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

理解媒介读书笔记理解媒介读书笔记传播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传媒形态的变化发展是如何影响社会和人的。
英尼斯是第一个研究专题的研究者,在1950年,1951年分别出版了两本著作《帝国与传播》和《传播的偏向》,他采用了经济史和文明史的角度,反复证明了一个基本观点:一种新的媒介(包括广义语言、文字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的文明的产生。
而在英尼斯之后,麦克卢汉因对媒体在思想和社会上的效应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麦克卢汉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
他提出“媒介是人体的眼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他认为媒介的形态比其传递的内容更重要,一种新媒介问世,不管传递了什么内容,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变化。
媒介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象征,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人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通过改变我们使用传感系统的比例来改变我们的性格。
鉴于电子媒体的普及,他认为整个地球的时空已经缩小成一个村庄,“产生一个人人参与的、新型的、整合的地球村”,尽管那时的传播科技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
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重要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传递的内容。
他认为新店子媒介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居然缩短,打破了就得时空概念,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地球村”。
麦克卢汉认为,通过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人们重新“部落化”,可以使得人们彼此间的亲情重新燃烧起来。
麦克卢汉指出:演讲是人们互相交流最有力的表现方式。
因为他是多种感觉的融合,如视觉、听觉、触觉等。
电视演讲和人们面对面地交谈几乎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因此当电视经常播放谈话节目时,主持人用不同寻常的眼光盯着摄像机,用充满感情的言语与观众交流因此颇受观众欢迎,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在媒介和文明的进程中,麦克卢汉以敏锐的眼光和督导的分析能力,将人类传播历史中的环境特征、正要媒体、文化特征等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历史演变的三大阶段,即由于使用的主要媒体不同,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脱部落化——再度部落化”这样三个阶段。
【作文】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

【作文】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分类: 作文 > 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读书笔记版权所有:碧意之时创作时间:来源:1、初进美国----飞进美利坚600字飞机开始下降了。
原本灿烂的阳光只留下一抹余晖,朦朦胧胧。
飞机着陆的时候,夜幕已经降临。
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我们飞进了美利坚,来到了洛杉矶。
因为时差,我们8月23日晚上22:00点在广州起飞,到洛杉矶,当地却是8月23日晚上20:30。
这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的目的地,我们要转机到达拉斯,再转到费城。
一下飞机,老爸便四处询问飞往达拉斯的飞机在哪里办理手续。
我想起出发前老爸在网上搜到的资料,在全美最烂(指管理)机场----洛杉矶机场转机相当麻烦,心中已有预想的糟糕情况,心里便没了底。
转机到底有多复杂?但是后来我发现情况没那么糟,只是一路询问,小有波折,便找到了登机口。
美国国内飞机应该很大吧,我想着,进了飞机才知道,是一边坐三人的小飞机。
应该有飞机餐吧,中国2小时的飞机都有点心、水果、饮料,何况这次是飞3个多小时的呢!我们的座位在头等舱和经济舱之间,是经济舱的第一排,挺宽敞,我很快就睡着了,应该说,我在边睡边盼飞机餐呢。
一觉醒来,已经过了一个小时了,连一滴水都没送来,我便向前望,前面怎么有?老爸说:那是头等舱!我晕真是金钱至上呵!过了不知多久,我饿了,飞机也开始下降了。
忽然,剧烈的高空气压来袭,我的耳朵被高空气压压得生疼生疼,疼得我不由自主地按住耳朵。
只要我稍一动,耳朵就疼痛难忍,这飞机太差了!再看看那些外国人,依然逍遥自在地嚼口香糖、读书、看报,哎,太厉害了!他们长期在此劣境之下锻炼,已应对自如了!好不容易熬下了飞机,耳朵感觉蒙蒙的,听不大清楚,连打哈欠都疼。
但这里只是达拉斯,还要转机,没有餐厅,只好用巧克力和饼干填肚子,乘完这趟飞机,我们就到达费城了,目的地纽瓦特就遥遥在望了。
02《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一、内容概括《帝国与传播》一书通过媒介这一核心,描绘了几大文明帝国的兴衰史。
帝国既指传统意义上大一统的君主制国家,也指政治组织。
统治者通过权力的斗争和知识的垄断,运用不同的媒介的手段,巩固帝国的权力版图。
本书描述了媒介在其中起到的离心力或者向心力的作用。
