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完整版)

古代文学常识先秦文学一、诗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一般是民歌;雅分“大雅”、“小雅”,一般为文人作品;颂是庙堂祭祀的歌曲) 。

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我们学过的其中的《蒹葭》、《硕鼠》、《无衣》、《伐檀》《楚辞》西汉末年,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仿效屈原辞赋的一些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中心。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楚国的贵族。

是我国第一位独立创作的诗人,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创造了新诗体“楚辞”。

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一首抒情长诗)、《九歌》(是屈原以民间乐歌为基础,为朝廷祀典所做的祭歌,内有名篇《国殇》)、《九章》(写屈原两次放逐的经历,中有名篇《涉江》《橘颂》)、《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风骚,“风”本指《诗经》“国风”,“骚”本指《楚量辞》中的《离骚》,后以此概指《诗经》和《楚辞》,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优秀传统的代表;又常作诗歌辞赋的-代称;有时也借指文采或文学修养。

二、散文《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我们学的《秦晋淆之战》、《烛之武退秦师》、《曹刿论战》等课文均出自《左传》。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由西汉刘向整理而成。

我们学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出于此。

《山海经》,中国古代地理著作,又是神话传说故事集。

书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故事广泛流传。

《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1.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

3.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另有燧人、伏羲、神农;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

4. 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

5. 五行:金、木、水、火、土。

6. 五金:金、银、铜、铁、锡。

7.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

8.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 岁寒三友:松、竹、梅。

1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16. 中国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孔尚任《桃花扇》、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 七大艺术: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

另一种说法为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 中国四大名瓷窑:河北磁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 九属:九代直系亲属,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 五谷:稻、黍、稷、麦、豆。

23. 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

24. 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25. 中国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 中国四大名花:河南洛阳的牡丹、浙江杭州的菊花、云南昆明的山茶、福建漳州的水仙。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科技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
国古代文化的知识:
1. 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中儒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 宗教:中国古代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等,其中佛教和道
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其中《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4. 艺术: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等,
其中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等是中国艺术的代表。

5. 音乐:中国古代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等,其中古琴、
古筝、笛子等是中国音乐的代表。

6. 舞蹈:中国古代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其中《霓裳
羽衣舞》、《剑舞》等是中国舞蹈的代表。

7. 戏剧:中国古代戏剧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其中京剧是中
国戏剧的代表。

8. 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包括四大发明、中医、算术等,其中四大
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知识,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
贵财富,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 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 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 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 被尊称为“枢密”。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 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 官位高于总督。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管土地户 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事。
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 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 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 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汉代的太史令,明代 的翰林院国史编修。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两个小时。 子时是23 ~1点,以此类推。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把为观测日、月、五 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宿,用来说 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代占星家为了用 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 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大小便称更衣、出恭、解手等。 室内座次,一般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普通的车座 分左中右,一般以左为尊,中为御者的位置,右为陪 乘的位置。兵车有所不同,主帅居中执掌旗鼓,御者 在左,右有一人保护主帅。
普通兵车御者在中,左右各一甲士,左边甲士持弓, 右边甲士持矛。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 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为左迁。
7、表辞去官职 ⑴致仕: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 ⑵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⑶悬车:辞官居家。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悬 车告老。(《陈太丘碑文序》) ⑷乞身、请老:请求退休。如:祁奚请老,晋侯问嗣 焉。(《左传·襄公三年》) ⑸移病:要求退隐的委婉说法。如:弘乃移病免归。 (《汉书·公孙弘传》)

50个中国文化常识

50个中国文化常识

50个中国文化常识1、三皇:伏羲、神农、女娲。

“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首领,他们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开创者,因此光耀史册。

2、五帝:黄帝、帝喾、颛顼、尧、舜。

远古时代五帝史料记载不一,这五帝较为后人认可。

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宋朝开始才如此称呼,都是儒家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

4、五经:《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

相传有六经,由于《乐经》遗失,从汉武帝开始才把这几部著作并称为五经。

5、四维:礼、义、廉、耻。

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6、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

