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合集下载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福建省福州市潘墩中心小学王光华【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着力于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

本文着重运用课例阐述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文本对话教学情境情境创设一、绪论“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如何因势利导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是每个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身心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不同文本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如何巧妙的把这“一切事物”教授给学习者?这又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

学生能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冲击力,从而形成从感性认识深华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为充分体现“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这一理念,新课标强调口语交际活动能够让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思考、愿意并且能够进入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创设“口语交际情景”十分重要,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由、民主的语言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学习的兴趣,使之有积极的语言表现,理应成为优化学生语言发展、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

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过程是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所以教师不应该以绝对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

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相互作用的对话,给学生创设“敢言”、“乐言”之境。

教师如果有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敢说话、敢提问、敢有不同见解,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敬佩欣赏之情,保护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

哪怕他们的语言是幼稚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肯定。

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心理需求,引起他们愉悦的情绪体验,使其能充满信心地进行语言表达。

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强烈,口语交际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2、小组讨论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由于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尤其是那些胆小、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平时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发言,而小组讨论为他们创设了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减少了他们的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口语交际提供了较为宽松的资助活动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小组学生之间的自由学习、互相活动,提倡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使学生的思维在口语交往中得到充分活跃的训练。

有效对话,当围绕情境创设展开

有效对话,当围绕情境创设展开

拓展·NEW WRITING ◎江苏省张家港市泗港小学闸上分校·赵海娟有效对话,当围绕情境创设展开对话是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自然地融入到知识思考与探究中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之间情感联系。

但是目前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对话沟通注重形式,机械僵化的对话套路难以激发学生表达自我观点的意愿;教师在对话中占据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安排,因而无法实现平等对话等。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围绕学生主体重新创设对话教学情境。

一、立足文本内容,确定对话中心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深入研读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情感,并根据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阶段以及课程目标要求,找到恰当的切入点,设计对话中心,以确保对话情境围绕这一中心实现。

在对话中心设计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1)对话中心必须具备一定的支撑力,能够引导学生对话深入展开。

例如在《大青树下的小学》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围绕课文中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的热闹的句子引导学生对话,鼓励学生讨论、思考这两个句子的对比,在课文主旨呈现上具备哪些作用,从容形成稳定的对话教学过程。

(2)对话中心应具备想象力,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

例如在古诗词《山行》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画面,利用色彩、线条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在诗词句子与画面的配合下,构建、完善诗词意境,并形成富有想象力的对话情境。

(3)对话中心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帮助学生沿着对话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例如在《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用语言营造一个月夜情境,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人的眼中,月夜的氛围有哪些不同,并在对话中交流观点,实现对诗词的深入解读。

二、根据学生主体,选择对话方法对话情境的创设并不仅仅依赖语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教学条件,帮助学生构建对话情境,根据学生主体,设计利于学生接受的对话方法,进而实现良好的对话交流。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幼儿进行语言互动讨论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幼儿进行语言互动讨论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幼儿进行语言互动讨论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第一课堂,也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中班阶段,幼儿开始逐渐展示出自己的思维和个性,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情境讨论活动,可以促进幼儿的语言交流和思维发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幼儿进行语言互动讨论。

一、为什么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真实地、主动地参与到语言互动讨论中。

通过情境引导,幼儿可以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二、如何创设情境1.选取适当的情境:情境应该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关联,但不要限制在他们熟悉的范围内。

可以结合季节、节日等主题,选择能够激发幼儿兴趣的场景。

2.提供情境材料:准备与情境相关的图片、故事书籍、玩具等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情境中。

3.设置情境活动环境:根据情境的需要,布置合适的环境,例如搭建角色扮演的小道具、悬挂与情境相关的图片等,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感。

三、情境引导的语言互动讨论1.启发幼儿思考:通过询问问题、提出挑战,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情境中的问题。

2.鼓励幼儿发表观点: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老师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例如:“你认为这个情境里会发生什么?”或者“你觉得主人公应该怎么做?”3.鼓励互动交流:为幼儿营造积极的交流氛围,鼓励他们与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看法,互相倾听和回应。

可以采用小组或整体讨论的形式,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情境引导的评估与反馈评估和反馈是情境引导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和思维能力,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

1.记录观察和收集成果: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等,记录下来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估。

2.及时反馈和引导: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思考和互动。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宝宝进行语言交流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宝宝进行语言交流

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宝宝进行语言交流教育专家们一直强调,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承担着培养孩子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责任。

在中班阶段,为了引导宝宝主动地进行语言交流,创设情境引导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创设情境引导中班宝宝进行语言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导的重要性创设情境引导是指通过创造具体的情境和场景,引发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产生语言需求并展开语言表达。

