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转换构件的内力增大系数的变化

合集下载

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1、对于抗震不利地段,应提出避让要求。

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弄明白有效的措施是什么?2、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还是要考虑提高,除了与抗震等级有关外,还与场地类型有关,当场地类型不是II类时,注意查阅抗规。

3、同一结构单元部分采用天然地基和部分采用桩基的情况,以前版本是没有提出解决办法的,本版规范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但是相应的措施是什么,现在还不明白。

4、建筑形体,多出建筑形体的概念: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5、扭转不规则,多考虑了一种情况,即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位移比最大限值1.5可适当放宽。

6、有转换层时,转换层上部的结构受力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数。

7、新版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

目前没有弄明白这种性能化设计怎么实现。

8、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见3.10.3,属于抗震性能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9、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需要钻孔,且钻孔数量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问题:该钻孔是专门用于测剪切波速还是兼作他用?)10、对丁类建筑及丙类多层建筑,可以根据岩土层性状,按规范给出的表结合当地经验估算土层剪切波速。

11、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与持力层的岩土性状有关,越是密实,承载力高的土层,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越高。

12、在地震作用下,对天然地基基础的基底零应力区域有一定要求,其他荷载作用可参照该要求,但不一定遵守?就换填砂石的比例问题讨论:(对于地基处理采用3:7砂石还是7:3砂石,如荷重较大,地质条件较差,换填时采用3:7砂石,砂少石多,对承载力改善较好,若承载力要求不高,地质条件本身较好,换填时采用7:3砂石,砂多石少,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即可。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1、关于时程分析结果,以前规范要求采用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新版规范区分了两种情况,时程曲线只有三组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包络值,当采用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时,采用计算结果的平均值。

对pkpm参数设置的疑问解答

对pkpm参数设置的疑问解答

一、一般情况下模拟施工加载取模拟施工加载3比较符合逐层施工的实际情况。

模拟施工加载2则可以更合理的给基础传递荷载。

复杂结构设计人员可以指定施工顺序。

二、修正后的大体风压一般就是荷载规范规定的大体风压,对于沿海和强风地带对风荷载敏感的建筑可以在此基础上放大10%~20%,门刚中则规定按放大5%采用。

3、对于高度大于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才要验算风振舒适度。

结构阻尼比取0.01~0.02,程序缺省0.02。

4、侧刚计算方式:一种简化计算法,计算速度快,但应用范围有限,当概念有弹性楼板或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时(如错层结构、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等)用此法会有必然误差;总刚计算方式:精度高,适用范围广,计算量大。

对于没有概念弹性楼板且没有不与楼板相连构件的工程,两种方式结果一样。

(以下转贴)“刚性楼板”的适用范围:绝大多数结构只要楼板没有特别的减弱、不持续,都可采用这个假定。

相关注意:由于“刚性楼板假定”没有考虑板面外的刚度,所以可以通过“梁刚度放大系数”来提高梁面外弯曲刚度,以弥补面外刚度的不足。

一样原因,也可通过“梁扭矩折减系数”来适当折减梁的设计扭矩。

“弹性板6 ”的适用范围:所有的工程都可采用。

相关注意:由于已经考虑楼板的面内、面外刚度,则梁刚度不宜放大、梁扭矩不宜折减。

板的面外刚度将承担一部份梁柱的面外弯矩,而使梁柱配筋减少。

此时结构分析时间大大增加。

“弹性板3 ”的适用范围:需要保证楼板平面内刚度超级大,外刚度承担荷载,不使梁柱配筋减少,以保证梁柱设计的安全度。

“如厚板转换层中的厚板,板厚达到1m以上。

而面外刚度则需要按实际考虑。

相关注意:一般在厚板转换层不设梁,或用等代梁,并注意上下部轴线差别产生的传力问题。

“弹性膜”的适用范围:仅适用于梁柱结构,设计时不使楼板面相关注意:不能用于“板柱结构”。

设计时可以进行梁的刚度放大和扭矩折减。

(弹性楼板6: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采用壳单元.原则上适用于所有结构,但采用弹性楼板6计算时,楼板和梁一路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结果中梁的配筋小了,而楼板承担面外弯矩,计算的配筋又未考虑.另外计算工作量大.因此该模型仅适用于板柱结构;弹性楼板3:考虑楼板的面内刚度无穷大,并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适用于厚板转换层;弹性膜:考虑面内刚度,面外刚度为零.采用膜剪切单元.弹性板由用户人工指定,但对于斜屋面,若是没有指定,程序会缺省为弹性膜,用户可以指定为弹性板6或弹性膜,不允许概念为刚性板或弹性板3)五、按照高规(JGJ 3-2021)第3.7.3条注,抗震设计时SATWE计算结果中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的限值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截面内力调整

