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科平《将尊重儿童进行到底》
尊重孩子原生态带给孩子真快乐

尊重孩子原生态带给孩子真快乐作者:徐锁平文章来源:江苏省金坛市河头小学点击数:65 更新时间:2013-6-10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当我们越来越深入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世界。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们达到我们设定的目标。
结果,我们越这样做,离目标渐行渐远。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回到教育的起点,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够真正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如果我们能够细心观察,从爱每一个孩子出发,尊重学生的原生态,我们才会拥有不一样的课堂,带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真生活,教育的起点如果我们无视孩子的真实生活,那无异于走入茫茫的沙漠,找不出教育的出路。
综合实践活动如果不能从孩子的真实生活出发,那只会将路越走越窄,直到消亡。
耿飞老师指导的《我的时间谁作主》,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她真正关注孩子的各项时间利用,将真正的问题源呈现在孩子眼前,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
从无疑中生疑,从生疑处解疑。
人人都有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时间。
但并不是人人都珍惜这笔财富,人人都会合理使用这笔财富。
特别是小学生,对时间安排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较大,不能做时间的主人。
耿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各项学习、生活活动所花费的时间进行统计。
学生分别统计了平时起床时间、平时作业时间、双休日作业时间、看电视时间、看课外书和做家务的时间。
然后,引导学生从统计的数据中,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心中的疑惑,并提出新的问题。
同学们纷纷提出一个个真切的问题:1、个别学生起床这么早的原因?2、睡眠时间少,会不会影响白天的活动?3、平时睡觉和双休日睡觉时间的变化受什么影响?4、看电视的时间受什么影响?5、平时看什么类型的书?………教师进而引导:想不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想不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解决。
根据学生的迫切需要,从而引出“调查问卷”这一方法。
教师没有单纯地就方法教方法,而是先后出示两张“调查问卷”样卷,让学生找一找,结构上哪些地方是相同的?从中发现“调查问卷”设计的一般规律。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杨东平: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原创 2018-01-13 杨东平教育思想网关于教育家科札克,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本《如何爱孩子》,才知道他在波兰是与肖邦、居里夫人齐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著述和思想,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基础。
1978年,为纪念他的百年诞辰,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
2012年是科札克逝世七十周年,波兰特别将该年定为“科札克年”。
没有孩子,只有人科札克的重要贡献,是发现了童年的需求和权利。
“发现儿童”是现代教育史上最响亮的口号,一个全新的起点。
在上个世纪之交,蒙台梭利等教育家发现儿童的重心是认识儿童特点,把儿童当做儿童来对待。
科扎克的发现则是“没有孩子,只有人”,也就是说儿童不仅是儿童,孩子和成人都是人类,强调理解、尊重和解放儿童。
因此,如何爱孩子,怎么爱,什么时候爱,多少爱,为何而爱就会成为问题。
当面对一个具有无限可能的婴儿时,几乎每个母亲都会充满雄心勃勃的希望,施行的却是传统的惯习甚至陋习。
爱成为一种施舍、一种强迫、一种交易甚至一场赌局。
在科札克看来,当你说“我的孩子”时,你已经错了;当你说“他应该要……我想要他……”的时候,你又错了。
因为这孩子并不是你的,当他出生之后,“世界已经把孩子带走。
”科扎克相信“孩子并不是一块遗传所准备好的土地,等待我们播种、种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早在他出生之前,他的人格就已经成形,父母的工作只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支持他、帮助他。
”“孩子不是彩票,不会天生就注定会赢来一张硕士证书或是剧院前厅的胸像。
在每个孩子体内都有独一无二的火花,它可以点燃快乐与真实的营火。
也许在十个世纪之后,它会引发天才的火灾,超越自己的民族,带给全人类崭新太阳的光芒。
”没有自我的孩子,没有健全的人生科扎克书中所描写的爱的迷误,是我们司空见惯的。
“我的孩子是我的所有物,我的奴隶,我房间里的小狗。
我在他耳朵之间瘙痒,抚摸他的背,用缎带装饰他,带他去散步,我训练他,这样他就可以又聪明又整齐,而当他来烦我的时候:‘去玩。
童真语文:让儿童真学的语文——童真语文专题研讨沙龙纪实

