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2章证明12.1定义与命题教案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_14

课题:12.1定义与命题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
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学习重难点:1.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2. 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学习过程:1、情境引入2、自主阅读教课书P144-145,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定义?你能列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定义吗?(2)什么是命题?(3)命题由几部分组成?(4)按命题的正确与否,命题可分为几种?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一、亲历过程探究新知1、合作探究1你能说出下列名称的定义吗?(1)平行线(2)绝对值(3)方程的解。
2、合作探究2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鸟是动物;(2)若a2=4,求a的值;(3)若a2=b2,则a=b;(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6)0.33是无理数;(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提问:“鸟是动物”与“鸟是动物吗?”这两句话一样吗?若不一样,有什么不同?3.总结.(1)命题的概念:(2)命题的特征:观察上题的(1)、(3)、(6)、(7),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是已知事项,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例题:找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π是无理数.3、合作探究3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1)如果a、b两数的积为0,那么a、b两数都为0;(2)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和为180°;(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5)有公共端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2.追问:以上各个命题作出的判断正确吗?3. 真命题:假命题:练习: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2)内错角相等;(3)大于90度的角是平角;(4)如果a>b,b>c,那么a>c.三、拓展提升,难点突破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1)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同角的补角相等:(3)直角都相等: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a∥b,b∥c,则a∥c;(2)如果a是有理数,则a2+1>0;(3)若a2>b2,则a>b;(4)若ab=0,则a=0;(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互相平行,这两个角一定相等;(6)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四、总结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_4

12. 1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说理无疑是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途径,演绎推理关注的是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推理与证明的意识,步步有据有理的表达,这都离不开定义、命题,真、假命题等概念清晰的认可,为证明做必要的准备. 通过下课常去的地点名词,体会一些常用术语的描述,让学生感受理解有关名称和术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概念的关注. 回顾学过的多个结论性的句子,其中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通过讨论、交流、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命题及命题的组成,进而能独立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命题,并能说出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得到的结论并不是全都正确,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了,而要确认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必须要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去说明理由,从而为后续学习“证明”打好基础.二、目标设计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三、活动设计一、导入:下课常去的地点。
说明:这是两个常见的活动情境,意在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对小店、厕所等术语的描术,让学生明白,只有对常用的名称和术语有了共识,人们才可以正常交流.类似地,数学中要引进说理,必须对涉及的概念有共识,也就需要对概念下定义.活动一(快速抢答)(1)怎样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2)怎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二、新课学习(一)、个体自学第一部分:定义,命题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44页,完成下面内容1、(1)对名称和术语 ,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说一说:说出“平行线、绝对值、方程的解”的定义。
2、(1)_ 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注: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判断,都或者是真(对)的,或者是假(错)的,否则不是判断!(2)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等角的余角相等.⑵画一个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⑹若a2= b2,则a=b.说明:这些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对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值得注意的是判断是不是正确,并不是构成判断的必要条件.可加些题目,口答,强化练习。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案设计

定义与命题【教课目的】1.认识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认识命题的构造,会划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做出判断。
【教课重难点】认识命题的构造,会划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做出判断。
【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发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什么叫三角形归纳定义的观点: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进行描绘或做出规定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踊跃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参照答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三角形是由3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挨次相接构成的图形从数学识题中引入定义这个观点,让学生感觉到对一些名称或术语下定义的必需性。
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问题1:对于x的方程y=mx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y/x。
问题2:对于x的方程y=mx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y/x,并写出此时方程的解是x=y/m。
由这两个问题说出以下名词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绝对值:踊跃思虑,回答以下问题。
学生经过做题发现观点的重要性,只有真实理解一个数学名词的观点了,才能正确地解答问题。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观点和定义观点的外延相等;(2)不该循环;(3)一般不该能否认判断;(4)应当清楚切实。
合作探究21.比较以下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做出判断?(1)2是正数吗?(2)画一个角;(3)假如2x=6,则x=3;(4)三角形内角和为180°;(5)明日不必定会下雨。
2.发问:“2是正数。
”与“2是正数吗?”这两句话同样吗?假如不同样,有什么不同?3.总结。
(1)命题的观点;(2)命题的特点。
上述表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没有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
指引学生经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详细例子的辨析,认识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0.33是无理数,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课中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能够结合详细的案例,说明凡是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能否正确。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_6

