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源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可见,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两国分工与 贸易,双方仍可获益。
例外情况:即当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 地位,而且两种商品生产的绝对不利程度相同或绝对不利比例相同时, 没有互惠贸易发生。
四 比较利益论简评
比较利益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 理论的一大基石。
二 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 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 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 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 不利的程度也不同。
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 产比较最有利(即有利程度最 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 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 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 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 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 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 都带来利益。
边际分析的实质是数学中的微分分析,其含义是:一个经济变量每增加一 个单位或发生微小变动,所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程度,可用Δ犢 /Δ犡表示。边际分析方法是分析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 异曲线的基础
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机会成本
指一定的生产资源用于增加生产1单位某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它 表示放弃一种生产机会而采取另一种生产机会的代价 对机会成本进行动态分析,机会成本一般可分为边际机会成本不变和边际机会成本 递增两种情况: (1)边际机会成本不变:边际机会成本不变是指增加任一单位某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 另一种产品数量均相同,不论产出为多少 (2)边际机会成本递增:这是指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该产品的生产, 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
相对商品价格
指一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若以Px和Py分别表示X、Y两种商品的价格,则商品X相对于商品Y的价格为Px/Py。假 定价格等于生产成本,且一国同时生产X、Y两种商品,则X的机会成本等于X相对于Y的 价格(Px/Py)
国际经济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每增加一单位的C ,所必须放弃的W 均相等。
C
图 1-2 机会成本不变
第29页/共42页
机会成本递增
Wபைடு நூலகம்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增加,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增,此时PPC为
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
C
图1-3 机会成本递增
第30页/共42页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第16页/共42页
两种产品多个国家
我们仍假设有两种产品(布和小麦),但许多国家(N个) 都能生产这两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哪些国家应该出口布, 哪些国家应该出口小麦?
为了确定比较优势,我们将各自生产布的相对成本从小到大进 行排列(aLc/ aLw)1< (aLc/ aLw)2 <……< (aLc/ aLw)N。
劳动是唯一的投入,我们用aLi来表示中国生产第i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单位 成本)。a′Li为美国生产第i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我们将中国生产这些产品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a′Li/aLi)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a′L1/al1)> (a′L2/aL2) >……> (a′LM/aLM) 中国和美国的工资率分别是W和W′。如果waLi<w′a′Li,即(a′Li/aLi)〉 (W/W′),中国具有生产产品i的比较优势。
第6页/共42页
基本观点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 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 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 获利。 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 展和产量的提高,一切限制贸易自由化的措施都会影响国际分 工的发展,并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国民福利。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3.说明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等价是具体的交换比例, 互利≠等价。互 利是面的概念, 等价是点的概念。
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
(一)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所谓九大假定) ①两种产品两个国家模型(2×2模型); ②坚持劳动价值论, 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 ③生产是在成本不变情况下进行(无规模经济); ④没有运输费用; ⑤国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 而国际间不能, 生产 要素充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
要通过对外贸易来积累金银货币财富, 就必须保 持贸易顺差。重商主义者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首创了 国际贸易收支差额理论, 并着重分析了这个问题。
重商主义者认为, 在金属货币时代, 只有发生贸 易顺差, 才能使外国的金银财富流入国内。他们还认 为,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 才算 是获得了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的衡量或决定的方法:
相对劳动生产率(高的就具有比较优势)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劳动生产 率/B的劳动生产率
相对成本(低的具有比较优势) 产品A的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单位B的要素投入量
比较成本理论
英国 葡萄牙
呢绒 100
90
酒 120
80
机会成本、相对价格定义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经历 三个发展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一、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二、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四、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贸易模型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代表商重业商资本主利义益的的经保济护思想贸和易政策学体说系。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 一、模型基本假设 ▪ 李嘉图模型的假设: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 动; (4)规模报酬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 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模型为2×2×1模型(两个 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图2-3
