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名臣的悲惨结局商鞅:为强秦奠基却惨遭五马分尸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

这是一个仅仅29岁的年轻人。

然而发布“求贤令”的秦孝公比他还年轻,22岁,刚刚登基为王。

这对君臣的相遇,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时代,史称“商鞅变法”。

秦国通过变法使国力跃于各国之首,商鞅功不可没。

但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了许多残酷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

秦孝公死后,曾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告发他“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施以“车裂”之刑(即五马分尸)。

一代名臣为强秦奠基,竟落得如此下场!商鞅的悲剧充满了历史的浓重感和宿命感。

他执掌秦国朝政约20年,秦国大治,这才有了繁华富庶、气势如虹的强秦;才有了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才有了历代王朝沿用的秦汉制度、霸道王道并存的治国传统。

而他死于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维护了变法的尊严。

1000多年后,又一位走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感叹商君一生,泪湿衣衫,挥笔写下七绝诗句: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李斯:辅助秦王横扫天下竟被腰斩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受赢政的重用,制定了蚕食、各个击破六国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

一统六国有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功劳,但最高统帅的赢政采用作为谋士李斯的政策更是功不可没。

建立了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之后,李斯坐上丞相的位置,同时也走向了事业的顶峰。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

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古代权贵离开政坛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他们或是主动放弃权力,或是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以下是十个具体的例子:1. 诸葛亮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蜀国的丞相,被誉为“卧龙先生”。

他才华横溢,治理一方有道。

然而,在刘备去世后,他决定将政权交给刘备的儿子刘禅,并隐居于成都的草庐中,不再干涉政治事务。

他以“隐居韬光养晦”的方式,避免了权力争斗,专心致志地著述、研究和治病救人。

2.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官员。

尽管孔子渴望能在政治上实施他的理念,但他的思想和行为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导致了他一生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最后,他选择离开鲁国,四处游历,传授他的学说,并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致力于培养学生。

3. 李斯李斯是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任命为宰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斯逐渐对秦始皇的专制统治感到不满,他认为秦始皇过度集权,导致国家政治不稳定。

最终,他选择辞去宰相职务,并且在秦朝统治期间隐居了数年。

4.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势力强大,掌握了中央政权。

然而,曹操并不想成为皇帝,他一直尊奉汉朝的皇帝刘备,而不是自己篡位。

曹操在临终前,将政权交给自己的儿子曹丕,并要求曹丕尊奉刘备为正统皇帝。

曹操的这一举动表明他希望远离政坛,避免权力的诱惑。

5. 杜牧杜牧是唐朝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玄宗朝担任过要职,但他对政治的失望和对文学的热爱逐渐使他远离政坛。

在一次被贬谪的经历后,杜牧选择放弃官职,回到故乡,过上了隐居生活。

他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社会的思考,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6. 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

然而,由于他的坦率和批评性的言论,苏轼多次遭到贬谪和监禁。

最终,他在政治上彻底失败后,选择隐居于江西的黄州,过上了田园般的生活,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中国历史上死后比生前还要出名的八个人

中国历史上死后比生前还要出名的八个人

中国历史上死后比生前还要出名的八个人孙武孙武生前并不算很出名,因为齐国内乱来到吴国,在伍子胥的推荐下担任吴国将领,带领吴兵攻入楚国都城郢。

伍子胥死后,孙武隐居民间完善兵法,至死也没有离开吴国。

孙武死后,《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武因此被称为“兵圣”。

孔子孔子年轻的时候已经被称作“圣人”,但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其治国的思想理念却很难被认同,老年回到鲁国也不受待见,孔子只能继续从事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

秦国依靠法家思想完成统一,可以说儒家在百家争鸣中落选了。

但儒家并没有就此止步,孔子的思想在孟子的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现在已经成为汉文化的代表人物。

蔡伦蔡伦祖上是铁匠世家,少年时很有才学,入宫后进入掖庭当差,后来被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黄门宦官。

曾帮助汉和帝扳倒窦太后亲政,蔡伦因此兼任尚方令,在此期间改进了造纸术。

汉和帝对此非常赞许,并下令推广蔡伦的造纸术。

汉安帝继位后,蔡伦因参与迫害安帝祖母宋贵人服毒而死。

蔡伦死后,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羽关羽在世时是很有名的,毕竟是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的男人,但关羽最后败走麦城、丢失荆州,也葬送了蜀汉的国运。

关羽死后逐渐被神话,清朝时被封作“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现在被很多行业视为祖师爷。

据说乾隆之前岳飞在民间最受推崇,因为岳飞抗金,所以改成了关羽。

玄奘玄奘是唐朝著名的高僧,在贞观年间一个人西行五万多里,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玄奘长期翻译佛经,并著《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介绍了途径110多个国家的山川地理、生活习俗。

玄奘在当时已经很出名,受到皇帝的接见,不过玄奘取经并没有收徒弟,而且没有通关文牒,基本上全程偷渡,现在大家都知道玄奘是因为《西游记》里的唐僧。

清朝灭亡后,那些满族勋贵的结局如何?

