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通过对生命的探索和对教育的思量,引起了我对人生和教育的许多思量和感悟。
首先,书中强调了生命的珍贵和独特性。
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和价值。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我们应该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量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其次,书中对教育的定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应该是一种全人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情感和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思量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启示式的过程。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应该是主动的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评性思维,让他们能够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预能力的公民。
教育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关爱他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生命与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观。
教育应该是一种启示式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评性思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思量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人。
最重要的是,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价值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让每一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读《生命与教育》有感篇1教育是什么?我们为学生的素质提高做了什么?当读完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身为人师的我们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会有新的思索和新的领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教育激扬生命》是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后的又一力作,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
读完全书,"生本"二字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教学行为感到汗颜。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我走进课堂无数次,无数次面对我的学生,我又有多少次带着"生本"的理念进入课堂的?看看身边的同事们和同仁们,我们是不是更多的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这些,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教育激扬生命》让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提出:"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是一个牧者,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应该是为了学生自主有效地活动。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是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示学习方法,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则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平等的对话,鼓励、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由主角退而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将教学活动寓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学生应把学习变成自己的生活。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小学语文教师》上面乔能俊老师听的一堂课。
一位年轻女教师执教《自然之道》一课,教学从听写生字开始,然后是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讲解重点词语,读后感《读《教育激扬生命》有感》。
乔老师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或奇怪的地方。
男生问:"当海鸟啄幼龟的时候,它们为什么不把脖子缩进壳里去?"女生说:"这个向导很奇怪,他是生物学家,非常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但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乔老师最后发表感叹:这是篇可以给学生思维情感带来极大冲击的课文,却被老师上的僵化教条、寡淡无味,从两名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看,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引言概述:生命与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主题,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我对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分别是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法。
一、生命的意义:1.1 生命的独特性:生命是宇宙中最珍贵的礼物,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1.2 生命的多样性:生命在形态、智慧和情感上呈现出极大的多样性。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干和潜力,这使得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1.3 生命的有限性: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的现实。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二、教育的目标:2.1 个体发展: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道德和社交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量和创造力的人。
2.2 社会责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2.3 自我实现: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匡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和资源,让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教育的内容:3.1 学科知识:教育的内容包括学科知识的传授。
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它们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3.2 价值观教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环境、追求真理和正义等核心价值观,让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3.3 技能培养: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如何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
四、教育的方法:4.1 个性化教学:教育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

《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生命教育》的心得体会1《生命与教育》这本书基于对生命与教育本体关系的理性思索,探讨了教育的生命本质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特点,构建了生命化教育的体系,书写了有“人”的生命教育学。
它让人们重新深思教育的过去,向着生命的未来行进。
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
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
‘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
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
于是,我们祈求回归。
”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
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是快乐不起来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
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
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考验甚至是灾难性的。
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教师素质的提高莫过于和高尚者、与专家、与有经验的人攀谈,这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提升,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带着先进文化走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
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
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
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范文2 郭思乐教授着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郭思乐教授在书里说到“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是一本由杨绛所著的散文集,通过作者对生命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引发了我对生命和教育的新的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生命是一种宝贵的礼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感恩。
在书中,杨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观察,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她通过描述自己的亲人和朋友的离世,让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宝贵。
生命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去体验和感受。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他人的生命给予尊重和关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教育是塑造和发展生命的重要途径。
在书中,杨绛对教育的思考和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培养人的品质和价值观的过程。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杨绛通过书中的故事和思考,呼吁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此外,杨绛还谈到了教育的力量和责任。
她认为教育是一种伟大的事业,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责任感。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教育是一种影响和改变生命的力量,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通过阅读《生命与教育》,我深刻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和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一种宝贵的礼物,我们应该珍惜和感恩。
教育是塑造和发展生命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
教育是一种伟大的事业,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责任感。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影响和改变生命,让每个人都成为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在读完《生命与教育》后,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生命和教育的认识。
我意识到生命是短暂而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去体验和感受。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读后感《生命与教育》读后感1学校组织的漂书活动,本教研组漂来一本《生命与教育》。
我怀着对生命的无比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在陶行知看来,生命生生不息,即生活,而生活是生命存在状态的一种体验,教育的过程也是生活的过程,所以要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总之:生命与教育的邂逅,生命因此而灿烂,教育因此而生辉。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2俗话说的好:“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因此,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多一份感想,多一份收获。
这学期,我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一书,本书用丰富的实例反映了学生积极、愉快、高质的课堂学习,以及终端成绩的优异,揭示了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实质。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有句话:“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郭教授曾说:“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所悟、所感

《生命与教育》读后感所悟、所感《生命与教育》是一本富有哲理和启发性的书籍,读后让我对生命和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书中作者以自己精彩丰富的人生经历为线索,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年代所经历的各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这使我意识到生命并非只是简单地活着,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行动去追寻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其次,书中对教育的思考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热情。
这使我深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人生的困境和挫折,以及如何应对和克服它们。
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中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自主的行动来战胜它们。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勇气,让我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通过阅读《生命与教育》,我对生命和教育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的智慧和启示将一直指导着我,让我在生活和教育中更有追求和意义。
我会将这些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
为一个有思考能力、有责任感和有创造力的人。
同时,我也会将这些思考和心得分享给身边的人,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后感《生命与教育》
读了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感动”和“震撼”!读《生命与教育》,我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现在谈谈我的感受。
伴随着冯建军老师的《生命与教育》,我知道,要成为孩子眼中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
虽然那些受我们教育的孩子比我们小,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
读了《生命与教育》,使我知道,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要成为孩子眼中
的教师,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气凌人成为上帝。
我们要用爱来打动他们,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
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冯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
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育他怎样珍惜自己生命,以及关爱其他
人!研读一书,我懂得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