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文本解读
北大荒的秋天 阅读理解

北大荒的秋天阅读理解
北大荒是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占地面积约为15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农场之一。
每年的秋天,北大荒的
景色变得格外美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在北大荒的秋天,金黄色的稻谷覆盖了整个田野,熟透的谷穗随风摇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
当太阳的阳光照射在稻谷上,整个景色显得格外明亮温暖。
除了稻田,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丰富多样的果树。
苹果树、梨树、杏树等各种果树的果实红艳诱人,香气四溢,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摘果品尝。
此外,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供游客选购。
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品质优良,价格实惠。
每年的秋季,北大荒的秋收节也是一大盛事。
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例如农民丰收游园会、农民艺术表演、农产品展览等。
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居民都会参与其中,共同庆祝丰收的喜悦。
总的来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幅丰收的画卷。
金黄色的稻谷、红艳诱人的果实、丰富多样的农产品,以及丰收节的欢乐氛围,都使人们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魅力和秋天的美丽。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北大荒的秋天3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北大荒的秋天3苏教版第一篇:三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北大荒的秋天3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文章。
它与《西湖》、《拉萨的天空》组合成风景单元,单元主题是赞颂祖国壮丽的河山。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生动形象地介绍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产丰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赞美之情。
一、课题解读文章以“北大荒的秋天”为题,用简洁凝练的语言点明了时间与地点这两个要素,也凸显了课文所蕴涵的内容。
这一课题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文的拟题技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阅读文本、了解北大荒的兴趣。
(一)可教应教之点: 1.课题中的生字“荒”。
荒:草木死亡,水流枯竭,上“草”下“川”中间“亡”,荒凉、荒芜、荒无人烟……(“荒”一字的理解属于知识价值)2.想象过去的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出示地图,了解“北大荒”的地理位置。
3.将北大荒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
过去的北大荒一片荒芜,人烟稀少,但是解放后,北大荒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是我国东北的大粮仓。
荒地为什么会变成良田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这一改变离不开建设者们的辛勤开垦,实现从知识价值到情意价值、智能价值的转换。
(二)可教应教之由:“北大荒”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解题时层层深入,先从字面上理解“荒”的意思,再来想象北大荒原来的样子,通过图片的展示了解今日的北大荒。
从一片荒芜到东北的“大粮仓”,通过鲜明的对比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以“荒”字的理解为突破口,由文本的知识价值开始,渐向情意价值、智能价值转变,再以“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哪儿?”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二、文本解读①九月(时间),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开头以“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这样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北大荒秋天来临的时间。
俗话说“一叶知秋”,以一片树叶拉开秋天的序幕,语言简短但内容清晰,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取得了最佳效果。
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以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

从文本中学习写作方法——以苏教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为例作者:曹月红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2期三年级学生初学写作,困难重重,怎样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提升其写作能力呢?课文便是很好的例子。
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为例,浅析如何在文本解读中学习写作的策略。
一、解读文本美景,提高观察能力对于才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观察是一项重要技能,通过观察可以从生活中汲取习作元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话文本学习观察技巧。
比如在《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用多媒体将文本插图一一呈现,再指导学生以作者的视角进行观察。
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会静态观察,即图中有什么景物;同时还指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即围绕同一景物观察前后变化,由此让学生初步学习观察的方法。
二、剖析文本结构,学习布局谋篇的方法对于初步接触习作学生来说,首先要学会搭建好习作框架,要懂得布局谋篇,有开头与结尾,不能全篇一段话。
而这就需要学生从教材中汲取智慧。
对于《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来说,作者采用传统结构模式,即先总后分。
