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冰清观测
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海洋气象观测在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及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海洋气象观测的作用,国际合作与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多。
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国际海洋咨询委员会(IOC)等在海洋气象观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组织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推动合作项目和提供专业培训等方式,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WMO的海洋气象服务项目提供了数据和预报产品的共享,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海洋气象观测网络的建设。
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海洋气象观测服务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合作可以提高观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不同国家的观测站点可以相互补充,更全面地监测海洋气象状况。
通过数据共享和标准化,可以消除数据间的差异,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其次,合作可以加强技术和经验的交流。
不同国家在海洋气象观测技术和预报方法上可能存在差异,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共同提高技术水平,促进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发展。
此外,合作还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激发海洋气象观测研究的创新。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政治、法律和技术差异。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共享和使用受到相关法律和政策的限制,需要制定一致的规范和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合作和交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一些国家可能由于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无法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
因此,需要通过国际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全球范围内合作与交流的平衡发展。
此外,合作与交流需要建立信任和对等的合作关系,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不平等或依赖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洋气象观测服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强。
首先,加强国际组织的角色与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

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和观测方法介绍海洋水文观测方式有哪些一、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1.准确性:观测数据应具有高准确性,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实时性:观测数据应能够及时获取和传输,以满足海洋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的需要。
3.连续性:观测数据应能够连续地获取,以获取水文过程的完整性和变化规律。
4.综合性:观测项目应能够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包括海洋温度、盐度、流场、海洋酸化度等。
5.空间性:观测项目应能够在空间上进行覆盖,包括区域性观测和点源观测。
二、海洋水文观测方法:1.航行观测法:通过在航行途中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温度、盐度、酸碱度等。
该方法具有较大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但其观测数据受到船舶运动、测量仪器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浮标观测法:通过在海洋中放置浮标,通过遥测等方式获取海洋水文参数。
该方法能够长时间连续观测目标区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浮标的耐波能力和遥测设备的通信能力。
3.定点观测法:通过埋设固定观测设备在特定海域进行水文观测。
该方法能够准确观测特定海域的水文参数,但受制于观测设备的稳定性和维护需求。
4.卫星遥感法: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水文参数。