用更加宏观的角度,阐释了“技术决定论”和“媒介环境论”的观点。
麦克·卢汉是其观点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都出自麦克卢汉。
而本书的研究则是通过宏大的模式,试图从内部挖掘“历史运行机制”,推出“总体场论”。
即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范式。
二、本书的理论贡献1、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伊尼斯在书中指出西方文明的危机和局限性,帝国为了维持权力,禁不住诱惑,要用文字、纸张和官僚体制来寻求空间上的扩张和稳定。
媒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帝国为了适应不同形式媒介的传播,却导致原本延续的文明被瓦解分化。
2、以媒介做文明分期——分为9个时期: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等)电影时期、广播时期。
3、媒介决定论。
他认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本书撇开传统的以社会学或历史学的角度撰写历史的角度。
首次以“媒介”为中心,洞察历史的变革。
依据媒介自身的特性,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效果,统治者将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传递政治信息、进行管理和统治,而为了适应媒介的传播,传播的内容也会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文字)。
在不断选择和适应媒介的过程中,新的文明形态逐渐演化产生。
伊尼斯是“媒介决定论”的开创者,但是其并没有将“媒介”视为一切,仅仅通过“媒介”这个视角,剖析社会发展的另一层原因,即媒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而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内容,则是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

帝国与传播读后感首先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帝国和传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一对分不开的好基友。
帝国要扩张,要维持统治,传播可太重要了。
就好比一个老大要管理一大帮小弟,他得有办法把自己的想法、命令啥的传达下去吧,这就是传播在帝国里的基本任务。
比如说古代那些庞大的帝国,像罗马帝国,它的道路系统可不只是为了方便大家出门旅游的,那也是传播信息的高速公路啊。
通过这些道路,消息、政令就像骑着快马一样,在帝国的各个角落穿梭。
书里提到的不同媒介对帝国的影响也特别有趣。
在没有纸张和印刷术的时候,口口相传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就像玩传话游戏一样,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传着传着就可能变味了。
所以那时候的帝国,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范围都很有限。
但是呢,一旦有了新的媒介,比如文字被刻在石头或者泥板上,信息就能保存得更久,传播得也稍微靠谱一点了。
不过这也有问题,刻字多费劲啊,能传播的内容也不会太多。
当印刷术出现的时候,那可不得了,就像给帝国的传播装上了火箭助推器。
知识和信息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了,更多的人能接收到相同的信息。
这时候帝国想要洗脑或者推广某种思想就更方便了,老百姓也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就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
我还发现,帝国在传播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啥的也一起打包传播出去。
这就像是去别人家做客,还非要把自己家的装修风格也带过去一样。
比如说西方帝国在扩张的时候,把自己的宗教、语言都传播到殖民地,搞得当地的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这让我觉得有点霸道,但是从帝国的角度看,这也是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不过这本书也不是那么好懂的,有些地方就像绕口令一样,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
而且里面的历史知识太多了,感觉自己的小脑袋都要装不下了。
但是呢,读完之后又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就像打游戏通关了一个很难的关卡。
帝国的传播

帝国的传播《帝国与传播》有感终于把帝国与传播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是我第一想法,有点如释重负。
一开始从那么多书目中挑中他有两个原因,一是介绍中说这本书开启一个新的传播学派,即媒介决定论;二是对书中为什么把埃及希腊等称作帝国感到疑惑,对我而言,英美等才算得上帝国。
结果刚看了几段就觉得真的晦涩难懂,里面有大量的复杂的人名地名,并不是每一句话都能理解。
麦克卢汉曾说伊尼斯“每一句话都是一篇浓缩的专论。
他的每一页都包含了一个小小的藏书室,常常还包含一个参考书库。
”或许正是由于我的专业知识不够,对传播了解不深入,才会看不懂吧。
循着译者何道宽的序言,我终于慢慢整理出一点点思路。
首先,伊尼斯所说的帝国不是我所理解的帝国,他笔下的帝国是有两种类型,政治帝国和宗教帝国;而传播,则是指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帝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空间问题既是军事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也要认识到时间问题,时间问题既是朝代问题和人生寿限问题,也是宗教问题。