这种方式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有利于初写作文的学生借鉴。
师:谁来说说,课文第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生:写了九月的北大荒。
师:说得非常到位。
是的,第一小节中主要点明了时间,即九月,同样也是秋季,其主趣是描述北大荒秋天的美景。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按照课文写的顺序来帮助老师梳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那些景物?生:天空、云,还有小河与鱼,最后写原野、大豆,还有树与高梁。
师:这个学生找得非常全。
你们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好不好?生:是从天上写到水下,再写到远处的。
师:不错。
我们以后写景物的时候,也要尝试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述。
教学片断中,学生一步步学习观察写景的顺序,学习“先总后分”的写作结构。
由此布局课谋篇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对话素材取舍,学习写作技巧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原因在于没话可写。
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他们没有生活,而是他们不会去观察生活,这是其一。
严涛 《北大荒的秋天》 散文诗

严涛《北大荒的秋天》散文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北大荒的秋天》是作家严涛所著的一篇散文诗,通过作者的笔触,展现了北国的秋天风光,勾勒出一幅秋天的美丽图景。
这篇散文诗描绘了北国的秋色,用文字勾勒出大地的变化与秋天的气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变迁和生机。
文章开头,作者便以“秋天到了,北大荒的秋天”开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告诉读者主题。
随后,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北大荒在秋天的美丽景色。
文中描述了金黄的秋叶飘落,稻谷金黄成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宁静、踏实的感觉。
作者借助于秋天的景色,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引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共鸣。
在文中,作者还通过对北国秋天的描写,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崇敬。
文章透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读者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讲述自己对北大荒秋天的珍爱之情,作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除了对秋天的景色进行描写,作者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入描绘了北大荒的居民。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北大荒劳动者的描写,展现出他们勤劳、朴实的品质,让读者感受到北大荒的奋斗精神和拼搏精神。
北国的秋天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有勤劳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奋斗,形成了一幅百姓生活和自然景色交相辉映的美丽图景。
在文末,作者以“秋天永远是我们怀念的家园,秋天永远是我们所有人深深祈盼的家园”作为结束语,表达了对北国秋天的无限眷恋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这句话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和自然的深情厚爱,也激励读者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第二篇示例: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着无数辛勤耕作的农民,也演绎着一幅幅宏伟壮丽的自然画卷。
在这个秋天里,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跳动着大地的脉搏;稻田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蜜蜂、蝴蝶和知了在其中嬉戏飞舞。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5.北大荒的秋天》特质分析和重点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5.北大荒的秋天》特质分析和重点设计【相关文本】……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特质解读】这一段是采用总分构段方式。
总分就是先总叙中心意思,然后分层叙述的结构方式。
这样的结构使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在《北大荒的秋天》中,作者写北大荒的美丽富饶,先概括原野“热闹非凡”,然后围绕中心句发挥联想和想象展开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分别描写了大豆、高粱、榛子的特点:豆荚欢笑、高粱演唱,榛树红如火,并联想到了人们欢喜热烈的心,浓浓热爱之情融于言中、景中,让景更美、情更浓。
这样写段落层次清晰,读者一目了然,对北大荒的特点具体、形象把握。
掌握了总分法构段的方法,在作文中大有用处。
写景、状物、写人、记事,凡是需要对事物状况、情景、特点有总的概括、给读者以集中的印象,同时又要让读者了解某事物总的状况、情景、特点表现在哪些具体方面的,都可以用总分构段方式进行构思、安排条理、形成文字。
这样写的好处是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既有“筋骨”,又有“皮肉”。
【重点设计】…………三、品味原野的美1.北大荒美在天空,美在小河,还美在哪里?原野的特点是什么?(热闹非凡)什么意思?2.非同一般的热闹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些“原野热闹非凡”的?(理解“热闹非凡”的意思。
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原野热闹非凡”呢?划出相关语句。
从中体会拟人句和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交流】大豆哗啦啦的笑声高粱乐呵呵地演唱榛树叶子像一团团火3.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描写原野的片段,和课文对照着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出示片段: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响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穗(suì)子。
