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曹刿论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曹刿论战 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官渡之战素材 语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7课曹刿论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素材语文版东汉末年,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

袁绍拥兵数十万,地广人众,兵多粮足,实力最强,形势不利于曹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袁绍亲率步兵十万,骑兵两万,南下进攻许昌。

曹操兵少粮缺,只能以两万兵力的绝对劣势与之相拒。

官渡是袁绍夺取许昌消灭曹操的咽喉要地,曹操置主力在此筑垒固守。

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

曹操亲率精兵东征,击溃刘军,迫降关羽,刘备被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

建安五年,双方展开激战,曹军连斩颜良、文丑两员河北名将,袁军大为震动,被迫退军,曹操也还军固守官渡。

八月,袁绍兵临官渡。

此时曹操兵不满一万,且伤兵众多,只能坚守营垒。

袁军堆土山,筑橹楼,用箭俯射曹营。

曹军赶造霹雳车,用飞石摧毁了袁军的橹楼。

袁军挖地道袭击曹营,曹军则在营内掘地壕对抗之。

对峙月余,曹军粮草将尽,士卒疲乏,逼曹操下决心寻机会与袁绍决战。

此时袁绍将大批军粮屯积在大营以北四十里的乌巢,探得消息,曹操当机立断,亲率步骑五千人,连夜出发,一路假扮袁军,骗过袁军哨卡,围住乌巢放火烧粮。

守军见曹军兵少,出垒迎战。

但曹军殊死拼杀,终于大破乌巢守军,前来增援的袁军大将张、高览也在阵前投降了曹操。

曹操乘势挥军掩杀,袁军大溃,袁绍仅率八百余骑逃回河北。

综观官渡之战,曹操审时度势,充分吸纳部下的正确意见,利用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等有利因素,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以区区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二万,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此后不久,曹操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接着又征服乌桓。

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

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初二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

初二上册第27课:曹刿论战

四、分析全文
1、表明人民对这场战争态度的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曹刿请见的原因:
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主要原因)
⑵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四、分析全文
3、表明政治上取信于民 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四、分析全文
5、通过了解这个故事,你认为本文人物有什么特点(人物形 象)? 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深谋远虑、对国家拥有强烈的责 任感、勇敢
鲁庄公→急躁、冒进、目光短浅、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祝大家今天心情愉快!
齐国
鲁国
春秋各国政区划分图
三、翻译全文
跟随老师节奏翻译,注意重点字词做好笔记。
三、翻译全文
三、翻译全文
牛刀小试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翻译下列句子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有伏兵。
一、文学常识
《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 本书主要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 传》,简称《左传》。
一、文学常识
史传文是先秦文学中所讲的史家之文,它主要分为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别体史书有《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等,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曹刿论战原文:昔者曹刿论战于宛,洵有君子之风。

其论之妙,若神奇;其策之精,若琢玉。

曹刿以兵法巧妙之言,条陈兵家之道,论战事之要,探究敌我双方之情势,虚实得失之理。

言辞间,深思熟虑,凭借智慧和洞察力,剖析敌情,纵横交错,或能获胜,或能取胜,或能致胜,以智取胜。

曹刿谓:“昔者吴人困于秭归,曾梦得益州;孔明出临洞,为吴缚孙佐。

吴主悔恨,遂以此喻之。

今且视公所欲战之地,地势险要,而况有谋士献计,疑敌在先之地助己,不可非毛遂自荐之也。

臣将进札,以将军之余威,陈告往事,言之于王,与诱敌深入之谋。

”曹刿敦谨言辞,以往事为例,向吴主阐述了他的战略思路。

他认为,吴人曾因谋士献计而获益州,而且吴缚孙佐的故事如今成了吴主的悔恨。

他指出,当前的战争地势险要,如果能借谋士的计谋吸引敌人深入自己的领地,就能利用将军的余威,以往事告示王室,从而达到诱敌深入之谋略。

曹刿继续谋划:“将军可假意求降敌人,私下表示心服,只要敌人上当信以为真,自然防备松懈。

而我军可在夜间潜入敌营,袭击敌人的主帅,使其措手不及,陷入混乱之中。

待到敌主帅抵抗不住,必然引起内乱,我们就能乘机逃得性命。

而后,只需截击敌军的补给线,敌军必定自乱阵脚,而我们则能保持有力的攻击。

如此,必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曹刿谋划周密,提出将军假求降,以瓦解敌军防备;夜间偷袭敌主帅,制造混乱;待敌乱阵脚后截击补给,打击敌军的后勤支持。

