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

合集下载

高三咏物诗鉴赏(公开课) (1)

高三咏物诗鉴赏(公开课) (1)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小 试 身 手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 触须像下垂的帽带,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 但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写蝉是托物自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
三步到位: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
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 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 感。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 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2)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 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 向往。
咏物诗鉴赏
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客观的“物”(山 特点 (形态、色彩 或其所处的环境) 借描写 川河岳、草木虫鱼) 的________________ 表达 诗人理想、志向、情怀 ___________ 。 (2)主要的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 。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公开课获奖课件

咏物言志诗歌鉴赏公开课获奖课件
第11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 言物之神态, 仅求其形 似, 不赋予个人感情, 最多表达诗人健 康而高雅审美情趣。如贺知章《咏柳》 赞美春柳轻盈姿态, 仅透露一点对自然 之物爱慕之情
第12页
托物言志(寓意)
即诗歌所描绘物象只是作者抒情载体, 作者借 以表达人生态度, 生活理想, 或者批判丑恶现 象, 或表达作者观点。名为咏物, 实则为了咏 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性与精神, 融入个人情感, 或借物抒怀, 或以物自喻, 或 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诗《病牛》
第7页
咏物诗常见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人格,坚持理想绝不 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 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愿望。
3、表达诗人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 (污浊官场),追求闲适田园生活;或积极
入世,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4.挖苦社会上丑恶人性或现象。
第8页
第20页
第13页
托物喻理
这种写法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深刻 哲理, 这种哲理或是人生真谛, 或是自然法 则, 它们是通过度析现象而得出来本质性东 西。唐代许多诗人在静心观物时有一种感悟, 因而可以透过表象体现出深刻哲理性思索。
第14页
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不 公平现象。如罗隐《蜂》
第15页
第10页
(2)这首诗中“山泉”具有自洁自清、 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 山泉即诗人自己, 山泉特点即诗人要追求个性, 其崇尚恬淡 自然、飘逸出俗高洁境界了了可观, 耐人 回味。 (或)这首诗在体现山泉天地之声色, 具 满涧平池之能同步, 又体现了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体现 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情怀。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33张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一轮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33张
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
古代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题材一
咏物言志诗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与积累,了解古人运用意
象来表情达意的诗歌传统。 2.通过先测后学和重温教材,总结归
纳咏物言志诗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以致用、文本细读,深入探
究意象与诗歌主旨的关系。
学习任务二
咏物言志诗·必备知识清单 (二)咏物言志诗的内容情感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等
1.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2.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寄寓高尚的节操。 3.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情感 4.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5.刺世——托物讽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 弊,或冷嘲热讽;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
浩荡难倚赖。 【注释】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 ③出:生长。 ④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5.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解析】C项,“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yǎn jiǎn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 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出③非不得地,蟠pán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kē叶改。丹凤领九雏chú,哀鸣翔其外。鸱鸮chī xiāo 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zhù立久吁xū怪。静求元精理⑤,

高中语文《咏物抒怀诗的鉴赏》名师课件

高中语文《咏物抒怀诗的鉴赏》名师课件

【提问方式】
1
1、你觉得 诗人笔下 的蝉具有 怎样的品 性?
12
2
2、这首诗 借物抒情, 说说这首诗 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非居流垂
是 藉 秋 风
高 声 自 远
响 出 疏 桐
緌 饮 清 露
ruí虞 世 南
《 蝉 》
。,。,

外在特征: 垂緌,饮清露,流丽清响,鸣声远传。
的 形
环境特点: 疏桐(挺拔疏朗)
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
势出返没回;花在中花见丛,中参时差出时叶没际,飞于。树芳叶华间上幸下勿翻谢飞,。嘉写树了素欲蝶相的依远。
近{高注低}不刘孝同绰方(位48的1-动539作),:采南朝用梁细文节学描家写,彭,城以(蜂今、江雀苏徐、州日)、人风。、文名花颇、
叶盛这作,首衬因诗托恃才描。傲写物了,而素为蝶人所随忌蜂恨悠,仕游途,数起遇数雀伏躲。 藏;映衬日光腾起, (顺写2)了着这素风首蝶势诗的返有远回什近;么高在含低花意不丛?同中采方时用位出了的时什动没么作,表,于现采树手用叶法细间?节上(描下5分写翻),飞。
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 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 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 之明。
都抓住了蝉的特点
由于作者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 风骆’ 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
通过什么的 描写+抒发 (寄寓、揭露) 什么感情。
作者形象: 职位卑微、四处漂泊、故园荒芜、家境清贫
手法分析:
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 对比、用典、 拟人
【提问】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1

高考咏物诗鉴赏-咏物抒怀诗1

春柳繁盛 秋柳枯凋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 依恋难舍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的
作者不求高位、
高尚气节 不慕荣利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乡菊,应傍战场开。
五、咏物诗常见物象:
岁寒三友(松、竹、梅 ):高洁、傲岸、坚贞不屈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雁:思乡怀亲、羁旅孤独 蝉:高洁、悲凉 鹰:志存高远、远大抱负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六、咏物诗常见的情感类别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 ①志向: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
借松写人, 托物讽喻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衬托
梅花 (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 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沁人心脾 的“暗香”。表达了作者仍倔强地 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思想品格。
衬托手法, 象征
三、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 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 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 没有主次之分。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操守:不慕名利、不羡富贵
自甘寂寞,不愿媚俗,坚贞不屈,高洁脱俗,坚 持个性,保持清白,不愿同流合污的气节;
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24年《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精彩教案