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知识点

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知识点第一篇: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知识点《北大荒的秋天》知识点1、《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2、文章第四自然段: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1)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中心句是:原野热闹非凡。
中心词是:热闹非凡。
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大豆、高梁和榛树叶子。
2)从笑声和演唱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豆和高梁当作人来写的,这种写法叫做拟人。
3)表达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3、“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了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比喻句。
你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银灰、血红、橘黄、金黄答:乌黑、鲜红、雪白、天蓝、草绿、土黄……4、仿照第四自然段的总分方法写一段话。
秋天的果园热闹非凡。
满树的苹果涨红了脸,像是在向我们微笑;香蕉笑弯了腰,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石榴咧开了小嘴,像在乐呵呵地演唱。
5、练习说话:只有……才……例句: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期末才能考出好成绩。
6、背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黄金的九月,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7、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答: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8、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美?答: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李艳秋《北大荒的秋天》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孙堂小学李艳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赞美、一碧如洗、热闹非凡”等词语。
3、欣赏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体会她的美丽富饶。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原文及教案【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原文九月,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来了。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象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原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象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大豆摇铃千里金”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
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通读感悟,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三、教法学法:直观演示法、引读法、音乐陶冶等。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板书:秋天)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田野真美呀,有迷人的景色,有丰收的喜悦。
但是在建国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
(板书:北大荒)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师出示自读要求。
自读要求:(1)将生字表中的生字拼拼读读,注意它们的音和形。
(2)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生字的字音。
我教《北大荒的秋天》(精选15篇)

我教《北大荒的秋天》(精选15篇)我教《北大荒的秋天》篇11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5作者:费文章来源:依托文本进行语言实践《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一个显著的教学目标就是对课文第4自然段总分写法的感知,课后练习也明确提出,感知课文是如何写出原野热闹非凡的。
以往的教学中,在学习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后,我以校园热闹非凡为中心组织孩子们进行说话。
这样做虽然也给孩子们语言实践机会,可这样已经脱离了文本,成了为语言实践活动而实践,并没有依据文本。
于是就借助第5自然段的一句话:“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都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的宝物来。
”以“江河热闹非凡”为中心组织孩子进行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实践活动。
本文转载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
有一群小鱼顶着水游过来,聚集到一起做游戏了。
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
一群小鸟在小河的上空飞来飞去,不时去喝一口那甜甜的河水。
那水里的河草也伸长了身子,在跳舞了。
有的说:江河热闹非凡。
四处的青蛙都赶过来,呱呱地叫起来,好像在为这美丽的秋天奏乐。
我教《北大荒的秋天》篇2关于什么是好课?一直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的好课观就是:听着舒服,思路清晰,扎实有效。
“舒服”在于教师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思路清晰在于合理、适度、适量,没有太多跳跃式和随意性的教学环节;“扎实有效”在于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真的有所习得,不论是情感表达还是学习方法,都有真实的收获。