课题12.1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4.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点】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教学难点】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教学过程】点?【设计意图】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回忆这些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定义的规则:(1)应相称,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是否定判断;(4)应清楚确切.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规则.环节2:问题二:“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四边形不是多边形”与“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又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设计问题二中引号内的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归纳得出: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对命题进行说明: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四边形不是多边形”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避免学生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教学中结合这个例子,说明凡是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请学生列举一些命题,加强对命题概念的理解练习巩固:练习1:下列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是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命题.(填序号)⑴内错角相等;⑵平方等于4的数是2;⑶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⑷0是负数;⑸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⑹等角的补角相等;⑺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⑻若a2= b2,则a=b.(9)今天的天气真好啊!环节3:问题三: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1)如果a>0,b<0,那么|a|=|b|.(2)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如果两个角都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总结归纳:在数学中,命题一般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_1

课题
12.1 定义与命题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
3、了解命题的区分结构,能够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教学重点
了解命题的含义和结构,能够区分真命题与假命题
4、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a=c,b=c,那么a=b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平方后等于4的数是2
(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课堂小结
1、什么是定义?
2、什么是命题?
3、命题的结构?
4、如何判断真命题和假命题?
注意:带有判断性的陈述句或者否定句是命题。祈使句,感叹句,疑问句,作图语言都不是命题。
命题一般都能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小试牛刀:
你能先判断下列句子是命题,再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吗?
(1)熊猫没有翅膀;
(2)对顶角相等
(3)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直角
(4)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C.作∠A的平分线AMD.两个锐角的和大于直角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互补的两角必有一条公共边 D.一个角的补角大于这个角
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是( )
A.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B.已知直线a、b、c,若a⊥b,a∥c,则b⊥c
C.互补的角是邻补角 D.邻补角是互补的角
1、“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教学

2021/12/10
第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例2、 将命题(mìng tí)“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改 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将命题“内错角角相等(xiāngděng),两直线平行”,改写
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2021/12/10
第十五页,共二十七页。
No 判断,无需考虑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1.先找“结论”,
再找“条件”。1、被3整除的正整数必定被6整除。(4)不相等的两个角不可能是对顶角。∵∠1+∠3= 180°。∠2+∠3=180°
Image
12/10/2021
第二十七页,共二十七页。
2021/12/10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七页。
练一练:
如图,若∠1+∠2=1800,则a∥b.用推理的方法(fāngfǎ)说明它是 一个真命题.
1
a
2021/12/10
23
b
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七页。
数学中通常挑选一部分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 叫做基本(jīběn)事实.
1、两点间线段(xiànduàn)最短。
命题
条件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若a2=b2, 则a=b.
两直线(zhíxiàn)平 行
a2=b2
结论
内错角相等
(xiāngděng)
a=b
命题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如果 a2=b2 ,那么a=b .
2021/12/10
第十二页,共二十七页。
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jiélùn),并改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
12.1定义与命题