该方法具有广覆盖、连续性好以及观测范围大等优势,但受制于卫星分辨率和云层干扰等因素。
5.声学观测法:通过声学设备在水下测量海洋水文参数,如水深、水温、盐度等。
该方法适用于水下环境观测,具有高精度和较长距离的优势,但受制于水下能见度和声学传播的物理特性。
综上所述,海洋水文观测的要求包括准确性、实时性、连续性、综合性和空间性;观测方法包括航行观测法、浮标观测法、定点观测法、卫星遥感法和声学观测法。
这些观测方法在不同的研究需求下,在海洋水文观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海洋地质调查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海洋地质调查是对海洋底层的地质构造、沉积物、地貌等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进行海洋地质调查时,采集到的大量数据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分析,以获得地质信息并揭示相关地质现象的成因与演化机制。
本文将着重介绍海洋地质调查中常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一、海洋地质数据处理方法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数据处理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不准确、重复或无效的数据,保证最终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海洋地质调查中,数据清洗包括去除在采集、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数据、填补缺失数据、去除异常值等。
2. 数据整理与标准化海洋地质调查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来自不同的测量设备和方法,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以确保数据具有一致的格式和单位。
常用的数据整理与标准化方法包括数据转换、单值化处理、单位转换等。
3. 数据插补与外推在海洋地质调查中,采集到的数据往往是有限的,需要通过插补与外推方法来填补未采样区域的数据。
常用的数据插补与外推方法包括地统计学插值方法、卫星遥感数据插值方法等。
4. 数据集成与融合海洋地质调查中,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需要将来自不同渠道和设备的数据进行集成与融合,以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常用的数据集成与融合方法包括数据重叠处理、数据复制和粘贴、数据拼接等。
二、海洋地质数据分析方法1. 地形分析地形是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海底地形的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构造、沉积物分布、海底地貌特征等。
常用的地形分析方法包括等深线分析、等高线绘制与分析、地形剖面分析等。
2. 沉积物分析沉积物是海洋地质调查中的重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物的分析,可以了解海洋的环境演化、古海洋环境等。
常用的沉积物分析方法包括颗粒度分析、有机碳含量分析、骨骼化石分析等。
3. 地球物理分析地球物理方法在海洋地质调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对地球物理性质的测量与分析,可以揭示海底地壳构造、岩石性质、地热特征等。
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海洋是地球最广阔的领域之一,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潜力。
然而,由于其深远和复杂的特性,对海洋资源的勘探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著推动了海洋资源勘探的发展。
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对海洋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观测、探测和监测的技术手段。
它主要包括声学观测技术、电磁观测技术和重力观测技术。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观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声学观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观测和探测的技术手段。
其中,声纳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声学观测技术。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和分析回波信号,可以测量海底地形、海水中的生物和地质特征等信息。
这对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中的钻井、钻孔以及蓄积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观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海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等特性进行观测和探测的技术手段。
其中,电磁感应法是一种常用的电磁观测技术。
