.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3.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4.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因而具有藏污纳垢性。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精品]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读书笔记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0——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0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0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0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复习笔记(第8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复习笔记(第8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圣才出品】

第8章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8.1复习笔记一、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一)对神话与史诗的搜集与整理1.代表作品(1)创世史诗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彝族支系阿细人的《阿细的先基》、布依族的《开天辟地》等。

(2)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与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三大史诗以及维吾尔族的《乌古斯传》、傣族的《相勐》、《兰嘎西贺》等。

2.价值这些作品带有丰富的民间的成分——它们充满了“人类社会的童年”所特有的天真的自由自在的诗性想象以及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二)对民间叙事诗与抒情诗的搜集与整理1.代表作品(1)婚姻爱情叙事诗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阿诗玛》、傣族的《娥并与桑洛》、《召树屯》、苗族的《仰阿莎》、回族的《尕豆妹与马五哥》、壮族的《唱离乱——<嘹歌>之五》等(2)英雄叙事歌纳西族的《人与龙》、蒙古族的《嘎达梅林》、苗族的《张秀眉之歌》等(3)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长诗《特华之歌》(4)民间故事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阿凡提的故事》2.价值保留了无法被意识形态化约的原生态的民间经验,具有民间想象的典型特点。

(三)对汉民族当代文学的搜集与整理1.代表作品(1)“新民歌”,如郭沫若、周扬选编的《红旗歌谣》。

(2)对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如歌剧《白毛女》、歌舞剧《刘三姐》。

(3)诗歌,如唐浞的《白莲教某》、《划手周鹿之歌》、《敕勒人,悲歌的一代》、《桐琴歌》,艾青、闻捷的诗歌等。

2.价值(1)反映时代背景,通过现代通俗文艺形式展现潜藏在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民间趣味、民间意识、民间的声音得到了深层次的保留;(2)开拓了另外一条与民间结合的道路,即疏离于时代“共名”之外的个人感情、个体想象与民间想象的结合。

(四)对非汉民族当代文学的搜集与整理1.代表作品(1)抒情诗歌蒙古族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维吾尔族诗人铁衣甫江、藏族诗人饶介巴桑、傣族诗人康郎英等的诗歌。

(2)短篇小说蒙古族作家敖德斯尔《阿力玛斯之歌》。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2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2章 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圣才出品】

第12章面对劫难的历史沉思12.1复习笔记一、“归来者”的历史反思(一)“归来者”的界定1.主要指50年代开始走上文坛的一批作家;2.这批作家有着相似的经历:一般出生在30年代,少年时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的“革命资历”。

由于他们身上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已经承受的历史负担,因而50年代初期文艺界思想斗争没有对他们的精神投下多大的阴影;3.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艺方针鼓舞下,他们以文坛上的新一代主人的身份和热情,积极创作对现实干预的作品;4.但他们在反右斗争中遭到过严厉的批判,被打入社会的底层,经历过长达二十多年的磨难,直到1978年才得以平反。

(二)代表作家刘宾雁、王蒙、公刘、流沙河、邵燕祥、白桦、张贤亮、高晓声、方之、陆文夫、李国文、丛维熙等等。

(三)创作优势1.底层生活的阅历和体验;2.理性主义的创作态度。

(四)对“归来者”的评价1.他们复活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2.他们具有自身特定的现实关怀。

(五)反思文学1.“反思文学”的兴起1979年《人民文学》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掀起了“反思文学”思潮。

2.“反思文学”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①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②具有揭露性的内容和思想特色。

(2)评价①缺乏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②“反思”的历史范围局限在一定的政策之下,结局多为苦尽甘来的“大团圆”。

3.“反思文学”的艺术特色(1)突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2)采取中篇小说的形式;(3)采用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叙事线索的结构和表现方式;(4)采取两种不尽相同的叙事立场①将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苦难联系起来,从而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启蒙意义;②有意无意地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与悲剧现象。

二、从“同路人”的立场反思历史:《内奸》(一)作品概述《内奸》是方之在平反复出后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反思文学”中的一部相当典型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读《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理论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概念以来,不少文学史的专家、学者潜心学术,对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入考察,研究成果颇丰,但大部分学术型著作千篇一律,缺乏文学史研究的深度和锐度。

诸多学术成果中仅有个别极富深刻见地和创新理念的佳作,陈思和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可谓不可多得的佳作中的有力代表。

陈思和潜心于当代文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极大热情,使其总能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去冲破已成定势的思维模式,而开拓出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教程》这本具有创新性整体性的文学史教材,再次体现了他个性化的研究视角和富有魅力的个人学术姿态,从而成为了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以文学作品为主型的感性文学史”,它“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这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也是‘重写文学史’沉潜10年逐步积累显示的实绩”。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学史的观念几乎僵化和凝固,众多文学史著作在内容、体例与编排上大同小异,“文学运动、思潮”+“作家作品”是一般文学史的通例。