”(《帝国与传播》19页)因此这本书就是他根据这两个方面——时间传承和空间控制来论述各个帝国及其传播。
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反映了媒介对文明的重要意义。
其次,伊尼斯是以媒介作为文明的分期的,分成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板,机制纸),电影时期,广播时期。
更简单的说就是把西方历史分为文字和印刷两个时期。
整本书里一直体现着媒介决定论的观点: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重的影响。
伊尼斯也曾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传播的偏向》34页)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历史上两种曾经兴盛的帝国文明不同的道路,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的倚重不同造成的,即传播介质(倚重时间的媒介、倚重空间的媒介)影响了文明的兴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叫《帝国与传播》。
这书啊,初看名字觉得挺宏大、挺严肃,可真读进去了,发现里面的观点和论述还真能让人眼前一亮,让我这个平时不太爱啃这类学术著作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传播在帝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的有趣观点。
比如说,在古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帝国的统治范围和稳定性。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信技术,一封信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可能得靠骑马的邮差翻山越岭,这一路上风吹日晒、雨淋雪埋的,信息能传到就不错了,更别提及时性和准确性了。
所以,那些能够建立起相对高效的传播系统的帝国,就有了更大的优势。
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古代的驿站系统。
皇帝一声令下,要把某个消息传到边疆,那驿站的人就得快马加鞭,一站接一站地传递。
这中间不知道要换多少匹马,跑坏多少双鞋。
而且,这消息传递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意外。
万一遇到个山贼打劫,或者送信的人半道生病了,那这消息说不定就耽搁了。
有时候,就是因为消息传递不及时,边疆的战事都出了乱子,朝廷还蒙在鼓里呢。
再说说罗马帝国吧。
罗马帝国那么大,要管理起来可不容易。
他们靠的是什么?除了强大的军队,还有就是他们的道路系统。
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军队的调动,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想象一下,罗马的信使骑着马在宽阔平坦的大道上疾驰,那速度可比在山路上快多了。
而且,罗马人还发明了一些简单的信号传递方式,比如烽火台。
一旦有外敌入侵,烽火就能迅速传递警报,让周边的军队做好准备。
不过,传播可不仅仅是传递消息这么简单。
它还能塑造一个帝国的文化和认同感。
就拿宗教来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那可真是影响深远。
通过传教士的宣讲和教会的组织,基督教的教义传遍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人们开始有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帝国的凝聚力。
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上帝的子民,都是罗马帝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还有语言的传播。
拉丁语曾经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通过教育、行政和商业等活动,拉丁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
《帝国与传播》——5分钟总结一本书

《帝国与传播》关于作者哈罗德·伊尼斯,加拿大著名经济史学家、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被《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称为传播学研究真正的创始人。
伊尼斯早年关注加拿大经济史研究,直到生命最后十年才将关注点聚焦于传播学研究,并接连出版了《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和《变化中的时间观念》三本传播学经典名著,奠定了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显赫名望。
关于本书本书是伊尼斯在牛津大学系列讲座的讲稿。
伊尼斯摒弃了对于传播内容的关注,转而探讨传播媒介本身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这本书也被视为媒介环境学派的奠基之作。
在这本书中,伊尼斯从古埃及开始进行梳理,一直延展到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
通过回访人类历史中不同的文明形态,伊尼斯试图从传播媒介的视角,寻求克服西方文明危机的救世良方。