四维八德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现在是人人平等,这个“纲”就是“榜样”的意思。

8、五常:仁、义、礼、智、信。

在今天这“五常”并非象封建社会,现在人人平等,没有高低、尊卑之分。

9、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礼、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人伦关系是做人的根本,号称天下善道。

10、十义: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

这也就是伦理道德的十个原则。

11、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

五湖四海广义是指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

12、四海:东海、南海、渤海、黄海。

13、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

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丰碑。

14、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中国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15、文房四宝:宣笔(宣城)、徽墨(徽州)、宣纸(泾县)、歙砚(歙县)。

安徽的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正宗的原产地,因此也被称之“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16、汉字六书:形声、指事、象形、会意、假借、转注。

汉字形成的六种方式方法。

17、六子全书:《老子》、《荀子》、《扬子》、《列子》、《庄子》、《文中子》。

各大学派经典的总结。

18、唐初四杰:卢照邻、杨炯、王勃、骆宾王。

唐代初年的文学家简称“卢杨王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一姓名称谓1.基本称谓【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一般是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是指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文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1.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2.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 篇诗歌。

3.楚辞:中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4.汉赋: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以铺陈夸张、辞藻华丽为特点。

5.唐诗: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6.宋词:宋代的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7.元曲:元代的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8.文言文: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

9.六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10.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记室,由东汉开始设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 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北周的齐王宇文宪把贺若弼 任命为记室。 • B.县公,中国古代的一种封爵,西周始置,是异姓功 臣的第二等封爵。从北周开始,郡公之上增设国公一爵, 县公成为公爵的第三等。 • C.江南,意为长江之南,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 中下游以南,狭义上指太湖流域。“江南”的含义在古 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 • D.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 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可知,行军总管,应 该是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D (应该是军事长官。)
•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 始置进士科目。 •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 故名封章。 •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 帝位,泛指继位。 •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 泛指内乱。 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P: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 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 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 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 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 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 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 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高考备考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 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 呼。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 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可以 比喻亲密友好,文中是后一种意思。 D.“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 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 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
•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 A.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 B.召对是指臣下上朝时向君主进言、汇报有关情况, 君主根据请示的问题逐一回复。 • C.左迁指降低官职,亦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 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 D.乘传是乘坐驿车。传,驿站的马车。驿站是中国古 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 换马的场所。 B 【解析】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 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A
(幼时取名,成年取字)
•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 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 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 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C.“昆,兄也”所以“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也 可以比喻亲密友好,文中用的是前一种意思。
•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 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 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 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 和权力的象征。 •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 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 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 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 起的名号。 •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 塞,关卡,关隘。 •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D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3分)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 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 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 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 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 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 行惩罚。
•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 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 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 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 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 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 用“致事”、“致政”、“ 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 归家。
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 副职为左、右侍郎。 • B.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 察,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 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 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作庶 出。 •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 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 南面、荣登大宝等。 C“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错,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A
• 7.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 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 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 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 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A.“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
•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A.“谪”常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与之意思 相近的词有“迁”“贬”“黜”等。 • B.“奥援”为“暗中支持、帮助的力量;有力的靠山” 之意,其中“奥”释为“深”。 • C.“尚书”为古代官职名,始于战国,以后历代相承。 文中指“六部”中“户部”的最高官职。 • D.“廪”可解为“储存粮食的仓库”“储藏的粮 食”“公家发放的粮食”等意,后来泛指俸禄
A(“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 “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 别。)
•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 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 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 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选D 【解析】“祭祀”错,应为国家。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 的重要事务。 •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 专司,故称有司。 •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 的刑罚。 •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 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 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 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
1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庶吉士,其名称源自《书经· 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 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 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B.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 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统治者既然把特权赋予言官,也就会对言 官的政治素质提出特别的要求。正如宋代司马光所言:“凡择言官, 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C.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 《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其中《乐经》已失传,所 以通常称“五经”。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 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按照封建礼法,官员欲退,则皇帝 必称社稷所倚而加以挽留,官员则以不能阻塞后人予以坚持,反复 数次之后,皇帝不再勉强,以优厚待遇让官员回乡安度晚年。“乞 骸骨”“丁忧”也可理解为告老还乡,退休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