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一、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他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提纲》论述的中心内容是实践问题,其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

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提纲》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费尔巴哈曾经用朴素的实践观点批判过唯心主义,曾经把生活实践当作检验真理的尺度。

他认为,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它只是从理论上提出问题,而不知道“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有时,费尔巴哈也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物质活动,不过他所说的这种物质活动并不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而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及经商牟利等庸俗的活动,把实践看作是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因此,费尔巴哈极力贬低实践活动的地位,抬高理论活动的意义。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只是把理论的活动才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把实践只是从它的卑污的小商人活动的表现形式上去加以理解和确定。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

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

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

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

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

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

“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

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

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

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

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构原则。

1.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

2.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3.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4.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

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二、辩证唯物主义1.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2.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

马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3.普遍联系,变化发展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辩证观点和理论,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4.可知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

马哲的理论活力来自实践。

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承,随着发展会不断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观为其核心,将实践视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下文将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的观察和实践的指导三个方面来论述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实践观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

实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干预和改造活动,而理论则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提炼。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使之更贴近实际和现实问题,同时理论指导实践,使实践更为科学和有效。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实践和理论相互借力,实现了对世界的更准确的认识和更系统的改造。

二、实践观的观察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实践观注重的是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

通过实践观察,人们能够发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而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

实践观的观察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深入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关注实际、针对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哲学体系。

三、实践观的指导作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来自于实践。

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指导,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改造世界。

实践观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和实践活动,使其不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被动观察,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观促使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对世界进行观察和理解,同时也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使其能够不断地改造和进步。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原因: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的客观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自己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其意思有两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活力是实践,目的和归宿也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原理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归宿指导的实践活动,使人能更自觉地改造世界和实现自我。

(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从实践观点看,物质只不过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对象性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理论是围绕实践这一核心而展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诸理论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和核心。

以往我们只承认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为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辩证法、历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是在实践中人创造出了一个不同于“自在世界”的“属人世界”( “ 感性世界”、“现存世界”、“现实世界”),从而使“世界”呈现出二重化。

“属人世界”是“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

就是说实践使世界发生分化。

“属人世界”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

”(《马恩全集》第42卷,第24页)实践还使“属人世界”不断发展。

这就是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实践对辩证法的意义。

实践和辩证法的结合使辩证法成为实践辩证法。

辩证法的根据既不存在于旧唯物主义所执着的“纯粹感性”,也不存在于唯心主义所执着的“纯粹理理”,而在于人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物质、一般和特殊以及否定性本性是辩证法现实基础和原型。

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历史观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与历史唯物主义
从目前的许多书目来看,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多从认识论的角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实践思想,而较少深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才形成的。

马克思吧实践的观点引入之后,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旧的唯物主义哲学缺陷。

这是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而建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

所以,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实践观?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并不是“实践”的这种观点的第一个提出者,在马克思之前,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人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但是,是马克思第一个真正把实践跟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

实践,从词义上看,就是实行或者行动。

他指的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

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指的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带有人类自主性的一种活动,具有鲜明的主观性。

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实践指的就是人类的生产实践,即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而人类的历史指的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正是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而我们要了解社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联系实践的观点。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使得我们不断地迎合自身所需,并且为之做出改变。

而人自身也在不停地往前迈进。

历史唯物主义
从字面上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一词就规定了它所属的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

“历史”可以泛指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是从“劳动”出现的时候就正式与动物划清界限。

在人还是“猿类”的时候,就能够使用简单的一些外物帮助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可以称其为原始的劳动。

而后,劳动是猿类的思维等逐步发生变化,最终使猿类变成了人类。

劳动是人最初始的实践形式。

劳动,即我们所说的实践,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类得以成为人类社会。

我们可以在一个范围内说,是实践塑造了历史。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实践跟历史,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把实践观点跟历史唯物主义摆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观点,而不应该单纯地考察实践的观点。

社会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
实践的观点放到人类,或者人类社会的角度上来考察。

由于“劳动”的出现,人类因而以崭新的活动方式而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形成了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不仅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存在和发展的。

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活动及其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研究实践跟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必须从人类的整个历史出发。

这里我们要研究的“实践”是一种科学的实践观。

要考察社会实践,我们还必须联系到另外的两个观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看,社会存在是世界的本源,而社会存在作为一种物质存在,这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社会意识会根据具体的社会实践而不断地更新,紧跟着社会实践的步子。

但是社会存在,往往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因而,我们会发现社会意识的发展跟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矛盾。

有可能是社会意识发展到一个阶段了,而社会存在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上一个阶段,也有可能是两者的位置互换。

但是,这种不同步性,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这一个环节的相关方式来解决。

我们会根据实践的所需,不停在两者之间做出调整。

社会的物质生活、物质关系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都是以实践这种方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

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都得依靠实践解决。

离开社会实践,既不理解这些矛盾何以产生,也找不到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解释社会存在的特殊本质,就不能理解全部的社会生活。

正是社会实践给人类社会灌注以生命的活力,成为社会生活诸方面诸领域的以及他们相互联结的纽带,使社会有机体这一复杂的,庞大的活的机器得以正常的运转。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停改革和更新的过程,但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却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影响,而社会实践则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的必不可少的方面。

马恩哲学首先是把实践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的。

科学的实践观固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基础,但是我们应该首先看到,它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

既然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要对社会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就不能不把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的东西。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不用实践的观点去观察社会历史,社会的客观性,辩证性,以及它的“自然历史的过程”,就将永远是一个未被认识的领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是从社会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而且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思想基础指定下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科学的实践观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实践”的范畴作为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只有当社会实践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历史的客观辩证本性充分暴露的时候,科学的实践观才能形成,只有在社
会实践的发展,在历史的发展一定阶段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并用它来观察和研究社会生活极其发展的时候,即把科学实践观引入社会历史理论的时候才能对社会历史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明,才能解决社会存在和意识的问题。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科学的历史观,脱离实践,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对社会历史做出唯物的和辩证的解释。

不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及其规律的思想基础,就不可能科学解决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建立起唯物史观。

科学的实践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基础,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结合起来,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一致性、不可割裂的联系。

科学的实践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既体现着历史的唯物论,又体现着历史的辩证法,是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统一。

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会有历史唯物论,也不会有历史的辩证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