童真语文:让儿童真学的语文——童真语文专题研讨沙龙纪实季科平; 俞东江; 王芳; 王菊芳; 张红红; 王怡芳; 江雪琴; 张钱江; 盛铁娟【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C刊》》【年(卷),期】2015(000)010【摘要】童真语文是特级教师季科平提出的教学主张,近几年来,她带领团队展开了童真语文的深入实践,逐步建构起童真语文的思想体系。
2015年8月15日,季科平语文工作室专题研讨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秋瑾小学举行,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主编裴海安先生等专家应邀出席本次活动。
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领衔人季科平的带领下围绕“让儿童真学”的主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现场嘉宾方建兰、莫国夫、罗丹红等老师依次作激情洋溢的讲述,讲述了他们对童真语文的真实印象。
工作室顾问周一贯先生认为童真语文四年来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行为改变层面,初步梳理了童真语文的途径,重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全新概念。
周老师认为,之后工作室应该对“童真学理”作出更深入的研究。
工作室顾问汪潮教授指出,除了关注让儿童真学,童真语文还要重视培养儿童的核心语文能力,核心能力就是在真学的过程中获得的。
最后,裴海安主编作了题为《充满智慧的童真语文》的评述,高度评价季科平老师作为一名普通一线教师,在专业成长上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
【总页数】4页(P72-75)【作者】季科平; 俞东江; 王芳; 王菊芳; 张红红; 王怡芳; 江雪琴; 张钱江; 盛铁娟【作者单位】秋瑾小学; 兰亭镇中心小学; 平水镇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语文之美、童真之趣——谈小学语文教学 [J], 谢岩2.回归童真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浅谈儿童视角下语文课堂的“深度解读” [J], 沈琳;3.童真语文:探寻“让儿童真学”的密码 [J], 季科平4.激活童心鲜活童趣放飞童真——让语文课堂充满儿童色彩 [J], 黄卫红5.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统整连动——“《窗边的小豆豆》共读交流会”课堂录评 [J], 季科平; 周一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统整连动——“《窗边的小豆豆》共读交流会”课堂录评

童真语文: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统整连动——“《窗边的小
豆豆》共读交流会”课堂录评
季科平; 周一贯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C刊》》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童真语文是特级教师季科平老师提出的教学主张,如今她正在着力开发"做最好的自己"的童真课程,努力为儿童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其中,"共读一本书,同上一节课"是童真课程的"添翼"环节,指向的是"我们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共读一本书"大家读的就是《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同上一节课"就
是季老师引领着四年级的孩子、家长和所有的听课老师同上"《窗边的小豆豆》共读交流会"。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作了现场评点。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季科平; 周一贯
【作者单位】柯桥区柯岩中心小学浙江绍兴312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本真课程:回归儿童真实生活 [J], 苏艳红;
2.回归童真营造快乐的语文课堂——浅谈儿童视角下语文课堂的“深度解读” [J], 沈琳;
3.习作,“秀”出儿童真实生活 [J], 周爱芳
4.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的策略例谈 [J],
邹席
5.共读:阅读教学在新时代的"突围"
——《小英雄雨来》"共读交流会"录评 [J], 周一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心素养时代“童真课堂”的理性叩问

核心素养时代“童真课堂”的理性叩问作者:季科平来源:《江西教育B》2017年第07期作者简介季科平,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首届“5522”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首届浙派名师培训小语班班长。
多次参加“百人千场”送教活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教活动。
上省市级公开课以及讲座100余节次,发表以及获奖文章100余篇。
曾参加教育部立项的“中华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等6本书的编写,出版专著《语文教学叙事研究》和《童真语文》。
“童真语文”是我提出的教学主张,它坚持“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以趣为力”的理念,努力追求让每一个儿童有机会做最好的自己。
在“童真语文”理念观照下的课堂,我们称它为“童真课堂”。
童真课堂姓“童”,儿童是语文学习的主体,童真课堂属“真”,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儿童身上。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这意味着我们正在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作为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然而在深入推进“童真课堂”的实践中,我们有时也会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
于是我们有意识地捕捉课堂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引发大家展开理性的叩问,进一步提升对“童真课堂”的深度认识,以便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第一问:文本的“原味”重要还是拓展的“鲜味”重要几乎每一节语文课,我们都会展开或多或少的拓展。
按理说,适度的拓展是有利于学生展开真学的,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的。
但我们也往往可以发现,在公开教学的课堂上,拓展的内容有时会成倍地增长,似乎拓展越多,课堂才显得越丰满。
实际上,走进“童真课堂”前,我们更应考虑清楚的是:拓展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显示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花哨美感……不,所有的拓展都应该为儿童学习文本服务。
拓展的“鲜味”就是为了让文本的“原味”更纯、更浓。
过多的拓展会让“鲜味”盖过文本的“原味”,过深的拓展会让“鲜味”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和大人一起读”,读出一片新境界

