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

合集下载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其核心,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文将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察和实践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干预和改造活动,而理论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使之更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为科学和有效。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践和理论相互借力,实现了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和更系统的改造。

二、实践观的观察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观注重的是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

通过实践观察,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实践观的观察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关注实际、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体系。

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来自于实践。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指导,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改造世界。

实践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活动,使其不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同时也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使其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科学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

科学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

科学实践观在马哲中的地位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体系。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科学实践观的历史渊源以及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实践观的内涵科学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科学实践观强调实践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认识。

科学实践观包含着对实践的辩证分析、实践的发展规律和实践的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二、科学实践观的历史渊源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早在古代,中国的先哲们就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而在现代,科学实践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观点。

列宁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标准和检验的尺度,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实现真理。

三、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规律,而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是认识客观规律的重要方法。

其次,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根本区别。

科学实践观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理,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

再次,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纽带。

科学实践观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原则。

科学实践观要求人们要站在实践的基础上,以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

“实践”与“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探讨作者:李秋月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在新中国历来广受重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课题不断深化,从人道主义到异化问题,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逐步推动其核心观点向广度、深度扩展。

但是,尽管马哲对大众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大家对其中某些基本问题的理解却仍停留在原始的马哲教材中的说教层面。

本文在继承以往实践观和认识观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实践”与“认识”的平等地位和相辅相成的依赖关系。

【关键词】实践;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36-02前言我们的经典马哲教材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关于自然、社会及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其中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探讨,以及“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论曾给出了似盖棺定论的答案,但剖析马哲教材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汲取了上千年各国思想文化精髓的优秀学科,其根本目的并非只限于对“认识”与“实践”何者为第一性的争辩,而是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阐述,进而以独特的方式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将研究对象确定为现实世界人类所做的实践活动,其根本任务是确立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即解决在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世界、主观与客观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各种关系。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着眼点,反观现实世界,理解一切现象。

(一)实践论实现了辩证和历史的有机统一“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一切唯物主义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坚定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并进一步坚信存在决定思维。

它宣称,人的实践活动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

它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自然和历史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 科学试验是一种以获取知识为直接目旳旳实践形式,是在近 代为适应科学发展旳需要而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旳
二、实践旳系统构造
❖ 人类实践是一种极其复杂旳系统,它由诸多要 素构成,其中旳每一种要素又都有着十分复杂 旳构造,属于实践系统中旳一种子系统
❖ 实践系统所包括旳最基本旳要素或子系统有: 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旳中介系统
❖ 上述否定实践客体是实践系统不可缺乏旳构成要素旳看法是片面 旳,实际上,假如说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旳实践所包括旳是一种 “主体——客体”关系,那么,交往实践所包括旳则是一种“主 体(客体) ↔ 主体(客体)”关系,即交往各方互为主客体旳关 系
3.实践旳中介系统
❖ 实践旳中介系统是在实践活动中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联络 起来旳纽带,是实践主体用以探索和改造实践客体并把主体 旳实践能力现实地传导到实践客体旳媒介,它是多种实践手 段旳总和
❖ 另一类是智能性工具,它们以不同方式延伸着人旳在感官和 大脑、放大着人旳智能,如古代人类就已开始使用旳多种计 算工具、近代发明旳望远镜、显微镜,尤其是20世纪中叶出 现并在当代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旳电子计算机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旳旳自觉活动
马克思:“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旳成果,在这个过程 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旳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 地存在着”
动物活动旳计策性与人类实践旳自觉目旳性。马克思: “有意识旳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旳生命活动直接区别 开来”
3.实践是社会性旳、历史性旳活动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旳,实践活动赖 以进行旳条件和手段都是由社会提供旳,甚至实践活 动所改造和探索旳对象也是人们社会活动旳产物
南斯拉夫旳“实践派”哲学:“实践是人旳一种理想活 动,是人实现其生命旳最理想旳潜在可能性旳一种活动, 所以实践本身便成了一种目旳”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摘要:实践范畴及其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众说纷纭,有的人赞同实践范畴及其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一个核心的范畴及意义,处首要的基本的地位。