通过录像观摩课听了江西段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和我的“好课观”非常吻合,是一道我个人比较钟爱的精神“大餐”!课改推行以来,一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语文要教出本色,“本色语文”才是语文教学要高举的旗帜。
返璞归真、回归文本、回归本色才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基于这种认识,那种争抢“花架子”的课堂少了,都希望能静下心来上出一堂扎实有效的课。
但在实践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者并非凤毛麟角!段老师的这节课,恰恰是“本色语文”最好的诠释和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大荒的秋天桥下小学胡月圆《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三年级的写景文章。
文章通过对北大荒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的流去,清澈见底的小河以及热闹非凡的原野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相结、沉甸甸的北大荒秋景图。
读完全文,心才有一种饱腹之感,那是货真价实的秋啊!这秋,是实实在在的景呀!15分钟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北大荒的秋景图分别有三个层次逐变重构构过程,现剖析如下:一、初读《北大荒的秋天》,心生赏疑“北大荒”顾名思义,大荒之地应该是满目疮痍,枯草一片吧!这种地方的秋色有何值得写的呢?大荒之秋,先看题目,就给了我一种匪夷所思之感,就带着这样的观感走近文章,发现“田园深处有情人”,你看——二、复读,动静相结展画面再读文章,我梳理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同时也在心中展开了“大荒之秋”的画面:北大荒的秋天流云五彩斑斓空中抖动的美小河清澈见底地上静躺的爱美哉,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田野丰收的美勾勒出如上的画面,我心中的“大荒之秋”还是那个沉寂的荒芜的枯叶一片的印象吗?我想,大凡细读到此的读者,都有了自己的画面与构图:不说西边天上那转瞬即逝的、灵动多变的流动之美,也不说大地小河那静谧安详之美,单说原野吧!光原野一带的非凡景象就够我们心襟荡漾好几回了。
走进原野,我感觉那儿正奏响丰收的交响乐,“成片的大豆摇动豆荚”哗啦啦地笑着,你猜得出那声响里有什么,分明是沉甸甸的豆粒在纵情欢唱哪;再看,“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笼”,在乐呵呵地演唱,看得见高梁的神情吗?“扬着”那是什么?是骄傲的“扬起”,看我的果实多饱满:那是得意的自豪的扬起,它在接受阳光的召唤,也在展示自己那沉甸甸的愉悦感。
一一端详着原野上这些使者,听他们的声音“哗啦啦”“乐呵呵”;看它们的动作表情“摇动、扬起”,再看看它们的阵势“成片成片,黑红黑红、挺拔”,我不由地想起赵本山表演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不由地感受到这样一句话的深刻意味:“当一个句子在表述时,其背后的许多光芒也在被表述,文本解读,应读出句子的后光来!”同时也不禁瞧见句子背后有这样一双眼睛,一种神情:一些壮实的老农在田间乐呵呵地唱着歌,“哗啦啦”地放声笑,沉甸甸的果实让田野上劳作的人们变得身心轻盈,此时如果老农能歌,相信他们能扬出心中的快乐;如若善舞,他们也会舞出大豆、高梁以及他们自己内心那丰收后的愉快、热闹、多姿的身影。
难怪,榛树叶子红了,能将人心给燃烧起来。
看到这样的场景,就是叶子不红,人们的心也会自发地红火,自动地燃烧。
此时,你若问,北大荒的秋天美吗?哪能不美呢?不仅美在景,更是美在情,美在心哪!“一切景语皆情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三、再读,万紫千红就是秋《北大荒的秋天》画面展示至此,有声有形,有动有静,但仍觉深挖不够。
在动静之间、在音乐舒缓与激昂之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再读文猛然间发现画面有绽放的色彩过渡与对比,真是万紫千红,好个秋啊!如果说“流云”的五彩斑斓是展示色彩的惟幕的话,那么这些词语无疑就是画面背景的色条。
“银灰、桔黄、血红、绛紫”这些语词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构语是相当有趣的,借助物体的色彩去想象它的颜色,再幻化成五彩的画面,相信于学生的积累也大有裨益。
如果说“五彩”的色闹腾了一些,那么紧接着的便是小河幽静、雅致的蓝了。
为什么说小河像一条蓝调子呢?声音而言是静的,色彩而言是冷的,因为它的透明,因为它的安逸,也因为它的存在,衬出了原野的热闹非凡。
原野是什么色呢?热闹、欢腾,我想非红色莫属,非金黄不要了。
四、四读,篇章结构简约美本文有这么几个句子,颇引人注目:“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于三年级孩子而言,段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如此段落结构简洁有序、清新雅致的文章给学生,对学生写段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再让他们借2、3段的比喻,4段的拟人等手法去描绘他心中的田野、山岭、江河或是茫茫的草甸子,我想,会为这《北大荒的秋天》再添上几分明快、沉甸、丰盈的秋之美吧!最后,再附赘几句:题与文,好像有一种直接的矛盾关系,在北大荒这样一个地方,都能有这样丰盈、沉厚之秋色,这样强烈的对比,也为这秋“美”增色不少!这也就是深爱北大荒的人才能写出来的文章吧!细读文本感悟语言感受秋之美——《北大荒的秋天》文本解读大司巷小学陈璐婷本文是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描写的北大荒秋天的美景,用优美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由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丰收的果实构成的秋景图。
细细品味文章,由外而内地引领学生进行感受,将感受到它不同一般的美。
一、条理清晰的行文结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共6个自然段。
用总分总的形式进行布篇谋局。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写出北大荒的秋天来了,时间是在九月份。
第二段描写的是北大荒秋天一碧如洗的天空,又重点通过西边天上的几缕流云的颜色与形态进行详细地描写。
第三段作者写了清澈见底的小河和在水里快乐畅游着的小鱼。
第四段写的是热闹非凡的原野,成片的大豆、挺拔的高梁、榛树叶子构成一副热闹的场面。
第五段描写了北大荒这个遍地金黄的九月,到处都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悦,最后一段是本文的总结句也是中心句,感叹北大荒的秋天真美,这样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
二、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本文的主旨在于描写北大荒的秋天之美,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浓墨涂彩地表现出来,并且运用了许多修辞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使文字更加优美。