“和大人一起读”,读出一片新境界作者:季科平“童真语文”工作室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第10期编者按:一年级统编本教材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这一栏目的设立,真正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系。
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的这一新栏目,通过家校联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开启“大手拉小手”的共读模式呢?季科平“童真语文”工作室带领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和大人一起读”展开了研讨,在此展示出来,希望对老师们有所启发。
研讨主题一:“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该如何确定一、爸爸妈妈是共读中首选的“大人”张修文:“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的开设,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倡导家庭阅读,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而且,“和大人一起读”强调的是在轻松、愉悦、无压力的阅读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无疑是最轻松、最愉悦的。
在家庭中最能有效指导儿童课外阅读的当然是父母了,所以,只要孩子在父母身边,“和大人一起读”中的“大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孩子的父母。
如今孩子的父母都具有了陪孩子一起读书的基本素质,他们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展开读的过程,和孩子聊一聊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些话题。
比如,在学习《春节童谣》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他们那个年代是如何过春节的,和现在过春节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孩子说说过春节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在对春节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孩子再来和父母一起读,一定会更加有滋有味。
二、哥哥姐姐是共读中帮扶的“大人”王菊芳:“和大人一起读”开启了“大手拉小手”的共同阅读模式,然而在农村,尤其是山区,不少孩子缺失可以时常在一起进行亲子阅读的爸爸妈妈,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而爷爷奶奶阅读能力普遍不强,认字不多,普通话不会,很难引导孩子阅读。
所以,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以及一些寄宿在校的孩子,最关键的是帮他们找到一位有能力进行共同阅读的“大人”。
学校里同村又邻近的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就成了留守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一同寄宿在校的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成为低年级寄宿孩子一对一共同阅读的“大人”。
让孩子在童趣中学到真语文——季科平“童真语文”的执着追求

让孩子在童趣中学到真语文——季科平“童真语文”的执着
追求
王松泉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
【年(卷),期】2024()11
【摘要】“童真语文”是季科平提出的教学主张,它合乎“儿童语文”的本质要求——“让孩子在童趣中学到真语文。
历经十年打磨的“童真语文”,体现了“儿童语文”各种教学样本的内在共性,成为值得借鉴的优秀样板。
“童真语文”的首要追求是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童”是因材施教的初始之材,“童”是导儿学步的天然对象,“童”是循序渐进的开序阶段。
童真语文”的核心追求是让孩子学到“真语文”:“真”是母语习得之真谛,“真”是面向生活之真途,“真”是授人以渔之真经。
【总页数】4页(P83-86)
【作者】王松泉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用心欣赏朗读教学风景中的童真童趣——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童真语文:让儿童真学的语文——童真语文专题研讨沙龙纪实
3.彰显童真童趣遨游想象课堂——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在场"谈
4.关注孩子童真童趣,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庭教育小原则 专家讲座