截面内力调整

截面内力调整强柱弱梁调整《高规》6.2.1顶层、柱轴压比小于0.15者及框支梁柱节点不调整:顶层柱顶塑性铰和梁端塑性铰影响一样;轴压比小于0.15的柱延性较好可不考虑;框支梁与框支柱的节点一般难以实现墙柱弱梁,故可不验算。

9度时的框架与9度的一级框架概念不同。

Mbua采用材料强度标准值,考虑抗震调整系数,整浇板考虑有效翼沿范围内(梁两侧各六倍板厚)板钢筋(包括板顶通长筋及板底满足锚固要求的钢筋)的影响。

M bua=f yk A s(h0-a’s)/γRE∑Mb计算时,梁端不同号时仅在一级抗震时绝对值较小的Mb取0.强柱脚调整《高规》6.2.2框架结构底层柱下端出现塑性铰后果严重,将柱脚加强可以推迟塑性铰的出现。

因此对一、二、三级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底截面的弯矩设计值放大。

特一级放大系数增加20%。

此处柱脚位置指地下室顶板处,或基础顶面。

地下室顶板不能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也应考虑地下室顶板的实际嵌固作用,应将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计算底层框架柱的配筋,并将其往下延伸至嵌固端。

基础埋深较大并在首层设置刚性地坪或拉梁层时,也应将刚性地坪作为嵌固端。

对于框剪结构、框筒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不需要考虑。

因为主要的抗侧力构件是墙不是柱。

框支柱调整《抗规》6.2.10 《高规》10.2.11为了推迟转换柱的屈服,以免影响整个结构的变形能力,对一、二级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及底层住下端的组合弯矩设计值乘以放大系数1.5、1.3。

框支柱中间节点调整同强柱弱梁调整条文。

柱强剪弱弯调整《高规》6.2.3Mcua之和应考虑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情况取大值,并考虑重力荷载代表值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的影响。

柱的反弯点不在楼层内时,不在要求将较小弯矩值取0。

因为此时框架梁相对较弱,只需按梁柱端弯矩设计值的差值计算,既可以保证柱的强剪弱弯。

框架角柱调整《高规》6.2.4框架角柱指位于平面凸角处,两个正交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相连的框架柱。

转换层结构设计、施工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转换层结构设计、施工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 关键词 】 转换层

设计
施 工

转 换 层 的概 念
程分析方法计算; 作为近似考虑, 也可将转换构件在
.。 从结构受力上看,由于高层建筑结构下部楼层 重力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内力乘以增大系数 1 1 () 转换 层 的 水平 构 件 , 除整 体 分析 以外 , 尚 4 受力很大, 上部楼层受力较小,正常的结构布置应是 应作补充计算,补充计算可采 用局部分析软件或手 下部 刚度 大 , 墙体 多、 网密 , 柱 到上 部渐渐减 少墙 、 柱 的数量 ,以扩 大柱 网。这样 ,结构 的正常布 置与建 筑 算方法 。补充计算时 ,可将转换层顶 作为基础底 , 恒 功能对空间的要求正好相反。因此 , 为满足建筑功能 按 ( +活 )标准值工况整体分 析计算 出各墙体
二 . 转换层设计应注意些什么
件 时 ,或上部 为短肢墙 ,或 上部为 小柱 网框 架 时,框
( 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 ,转换层的下部楼层 由 支 梁 应 按 转 换 梁 设计 。 1 ) ( 6 )转换梁断面一般宜由剪压比控制计算确定 , 于 设置大 空间的要求 ,其 刚度 会产 生突变 ,一 般 比转
维普资讯
20 年建筑
V L4 o 1 A 07 O . N . M R 20
转换 层结构 设 计 、施 工 中若 干 问题 的研 究
张 秀华 【 摘要 】 随着我 国经济的发展 ,带转换层结构的高层建 筑越来越多。本文提 出了转换层结构在设计 中应 注意 的几个 问题; 同时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 ,叙述 了转换 层结构施工 中应注意的 问题 。
第 5章 5 1 . 节第 5 11 条 的规 定乘 以 11 . .4 .5的增大系

论高层建筑中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构造要求论文

论高层建筑中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构造要求论文

论高层建筑中大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构造要求摘要:本文从底盘大空间剪力墙结构的适用范围、转换构件的内力调整、转换层楼板等四个方面对设计与构造的要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

关键词: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设计;构造要求中图分类号: tu3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1.适用范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属于不规则结构,在竖向荷载、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受力复杂,9度抗震设计时,由于对这种结构目前缺乏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不应采用。

转换结构构件采用梁、桁架、空腹桁架、箱形结构的高层建筑结构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6度、7度及8度抗震设防区。

转换构件采用厚板的高层建筑结构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6度抗震设防地区,但对于大空间地下室,因周围有约束作用,地震反应不明显,故7度、8度抗震设计的地下室的转换构件可采用厚板转换层。

a级、b级高度的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m)研究表明,b级高度的底部带转换层的筒中筒结构,当外筒由剪力墙构成的壁式框架时,其转换层上下刚度和内力传递途经变化比较明显,因此,其最大适用高度比表一中规定的数值适当降低。

降低的幅度可根据抗震设防烈度、转换层位置高低等因素,具体研究确定,一般可考虑降低10%~20%。

2.转换构件的内力调整带转换层高层建筑,转换层上部楼层的部分竖向构件不能连续贯通至下部楼层,因此转换层是薄弱楼层,为保证转换构件的设计安全度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底部带转换层结构的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 15的增大系数。

对转换层的转换构件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计算内力需要调整增大:特一级、一级、二级转换构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内力应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8,、1. 5、1. 25。

8度抗震设计时,转换构件除考虑竖向荷载、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外,还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转换构件的竖向地震作用,可采用反应谱法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超全高层抗震调整点总结!