他相信,通过这样的谋略,能够最终获得胜利。

曹刿论战翻译:In ancient times, Cao Cao displayed hisremarkable talent for strategy and tactics during the debate at Wan. His arguments were mesmerizing, as if they were divine revelations; his strategies were as precise as cutting jade. Cao Cao employed his knowledge of military tactics, expounding upon the principles of warfare and the essence of battle. He analyzed the situation between the enemy and u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victoryand defeat. Within his words, there was profound contemplation and careful deliberation, relying on wisdom and insight. He dissected the situation, intricately weaving his ideas, strategically aimingfor victory.Cao Cao spoke, saying, "Long ago, the people of Wu were trapped at Zigui, but they once dreamt of acquiring Yizhou. Kongming emerged from the mountain cave, binding Sun Zhu of Wu. The ruler of Wu regretted his mistake and used this story as an analogy. Now,let us consider the battlefield where you desire to engage in battle. The terrain is precarious, and furthermore, we have a strategist offering his counsel.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e enemy, positioned in a superior location, will assist us. Hence, it isfitting for me to present a stratagem to the king, using your residual prestige and recounting past events, in order to lure the enemy into a deeper trap."Cao Cao carefully chose his words, using past events as examples to elucidate his strategic thinking to the ruler of Wu. He argued that the people of Wu once gained Yizhou through the counsel of a strategist, and the story of binding Sun Zhu became an eternal regret for the ruler of Wu. He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battlefield was treacherous, and by employing the strategy proposed by the strategist, they could entice the enemy to advance into their territory. By utilizing the king's lingering prestige and narrating past events, they woul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luring the enemy deeper into their trap.Cao Cao continued his plan, saying, "The general can feign surrender to the enemy, privately expressing submission. As long as the enemy falls for this ruse, their vigilance will naturally wane. Then,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our army can silently penetrate the enemy camp and launch a surprise attack on the enemy's commander, catching them off guard and sending theminto disarray. When the enemy's commander can nolonger resist, it will undoubtedly provoke internal strife, allowing us to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escape with our lives. Afterwards, all we need to do isintercept the enemy's supply lines, causing their army to fall into disarray, while we maintain a strong offensive. In this way, we will surely achieveultimate victory!"Cao Cao meticulously planned his strategy, proposing that the general pretend to surrender to the enemy, weakening their defenses. Under the cover of darkness, they would launch a surprise attack on the enemy's commander, creating chaos. Once the enemy's forces were in disarray, they would intercept their supply lines, destabilizing their logistics support. Cao Cao believed that through such tactics, victory would ultimately be achieved.。

专题1第27篇曹刿论战

专题1第27篇曹刿论战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第三部分:战后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1. 词语解释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气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RJ课后
习题)
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
战”,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
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
“小惠”“小信”。当鲁庄公回答“小大之狱,虽不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3. 句子朗读节奏 (1)肉 食 者/谋 之,又 何/ 间 焉? (2)衣 食/所 安,弗 敢/专也,必/ 以 分 人。 (3)忠/之 属 也。可/ 以一战。 4. 文意理解 (1)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用
原文中的话回答) 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首页
目录
尾页
因:顺着
【解析】D项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
首页
目录
尾页
知识梳理 金题演练
全文梳理
2. 下列各组句子中,标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2分)
()
A. 必以分人
以牒为械
B. 必以情
以刀劈狼首
C. 余将来征之

《曹刿论战》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曹刿论战》原文、书下注释、译文

曹刿论战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还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大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曹刿论战翻译简短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 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 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 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 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鲁庄公这才明白过来,称赞曹刿的见解高明。在曹刿指挥 下,鲁军击退了齐军,鲁国也稳定下来。
曹刿论战
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 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 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 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这时齐军的第二通战鼓又擂响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 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个个磨拳擦掌,焦急地 等待着主帅的命令。
齐军主帅看鲁军站在那里不动,又下令擂响第三通鼓,鲁军 还是按兵不动。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向鲁军 冲杀过来。
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擂响了进军鼓,兵士顿时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 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面对勇猛的鲁军,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 一会儿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架不住鲁军的攻势,一齐溃败下来。
鲁军反攻胜利后,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 服,可心里想不明白这个仗是怎么打胜的。回到宫里后,他先向 曹刿慰问了几句,接着说道:“齐军头回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出 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差异。

过程和方法目标:背诵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2、重点分析曹刿远谋,庄公鄙
难点:关于战争前取信于民的思想,学生不容易理解,要根据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1课时
导入新课:给学生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师为什么打起来的,吸引学生的兴趣。

简介《左传》: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曹刿(gu)间(jin)帛(b)辙(zh)靡(mǐ)
重点让学生记忆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间鄙安牺牲加福鼓驰克逐盈
学生自己诵读课文10分钟,重点记忆指出的词语。

结合书下的注释,试着翻译第一段到作业本上。

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叫学生起来翻译第一段。

及时给学生纠正。

分析第一段:这一段叙述战争前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师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深谋远虑。

这一段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乃入见”)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和庄公匆忙迎战的态度。

紧凑简单的叙述烘托了作战前的紧张气氛。

在这紧迫时刻,曹刿出于爱国热情,主动清见。

曹刿和他乡亲的话虽然不多,却突出了他的远见卓识。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结尾)写曹刿见到庄公以后两人的对话。

这一层师围绕“何以战“来对话的。

庄公讲了三方面的依据,只有最后一条,曹刿认为才能疲竭它一战。

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打鹰,这正师是曹刿的远谋。

通过对比,也就可以看见庄公的鄙了。

布置作业: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曹刿(远谋)庄公(鄙)
公将战(匆忙迎战)
否定衣食分人——小惠
祭物不加——小信
肯定:断狱以情(为民办事)——取信于民
2课时
复习导入:叫学生复述故事。

齐读第二段。

学生自己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书下的注释翻译文章。

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及时更正。

分析第二段:这一段写战争的具体经过。

战场上,曹刿把握恰当的时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是有远谋的,也进一步说明了肉食者鄙。

齐读第三段,学生自己用五分钟的时间,结合书下的注释翻译文章。

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及时更正。

分析第三段:本段写曹刿论述战斗胜利的原因。

抓住“彼竭我盈“的时机进军,所以能制胜,这是相当高的战略思想。

看到敌人“辙乱”和“旗靡”后再追击,这是曹刿的战术思想。

曹刿的论述有理有据,是以弱制强的经验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