通过测量海底和水下沉积物的电阻率、磁导率、电磁响应等物理参数,可以推断出地下的油气、矿产和热液等资源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海洋矿产资源勘探、海底沉积物的成因和演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重力观测技术是利用地球的重力场和物体间的引力作用进行观测和探测的技术手段。
在海洋资源勘探中,重力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海底地形的重力异常、油气藏的重力异常等。
通过分析重力异常的特征,可以判断出潜在的油气藏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可能性,从而指导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勘探工作。
除了上述的声学观测技术、电磁观测技术和重力观测技术,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还包括磁观测技术、地电观测技术等。
这些观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率,还为制定科学的开发策略和资源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总的来说,海洋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在海洋资源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对海洋内部和周边环境进行准确观测,为海洋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海军海洋调查内容

海军海洋调查内容
军事海洋测绘主要包括:
1. 海洋大地测量。
在海洋区域进行平面和高程控制的测量。
包括在海洋区域布设大地控制网,测定平均海面、海面地形、海洋大地水准面和海洋重力,以获取海洋大地控制、平均海面、海面地形和海洋大地水准面的数据。
2. 海道测量。
即为保证航行安全而对海洋进行的测量和调查,主要获取水深、底质、障碍物、助航标志、水文等军事航海所需资料。
3. 海底地形测量。
即测量海底起伏,是陆地地形测量在海洋区域的延伸,主要获取建立海底地形模型的全部信息。
4. 海洋重力测量与海洋磁力测量。
对海洋区域重力与磁力要素的测定,使用海洋重力仪、海洋磁力仪,多在测量船上沿测线进行测量。
为远程武器发射、舰艇导航、探潜反潜和船只消磁等提供数据。
5. 海洋军事工程测量。
6. 海图制图。
包括海图的编辑准备、原图编绘和出版准备工作,即将上述测量成果经过海图出版部门整理,编制成系统实用的图形、数字或文字成果,提供使用。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广袤无垠的蓝色海洋中,隐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海洋科学研究作为揭示这些奥秘的重要手段,数据收集与分析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它们就像是海洋科学研究大厦的基石和梁柱,支撑着整个研究的架构。
海洋科学研究中的数据收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首先,海洋环境复杂多变,无论是温度、盐度、压力,还是海流、海浪等,都在时刻发生着动态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测量和记录。
例如,CTD 仪(温盐深测量仪)可以同时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为我们提供海洋垂直结构的重要信息;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能够精确测量海流的速度和方向。
然而,仅仅依靠先进的仪器还不够。
数据收集的地点和时间选择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海域、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段,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精心规划数据收集的区域和时间节点。
比如,要研究海洋中的赤潮现象,就需要在赤潮容易发生的季节和海域进行重点监测。
同时,数据收集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除了现场观测,卫星遥感技术也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通过卫星搭载的各种传感器,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海平面高度等信息。
此外,数值模拟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来源。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海洋中的各种过程和现象,为实际的数据收集提供指导和补充。
在完成了数据收集后,接下来就是繁琐而关键的数据分析环节。
数据就像是一堆未经雕琢的璞玉,只有通过精心的分析,才能展现出其中蕴含的宝贵信息。
首先,数据的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这包括对数据的筛选、清洗和校准。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性,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存在误差、缺失值或异常值。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些“杂质”进行去除,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对于误差较大的数据点,可以采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剔除;对于缺失值,可以通过插值的方法进行补充。