图2-4
由图2-3和2-4可知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 pw ,
位于 pa 和 pb 之间。
31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 如下图所示: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
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图2-5
32
(五)贸易利益
▪ 从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移动来判定:贸易后 社会无差异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 国福利水平;
38
是国际比价要处于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内价格之间; (4) 贸易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进口商品比封闭条件下更便
宜,二是出口商品比在封闭条件下的价格贵。 13
▪ 4.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 (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
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
一个国家范围内可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
机会成本不变;
▪ (6) 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 间可以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在国际贸易学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和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本文将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比较优势: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方面的相对效率更高。
根据这个假设,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差异。
2.单一要素模型: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一个国家只拥有一种生产要素,并且要素是固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简化了分析,使得理论能够更为清晰地解释贸易模式和效果。
3.恒定成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设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的成本在国际贸易中是恒定不变的。
这个假设是为了使得理论能够更好地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基于以上基本假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结论。
2.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结论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有几个重要的结论值得关注:1.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商品或服务。
这样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要素移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如果要素相对稀缺,国家会倾向于进口具有该要素的商品,而不是自己生产。
相反,如果要素相对丰富,国家则会倾向于出口该要素相关的商品。
这种要素移动可以带来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3.贸易的收益: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也强调贸易的收益。
通过国际贸易,每个国家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比较优势和专业化生产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福利。
4.国际贸易的均衡: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还提出国际贸易的均衡条件。
一个国家的贸易均衡是指其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平衡状态,即进口与出口相等。
国际经济学古典贸易理论

那么,如果一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方 面相对于另一国的同种商品都处于绝对劣 势地位,这时还会不会存在分工和贸易?
8/8/2019
14
附:亚当·斯密分工交换理论的其他思想
I. 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分工,而分工起 因于交换,分工是交换的结果;
8/8/2019
29
¤《谷物法》的支持者会反击:
“李嘉图,你的推理虽然在逻辑上是正确 的,但在数值上是微不足道的,只能给 英国带来相当于国民收入的不多的收益。 可粮食生产事关英国的国家安全,所以 《谷物法》不能废除!!!”
李嘉图还会有高招吗???
8/8/2019
30
李嘉图出招了!!!
李嘉图在1815年所写的《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 润的影响》一文中,建立了一个将国际贸易和 经济增长联系起来的动态模型对此进得抗辩。
在重商主义的假设下,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8/8/(20z1e9ro-sum game)
5
二、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一)斯密的绝对成本论产生的背景
1500-1778年,重商主义流行于西欧各国
18-19世纪,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废除重 商主义时代制定的贸易保护政策和措施要 求强烈
其原因:
8/8/2019
9
他列举了“制针”与“裁缝和鞋匠”的例 子来说明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 完成,每天最多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 产,由10个人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 天能生产4800枚。”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准则:从 不在家里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裁 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
国际贸易学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00
175 +25
200
整理课件
9
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1)揭示了社会分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 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各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生产,然后进行国际贸 易,都可获利,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动 机及目的。
(3)国际交换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即劳动价值基础上的。
整理课件
3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1.基本假设:
(1)2x2x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 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 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5
25
100 100 50
25
100+?