这样的引导方式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1. 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宝宝提供更加真实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例如,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与宝宝进行对话,或者创设一个小超市让宝宝购物时进行问答等。

这样的环境和场景让宝宝感受到语言与生活的联系,更加主动地进行语言表达。

2. 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们是天生对新奇事物和情况感兴趣的,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语言需求。

比如,教师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设置一个探索的环境,让宝宝们围绕着环境展开对话和交流。

这样,孩子们会自然地被情境所吸引,主动参与语言交流。

3. 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创设情境引导还可以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

通过给予宝宝一些情境和问题,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可以促进宝宝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做手工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宝宝们描述他们正在制作的物品,以及具体的步骤和过程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宝宝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二、创设情境引导的实施方法创设情境引导需要教师的巧妙设计和安排,下面是一些实施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1.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创建情境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师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超市售货员、旅行导游等,与宝宝们互动并进行对话。

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可以促使宝宝们在情境中产生语言需求,并学习到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图片故事: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情节的图片,然后向宝宝们讲述故事,并引导宝宝们结合图片进行讨论和表达。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导致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显得极为匮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教师要注重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让“对话”发生的基础。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探索精神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敢于说话,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坐在课桌前听教师讲课。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展示一个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然后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就某个问题或者话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彼此的思想碰撞中获取新的启发和灵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与此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一些探究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师还可以运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促进课堂上的对话和交流。

可以通过投影仪、音频设备、多媒体课件等工具,展示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到对话和讨论中来。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情境
一、创设实际生活情境
通过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口语交际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购物、旅游、面试等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真实的交流过程。

二、模拟真实场景
模拟真实场景是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模拟各种职业和社交场合,如商务谈判、医院就诊、机场安检等,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语言表达和沟通技巧。

三、故事引入情境
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
多媒体技术为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再现真实的交际场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情境下的语言表达和沟通方式。

五、师生互动构建情境
师生互动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随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与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相比,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话”成为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不够积极,课堂上的对话似乎只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表演”,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发生。

那么,如何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呢?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交流的基础,只有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生才会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管理,让学生在一个秩序井然、乐于交流的环境中学习。

课堂上的教师也要做到言传身教,亲近学生,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因为感到放松而更加愿意与他人进行对话。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要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就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他们缺乏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思考,而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除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要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比如说,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感受知识,从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他们进行交流的平台。

四、尊重学生的多样性要让“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发生,就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教师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强求每个学生都按照同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福建省福州市潘墩中心小学王光华【摘要】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高质量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着力于因势利导,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

本文着重运用课例阐述对话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方式。

【关键词】文本对话教学情境情境创设一、绪论“对话”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话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如何因势利导创设对话教学情境,成功架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通畅、生动、积极的“对话平台”,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感悟、内化与迁移,是每个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即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涵与表达特点,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有效对话,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身心受到美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针对不同文本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如何巧妙的把这“一切事物”教授给学习者?这又是一门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对话情境,丰富学生的认知渠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

学生能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冲击力,从而形成从感性认识深华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学习过程。

当然不同文本由于体裁内容上的差异,各自表达的侧重点和学习要点、难点也就不尽相同。

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文本,精心创设恰当的对话教学情境,推进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进程。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主要构成是叙事文本、写景文本及诗歌等内容的文章。

现尝试针对这三类文本的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论述。

叙事性文本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叙事性文本通过描述一定故事情节,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借以讴歌人性的光辉、赞美事件本身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或批判假丑恶,有较强的阅读性。

叙事性的文本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但是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特定背景之下人物的特定言行与学生的经验认知有较大的差距,往往成为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障碍,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巧设对话的情境。

1.语言描绘情境“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

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

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

学生马上就被这个奇特而带有童趣的问题给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

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

最后,在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感悟时,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对林海音说几句心里话。

学生放开思维,说得淋漓畅快。

有的说:林海音,我佩服你的坚强,为了读书,要受那么大的委屈;有的说:海音同学,你真好学,我跟你比起来太渺小了,爸爸妈妈为我买了很多书,但是我却经常随便翻翻就不看了,真是不应该;甚至有的真诚地说:海音,如果可以,我要作你最要好的朋友,欢迎你随时到我家看书……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

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

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这种叙事性强的文本,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

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建立具有共情效果的话题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学习,那么这样构建的课堂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语言情境的创设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完全沉浸在文本说描述的故事情节之中,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欢,学习无尽思索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

2.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走进叙事性的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表达文本,实现与文本零距离“情感对话”,是语文对话教学的能否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

选择适当的音乐渲染文本情境,能够加快学生走进文本情感世界的步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所有人为之惋惜、愤怒。