开篇第一段五彩的就是“从第一片树叶落地开始”这一句,其实少了这一句也能表达一样的意思“秋天来了”,可是加上这“点睛”之笔,顿时令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有和没有这个句子后的区别,从朗读中体悟北大荒的秋天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第2到第5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也是最精彩的语段,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去细细品读,深深感悟,它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刻画出天空、小河、原野等地方的秋景,引人入胜,如在描写傍晚天空的流云时,运用了“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等排比进行颜色的描写,衔接着后面的比喻“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在落日余晖下眼前出现了那一片五彩斑斓的流云。
大量的拟人句也让文章增色不少,如:“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哗啦啦的笑声。
”“挺拔的高梁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
”无不展示了一个可爱迷人的秋天。
作者有时还将几种修辞手法融在一起,“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调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比喻与拟人的并用为文章增色。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用心,如果不用上这些修辞手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进行对比感悟,还可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比如:一道()的填空:像。
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
将一个句子改成拟人句进行拓展练习等。
三、深层、丰富的文章内涵本文主要体现的是秋景之美,不仅要感受从天空、小河、原野的描写中体悟景色之美,更要看出其深层的含义,北大荒以前是荒凉的不毛之地,而如今却遍地黄金,呈现出一片丰收的喜悦,这都要归功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的辛勤和汗水才让北大荒如此硕果累累,因此北大荒的秋之美不仅在于景之美,更在于人之美。
教师要重点通过第5段的“大豆摇铃千里金”和“连同那……沉甸甸的宝物”来体悟那丰收的景象,从上面几段优美的文字中看出作者深怀对北大荒人民的赞美之情。
另外,最后一段的感叹也寓意丰富。
《北大荒的秋天》文本解读雅湖小学胡笑君(一)文本简析段落层次主要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关系1 北大荒的秋天在九月开始叙述总2 北大荒傍晚的天空是五彩斑斓比喻3 小河清澈见底比喻分4 原野热闹非凡拟人5 田野、山岭、江河都是引用概括地写一片丰收的景象拟人6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感叹总写本文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字里涵间无不蕴藏着“诗、情、画、意”的美感,无不让人浮想联翩,置身于文字当中,仿佛让人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丰收的世界。
因此,本课的解读我从诗、情、画、意四个方面概括。
(二)文本细读一、诗的韵味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发现这诗一样的语言,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具体的色彩、有了具体的形象,从视觉(五彩斑斓、清澈见底)、听觉(热闹非凡)、嗅觉(真美)上给人以依托,给人以想象。
二、情的抒发——表达方法运用文章当中多处比喻、拟人的描写,无不抒发了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赞美,抒发作者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看似无序,实则有序。
从上(天空)——下(小河、原野),从近(大豆)——远(茫茫的草甸),从静(一碧如洗)——动(五彩斑斓),抒发作者对北大荒的赞叹!此时的北大荒不再是“荒”,如果可以改名真可以用北大“美”·三、画的美感——浮想联翩1.“第一片树叶、一碧如洗、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一条透明的蓝绸子、一群小明、一道道波纹、一团团火”这一连串的“一”是多么美的画面,还有多少美的“一”呢?……2.“哗啦啦的笑声”“乐呵呵的演唱”笑出了也唱出了北大荒人民丰收、愉悦的喜悦,那“一团团火红的树叶”燃烧了北大荒人民的激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意的双重——即美又甜“美”,美在北大荒的景,美在北大荒的丰收,“美”甜在北大荒人们的心中。
(三)教学建议1.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在“品、说、读、写”中,扎扎实实的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朗读、想象、抒发情感,获得美的情感熏陶。
2.抓住“词语”,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点燃词语的亮度,开掘词语的深度,在词语教学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如:ABB及量词运用。
3.抓住本课表达特色,运用“比喻、拟人”,借助想象进行语言训练。
《北大荒的秋天》文本解读龙川学校张玲芳【卷首语】《北大荒的秋天》是三年级的一篇写景抒情文章,读完全文,我的心已沉醉在美丽的北大荒,蓝天、白云、碧水、金色的原野,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让我们随着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一、文章中心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通过描绘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的美丽,以及北大荒秋天的丰收景象,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文章结构秋天,落叶飘风,大自然一片宁静、安祥,天空湛蓝深远,让人内心充满无限遐想。
1.题目分析:从题目可知是写“秋天”的景色,地点是“北大荒”,题目便是以文章的内容为题,脑中不由地产生疑问(好奇):北大荒的秋天是怎样的?和我们这一带的秋天有何不同?有一种迫切想读的欲望,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作者出题也是别具匠心,没有以“美丽的北大荒”等,就是让人有想象的空间。
2.图示及板书3.说明(总——分——总)(1)第一段(1-1):九月,北大荒秋天来到。
作者开头富有诗意,从时间角度自然引(2)第二段(2-5):介绍北大荒的秋天美丽、富饶,通过抓住天空、小河、原野的特点表现北大荒独有的风光,再引用诗句赞叹物产丰富,让人无限向往,故该段分为两大层,第一层写风光又可按不同景物划分层次,具体描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