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
高三年下学期人教版中国古代政治专题练习

2006年高考第二轮专题过关练习(一)中国古代政治专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1. 5分。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由分封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回答1—4题。
1.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A.封土地 B.分封爵位C.定贡赋 D.规定义务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改王为皇帝 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 D.皇权至高无上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尚书——门下——中书C.门下——中书——尚书 D.中书——门下——尚书4.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 唐朝B. 北宋C. 明朝D. 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历经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
回答5—8题。
5.秦朝统一后,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A.实行文化高压政策 B.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C.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及文字6.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提高了中央政府各部的工作效率7.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A.提高皇权 B.削弱地方权利C.分化事权 D.削夺将帅兵权8.对于清朝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B.主要职能是负责军事指挥调动C.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D.只是跪受笔录和负责传达圣旨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都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回答9—12题。
9.西汉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实行了A.察举制度 B.刺史制度C.编户制度 D.厂卫制度10.唐朝主管官员考核和任命的机构隶属于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大夫11.北宋负责监察地方行政的是A.节度使B.知州C.转运使D.通判12.明前期由锦衣卫、东西厂负责监视、侦查官员的活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不断巩固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C.封建主义走向衰落 D.监察制度日臻完善我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

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一、选择题:(本大题60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2.下列各项表述中,最能全面反映隋朝历史地位特点的是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 B.开凿大运河 C、统治者十分残暴 D.繁荣而短暂3.隋朝时有一个读书人要从江都出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他一路上都是坐船走水路的话,他沿途要经过哪些河段?按顺序排列应是①黄河②广通渠③江南河④通济渠⑤邗沟⑥永济渠A、③⑤④①⑥B、⑤④①② C.⑥④②① D、③④⑤⑥②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6.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局是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东部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 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的需要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 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7.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A.丝B.麻C.棉D.毛8.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其重要前提是: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市场扩大C.粮食产量提高D.农作物品种增多9.唐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表明A.农业有了较快发展 B.农业和商业争夺劳动力C.唐朝实行重商政策 D.商人众多,商业繁荣10.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这一段是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11、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赋税制度是国家赖以巩固的主要经济制度之一。
高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

⾼中三年级历史魏晋-隋唐-宋元--专题知识点及练习题□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明继续发展并逐渐⾛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改治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步发展。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分权的⽭盾经济晋时期,北⽅战乱,⽣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平低;隋唐时期,南⽅经济政策调整,⽣产⼯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度繁荣,经济重⼼南移思想⽂化晋南北朝时期,特⽴独⾏的⼠⼈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了知识分⼦队伍,推动了⽂学艺术的进步。
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活的风俗画板块⼀m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经济)扬?益⼆考点⼀魏泮南北?h隋唐、宋尤时期的政治⼀、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改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物的徳才进⾏评定,区别⾼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族⼦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仕途;有才学但出⾝低微的⼈很难出任⾼官。
(3)衰落:隋朝时,隋⽂帝把选拔⼈才和任命官吏的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⑴分⼯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隋唐三省六部制度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1. (2023·山东省青岛市·期末考试)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
这表明当时()A. 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 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 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 中枢机制运行正常2. (2023·全国·同步练习)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下设吏房、兵房等五房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行政机构,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分权制衡原则遭到破坏B. 中枢体制的运行程序不断完善C. 中书门下成为尚书省的代替机构D. 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亡3. (202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期末考试)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2021·天津市县·月考试卷)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5. (2022·山东省枣庄市·月考试卷)唐时将封还改为封驳权,由门下省的给事中专门负责封还皇帝的失宜诏书和驳正臣下奏章违误。
皇帝赋予门下省给事中的职掌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
这一做法()A. 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建立B. 有利于降低决策失误风险C.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 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6. (2023·安徽省·模拟题)《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三年(629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
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这些变化( )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2.[2023·广东省佛山市期末]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
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
这反映了(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中央集权的加强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3.[2023·湖北省麻城市期中考试]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采用了这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
这种制度是( )A.初税亩 B.租调制C.租庸调制 D.两税法4.[2023·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新唐书·食货志》称:“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材料反映的是( )A.两税法实施的弊端B.均田制带来的危害性C.租庸调推行的背景D.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5.[2023·湖南省永州市期末考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的推行(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6.[2023·山东烟台诊断]《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集权7.[2023·江西省赣州市期末考试]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高考历史 隋唐制度的革新测试