海冰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海冰遥感监测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海冰是指在海洋上形成的结冰层,是海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温上升导致海冰面积减少,特别是北极地区,海冰稳定性大幅下降,这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通过多种方法探测海冰的变化情况,其中遥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对海冰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二章:遥感监测技术简介遥感监测技术是通过利用飞机、卫星、无人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设备采集特定数据来获取目标物体地理信息的技术。
利用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测量海冰面积、厚度、形状、密度等参数,并将这些数据用于研究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遥感技术的优点是其高效性和非侵入性,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野外工作,节省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保护环境。
第三章:海冰遥感监测技术的种类1.微波遥感微波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上的微波雷达,利用微波通过云层到达地面和反弹,测量反射或吸收的微波信息来检测海冰的位置和特性。
微波遥感可以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进行,但其精度和分辨率较低。
此外,由于微波的穿透力不是很强,所以仅能探测到海冰的表面和一些厚度较低的海冰。
2.雷达遥感雷达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或飞机上的雷达设备,通过测得的雷达信号来分析海冰密度和形状。
该技术比微波遥感更准确,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测量海冰,但对于较厚的海冰,有时需要更高的频率探测来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3.激光遥感激光遥感技术是通过在卫星或飞机上安装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和记录海冰的高程和形状。
该技术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但受天气和太阳光等因素影响较大,仅限于白天和晴朗的天气中进行。
4.红外遥感红外遥感技术是通过在卫星或飞机上安装红外传感器来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传感器收集的海冰表面温度的变化确定海冰的位置和厚度。
该技术对于白天和晚上都可以进行,并且在雾和云层覆盖的情况下仍然有效,但在冬季和夏季的光照条件下会有局限。
第四章:海冰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1.海洋渔业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海冰可以提供有关渔业资源的重要信息,包括海洋中所有的生物、营养和生态系统的变化。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改善。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对于预测海洋气象状况、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是指通过各种观测方法和设备获取海洋气象相关的数据。
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1. 卫星观测技术:利用卫星在轨运行,通过遥感仪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颗粒物浓度、海洋表面温度、海洋风场等数据通过卫星可以实时观测和记录。
这种观测方法可以覆盖广阔的海域,实现对大范围海域的监测。
2. 浮标观测技术:通过在海上布设浮标,利用浮标上的各种传感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这些传感器可以测量海洋表面温度、盐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数据。
浮标观测技术相对较便宜且易于维护,适用于海上长期观测。
3. 岸基观测技术:在海岸线上布设气象站,通过气象站上的各种气象仪器获取海洋气象数据。
岸基观测技术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数据,适用于对特定区域进行深入观测。
除了上述常用的观测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新兴的观测方法,例如无人机观测技术和水下观测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拓宽了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收集范围和准确性。