2024年《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精彩教案

2024年《高考咏史怀古诗复习》公开课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高考咏史怀古诗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3.提升学生咏史怀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应考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咏史怀古诗的阅读理解与答题技巧。

2.教学难点:咏史怀古诗的情感把握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高考中的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古代诗人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文学的韵味。

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学习如何鉴赏和应对这类题目。

2.咏史怀古诗的概念与特点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常用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

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高考命题规律直接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考查诗句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

考查诗句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容。

4.阅读理解与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和答题。

【例题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B.“风急天高猿啸哀”中的“猿啸哀”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常作客”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的对比。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选项A、B、C都是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而选项D中的对比手法并不准确,因为“万里悲秋”与“百年多病”并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例题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通过描绘赤壁古战场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2014届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

2014届高三诗歌复习-咏物抒怀诗(公开课)

•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 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 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 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 第二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燕子、梧桐 在雨中的感受,表 达了自己怀旧、失 落的感情。
• 画菊
郑思肖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 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 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 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花特点: 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六、课堂小结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主客观紧密配合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 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品格。
二、特点归纳:
• 1、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 其所处环境。 •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 格。 • 3、艺术手法 •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等; •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 (3)描写角度: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 侧面烘托的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咏物言志诗课件

基本内容
• 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 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 高雅的审美乐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 盈姿态,仅流露羁縻一点对自然之物的爱好之情。
•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 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 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李 纲的《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 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情特点,表达自 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2、诗人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试分析。(3分)
• 1.这首宋词用了一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 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道这首词抒写的是 什么事物?(2分)
• 2.请就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 谈你的看法。
• 训练8
•菊
• 唐·郑谷 •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这首诗写菊时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 简要分析。(3分)
• 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 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 的迷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 第二级训练目标:因物缘情,找到所寄之意与 所言之志。

忆秦娥·咏桐 宋·李清照
•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 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诗作者分别 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联想到了什么。 (4分)
• 训练2
柳 唐·李商隐
•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 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 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 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 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 第二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燕子、梧桐 在雨中的感受,表 达了自己怀旧、失 落的感情。
猜一猜下面诗歌所咏何物。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竹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柳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看一看
羁旅思乡 诗
2004— 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材分类
12年温庭筠《梦江南》;06年魏初《鹧鸪天• 室人降日, 以此奉寄》; 送别抒怀 11年杜甫《春日忆李白》;10年王昌龄《送魏二》; 诗 07年辛弃疾《鹧鸪天•送人》;05年李益《竹窗闻风寄 苗发司空曙》 怀古咏 史诗 边塞征 战诗
• 答:①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 的坚毅; • ②对比,以混芳尘的桃李对比, 显其高洁守志; • ③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坚持 自己的理想和操守,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愿留清气满人间的 高格远志。
•雨
陈与义①
•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 年梦,梧桐昨暮非。 •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 (gǔn)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六、课堂小结
Hale Waihona Puke • (1)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
思乡难归的情
感。
一、何谓咏物抒怀诗? 诗人在自然、生活中受到感染与 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 咏之“物”或所叙之 “事”,抒发思想感情,寄 寓襟怀抱负的诗歌。

虞世南
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① 緌(ruí )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 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答:作者借燕子、梧 桐在雨中的感受,表 达了自己怀旧、失落 的感情。
四、解题步骤与要领
•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 感受诗歌情感基调; • 2、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 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 3、组织答案:感情产生的原因 +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 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五、巩固练习
• 画鹰① 杜甫 •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②。 •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 鸟,毛血洒平芜。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主客观紧密配合
通过某种事物或事情的触动,进而引发 出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作者在写作上主要运用了哪些 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言之志:
不愿同流合污,坚守高尚节操,宁死 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手法: 托物言志
拟人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 白的高尚节操;或者远大抱负,老当益壮的情怀。
三、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 常见意象寓意顺口溜:
•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形象特点: 栖高饮露、生性高洁、声音远播。
夏蝉
2、所言之志: 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 托物言志 象征 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品格。
二、特点归纳:
• 1、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 其所处环境。 •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 格。 • 3、艺术手法 • (1)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等; •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 (3)描写角度: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 侧面烘托的手法。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①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问题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 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2、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 不遇的激愤之情。 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
•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 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 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 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 1.第二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 的感情?(5分)
• 画菊
郑思肖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 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 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 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菊花特点: 不随俗不媚时,傲骨凌霜,宁死不屈
09年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08年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 04年柳中庸《征人怨》
山水田园诗(13年唐庚 《醉眠》) 、闺情宫怨诗、 咏物抒怀诗、怀才不遇诗、民生疾苦诗
•咏物抒怀诗
先睹为快
• • • • •
•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 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