高考历史隋唐制度的革新测试第四节本节学习重点:隋唐制度的革新1、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的时间、作用和意义;2、三省六部制的主要职能;3、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主要考试科目、作用;4、隋、唐改革府兵制的主要人物及其作用;5、府兵制的经济基础;6、募兵制的实行者、目的、特点和影响;7、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前提和进步作用;8、唐朝改革租庸调制的指导思想;9、两税法实行的目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一、三省六部制1、形成:①创立:②完善:2、职能:①中书省(②门下省(③尚书省(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兵部: E、刑部: F、工部:3、地位:①三省:②六部:4、作用:① ②5、意义:机构):机构):机构):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背景:2、形成:①隋文帝:②隋炀帝:3、完善:唐承隋制:①唐太宗:②武则天:③唐玄宗(开元年间):4、作用:①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 B、 C、 D、②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三、租庸调制1、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背景:2、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①背景:②内容:A、 B、 C、3、唐朝的租庸调制:①改革的指导思想:②内容:A、 B、 C、 D、4、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① ② ③四、两税法1、产生背景:年间,由于维持,国家2、目的:3、时间:4、人物:5、主要内容:① ② ③6、特点:7、作用:① ② ③ ④ 7、局限性:① ② 盛行,大为减少。
破坏,无法基础网络隋文帝确立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唐太宗进一步划分职权。
三中书省:决策机构,草拟、颁发诏令。
省门下省:审议机构,审核政令。
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尚书省:行政机构,执行政令。
六①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部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评价②相权分为三,官品又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中国官制的重大变革,历朝基本沿袭。
2022-2023学年度高中历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题含解析