清朝灭亡后,那些满族勋贵的结局如何?

清朝灭亡后,那些满族勋贵的结局如何?平心而论,晚清时期的满族勋贵们相比于嘉道时期要优秀很多。

由于受到汉臣的威胁,加之国门洞开,危亡与机会并存,他们大多经世致用,开眼世界,能力非凡。

但清朝的衰亡如大厦将倾,非独木所能支撑。

在历史潮流面前,他们留给世人的也只能是一个落寞的背影。

那么在清朝灭亡后,这些满族勋贵们的结局如何呢?且听达摩君为您一一道来。

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清朝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1912年2月12日退位,享民国皇室优待,仍居紫禁城。

1917年6月14日张勋复辟,曾短暂登上皇位,11天后再次退位。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1925年起移居天津静园。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溥仪担任执政。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改元“康德”,兼任伪“满洲帝国”陆海空军大元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随后在苏联被监禁5年,期间曾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50年被移交给中国政府,1959年获得特赦,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爱新觉罗·奕劻爱新觉罗·奕劻(1838—1917),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爱新觉罗·永璘之孙,不入八分辅国公爱新觉罗·绵性长子,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

1872年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

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封庆郡王。

1894年被慈禧封为庆亲王,1898年成为铁帽子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奕劻受命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1903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总理外务部。

1911年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

清朝灭亡后,奕劻迁居天津。

1917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复出,奕劻让出首相职位改任弼德院总裁。

家风败坏的古代豪门

家风败坏的古代豪门

家风败坏的古代豪门在古代社会中,处于豪门大族的人们,经常被视为是道德、礼仪以及文化的代表。

这种家族的高规格和高标准往往是被视为常态,同时也是被广泛接受的。

然而,即使是在这些时代最为尊贵的家族中,也有着家风败坏的情况。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家风败坏严重的古代豪门。

1. 曹魏的曹丕家族曹丕是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他所处的家族都是高级官僚和凯旋将军。

在曹丕的兄弟曹植以及儿子曹睿的领导之下,曹魏政府的规模不断扩大。

但在曹植这种放纵、荒淫成性的个体压力下,家风却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走向衰败。

2. 明朝的董家董维和董宗建是明朝著名的将领。

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后来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拓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家在政府内的地位越来越高,并且成为了文化、工商业以及官方交通的领导者。

但是,随着董家逐渐繁荣,其家族的道德规范却越来越松散。

董家的名声在清朝时期开始渐渐败落,人们将董家看作是淫荡、权贵争斗以及贪污腐败的代表。

董家的继承人们中,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人物,这些人往往利用董家的财富和名气来牟取个人利益和权力。

在清朝后期,董家被全社会视为是已经毁掉的豪门。

3. 黄巢军的王家王家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贵族。

王家早期是唐玄宗朝代的重要贵族,成员们都排名在当时的封爵名单中。

王家与其他豪门家族比较起来,其家风一直都相对清廉。

但是,在王仁裕的领导下,这个家族的道德水平迅速下滑。

王仁裕是一名军事指挥,他被黄巢之乱后的一名造反领袖所招募,并率领自己不断扩大规模的私军。

王仁裕开创了一个新的军阀政权,他的私人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对于女性的貌似放荡。

这种行为渐渐地蔓延到他的家族中去,王家对于妇女的态度以及对财富的疯狂追求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事情。

最终,这个家族的声誉败坏了,王家的家族命运依然是个谜。

总之,古代豪门虽然有着令人羡慕的荣耀与荣誉,但是这种威望也有可能会妨碍家庭的道德健康,导致家庭的退化。

这些家族的败落也反映出了一个时间的文化与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

古代权贵远离政坛的例子一、曹操:晋朝时期的权臣曹操,他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晚年的曹操逐渐远离政坛,转而致力于文学创作和音乐艺术。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短歌行》、《龟虽寿》等,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二、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曾经是朝廷的官员,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宦官的干涉,使得他对政治感到失望和绝望。

于是,他选择辞官远离政坛,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三、文天祥:元代抗元英雄文天祥,在政治上一直秉持忠诚的态度,但由于与元朝政权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被贬谪到南方岭南地区。

