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谈谈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第一的、最基本的观点。
2,意义实践这一概念反映的是人类作为系统存在的主要运动形式——生产方式的发展。
回顾人类历史, 如果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那它就是实践, 实践作为不可思议的“系统工程”使得个人相对淡化犹如一瞬而逝的流星, 除了极少数代表, 大多无从留下丝毫符号化的信息, 几代人之后更是如此。
既或每个人都能够留下些个人痕迹, 那也会因为难于检索而失去意义。
那种把个人主体实践当成独立于人类系统实践的执着性, 无异于视菜市场的猪肝为实实在在的猪器官, 他们混淆了不同的运动存在形式, 忽略了菜市场的猪肉、猪肝早已与猪的内涵无关。
个体意义上的实践与系统意义的实践都被称为实践这正与个体意义上的人与系统意义上的人都被称为人一样,使得人们观察自身时无所适从, 大众哲学认为,上述实践或人个体与系统绝非单数与复数的关系而是系统的“细胞”与人体“细胞”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系统意义上的人和实践记做人和实践或许有助于摆脱窘境。
如果说启用实践, 以更科学地约定实践的内涵,那么实践的“外延”就应从大众哲学的基础理论淡起。
世界的统一性在其物质性,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物质及其相应的运动存在形式、空间存在形式、时间存在形式是一统一体, 这四者是四而一、一而四的关系, 人们只能从观念上而不能在实际中将其区别开。
存在的必然是已经发生的, 大众哲学认为存在在时态上只有过去时, 所谓现在时其实质仍为过去时。
与将来时相对应的只能是存在的可能性——或为现实的可能性, 或为虚假的可能性, 不论哪种情况毕竟还不是存在。
与可能性对应的是假说,现实的可能性对应于积极假说,虚假的可能性对应于浪漫假说。
物质以时间存在形式为前提这就意味着物质存在表现为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C.历史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查看答案解析【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产生理论、检验理论、推动理论发展。
实践既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也是理论创新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DOC】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 C.③④ D.①④3、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
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
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了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苟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所有知识都要通过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5、陆游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取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7、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
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8、“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摘要: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就不能科学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能动的探索、改造和利用客观实践的物质性的、社会历史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实践的中介三个部分。
实践的主体即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即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中介就是改造客体所利用的工具。
实践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即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人类总是通过实践在创造和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环境、自身。
实践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成为一种新的实践基本形式。
科学实验包括自然科学实验活动和人文社会科学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所不具备甚至是不能代替的特点,科学实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为目的,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是为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因而也是一种准备性活动。
因此,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成为其他实践形式的指导者,甚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领跑者。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就是说, 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 而对于实践, 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 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 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关于简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深化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是有针对性的创新,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创新。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们通常用“实践第一”来表述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
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对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实践的发展为理沦创新提出新的课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研究和探索,获得新的认识。
没有实践的需要就不能提出新的认识任务,也就不能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当然也就不能有理论创新。
2、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新的经验、新的材料,而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人们提供新的经验,积累新的资料。
人们正是在不断总结实践提供新经验的基础上,才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回答了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产生了新的科学理论。
3、实践的发展为理论创新提供所必需的物质手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依靠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人们认识事物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感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可能和实践这种可能的必要条件。
例如,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探测到100亿光年以外宇宙空间的奥秘,进一步证明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4、实践证明的发展推动着理论创新的完善和发展人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实践水平愈高,人的认识能力就愈强。
现代人之所以比古代人有较高的认识能力,是因为现代人的实践高于古代人的实践。
人类正是从实践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才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单项选择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回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A、②③B、②④C、③④D、①④3.200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
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经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干部实践是做好农村工作的保障4.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全国l00多家科研院所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积极投身于这一规模宏大的载人航天工程,以赤子之心和顽强拼搏精神共铸中华“神舟”。
这表明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D.实践是创造性的活动5.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B.毅力、意志等精神状态的改造C.思维方法的改造D.社会关系的改造,6.我们说人民群众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指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
这种观点A.说明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B.是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C.否定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D.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正确反映8.要在实践问题上坚持唯物论,就必须坚持A.一切从实际出发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9.坚持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是A.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B.理论是脱离实践的,需要回到实践中去C.实践是第一位的、重要的,理论是从属的、不重要的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并得到检验和发展10.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出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
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
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
〈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D.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基本形式的有
①医生治病②法官办案③文艺演出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江苏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
如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华西精神等。
江苏人发扬这些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江苏经济的发展。
这体现了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②先进文化源于社会实践
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苟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这说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所有知识都要通过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源于实践
5、陆游诗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取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7、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
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8、“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
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10、尊重权威,但不等于盲从和迷信权威。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B.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C.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D.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毫无关系
11、下列关于真理的论断正确的是
A.凡真理必有用、凡有用的必是真理 B.真理因人而异
C.公认的看法就是真理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这句话说明A.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D.真理是有条件的
14、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通过
新的行星定义,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
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真理是客观的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求真务实是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求真务实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实事求是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D.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
16、我国利用神舟飞船进行了多种活动、植物的太空培育实验。
通过太空育种技术,可以提高动、植物的性能,提高产量,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与事实不相符的哲学道理是A.实践是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使现实世界发生了变化
D.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7、下列关于真理和认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一个过程,而真理是不变的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真理是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阅读漫画,回答18-19题。
18、漫画反映的现象,从哲学上看
A.体现了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 B.重视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
C.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D.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19、解决上述现象,从哲学角度看,关键是要
A.纠正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C.完善政绩考核办法,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也是乘法定律
D.正确的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20、据了解,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将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期工程通过发射月球探测卫星,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第二期工程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
第三期工程实现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第一期工程已实施,我国科学家正在对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进行论证,争取在2010年和2020年实现后两步。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说明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 实践是一种能动性、创造性的活动
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D.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1-5 CBCCB 6-10CACCB 11-15DDDBA 16-20ACC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