17
17
150 150
17+? 300 150
42
42
250 250 42+8 50
250+50 300
整理课件
15
整理课件
16
整理课件
17
3.李嘉图理论的基本要点
(1) 李嘉图理论发展了斯密关于国际分工的原则,肯 定了国际分工的必要性。
(2) 按照“两优取重,两劣择轻”的原则来进行生产 分工和交换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
8
表2-2 绝对优势下贸易的福利影响
英国 法国 世界
封闭经济
开放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巴涅斯及其追随者提出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产品不 同的观点,在17世纪后被扩展为生产要素禀赋、气候、技 能及偏好不同产生不同优势,到20世纪进一步发展为赫克 歇尔-俄林贸易理论。
2.1.2 重商主义贸易观点 -系统研究开始
(2)生产成本(单位产出需要的要素投入) = L / Qj。高-绝对劣势
三、贸易所得
(1)贸易流向:
(2)国家贸易价格可能范围:小麦/大米交换比例(大米 相对价格)应在0.5与1.25之间。
(3)均衡国际贸易价格(实际交换比例):取决于国际市场 上两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设国际市场小麦/大米交换比例 为1:1
2.1.3 重农学派贸易观点 17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反对重商主义政
策,主张自由经济(贸易)和重视农业,从而形成重农 学派。
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 1694-1774)
杜尔阁(AR. J. Turgot, 1727--1781)。
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的《谷物论》 中,谷物自由输出是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和维持社 会安定和公正的唯一方法。
(ii)在小国与大国的贸易中,小国利益增长幅度大于 大国。
思考:图示上述结论 - 练习8
(二)局部均衡分析 图2.3:贸易前后各国大米市场 (1)价格效应。(2)收入效应。 思考:从生产和消费者剩余看福利变动:练习7
2.4 多个国家或多种产品的模型
2.4.1 两种产品多个国家
两产品(大米和小麦),N国家
(4)贸易所得:图示理解如何?国际贸易价格,贸易平衡
四、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产生贸易的部分原因,首次论证 了贸易双方都可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利。国际贸易可以 “双赢”,而非“零和游戏”。
表2.4:不具有“绝对优势”
2.3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2.3.1 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比较优势” 产品,进口其“比较劣势”产品。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产品价格等于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7) 无运输成本。 (8)两国间贸易平衡。 二、生产和贸易模式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绝对优势” 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绝对劣势”产品。 绝对优势的两种衡量:
(1) 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 = Qj / L。高-绝对优势
= [QA/L]/ [QB/L]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 / 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ii)相对成本: 表2.6。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aLA/aLB = [L / QA]/ [L / Q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 / 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 (iii)机会成本:
大米的机会成本 = QW / QR = 减少的小麦产量 / 增加的大米产量 =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
若
w aLj < w* aLj* 或 aLj*/ aLj > w / w*
则,中国具有生产产品j 的比较优势。理解:表2.9。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1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理论源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思想,研究对 象从国内扩大国际。
2.1.1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起源可追溯到出现分工交换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 公元 前427—前347年)
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公元前国家(中国和美国*),M产品
aL*1 aL*2 aL*M
aL1 aL2
aLM
1. 相对工资率的确定: 2. (1)本国相对劳动需求;(2)本国相对劳动供给: (3)均衡相对工资率
2. 比较优势的确定:
设中美工资分别为w和w*(经汇率和物价调整后的实际 工资),中生产产品j的成本为w aLj,美的生产成本为w* aLj*。
《政治经济及赋税原理》(1817年)
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 文》比较优势概念
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1)基本假设:模型除强调两国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而 非绝对差别外,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
(2)衡量比较优势: (i)相对劳动生产率:表2.5。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2.2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英国:1732-1790)首次建立市场经济学分析 框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 2.2.1 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自由交换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
“绝对优势( “自然”形成)理论”。 2.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一、基本假设:(8个,p 52) (1)两个国家、两种可贸易产品。 (2)生产两种产品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不同产品上生产技术不同,存在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 (4)给定要素供给。要素可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a aL LW R1a aL LW R2 a aL LW RN
比较优势的确定: (1)大米国际相对价格的决定:理解:表2.8 和图2.4
(2)比较优势的确定
在两产品多国家情形,一国比较优势取决于该国产品 的相对成本aLA/aLB与国际市场的相对价格PA / PB。 应生如产果和a出LA口/ 产aLB品<AP,A 进/ P口B,产则品该B国。有生产A的比较优势,
二、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
(一)总体均衡分析
(1)贸易模式和福利变化(配置所得)图2.1 (p 62); 贸易三角(认真领会)。
(2)贸易所得的分解 练习5: 用劳动节约数字理解 图2.2: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3)专栏2.1:小国与大国的贸易 (i)如果小国与大国贸易,小国可只生产其比较优势
产品,而大国则不会完全专业化,仍需生产两种产品。
约14世纪末到18世纪,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重商主义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贸易是零和游戏), 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 行贸易,怎样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流入。
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贸易平衡论 杰出代表之一英国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他在1621年写成但在死后二十多年才得以出版的著作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系统阐述了重商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