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小女孩的凄凉,我从一些影视作品剪辑合成了一段反差巨大的音乐,乐曲的前半段是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人们的欢声笑语,后半段则是忧郁低沉的《G弦上的咏叹调》夹杂着寒风的呼啸,中间教师辅以深情的解说,“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大家都沉浸在快乐幸福之中,而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却在无力地徘徊在这寒冷的街头,她就是……”音乐渲染和教师的描述让有的学生泪眼盈盈,仿佛身临其境,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文本。

音乐是灵魂的颤栗,文字是情感的结晶。

音乐与文学都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表达,两者通过不同形式的语汇各自塑造出令人感慨深思的意境。

音乐的语言含蓄婉约,耐人寻味。

文学的表达更贴近现实,显得更直接。

两者相通相连,具有同样美好的意蕴。

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选择气质吻合的音乐作为情境对话的背景,渲染出一种相得益彰的情感意境──一种由饱含深情的音乐和美丽的文字构成的艺术文化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世界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特别是那些饱含作者或喜爱同情褒扬、或憎恶批判等真挚强烈的情感的叙事性文章,选择恰当的音乐渲染对话教学的情境,往往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音乐与文本的意境形象有较大的差距,那么不仅无法实现用音乐渲染情境的目的,还起到反作用,妨碍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感世界。

这要求施教者自身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才能够为不同的文本度身设计音乐情境,起到积极的教学作用。

3.情境演说异构对话情境情境演说,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给定情境,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在既定情境下的言行。

这是一种表演式地说话练习。

通常是作为文本对话情境的拓展与延伸,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例1《草船借箭》在上《草船借箭》最后一课时,我把当时中央电视台很火爆《实话实说》栏目引进课堂,打造一个别开生面的对话平台。

投影出示幻灯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创设对话情境,教师扮演实话实说主持人,现场的学生自由选择扮演文中的诸葛亮、曹操、周瑜等角色接受采访,现场访谈人物的角色可以转变,同时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并及时作出补充性发言。

甚至主持人和嘉宾的角色也可以互相转换。

例如采访诸葛亮的问题包括:(1)您是否知道周瑜让您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是故意刁难您?(2)您既然知道其居心险恶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3)您借箭为什么一定要在第三天,而且要在这一天的四更天呢?(4)为什么要铁索连船,并一字摆开呢?为什么要调转船头让船的另一面也受箭呢?……对周瑜提出的问题,包括:(1)您为何要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枝箭?(2)您叫工匠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齐全,用意何在?(3)诸葛亮如期交箭,您终于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此刻,您觉得在哪些方面比不上诸葛先生?……创设一个较为逼真的故事情境,从而让学生通过对角色的把握,内化文中人物的言行,让师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中,完成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安全、愉快”的对话过程。

学生参与的讨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活动持续到了课后,班级里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课例2《矛与盾》《矛与盾》是一则古代寓言,语言精炼、寓意深刻。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寓意,我设计了最后的拓展环节:同学们,如果有一位军需处处长,因为战势的需要,要买大量的矛与盾,作为矛与盾的推销者,你应该怎样才能够成功地推销这些矛与盾,并建立良好的供需要求的呢?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学生纷纷讨论。

孩子们积极而热烈的回答,提炼出以下几种答案:1)打价格战,打五折,以不低于成本价的最优惠价格销售;2)提高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3)买二送一,买一对矛盾就送一盒创可帖(这是一条颇有远见的销售策略,如果孩子的阅历更丰富些,可以有更好的搭配促销内容);4)我重金聘请吕布做产品形象代言人,对进行产品进行包装(用这种现代广告方式树立品牌效应);……孩子们纷纷面红耳赤地介绍自己推销方案,并积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产生激烈争辩,包括三鹿奶粉、周正龙拍华南虎等事件都成了学生论点的佐证。

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达成了共识──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根本,自我吹嘘是没有市场的……课程终于圆满结束。

学生的辨析替代了教师的讲解,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是深入而广泛的,《矛与盾》的课堂成了学生对现实生活反思与提炼大平台,不同的生活阅历与人生见解在这里交流碰撞,这种情境对话实现了对文本的跨越。

教师应该深入发掘教材自身的潜力,将静止的教材变成活动的,将学生所喜欢的各种媒体形式运用到教学中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极度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更应该恰当地拓展课堂的时空:将学生的旧知与新知结合起来,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说、演、读。

同时将各种新潮的社会现象巧妙地呈现于课堂,创设一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使课堂模拟出学生将来所面对的社会生存环境,体现语文教学的厚重感。

(二)写景文本对话教学情境的创设1.图画、影像再现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