试卷主标题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0题)1、唐太宗“ 以天下为家”“ 唯贤是与” :既用“ 西北骁武之士” ,又用“ 东南儒生” ;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
由此可知,“ 贞观之治” 得益于()A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 .统治集团的开放性C .统治者的革新魄力D .用人制度的完善化2、《太平御览》中记载:‘“ 及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
太宗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盎,即颁赐群臣,京师始得其味。
” 李白也曾有诗云:“ 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
由此可知,当时()A .葡萄作为贡品传入B .中原与北方各族交流频繁C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 .民族交融丰富了物质文化3、隋文帝在开皇十八年( 598 年)下诏:“ 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
其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
” 隋文帝此举意在()A .加强对江南的控制B .反对海外贸易C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促进农业发展4、《元和郡县图志》载:“ 炀…… 通济渠……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
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 该河道的开通()A .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B .出现“ 贞观之治” 的盛世C .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D .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5、秦、隋尽管二世而亡,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 .建立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B .开辟了南北水上运输通道C .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 .以思想统一促成政治统一6、从太宗朝始,近支宗室基本遵循赐宅、开府与就藩为主要标志的出阁制度,这是他们承担宗室责任、屏藩王朝的开始。
到玄宗时,创建“ 十王宅制” ,以聚居、虚开府和遥领为主要标志的不出阁制,成为近支宗室管理制度的主流。
最新 学海乐苑2018年上学期高三第一轮复习历史:中国古代史(二)(附答案) 精品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史(二)一、选择题1.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①江南经济赶上北方②南朝士族的衰落③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加快④人民迫切要求统一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满足巡游享乐愿望 B.加强南北交通 C.南粮北调,入库贮藏 D.巩固隋朝统治3.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4.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限制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5.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B.它使门第不高的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与政权C.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并有效地笼络了人才D.是为了打击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6.对唐朝实行的募兵制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募兵由国家供给衣食,农民兵役负担有所减轻②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③职业化士兵出现,兵将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导致军阀形成④募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有利于农业生产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7.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其中的“布”是指()A.丝织品 B.麻织品 C.棉织品 D.毛织品8.“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共同点是()A.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B.国力强盛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9.唐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 D.均田制、租庸调制10.“贞观之治”出现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的大量增加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阶段性练习(隋唐)一、选择题:(本大题60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C、加强了皇权D、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2.下列各项表述中,最能全面反映隋朝历史地位特点的是A.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B.开凿大运河C、统治者十分残暴D.繁荣而短暂3.隋朝时有一个读书人要从江都出发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他一路上都是坐船走水路的话,他沿途要经过哪些河段?按顺序排列应是①黄河②广通渠③江南河④通济渠⑤邗沟⑥永济渠A、③⑤④①⑥B、⑤④①②C.⑥④②①D、③④⑤⑥②4.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③采用的政策具有连续性④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尚书-中书-门下B.中书-门下-尚书C.尚书-门下-中书D.门下-中书-尚书6.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局是合理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东部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的需要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7.隋唐时,一般平民百姓多穿布制衣服,这种布的原料是A.丝B.麻C.棉D.毛8.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表现,其重要前提是: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市场扩大C.粮食产量提高D.农作物品种增多9.唐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表明A.农业有了较快发展B.农业和商业争夺劳动力C.唐朝实行重商政策D.商人众多,商业繁荣10.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这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11、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赋税制度是国家赖以巩固的主要经济制度之一。
隋唐时赋税制度曾有过多次变革。
12.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制已无法实行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⑤封建经济的发展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14.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①基本特点是以身计税②实行租税和劳役相结合③反映的是一种商品不发达的生产方式④反映了国家对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A、①②③④均正确B.①②正确,③④错误C、②④正确,①③错误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15.唐诗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表明A.农业有了较快发展B.农业和商业争夺劳动力C.唐朝实行重商政策D.商人众多,商业繁荣16.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①政府对城市市场进行严格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④繁华的夜市是唐朝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唐朝是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
17.汉唐民族政策的相同点在于①同少数民族首领和亲②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③给少数民族首领封王④建中央直接管理机构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8.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④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族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9.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出玉门关或阳关后分南北两道向西,至疏勒会合。
“疏勒”即今天新疆的A.乌鲁木齐B.喀什C.和田D.若羌20.下列有关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B.汉光武帝赠赐给日本倭奴国使者金印已得到考古证实C.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出色完成使命D.汉代文明通过陆、海路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21.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对外交通相对发达C.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国家长期统一,社会秩序安定22.唐朝的皇帝大都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但多数情况下,道教的地位居佛教之上,这是由于A、道教是中国人自己的土生土长的宗教B.佛教是外来的还没有完成中国化改造C.唐宗室奉老子为祖先以神化皇权统治D.道教已实现与佛学和儒学的综合吸收2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其代表人物是A 、陈子昂B 、王维C 、杜甫D 、白居易24.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③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25.唐代传奇小说盛行,与此有关联的现象是A.人们对诗词逐渐失去兴趣B.政治统治黑暗C.城市经济的兴起D.社会动荡二、非选择题:16.(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二隋唐时期的工商业城市材料三夜市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唐代诗人李绅的《宿扬州》(1)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结合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4分)(2)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工商业城市分布的特点和主要原因。
(3分)(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隋唐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
(3分)17.(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人出身少数民族。
如魏征少年时作过道士,后来为太子的谋士,尉迟敬德是铁匠出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材料二:(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的用人具有哪些特点?(4分)(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在施政方面的体现。
(2分)(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试列举史实说明。
(2分)(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朝前期繁荣原因的认识。
(2分)18、(17分)甘肃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一下问题:(1)、图1、2所示石窟分别是与莫高窟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石窟。
图1是____________,图2是_____________。
(2分)图1 图2(2)、莫高窟兴建于何时?在何时达到兴盛?(2分)(3)、图3、4、5分别是莫高窟的三种艺术作品,它们分别代表哪些艺术形式?(3分)图3 图4 图5 (4)、在敦煌发现了大量的体现波斯、罗马等的文化特征的实物,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3分)(5)、随着敦煌文物大量传到国外,形成了世界性的敦煌学,研究敦煌有何意义?(3分)(6)、近代来敦煌文物在国内被大量地损毁,以至于余秋雨在《道士塔》一文中悲愤地感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遭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分)参考答案:1-25:D A B B D C BC D C D C B C A D D A B C AC D A C16、(1)表现:手工业发达;商业大都会;水运发达;外商云集;繁华夜市。
(4分)(2)特点:集中在东部;集中在水陆交通便利之处。
(2分)(3)原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政府政策的支持。
(3分)17、(1)用人不拘门第,民族,不避仇怨,唯才是用。
(3分)(2)为君主者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
租庸调制和均田制。
(3分)(3)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
击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3分)(4)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唐太宗轻谣薄赋,知人善任, 民族政策比较开明等方面的政策。
(3分)18、(1)、龙门、云冈(2分)(2)、自前秦开始开凿洞窟,到隋唐时起达到鼎盛。
(2分)(3)、雕刻、绘画、塑像(3分)(4)、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带来西方文化;隋唐以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3分)(5)、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中华古代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中西方之间的学术交流。
(3分)(6)、(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即可得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