核心内容有些传播媒介更加适合长时间保存信息,比如石碑和佛窟;另一些传播媒介则更适合远距离传输信息,比如报纸和广播。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去观察,不同特点的传播媒介是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文明的兴衰的。
如果不能平衡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还可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危机。
一、传播媒介的两种偏向伊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偏向的媒介,另一类是空间偏向的媒介。
所谓时间偏向的媒介,就是那些更适合长时间保存信息的媒介,比如石碑、佛窟。
这类传播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经受住时间的冲刷,将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不过,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体积太大,无法远距离运输。
空间偏向的媒介恰恰可以弥补时间偏向媒介的缺点,也就是说,它擅长远距离传输。
我们熟悉的报纸、广播、电视,都属于这一类媒介。
不过,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相比之下,空间偏向媒介中的信息难以保存较长时间。
二、两种不同媒介会影响甚至决定某一个文明的兴盛或衰落伊尼斯将帝国文明分为两种,第一种帝国是宗教帝国,第二种是政治帝国。
宗教的建立和传承往往要依靠宗教与神权。
历史上著名的宗教帝国包括古罗马、古印度等。
伊尼斯认为,为了传承文化,宗教帝国需要更多倚重时间偏向的媒介,忽略空间偏向的媒介。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篇一: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伊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本意是要写一部帝国经济史的著作,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了传播学中不朽的著作。
在本书开头的序言中,麦克卢汉曾写道:如果说黑格尔推出了一个没有存在背景的历史外观模式,那么伊尼斯,正好是在历史和经验的背景中根据新的信息时代精神去寻求模式。
初看《帝国与传播》,就好像是在讲述西方的上下五千年,因此完全被浩瀚的历史和伊尼斯宏大的历史学识的所震撼。
我不再是仅仅身为后代人的历史旁观者,他带领我从另一个角度,即媒介决定论的角度看历史。
看到后来,我发现伊尼斯笔下的帝国史其实“不是事实的编纂,而是对生命动态过程的洞见”。
他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看历史,用显微镜“把某些具体的事件分离出来进行细微的考察,进行深入的检视”。
意在揭示文明兴衰的原因。
麦克卢汉推崇伊尼斯的研究方法,称赞它是“能够从内部也能够从外部对一种文化进行评价”。
1.《帝国与转播》作者简介以及内容简述1.1作者简介易》、《加拿大经济史》、《鳕鱼业》等书,以及传播学的经典《传播的偏向》和《帝国的传播》。
1.2内容简述《帝国与传播》是一部讲稿,共6章,成书出版时,补写了一篇绪论。
书中叙述人类传播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纵横几千年,跨越几万里,涉及埃及、巴比伦王国、口头传播与希腊文明、文字传统与罗马帝国、羊皮纸与纸张、纸张与印刷机。
作者研究的传播,是媒介的发轫、流布、变异、互动、特质、偏向;他所研究的帝国,既是常人心目中的帝国,又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帝国。
作者把他所谓的帝国分为两大类:政治帝国和宗教帝国。
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攻城略地。
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该朝换代的折腾合帝王更替的沧桑。
一个帝国成功的关键,是要解决时间问题和空间问题。
帝国的更替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使用媒介不断改变的历史。
媒介材料的不断改变,是不同帝国,不同时代间的分别。
不同媒介在各种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并且对不同的文明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国与传播》读书笔记
《帝国与传播》是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伊尼斯的一部重要着作,哈罗德·伊尼斯,1920年起,一直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政治经济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长。
他在政治经济学、文明史和传播学诸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世界级的着名学者、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
前期的代表作聚焦于加拿大经济史和文明史,主要有有《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加拿大经济史》、《鳕鱼业》。
后期的两本代表作成为传播学的经典,它们是《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
一、本书的构造
《帝国与传播》这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视角,来阐述不同媒介在各种文明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不同帝国的文明进行了对比。