12.1 定义与命题一、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12章证明的第1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中阶段“数与式”、“图形与几何”及“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并开展适量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深入这四个版块的数学知识而进行的了“数学理论”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不少的定义与命题,“定义与命题”的说法经常出现在学生和老师的嘴边,但学生对于“什么是定义”“什么样的语句就是命题”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为了及时弥补这一缺失,编者在这里安排这样与此相关的一章内容,让学生系统的认知数学的一些基础理论,从而为后面认知更多的定义和通过“证明”对命题进行准确的分类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抓住“人们说理”时的习惯呈现“定义”的定义,在给出了一系列学生已经学习的命题后给“命题”下了准确的定义,并对命题的结构和真假进行了辨析,让学生立足旧知的应用,形成新的认知.整节课上,学生认知站在“最近发展区”之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之下,其数学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将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二、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的定义;2.能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判别命题的真假.三、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了解“定义”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今天开车到你们学校来,一路看到了许多的标志,大家能不能告诉老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投影图1)学生分别介绍图1中调头、直行、左拐、环行标志,教师将名称逐一投影并进行矫正.教师小结:交通标志关乎每一名同学的出行安全,大家不仅要熟悉这些图形,还要深入知晓这些图形的名称,以及这些名称的含义.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语言对这些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了较为准确的描述,我们交警部门对此可有准确的规定吆,大家课后可以去对比一下.在刚才的过程中,我们的这种描述或交警部分作出的规定,就是给出了“掉头、直行、左拐、环行”等的定义.(板书:定义)学生活动:在小组中说说你学过的一些定义.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交通标志入手,激活学生“定义”的激情,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默默地感知到定义的巨大价值,从而加深对“定义”的定义的认识.(二)合作探究,研究“命题”1.设疑引入,生成定义知识回顾:什么是方程的解?x=2是方程x2-x-2=0的解吗?为什么?学生自主探究,并在组内交流.根据学生的作答,投影:x=2时,方程x2-x-2=0的左右两边相等.追问:x=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学生陈述理由,教师基于陈述投影:x =0不是方程x 2-x -2=0的解.教师小结:象这样的,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板书:与命题,12.1.投影命题的定义)这就是我们给命题的定义.设计意图:顺应上一环节对对定义的认知,将定义的巩固用作了“命题“学习的开始,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用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作为解的定义应用,强化了代入的应用,避免了学生求解,对x =0 的追问,生成了一个可以作为“命题”的结果.以问题引出问题,学生在问题化解中获得了命题的定义,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2.动态演示,交流命题在教师的描述中,动态呈现图2:作线段AB ,取其点O ,作射线OC .学生活动:在小组内说说刚才的过程和你可能得到的结论,并判断哪些句子是命题,哪些不是? 3分钟后,全班交流.选择性投影:(1)如果O 是线段AB 的中点,那么OA =OB ;(2)过点O 作AB 的垂线;(3)如果OC ⊥AB ,那么∠AOC =90º; (4)如果OC ⊥AB ,∠AOC =∠BOC 吗?教师:这几句话中,有命题,也有不是命题的.组内交流一下,什么样的句子不能叫做命题.同时,再说说你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命题.教师将不是命题的句子隐去,有意识地补上一些命题.(2)等角的余角相等;(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5)无论x 取什么数,代数式(x -1)2的值不是负数.学生活动:说说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特征?组内交流3分钟,引导他们说出:绝大多命题都是两部分(条件和结论),不是两部分的,可以通过转述变为两部分.教师小结:在数学中,命题一般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教师强调:如果一个命题不是两部分,我们可以借助“如果……,那么……”进行转述.要求学生说说刚才获得的这些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设计意图:以一个时间极短作图过程引入了新知学习,既回顾了前面的图形认知,学生的交流辨析强化了对命题的认知,同样为下一步探究积累了素材,避免了命题分析的空中搭建.接下来对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分析,从这些即时生成的命题和学生认知中的命题入手,让学生感觉十分顺手,教学效果还是值得期· A B C待的.3.巩固训练,强化认知学生活动: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a、b两数的积为0,那么a、b两数都为0;(2)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的和为180º;(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5)有公共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全班交流结束后,追问:这些命题都证明吗?投影:条件成立,结论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追问:条件成立,结论不成立的命题该叫做什么呢?投影:条件成立,结论不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教师追问:请同学们在组内说几个真命题,也说几个假命题.巩固练习:课本145页“练一练”设计意图:对新知的巩固在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这里学生先后通过对进10道命题的辨别,既强化了学生对命题条件和结论的认知,又进一步对生成了新知“真命题”与“假命题”进行来了捆绑式巩固,效果还是不错的.(三)反思小结,梳理成果课堂小结:请在小组内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并试着去解决你还存在的困惑.根据学生在全班的交流,教师完善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实现了颗粒归仓.在此环节安排学生在小组内的梳理和释疑,由于前面的认知有足够的铺垫,学生应该能够顺着教学主线梳理出全课的收获,教师此时对板书加以完善,再合适不过了.(四)检测反馈,充实提高1.下列句子中,不是命题的是()A.延长线段AB到点C 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如果∠1=∠2,∠2=∠3,那么∠1=∠3D.任何数的平方都不小于0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如果a2=4,那么a=2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互补C.直角都相等D.如果a<-1,那么ab<-b3.命题“如果两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夹角为90º”的条件是 ,结论是,这个命题是(填“真”或“假”)命题.4.命题“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条件是 ,结论是.设计意图:基于本节课进一步巩固的需求,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状况,在这里编排了四道题作为本节的反馈训练.四道题目主要围绕本节课的命题及其真假,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等知识展开,其中3、4两题的设置既体现了本节的重点,也突出本节课的难点.(五)作业布置,课堂延伸课后作业:必做:教材146习题12.1 1-3题选做:将(2)中的(4)(5)用“如果…,那么…”改写五、设计简要说明立足学生先有认知,让知识的获得与应用完全建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上,这既符合教学的需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认知探究,引出了“定义”的定义,并在对“方程的解”的定义的应用中呈现了“命题”的定义,通过对命题组的辨析发现了“条件与结论”的“命题”的内在结构,最终以“巩固训练”引出了“命题”的“真”与“假”,一根主线——学生固有知识与经验,众多生成——定义、命题及其相关概念.这样教学设计,低起点,高成效,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反复追问中不断推进,新鲜而灵活.教师的追问成就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生成.历经45分钟的认知,学生完全可以对这些“浅薄”的数学理论有了一个深刻的认知.。
新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2章 证明 12.1 定义与命题》公开课教案_2