超全高层抗震调整点总结!

超全高层抗震调整点总结!一.3.5.8条: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二.4.3.12条: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具体详抗规5.2.5条条文说明。

三.8.1.4条: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Vf≥0.2Vo要求的楼层,框架总剪力不调整;不满足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o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2.各层框架地震总剪力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轴力标准值可不调整。

(所有内力乘以比值)三.8.1.10条:抗风设计时,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各层筒体或剪力墙应能承担不小于8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抗震设计时,应能承担各层全部相应方向的地震剪力,而各层板柱部分尚应能承担不小于2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地震剪力。

(调整截面)三.9.1.11条: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2.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

3.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时,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1.32=1.1*1.2 (1.452=1.1*1.32)
【注2】
规范条文 高规3.10.3-1
抗规6.2.4 高规3.10.2-2
抗规6.2.3
抗规6.2.5
高规3.10.2-2 抗规6.2.5
抗规6.2.5
轴力 增大系数 被增大对象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规范条文 -
-
备注
注1:按梁端弯矩
【注2】
1.2 (1.32=1.1*1.2)
内力增大系数及其表达式【被增大对象】
规范条文 -
高规3.10.2-2 抗规6.2.3
抗规6.2.3
高规3.10.2-2 抗规6.2.2
剪力
增大系数 (括号内数值为角 柱增大系数,依据
为抗规6.2.6)
被增大对象
1.2
【对一级V】
直接按抗规式6.2.4-2计算V
1.2 (计算轴 压比时, 取1.0)
计算值
高规3.10.4-2
注2:梁柱节点左 右梁端截面同时 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 即抗规式6.2.2-1

Mb
高规10.2.11-2 (抗规6.2.10-
2)
注2:梁柱节点左
1.68=1.2*1.4 (1.848=1.1*1.68)
【注2】
高规3.10.4-2
1.2
1.1
【注1】
1.0
1.44=1.2*1.2 (1.584=1.1*1.44)
【对一级V】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1.95=1.3*1.5 (2.145=1.1*1.95)
1.56=1.2*1.3 (1.716=1.1*1.56)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

中国规范的结构内力调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继续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弱构件”的设计思想,依据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决定结构抗震等级;然后按抗震等级对结构构件设计内力进行调整。

在该规范中,结构抗震等级分为四级(一、二、三和四级)。

高层规程根据高层建筑的自身特点又做了一些补充规定,增加了特一级。

各抗震等级的梁、柱均对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不同系数的调整,用来限制大震下塑性铰区出现部位,避免或减少脆性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加强柱根部推迟塑性铰形成,控制倒塌,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1. 内力调整的分类高层建筑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经过结构分析计算,求得各构件的内力标准值,再进行各种修正和调整得到设计值。

内力修正和调整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属于结构整体内力调整,主要包括:楼层最小地震力限值控制、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所受地震总剪力的调整及框支转换层中框支柱地震剪力的调整等。

这类调整的特点是,在不满足规范的某些规定时才进行调整,而且调整的部位和调整系数的大小一般均需在计算后才能确定。

第二类则是梁、柱的构件内力或组合内力的调整。

此类调整的部位明确,调整系数的大小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

2. 内力调整的方法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了各种内力调整的表达式。

这类调整又分以下3种情况:⑴直接在柱端标准内力弯矩组合值上乘以增大系数。

⑵对内力组合中的个别工况内力进行调整,例如框支柱的轴力调整只对地震作用下的轴力进行。

此时,在对各工况内力组合之前,先把地震轴力进行放大后再组合。

⑶框架梁的剪力调整,只是对梁两端的固端弯矩引起的剪力进行调整,而对后迭加的竖向荷载引起的简支梁剪力不加调整。

3. 内力调整系数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划分。

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可以决定结构的抗震等级。

############################################################################### ######### %%%%%%%%%%%%%%%%%%%%%%%%%%%%%%%%%%%%%%%%%%%%%%%%%%%%%%% %%%%在利用结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得到构件内力后,应按中国相关规范进行如下步骤的内力调整:㈠首先进行结构整体内力调整——地震作用调整①最小地震剪力调整::新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的剪重比不应小于表5.2.5给出的最小地震剪力系数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