本人认为实践范畴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一个中介性的范畴。

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意义重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灵魂,也是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之匙。

马克思哲学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实践范畴的理论功绩。

关键词: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范畴、意义正文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恩格斯称其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这一哲学范畴。

实践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待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之匙,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性的范畴,实践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心线索以及核心思想,这首先在于其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甚至说是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其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性缺陷——不彻底性和直观性,完成了对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进一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体系。

所以说,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于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是在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主要提出了两种实践观,一种是马克思打破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而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另一种便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马克思要建立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必先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批判。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精品模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精品模板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摘要: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认为,在两个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的意义上,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所具有的决定性的意义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才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才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去发现、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更好地更加一贯地坚持实践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实践观的哲学研究,更加科学地理解实践标准.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范畴.在实践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构成了一个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一〉实践观在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过程中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对于经验概念的两种抽象规定,改造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物质实践活动原则,就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现实的能动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理解为一种客观的活动,一种能动的现实存在,与此同时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经验概念的缺陷。

以实践为基础,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种哲学传统获得了统一。

〈二〉实践观在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过程中的实现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人的实践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的本质,也就逻辑必然地要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于社会历史的领域,使哲学唯物主义彻底化,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

必修四政治哲学练习题

必修四政治哲学练习题

必修四政治哲学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A.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 物质决定意识C. 量变引起质变D. 一切从实际出发A. 对立统一B. 质量互变C. 否定之否定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 下列哪项不属于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A. 选举B. 政策制定C. 民主监督D. 商品交换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A. 实践的观点B. 辩证的观点C. 历史的观点D. 物质的观点E. 意识的观点2. 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A.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 健全法制C. 提高政府效能D.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E. 加强党的领导三、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 分析影响政治秩序的主要因素。

四、辨析题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2.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

”请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五、论述题1. 论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论述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六、案例分析题材料一:某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务公开政策,要求各部门定期公开政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材料二:某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市长信箱”,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向市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材料一:某市举行人大代表选举,广大选民积极参与投票。

材料二:某社区开展居民议事活动,居民就社区建设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七、填空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__________,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 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__________,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

3.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__________。

八、名词解释1. 社会存在2. 社会意识3. 国家职能4. 民主集中制九、连线题请将下列政治哲学概念与其对应的特点连线:1. 唯物史观a. 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 唯心史观b.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3. 民主制度c.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4. 专制制度d.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十、材料分析题材料: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如何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作者:王刚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实践的观点既是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观点,同时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理论体系,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核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并把它贯彻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立了同旧哲学有本质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造成了哲学史上空前的革命变革。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的科学真理。

理论的科学性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观点之上。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 何为实践: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如何把握实践的本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理解。

旧唯物主义哲学以自然为本体,只是从被动的、直观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类似动物的本能活动,抹杀了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唯心主义哲学以精神为本体,只是从能动的、思辨的观点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对实践本质的理解归结为人的精神活动,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抹杀了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共同的缺陷是: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

产生这种缺陷的客观原因是实践本身的矛盾特性:一方面,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支配;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的地位张晶程政治教育学院2011级2班摘要:实践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都对实践概念做了研究,特别是黑格尔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产生了直接影响。

实践概念的引入和对其科学的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革命性转变的关键。

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发展的动力和最终归宿,也就是检验真理性的标准。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提动力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在于正确的引入实践概念,并将它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

但是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就有很多哲学家对实践概念做出了建设性的研究。

例如,亚里士多德“幸福的实践”、康德的“技术实践与道德实践”、费希特的“实践知识学”、黑格尔的“善之理念”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

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随着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进一步体现出来。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普遍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关键,是实现哲学领域革命变革的关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体系的核心, 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 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之后160 多年里的生气勃勃的新发展。

总而言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归宿。

接下来仔细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实践”一词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有很多哲学家就对“实践”做了大量的研究。

接下来对“实践”概念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曾对“实践”一词研究过。

为了研究的方便,对中国哲学中的实践概念不做进一步的探讨,重点梳理西方哲学家对实践概念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实践概念西方哲学中对实践概念从哲学视角思考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实践”偏重于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即“幸福的实践”。