12.1 定义与命题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3、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重难点1、重点: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难点: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一、各抒己见,新课引入1、定义:对名称或术语的含义进行描述或做出规定,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如相反数的定义: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并点明课题。
2、说一说下列数学术语的定义(1)平行线:(2)绝对值:(3)方程的解: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已学的数学术语的定义,巩固旧知,并对定义加深印象。
二、探索活动观察一幅卡通对话:小鼹鼠:爸爸,什么是法律?鼹鼠爸爸:法律就是法国的律师。
小鼹鼠:什么是法盲?鼹鼠爸爸:法盲就是法国的盲人。
问:爸爸的解释正确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鼹鼠爸爸的解释作出判断,既是对定义的延伸,又引出命题的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
1、命题:对某一件事做出判断的句子。
问题一:“等角的余角相等. ”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那句话做出了判断?问题二:“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两种语句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归纳得出命题的特征。
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练习,熟悉的命题的定义与特点。
2、命题的特征:陈述句有判断3、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命题(1)0是偶数()(2)a,b两条直线平行吗?()(3)画两个相等的角()(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四边形不是多边形( ) 设计意图:根据命题的特征对语句进行判断,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从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命题的结构:命题一般可看作由条件(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后共同小结.
师生互动,总结学习成果,体验成功.
课堂作业
《伴你学》检测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
(1)对顶角相等;
(2)π是无理数.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合作探究3
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
(1)如果a、b两数的积为0,那么a、b两数都为0;
(2)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这两个角和为180°;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5)有公共端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概括定义的概念:
一般地,对某一名称或术语进行描述或作出规定就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合作探究1
你能说出下列名称的定义吗?
(1)平行线;(2)绝对值;(3)方程的解.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该清楚确切.
12.1定义与命题
12.1定义与命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结构,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并能初步对命题的真假性作出判断.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
当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不十分明显时,能区分命题的条件(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教师)
合作探究2
1.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
(2)若a2=4,求a的值;
(3)若a2=b2,则a=b;
(4)a、b两条直线平行吗?
(5)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6)0.33是无理数;
(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提问:
“鸟是动物.”与“动物是鸟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
1.提问:
观察上题的(1)、(3)、(6)、(7),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2.概括:
在数学中,命题一般可看作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前面是条件部分,后面是结论部分.
例题:
找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练习
判断下列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2)内错角相等;
(3)大于90度的角是平角;
(4)如果a>b,b>c,那么a>c.
参考答案:见课件.
巩固学生所学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能力检测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2)a、b两条直线平行吗?
3.总结.
(1)命题的概念;
(2)命题的特征.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上述表述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没有对某一个事情做出了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如:0.33是无理数,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以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说明凡是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所以命题的特征有三个,即:是句子、有判断、有对错.
(3)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4)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5)若a=b,则a2=b2.
2.追问:如果是命题,那么它的条件是什么?结论又是什么?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见课件.
首尾呼应.既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结论:这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
(5)条件:两个角有公共端点;
结论: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2)、(3)、(4)条件成立时,结论也成立,它们是真命题,而(1)、(5)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都成立,所以(1)、(5)是假命题.
教学中,应该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1)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它的正确性,需要通过证明.关于反例和证明,在下面的学习中将重点介绍,这里主要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
2.追问:以上各个命题作出的判断正确吗?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第1题):
(1)条件:a、b两数的积为0;
结论:a、b两数都为0.
(2)条件:两个角互为补角;
结论:这两个角和为180°.
(3)条件:两直线平行;
结论:同旁内角互补.
(4)条件:两直线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