本书分为七章,我把这七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第一章的绪论部分,在这一章,作者指出“一种基本媒介对其所在文明的意义,是难以评估的,因为评估的手段本身受到媒介的影响”,同时指出,文字发明以后,口头传统和集体社会中那种升华的语言形态,让位于个人的写作,记录和信件取代了集体记忆,诗歌有文字记录下来,从集体节日里分离出来等等。
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帝国等国家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一种新媒介的出现,必然给帝国的文明带来重大的影响,一个成功的帝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空间问题和时间问题,应当不断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后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作为媒介的羊皮纸、纸张和印刷机在帝国发展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和一些消极影响。
作者将他所谓的帝国分为两大类,即政治性帝国和宗教性帝国,政治性帝国倚重空间而不断进行着疆域的拓展,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比较能够经受该朝换代的折腾合帝王更替的沧桑。
二、口头传统与希腊文明
希腊文明是口语词力量的反映,“灵活的字母表有助于阿拉姆语、腓尼基语和希伯来语的传播,促进了印欧语系语言文学的发展。
后来西方政治帝国的问题,尾随着这个字母表的适应力而起起落落。
”随后,字母表挣脱了圣书经文的局限,而使有效的表音功能保留下来了,使希腊人能保持丰富的口头传统。
苏格拉底是口头传统产生的最后一位伟人,也是最后一位阐述口语传统的人,他呼吁更好地语词,更好的讲话,希望说话更加富有表现力。
口头传统的力量,隐含着一种适合它自身需要结构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体现在史诗的演变之中,史诗的技巧,要求在音步的控制下,能够灵活的使用语言的形态、词汇和
常用表达,而这些又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口头传统在雅典力量之强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是使雅典的法典形成缓慢,行政长官继续行使司法职能,司法制度允许伸冤,在困难时期授权个人立法。
其次是使家庭的地位削弱,梭伦废除了个人担保制度,推到地产上的石刻铭牌,口头传统有效地顶住了石刻文字的侵蚀。
禁止用人身作为债务担保,防止劳工受奴役,使之不至于成为一股破坏性力量。
第三个方面是梭伦设计的国家机器容许不断的调整,这也是口头传统的力量。
贵族不再凌驾于民之上。
希腊人的口头传统强大,字母表灵活,这使他们能够抵御东方帝国的倾向,不至于走上绝对权威的君主制和神权政治。
然而,希腊的散文战胜了诗歌,标志着希腊文明的一个根本变化,文字的传播毁灭了一个建立在口头传统上的文明。
并且,文字的广泛传播加深了城邦之间的鸿沟,加快了希腊文明的瓦解。
三、所谓的“媒介决定论”
伊尼斯认为媒介对帝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放大为媒介的决定作用,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作者认同的媒介的决定作用,例如,作者认为,“巴比伦帝国观念兴起的原因之一,是泥版和苇管笔的文明与石头和凿刀文明的冲突。
”“由于改进传播媒介而兴起的政治组织,导致了贸易都会的发展,贸易都会成为位于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之间的中间机构”“罗马人征服埃及之后,纸莎草的供应源源不绝,称为一个庞大帝国行政管理的基础”;“羊皮纸做的书使基督教比其它宗教占有更大的优势。
”等等。
归结为一句话,“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
然而,伊尼斯的媒介偏向和强大的影响,不等于媒介具有决定性,媒介的作用仅限于“加速”、“促进”、“推动”复杂的社会进程,并且影响社会进程的还有其他的许多因素,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当任何一方被推向极端之后,都向着对立面转化,文字被推向极端后,就成为了官僚体制专门化的代理,口头传统被广播和电力媒介推向极端后,就会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四、媒介偏向论
媒介偏向论是伊尼斯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帝国与传播》这本书中,作者也有提到,大规模的政治组织,从行政效率上说,解决了空间的问题,从连续性上来说,解决了时间问题,政治结构的灵活性自然会产生追求能力的持久兴趣,必然会坚持不懈的抨击知识垄断。
政治稳定需要注意行政工具的可能性,也要注意其局限性。
正如作者所说,集中关注某一种传播媒介就可以揭示其偏向,在文明的文化发展中,它不是倚重空间和政治组织,就是倚重宗教和时间组织。
一种新媒介的引进往往会遏制前一种媒介的偏向,并创造
帝国发展的条件。
拜占庭帝国的出现,是两种偏向融合的结果。
一是莎草纸的偏向,它和政治组织相联系,一是羊皮纸的偏向,它和基督教组织相联系。
过多倚重任何一方都将出现问题,应当平衡好时间和空间问题。
五、独特的写作视角
纵观整本书,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历史记述的方法来细细描述帝国文明的兴衰。
麦克卢汉曾写道“如果说黑格尔推出了一个没有存在背景的历史外观模式,那么伊尼斯,正好是在历史和经验的背景中根据新的信息时代精神去寻求模式。
”通过这种独特的方法,伊尼斯真正做到了“把某些具体的事件分离出来进行精细的考察”,而“这种方法既能从内部也能从外部对一种文化进行评价。
”伊尼斯不仅深入到隐蔽的历史情境中去,从内部区探察文化,了解其运行机制,而不是站在外面对文化进行描绘和叙述,而且,他总是处在悖论之中,因为他同时提供一个环境的许多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