实践概念在中世纪被理解为与人的意志选择有关的“行动”的意思,成为中世纪后期哲学的实践概念。

近代,实践人类摆脱上帝征服自然彰显自身的强大力量。

实践忽视只关注对象形式而忽视其本质和内容,造成了康德所说的“自在之物”。

康德从“自在之物”这个基础上开始了他的批判。

认为实践不应当是理论框架内的活动,道德和意义才是真正的人类实践行为。

费希特基于康德开辟的道路,依靠逻辑推演建立起自洽的体系,反而与太多的现实问题背道而驰。

黑格尔接过费希特手中的接力棒,着重探讨了劳动及其能动性、认识、实践及其“中介”,构建了其实践观的关键基础。

他这样写道:“既然目的自身直接与一个客体相关, 并使它成为手段, 而且通过手段来规定另一个客观, 这就可以看作是强力”➀。

这句话表明,作为人类实践中介的手段,是把主体与客体结合起来的媒介, 这种结合扬弃了主体目的的单纯的主观性和客体的单纯的客观性, 从而使主客体达到有机的结合。

这种结合通过一种强制的力量。

他论证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辩证统一。

认为认识过程首先必须接受存在着的世界,才能扬弃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

反过来,认识实际上仅把客观世界当作一种假设,并不局限于客观世界,认识凭借其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聚集体,充分证明实践既包括理论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论思想。

黑格尔的实践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不可能得出真正科学的实践观。

正如列宁指出“毫无疑问, 在黑格尔那里, 在分析认识过程中, 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就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 真理的过渡。

因此, 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人认识论时, 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➁。

但是,➀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7.➁列宁全集: 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228.黑格尔的实践观从劳动及其能动性入手,几乎涉及人类实践的所有基本内容和特征,深入研究认识、实践及“中介”性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实践的目的性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深刻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比较科学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的实践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哲学家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

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上,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科学解释了实践概念,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集中表达了实践的观点。

他深入批判直观性,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并与市民社会相关。

《提纲》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➂。

马克思在这里对实践作出了深刻的理解,首先把实践理解为是一种主体人的“感性活动”、“客观活动”、“现实活动”;其次赋予实践活动革命和批判意义, 他把实践理解为主体人的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最后开创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路线。

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二条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➃。

这表明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理论不能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人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实际上提出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实践。

可见,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抛弃了传统实践概念的错误理解。

实践不在局限于伦理道德行为、个人的行为、某种理念活动的理论框架内,而是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指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指人所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通过一定的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和自由活动;指革命的、批判的活动,即人从自身的需要出发,用自身的方式去不断地否定现存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成为社会的活动和历史的活动。

实践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基础和永恒动力。

实践不在是人改造自然的手段,也不是人服从自然的行动,反而成为人类解放自身的实践活动。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后,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这样,马克思将实践统一于经验性与超验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在感性活动中,赋予实践认识论的意义和本体论的意义。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这三种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实践活动。

人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这三种实践活动,这三种实践活动发展的程度决定着人类认识的完善程度。

二、实践在马克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概念的科学解释,使实践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过程的始终。

(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实践概念的科学理解和实践观点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就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前提,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

马克思曾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中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➄。

无论是环境的改变,还是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都是变革的实践,离开了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可能产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的是实践的生产力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第八条这样写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就是说对于生产力的研究不能只从客体方面去理解, 而应从实践去理解。

换句话说,生产力本身已内在地包括了客体、主体和实践,而对于实践,不仅要从“客观的活动”去理解,而且要从“主体的方面”去理解,把“主体”和实践联系起来。

实践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就肯定了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实践又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这又否定了抽象能动性,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等关系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了起来。

这也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去理解和诠释生产力。

由此,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加以概括, 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的实践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使其适应人类需要的实践力量。

马克思研究生产力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生产力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能力。

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要维持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历史。

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既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变换过程,又是主客体之间的物质与观念的变换过程。

这样,马克思从人类的基本实践活动中找到了把客观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从而解决了先前生产力理论无法解决的矛盾,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实践的正确理解和将其运用来解释生产力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的三种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实践的发展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50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推动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实践的完善程度决定着先进思想意识发展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