海洋气象观测数据的处理技术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海洋气象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1. 数据质量控制:数据质量控制是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校验和筛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质量控制过程包括对异常数据的排除、数据的插补以及数据的校正等步骤。
2. 数据分析方法: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洋气象观测数据,需要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来发掘数据中的信息。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空间插值分析、聚类分析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海洋气象现象的变化规律和内在关系。
3.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处理后的数据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直观地理解数据中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海洋观测21.1概述最广定义的海洋观测涵盖所有在海—气界面间,海面以下及海面以上的大气(高空观测)的和与之有关的环境的观测,从海洋站进行的观测详细的、正规的要求参见WMO(1981b)。
对要求及程序的建议见WMO(1982)。
本章,我们考虑的是在海—气界面上的观测,也包括在其他章叙述过的通常也在陆面上进行的观测。
我们也考虑对某些海洋物理学及物理海洋学的次表层的重要测量,在海洋上高层大气的测量方法基本上与陆地上空的一样。
本章不考虑。
波浪的测量及观测在本指南的其他章没有叙述。
目测方法在21.2.12节中讨论,自动方法在21.3节中叙述,虽然这些方法也用在其他类型的平台上。
观测可以在固定的或移动的平台上进行,用地面或空间为基地的技术进行现场或遥感。
现场方法基本上是在能代表周围海域的单点进行观测,与天气学要求一样。
遥感技术能获得大面积或大容量的代表性,特别适用于海冰观测。
现场测量这些测量或观测是从各种平台上作出的。
它们包括自愿观测船队(VOF、在自愿观测计划中叫VOP、海洋气象站(OWS)、有人及无人灯塔、锚定浮标、漂流浮标、塔、油气平台及岛屿自动气象站等。
通常平台的类型决定测量要素及报告的范围,因而VOF的船舶主要是用人工观测的方法进行天气学所需要的所有项目的观测(在WMO SHIP电码中规定的项目)。
而最简单的漂流浮标可能只报告船位和海面温度。
遥感测量海洋测量资料能从地基或空基的遥感系统获得。
现在,地基遥感系统可用来观测或测量降水(天气雷达)、近地面风(多普勒雷达)、表面洋流、表面风、及海况(短程的微波雷达、高频的远程雷达,例如超水平遥感)。
这些技术在第9章叙述。
此外对于遥测技术,及在第7章叙述的闪电定位,也应用于海洋环境。
从空间的遥感可用来测量许多海洋表面变量,由于技术进步,从空间平台的遥感可能将提供全球海洋上大量的海况、风及海面温度资料。
无论如何,应当注意到,现场测量对增补及校准这些资料仍是必不可少的。
空间遥感系统在第8章叙述。
21.2船上的观测本节包括详细的进行船上观测及测量的指导及建议。
WMO(1991b)是另一方面的指导和建议的来源。
分析研究从船上来的观测资料由WMO(1991a)及Wikerson and Earle(1990)给出。
21.2.1观测要素承担气象观测任务的船舶,应能观测或测量下列要素并装置应有的仪器:(a)船位;(b)风速和风向;(c)大气压、气压倾向特征及其变量;(d)天气:现在天气和过去天气;(e)云量、云状和云高;(f)能见度;(g)气温;(h)湿度(露点);(i)降水;(j)海面温度;(k)海上风浪和涌浪:波高、波浪周期和波向;(l)海冰及/或需要时的船上结冰;(m)船的航向和航速;至于这些要素的观测次序,一般来说,因为仪器观测需要使用灯光,所以凡由仪器观测的要素,应排在非仪器观测要素之后进行观测,以利于眼睛适应黑暗环境。
除气压外,其它要素的观测都应在基本天气观测的标准观测时间前10分钟内进行,而气压观测值则应恰好在标准观测时间读取。
21.2.2需要的仪器适宜船舶使用的仪器如下:(a)精密空盒气压表或船用水银气压表;(b)干湿球温度表;(c)气压计,最好是微压计;(d)海水温度表以及用以获取海水样品的适当容器,或带有遥测指示器的持续浸在海水中的传感器(或接触船壳的传感器);(e)适宜于船上使用的雨量器。
关于风力的观测,尽量用架设在具有代表性部位的风速表代替目视估计。
除了在本章下面若干节中谈到的一些修改外,在船上使用的仪器应符合本《指南》有关章中所提出的要求或建议。
提供给船上使用的气象仪器,应先由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或检查。
21.2.3观测时间在船上的地面观测照下列时间进行:(a)天气观测应在主标准时间:0000,0600,1200和1800世界协调时(UTC)进行。
如需要外加观测应在中间标准时间0300,0900,1500和2100(UTC)进行一次或数次。
(b)当主要标准时间在船上有实际困难不可能进行天气观测时,可以在尽可能接近主标准时间的具体时间进行观测。
在特殊情况下观测甚至可以早于主要标准时间一小时,例如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为保证海岸无线电台的值班员能在下班前收到传送的电报。
在这些情况下观测和实际的时间均应指明。
(c)当风暴迫近或盛行时应在主标准时间之外加密观测。
(d)当遇到突发性危险天气时,应不管观测的标准时间,立刻进行观测并发报。
21.2.4船上自动观测船上用的自动或部分自动观测传输系统已研制出来。
采用两种基本操作方式:(a)用人工观测然后输入处理装置(标准的是个人电脑),按需要编码和自动格式化或人工初始化输入;(b)用第一章所述的标准自动气象站方法进行观测。