陈思和主编的《教程》则一反以往文学史的主流写法,极力打破那种一成不变的写作模式。

它虽然也是集体创作之物,但始终贯穿着主编的文学史观念和个性化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教程》选取“以作品为主型”的文学史视角,舍弃、压缩大量枯燥、乏味的文学运动思潮和文学史背景,把重点放
在分析解读各种文学作品上,让接受者直接接触活生生的作品,由自身的亲历体验构成对文学史过程中深蕴的精神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就使得作品得以从重重叠叠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的包裹下解放出来,获得文学的本体地位。

具体说来,书中深入探讨的数十种文学现象和七十五篇作品,使读者有种目不暇接之感,其中五六十年代的大量散文、随笔及“文革”时期的地下写作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作品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的视野,这就显示了编纂者宏大的学术视野和开放性的研究格局,宏观和微观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中国当代文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之中。

为了使《教程》作为一部通俗浅近的普及性文学史而能被阅读者更好地接受,陈思和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文学理论范畴:多层面、潜在写作、民间理论、战争文化心理、共名和无名等等,它们使得人们对理解文学的发展、对现有的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也构成了这部文学史叙述的核心观念。

这里,笔者只就自己感兴趣的两个文学概念——“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潜在写作”
陈思和提出“潜在写作”,是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那个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很显然,“潜在写作”概念的提出是与研究者对以往当代文学史单一的性质感到不满、并希望有所改变的预想分
不开的,这种预想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非无凭无据,它是与真实可靠的史料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从文家书》、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等散文,胡风、牛汉、绿原、食指、多多等人的诗歌,以及无名氏的《无名书稿》等小说在“文革”后陆续问世且引起关注,才构成了支撑“潜在写作”的概念及编者的相关预想的资料背景。

对于这些写作年代与发表年代差别较大的作品,文学史的研究有两种思路:依据作品问世与作家被重新发现的时间来讨论,注重的是其对新时代的意义;将其放在写作的年代来讨论,注重的是文学史发展的复杂性,因为这些在写作的年代难以面世的作家或者与时代风气格格不入,或者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因而不能被自己的时代所接受,因而将其还原到写作的当时进行研究往往能发现被主流遮蔽的暗角与新的潮流的先声,从而发现其生活的时代的文学状况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教程》的编写采取的是第二种思路,其对新的文学资源的吸收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面貌,尤其突出了对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基本原则的挑战与消解。

2、“民间”的相关概念
《教程》中关于“民间”提出了多个相关的新颖概念,如“民间文化形态”、“民间隐形结构”等,这些概念是陈思和在体制下的当代文学国家意识形态之外开掘出的文学研究新领域,强调在表面为一元文化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文学深层结构的多元精神,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域和方法。

陈思和指出,民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不以人为的意志所转移,不以知识分子的描绘为价值的客观存在,即老
百姓的生活;另一个就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民间,它是经过知识分子的思考和选择,通过他们审美形式提炼出来的,这里面的价值观念实际上是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用这样一种弱势的文化形态来抗衡无所不在的权力意志,有自觉的,也有不自觉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现实的意义,它只是个美学的观念,无意识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陈思和呼吁文学史家去发现后一种民间,否则,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就必然显得单调,人们也只能对其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无法进行审美的理性分析,结果就会失却那个特定时代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这种民间立场可以看做是陈思和对当代文学的基本理解,也是其研究和评论当代文学的基本出发点。

“潜在写作”和“民间”相关概念的介入势必带来文学观念的重建,进而引发文学史观念和批评范式的变更。

有论者指出,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一个概念的复活或诞生,即标志着我们对某一事物特点、特征、本质的新的把握。

“潜在写作”与“民间”这些批评概念之于我们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在于其带来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使得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和历史观念去发现和评价既往的文学历史。

一些很有价值的,但在既往文学史观念下很可能被忽略、遗忘的文学现象,在《教程》中被发掘、被强化、被突现出来,它的潜在的意义和价值被廓大和呈现于我们面前。

纵观文学研究的进程基本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新史料的发现,一是对现有材料做出全新的阐释。

通常情况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新史料的发现会诱导新的研究视角、思路的出现,而新的视角与思路常常会引发对以往被遮蔽的暗角的发现。

陈思和《教程》中的“潜在写作”和“民间”两个概念就是对这两个条件的极好诠释,前者注重对新史料的发现,而后者的引进则体现了一种新型理论视角对原有材料的全新解读。

这种文学研究的思路和策略对于我们研究生现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学术创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勿用两者兼得,如若深得其一,我们便能在现当代的文学研究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