在岭南期间,文天祥远离政坛,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他创作了许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成为了岭南文学的代表人物。

四、杨贵妃:唐代宫廷美女杨贵妃,她虽然是唐玄宗的宠妃,但由于朝政腐败和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得她对政治感到失望和绝望。

于是,她选择远离政坛,沉迷于音乐舞蹈的艺术创作。

她擅长演唱和舞蹈,为唐代的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范仲淹,曾经是宰相,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外敌入侵的压力,使得他选择辞官远离政坛。

范仲淹远离政治后,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

他的诗作如《岳阳楼记》、《祭黄公维》等,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六、李清照: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曾经是宋理宗的宠妃,但由于政治斗争和宫廷纷争,使得她选择远离政坛,专心于词作创作。

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生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七、林则徐:清代政治家林则徐,在政治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对外侵略的压力,使得他决定远离政坛,投身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林则徐主持修订了《广州府志》,并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八、陆游: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陆游,曾经是官员,但由于朝廷的腐败和外族的侵略,使得他选择远离政坛,投身于文学创作。

历史趣谈:清王朝倒台后十几位显贵王爷们后来都去哪了

历史趣谈:清王朝倒台后十几位显贵王爷们后来都去哪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王朝倒台后十几位显贵王爷们后来都去哪了
导语: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溥仪逊位后在东北折腾了一阵,解放后成了普通的吃瓜群众。

清朝倒台后,曾经人前显贵的十几位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最后一个皇帝是溥仪,溥仪逊位后在东北折腾了一阵,解放后成了普通的吃瓜群众。

清朝倒台后,曾经人前显贵的十几位王爷们后来都怎么样了,我们来看看几位!
睿亲王:卖完祖屋挖祖坟
清朝灭亡后睿亲王魁斌每过几年就死了,都不到五十岁,从此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所有财产。

但是这两个儿子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短短几年间,就把家里的财产败完了。

没钱了怎么办?家里还有古董啊,王公贵族家谁家没几十件名贵古董,可是清末民初的时候可谓是王公贵族大衰落的时候,满大街的王公贵族都在摆摊卖家里面那点宝贝,自然是卖不出好价格。

即使是卖不出价,这两个败家小子还是把家里值钱的物件卖了一空,但是很快卖古董的钱也被挥霍一空。

怎么办?卖房子呗!于是这俩兄弟又把京城一千多间房产卖了一空,这要是不卖搁到现在,财富也堪比王健林了。

不出我们所料,卖房子的钱又花完了,这下俩兄弟算是走投无路了,居然还打起了盗墓的主意,别人家的墓不敢挖怎么办?挖自己家的!想把祖宗墓室里面那些宝贝倒腾出来再卖个好价钱,不料被人发现了。

坐了七年牢出来以后出来每两年就不在了,这睿亲王家算是败了。

裕亲王:祖屋下面有白银,却没拿到自己手里
裕亲王也走了睿亲王卖房子的老路,可是这裕亲王不同于睿亲王,他的祖辈是康熙的二哥,祖上有钱的很,他把房子卖给别人后却不知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上权臣最后都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上权臣最后都有怎样的结局

历史上权臣最后都有怎样的结局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权臣,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国家权力,执掌朝政。

然而,大多数权臣的结局都是不尽如人意的,甚至有些权臣最终遭到惨烈的失败和悲惨的下场。

接下来,我会就一些著名的权臣及其结局进行简要的介绍。

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宰相、改革家和文学家,在当时的政坛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他曾经颁布了一系列以“新法”为特征的改革政策,试图彻底改变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然而,王安石的盛衰轨迹也是一个反转的故事。

在他改革初期,王安石斗志昂扬,生龙活虎;但改革越推越深入,遭受的阻力和攻击也越来越大,直至最后被赶出朝廷,贬职流放,风光不再。

李绅李绅是唐代中期的一名大官僚,他因守卫长安,抵御安史之乱而赢得其声名。

但是,李绅在唐宪宗时期当上了中书令,掌握国家大权,并设计铲除了一大批异己,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最终,李绅被举报罢官、流放山南,辉煌事业惨遭终结。

魏忠贤魏忠贤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名宦官,在万历年间执政25年,享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