船的位置、航向及航速,从航行系统中取得或者单独从卫星导航系统(GPS)计算出来。
这种观测数据可根据通讯设备情况或者完全自动的,或者人工初始化进行传输。
卫星通讯系统现在已广泛使用来传播船舶的观测信息。
有三种方法可采用:(a)通过气象地球同步卫星(GOES,METEOSAT,GMS)的国际资料收集系统(IDCS),此系统主要由气象机构建立,在预定的时间程序中1小时1次,按全自动传输方式传送资料仅此一个传送通道,其误差率可能比较明显;(b)商用卫星系统,例如INMARSAT,这些系统很可靠并提供二通道通讯,但常需人工起动;(c)Argos系统,这系统主要为定位和资料传送设计的,同时限制在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极轨卫星的数量及轨道特征内Argos能被用作船舶气象资料的通讯及处理(WMO,1989a)。
21.2.5风风向风速的观测可以或者目测或者用风仪或风的自记仪器。
安装在船上的仪器应观测10分钟的平均读数。
当观测是从走航的船舶上取得时,必需分辨出相对的风和真正的风。
对所有气象目的必须报告真正的风,一个简单的向量图或一个表可以用来把观测到的相对的风和船舶的航向航速计算成真风。
在实用上这种向量转换常是风报告误差的来源,专用的计算尺及手用计算机,也是好用的。
程序可储存在小计算机内,由风速表观测到的风速应该修正到有效高度(WMO ,1989b )。
21.2.5.1目测目视估计通常以海面的外观为判断依据。
风速参考蒲福风力等级表中每一级风力的特征(见表)得出;风向则通过观察海浪的波峰取向,(即风生波的波峰取向而不是涌浪取向。
)或被风刮起的浪花的条纹方向来确定。
蒲福风级表中各风级的特征指的是开阔海洋的情况,在实用上目测风向质量很好。
波浪高度本身并不总是一个可靠的依据,因为它不仅决定于风速,还取决于风的吹程和风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浅海的深度和海中出现的涌浪。
因此可用蒲福风式风级与海况的关系来估计,但这种关系还要受到几种别的因素的影响。
在估计风速时一般必须考虑到的因素是:在风增强与海浪上升之间的滞后,暴雨使风对海面的影响减弱或变缓和;以及强表层流(例如潮流)对海面外观的影响。
由于潮流以及陆地构成的屏障影响,海面状况的判据在浅海或在近岸区会变得不大可靠。
在这些地点或在海面情况看不见时,船上相对风的蒲福风力可以根据风对声音的影响、对旗帜之类船上目标物和船上烟囱排放的烟等的影响来估计。
在后一种情况下,也可估计相对风向,例如通过观察烟囱排烟情况来估计。
有了这些估计值,即可据以算出真风的速度和方向。
蒲福风力等级表 相当风速 可用于观测的征象 风级术语名称 m/s kn 船上观测(开阔海区) 0静风(Calm) 0—0.2 <1 海面如镜 1软风(Light air) 0.3—1.5 1—3 海面形成鱼鳞状涟漪,但尚无飞沫状峰顶 2轻风(Light breeze) 1.6—3.3 4—6 小波虽短,但已显著;波峰顶呈玻璃状,但未见破碎 3微风(Gentle breeze) 3.4—5.4 7—10 出现大的小波,波峰顶开始破碎,有玻璃状飞沫;间或出现白浪 4和风(Moderate breeze) 5.5—7.9 11—16小的波浪变成较大的波浪,频繁地出现白浪 5清劲风(Fresh breeze) 8.0—10.7 17—21出现更显著的长峰中浪,形成许多白浪(偶尔出现激溅浪花) 6强风(Strong breeze) 10.8—13.8 22—27开始形成大浪,白色的波峰飞沫到处可见(可能出现激溅浪花) 7疾风(Near gale) 13.9—17.1 28—33风浪涌起,风开始把碎波的白色飞沫吹成沿风向伸展的条纹 8大风(Gale) 17.2—20.7 34—40出现长峰大浪,波峰边缘破碎成浪花,飞沫被吹成沿风向伸展的明显条纹 9烈风(Strong gale) 20.8—24.4 41—47形成大浪,沿风向形成浓密飞沫条纹,波浪波峰开始卷倒,激溅浪花影响能见度 10 狂风(Storm) 24.5—28.4 48—55出现长卷峰非常大浪,其所引起的大片飞沫沿风向形成浓白条纹;整个海面呈白色;海面波涛汹涌,咆哮轰呜;能见度受到影响11 暴风(Violent storm) 28.5—32.6 56—63出现异常大浪(小的和中等尺度的船舶间或隐没于波浪背后),海面已被沿着风向的长片白色飞沫完全覆盖,波峰顶边缘全都被吹成泡沫,能见度受到影响12飓风(Hurricane) ≥32.7 ≥64 空气中充满飞沫和激溅浪花,推进着的激溅浪花使海面变成白色,能见度受到严重影响21.2.5.2用仪器测量若把测风仪安装在船舶上,要使用风速和风向都能测量的仪器,并要求仪器能把横摇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对风杯风速表和阻尼风向标作适应性设计,能使船的纵摇和横摇只有轻微的影响)。
对于船载测风仪器来说,要得到良好的安装位置在多数情况下是困难的。
必须使船舶的上部结构、天线杆和桅杆产生的局部影响尽可能地减小,为此应把仪器尽量架设到船的前部,并且要尽可能架设得高一些,如果把仪器安装在桁条上,最好把风速探头和风向探头分立,以使桁条上的重量分布更均匀,而且这样有可能把仪器安装在舷外更远处。
不管是安装在桁条上还是安装在固定于前桅的托架上,每一探头的安装位置与桅杆之间的距离至少应是桅杆直径的10倍。
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一个好的办法是在前桅两侧各装一台仪器,并总是使用暴露状况更好的那台仪器。
要是能办得到的话,一般认为前桅顶部是安装测风表的最佳位置。
各种类型的轻便风速表间或也用于海上观测。
其主要缺点是,这类观测仪器的暴露状况很难具有代表性,实用上它们测出的结果相当分散。
只有了解在不同情况下船上气流的特性的观测员,也许能为进行这样的观测选择到最佳的观测位置并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如果风力的目视估计很困难或者不可能,例如,夜间对1、2级风的观测,使用轻便测风仪器进行观测的这种办法可能是有助益的。
21.2.6大气压、气压倾向特征及其变量21.2.6.1观测方法气压可用精密空盒气压表或水银气压表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