家庭教育小原则专家讲座《家庭教育小原则:一场特别的专家讲座》我今天可算是长了大见识了,去听了一个超酷的家庭教育专家讲座。
哇塞,那场面,人山人海的,好多爸爸妈妈都带着小朋友去呢。
一进会场,就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特别有学问的叔叔站在台上。
他一开口讲话,那声音就像有一种魔力似的,把大家都吸引住了。
他说:“家庭教育啊,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
”嘿,这个比喻可真形象啊。
我就想啊,要是地基没打好,房子肯定会倒呀,那家庭教育要是没做好,孩子能好吗?他讲的第一个小原则就是“爱要适度”。
这可有点难懂了呢。
他说:“有的爸爸妈妈啊,对孩子那是爱得没边儿了,孩子要啥给啥,就像一个无限供应糖果的糖果店。
”我听了就想笑,还真是呢。
旁边有个小朋友就举手问:“叔叔,那要是不给孩子想要的东西,孩子哭了咋办呀?”专家叔叔笑了笑说:“这就像是种树,你不能老是给它浇水,浇太多水树也会被淹死的。
孩子哭了,你得让他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被满足。
”我突然觉得很有道理呢。
就像我有一次想要一个超级贵的玩具,妈妈没给我买,我就哭,妈妈当时要是给我买了,那我下次肯定还会要更贵的东西。
接着,他又说到“尊重孩子的想法”。
他说:“孩子们不是小木偶,不是你们大人想让他们干啥就干啥的。
”这时候我就想到我自己啦。
有一次我想画画,可爸爸非让我去做数学题,我心里可难受了。
就像一只小鸟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自在地飞。
我就小声地跟旁边的妈妈说:“妈妈,就像我想画画的时候,爸爸就不尊重我的想法。
”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宝贝,以后妈妈会跟爸爸说的。
”专家叔叔还举了个例子,说有的孩子想当厨师,可家长觉得当医生好,就非逼着孩子去学医。
他说:“这就好比你喜欢苹果,别人非让你吃香蕉,你心里能舒服吗?”大家听了都纷纷点头。
然后呢,“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个原则也很重要。
专家叔叔说:“很多家长啊,总是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就像把小花朵放在温室里,风一吹就怕它倒了。
”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就是那温室里的小花朵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尊重儿童”进行到底
——浙派名师培训(小语班)第四次培训听课有感
“童真语文”工作室领衔人季科平
儿童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当然要努力地尊重儿童,为儿童而教。
但是,在日常的听课活动中,我们却发现了很多为预设而教、为老师而教的现象。
这一次集中培训,观摩的是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的课堂教学。
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名师们努力体现“尊重儿童”的意识,为儿童而教,让儿童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现象!
一、任务让儿童明确
前段时间,汪老师在指导我们的“童真语文”时,就提出过:教学任务能不能让儿童事先明确。
让儿童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到哪儿去,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这样的任务驱动是非常有效的学习动力。
我当时一直疑惑,这该怎么操作才好。
这次,魏丽君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狮子和鹿》时,一开课就非常明确告诉孩子们这节课有三个学习任务,并在大屏幕上投射出来:1.正确流利读课文。
2.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说说故事里的道理。
然后教学就按照这三个学习任务,逐一展开。
完成一个,就删除一个,整个教学过程简简单单、清清楚楚。
在这一堂课里,任务前置让儿童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知晓了自己要达成的目标,于是学习过程也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过程让儿童经历
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对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过程,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魏丽君老师在执教《狮子和鹿》时,引导儿童展开了学习语气词的真实过程。
她先引导儿童发现语气词,集中呈现了含有语气词的句子;然后请儿童体会语气词,说说自己从那个语气词中读出了什么;最后让儿童试着运用语气词。
像这样从发现、体会到运用,让儿童经历了学习语气词的真实过程,儿童自然拥有了更真切的学习效果。
王彧钊老师在执教《扁鹊治病》时,充分利用了一张表格来辅助儿童展开真实的学习过程。
王老师首先引导儿童发现课文在描写“扁鹊几次见蔡桓公”的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通过交流,呈现了这张空表格,空表格上横着有四栏:“时间、扁鹊、病情、蔡桓公”。
王老师抓住“病情”一栏引导儿童展开交流,并示范填写这。
接着,王老师请学生默读课文,照样子快速填写另外几栏,填完后,一起交流点评并修改完善表格。
然后王老师请儿童竖着看表格,谈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时间的变
化,意思表达差不多”,有的说“蔡桓公实在是太固执了”,有的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有的说“小病不治,大病难治”……最后又让儿童借助这张表格,横着讲述这个故事,并通过讲故事自然明白了蕴含在其中的道理。
三、评价让儿童参与
让儿童参与评价,这是尊重儿童极好的体现。
罗才军老师在执教《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引导儿童找到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的句子,并让儿童通过朗读来体现飞行本领高超。
读完后,请其他的同学来评价;再读,再评价;师范读,生评价。
在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评价中让儿童学会了朗读,体会了本领的高超,并为迁移练笔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练笔后,又让儿童来参与评价,在评价中巧妙地纠正偏差的认识。
比如孩子写道:即使晚上汽车开过,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
在评价中就有孩子讲到,汽车是很容易发现的,这不算灵巧。
在交流中,在参与评价中,儿童深切地感受蝙蝠飞行本领的高超。
虞大明老师在习作教学《未来的××》中,不仅让儿童参与评价,还丰富了评价的方式。
首先是自评,让儿童学会欣赏自我,划出自己习作中写得特别号的词句;然后互评,在集体交流中让儿童学会欣赏同学的长处;更有意思的是生评师,让儿童在评议教师的下水文中获得启迪。
最后,大明老师还让孩子们马上修改自己的习作,将评议的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大明老师引导儿童展开的是欣赏性评价,儿童在欣赏性评价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或许这就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动力,相信儿童必将会更加用心地修改自己的习作。
然而要让“尊重儿童”真正走进我们的心里,并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里,还有待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
讲座中,我们听到了诸如此类“忽悠儿童、引诱儿童上钩”的说法,这样的个别语言是尊重儿童的体现吗?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不管儿童怎么展开交流,结果还是照老师预设进行的个别环节,这样的过程是尊重儿童的需要吗?读一遍课文就能承载那么多的任务,又要读通课文,又要学习字词,还要说出主要内容等,这样的快速学习是尊重儿童的体现吗?网上在线词典的现场运用是教师展示的需要还是儿童学习的需要,“探索寻求”比“探求”更好理解吗?……
当然这都是细节,或许也只是我的吹毛求疵。
但我想“尊重儿童”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走进我们每一位的心里,并最终体现在课堂里的一个个细节里。
将“尊重儿童”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