他专权作恶,迫害大臣,指定太子等谋杀和篡逆罪名造成混乱。

然而,魏忠贤在万历帝去世后陷入了冷宫,最终被处刑,结束了他的荒诞之旅。

吕布吕布是三国时期著名将领,曾经受到曹操重用,但由于私欲极大、背离忠诚,导致与曹操决裂并沦为袁绍部下。

虽然战绩辉煌,但因为无法遵循上级命令,最终被关在曹营后,昔日能容忍谋士却不能容忍大将的曹操斩杀了他。

可以看出,权臣们的结局多以失败、死亡和悲惨告终。

虽然权臣一时的权力和地位是显赫的,但这些权势背后往往有着严重的弊端,如腐败、专制、私欲等等。

此外,当他们与皇帝意见相左、失去主张时,利益之争也常常导致他们的下场不幸。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权臣们最终都有各自的结局,这启示我们认真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性看待权力、财富和名誉所带来的影响,更好地建设一个公正、法治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带来几例那些历史上生前显赫,死后被清算的权贵们,仅作谈资。

1:明朝中兴的功臣张居正:生前享尽荣华,死后惨遭清算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事实上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有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只用了短短十年功夫,把整个中国捣腾一个够,实现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图。

这种孜孜不息,挺然为之,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来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后人钦敬的。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

万历首辅
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

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

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
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

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

万历十年(1582年)病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帝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张居正死后,神宗“怆悼辍朝”,赐给张家搭建丧棚用的孝布五百疋、大米二百担;两宫皇太后也赐给孝布二百疋、大米二百担。

皇上还和同母弟、宗室璐王合赠银子2300两、香油一千斤、香烛一千对、薪柴一万斤……朝廷特许京城设祭坛九座,供官、民吊唁,后来因赴吊的人太多,后来又增设七座祭坛;追封张居正为上柱国、谥文忠,另派在京的四品堂官,以及锦衣卫的执勤人员,参与护送其灵柩归返故乡荆州,并特委司礼太监陈政为整个护丧队伍的总管事:在夏天的烈日下,张居正的灵车及辎重车前后七百余辆,在三千名军卒夫役的推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官道向湖广方向缓缓行进;这支队伍前后十余里延绵不绝,沿途路祭的各地百姓更是看不到头。

同年十二月,朝政格局却发生了文武百官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重大倾斜——神宗瞅准宫内司礼太监冯保失去了内阁支持的机会,成功地翦除了这个自幼即掖抱陪伴他的“大伴”。

事后,他还故作宽大地假惺惺说道:“冯保欺君蠹国,罪恶深重,本当显戮。

念系皇考付托,效劳日久,故
从宽着降奉御,发南京新房闲住。

”总算是宽大处理,只是查抄了其家产,并未为难其本人,让冯保到南京赋闲养老去了。

辽王宪火节的生母王氏当即向朝廷进呈《大奸巨恶丛计谋陷亲王、强占钦赐祖寝、霸夺产业、势侵全室疏》,诬陷张居正侵夺辽王府金宝财货,并扬言“金宝万计,悉入居正府”。

一时间,朝野呼应,上下其手,闹得群情汹汹,最终导致神宗决定对尸骨未寒的张居正痛下杀手!
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万历十二年四月,神宗颁发了查抄荆州张家的诏书,由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橓所主持的抄家之举,把皇帝的翻脸不认人的冷酷无情实施到了极致:他们还没有赶到江陵,就命令地方官登录张府人口,封闭房门,一些老弱妇孺来不及退出,门已封闭,饿死十余人,相传死者“皆为犬所残食而尽”。

在查抄家产中,张、丘更是辎铢必究,大加拷问,穷迫硬索,硬说张居正在家里藏有200万两银子。

其长子张敬修经不起拷掠,屈打成招,指认有30万两银子藏匿于张居正
的亲信曾省吾、王篆、傅作舟等人的家里。

于是,锦衣卫分头赶往上述三家,可抄查出的银子却一共未足10万两。


修实在受不了如此折磨,自杀未遂;敬修羞愤交加,自缢身亡。

临终前,他留下一纸绝命书,真实地记录了张府遭受这场弥天巨祸的惨状:“可怜身名灰灭,骨肉星散,且虑会审之时,
罗纳锻炼,皆不可测……丘侍郎、任抚按,活阎王 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奉天命而来,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可也,何忍陷人如此酷烈!”敬修用生命抗议的悲壮举动,终于换来了多数朝臣的同情。

首辅申时行和六部大臣皆上疏为张家求情,终于让神宗不得不手下留情,诏许留空宅一所,田十顷,供张母生存;而张家阖府男丁,均“俱令烟瘴地面充军”。

此番抄查张家所获,据刑部当时造列的清单,计为:黄金2400余两,白银107700余两,金器3710余两,金首饰900余两,银器5200余两,银首饰10000余两;另有玉带条等。

这与神宗原先的估计相去甚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