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0篇)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链接生活中发生的“遇到困难,如何选择其他方式克服困难”的事例,深刻理解题目的含义,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俗话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罗马。

你知道罗马在哪里吗?你还了解到罗马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罗马的资料)2、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罗马的城市广场,是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

这是通往广场前面的一条大道,这是广场的侧面风景,这是华灯初上的城市广场。

这是登塔远眺时看到的整个罗马城市的风景。

看到这幅图,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的,这正是课题所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学生齐读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它所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出示课件)3、学生根据提示概括主要内容。

(板书:登塔远眺、克服困难、受用不尽)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感(一)结合父亲的话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1、师:当父亲带女儿伊尔莎登上广场中央的高塔,目睹脚下的一切,他们看到了──(出示:脚底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环抱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

)利用画面直观理解“星罗棋布”“如蛛网般交叉”等词,也就是──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9 古诗三首(枫桥夜泊别董大暮江吟)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第六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第六单元人教新课标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3.通过对汉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学会在困难面前坚持,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4.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提醒学生关注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构造规律,通过示例字体,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书写方法。
2.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审美特点,如线条的粗细、结构的疏密等,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汉字的欣赏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汉字文化的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5.注重个性化教学: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发展变化,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对汉字有什么看法?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18 慈母情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魄、抑”等10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5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3.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4.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我”的视角,感受这份母爱的特别之处以及“我”在其中的成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厘清层次,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背诵)你们知道诗歌赞颂的是什么吗?(母爱)2.文人墨客历来喜欢用诗歌来赞扬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深(指板书,引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孟郊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出示课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厘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三、了解“我”的家境的贫困(第1—4自然段)。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是“我”想买一本一元多钱的书。

对你们而言,买这样一本书容易吗?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这本书容易吗?(不容易)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买这么一本书对于作者来说不是容易的事情?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什么意思?(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2)你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这本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4.出示课件:介绍梁晓声的家境。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本单元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内容1.《大自然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秋天的雨》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听听,秋的声音》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四季之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三、单元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大自然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第二课时:《秋天的雨》(1)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雨。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秋天美景的赞美。

3.第三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导入:通过播放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声音。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体会作者对秋天声音的描绘。

4.第四课时:《四季之美》(1)导入:通过展示四季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四季之美。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生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感受作者对四季美景的赞美。

(2)进行拓展活动,如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四季之美。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材料,懂得作文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说真话,吐真情。

感悟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

2.引领学生善于捕捉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在习作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3.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感悟温暖的母爱与深深的父爱。

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三、前作文准备每天记日记,记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事,大事、小事、高兴事、烦心事……都可以记录下来,但要注意记好细节。

[意图:作家肖复兴说,作文,首先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捕捉到、发现到的。

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指出,习作教学应从“前作文”开始,要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

习作指导课前,应该让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观察、体验、搜集资料等来进行“源头活水”的摄取。

由此,打开写作源头。

]四、教学时间 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谈心中的不理解 1.出示:一张全家福(1)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请大家带一张全家福,谁带来了?照片上都有谁,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拍摄的?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2)看着张张照片,看着张张笑脸,把你看到的概括成一个词语。

(3)从爸爸、妈妈的眼神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是多么爱你![意图:出示一张张学生的全家福,其目的之一是:营造一种亲切、自然的氛围,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乐于表达,乐于分享;其目的之二是:出示学生最熟悉的、最亲切的照片,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那些酸的、甜的,埋藏在心底的回忆。

让学生概括画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内容、情感入手,为学生完成习作时自拟题目,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2.交流:心中的不解(1)出示投影: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板书:父母的爱),可是,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的时候?请你静静地想一想。

(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本课围绕“龙〞这个主题分别讲述了“龙〞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赋予它深刻的含义: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龙的含义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起看看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生活场景正月十五说说有关龙的知识。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关于龙会说些什么哪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大人关于“龙〞在文中有说法分别是怎样说的呢小组合作寻找,读相关句段,汇报。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2)你对哪个大人的话有浓厚的兴趣,着重谈一谈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齐读:在美读中体会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到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

(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

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奉献的信念)五、布置作业1.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2.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4篇文章。

这些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二、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策略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重点,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父母之爱”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并学会用言行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之情。

从中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1. 掌握本单元28个生字,会正确读写25个。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 品读课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激发学生理解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

《父母的爱》整体预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自主预习【学习内容】语文课本《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并能准确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朗读四篇课文,粗知课文大意。

【学习流程】一、故事导入老师看过一本图画书,特别有意思,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同学们,下面把你的眼神交给我,把你的耳朵交给我,让我把美丽的图片带给你,把温暖的故事带给你。

题目是《我爸爸》,这是一本图画书。

听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我们的第六单元就给我们讲了几个不同的父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做的事情,或大或小,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去感受父母之爱。

二、学词语1、多种方式认读词语。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的,生还的可能很小。然而,这篇课文所写的十四个孩子在废墟下支撑了38个小时后却得救了,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得救?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奇迹?是父亲常对儿子说的一句平常话,课件相机出示: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是普通的五个字:“跟你在一起”,(生齐说师板书)
2.父亲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次,(示意学生回答)这三次分别是在课文的哪一部分出现的呢?(示意学生举手发言)
4.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并读正确。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
你能读吗?
洛杉矶安顿冲向大哭
2.介绍资料:
(1)结合最近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请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的危害及整个过程中感人的事迹。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地震的危害侵袭美国洛杉矶时,也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由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地父与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汶川大地震中颂扬亲情的故事。
3.学生查阅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亲--------“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儿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述说单元导语,请学生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3.是的。那么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让你感动呢?请你按照提示再次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去救儿子”、“救助儿子”、“儿子得救时”这三部分内容中,哪一部分最使你感动?从中找出打动你内心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受随时批注下来。
②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去救助儿子: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救助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儿子得救时:“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划出自读中不懂的词语、句子或问题。
2.预设的疑问
①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因为他和儿子说过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坚信儿子活着。
②课文第二十自然段:父亲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为什么要颤抖地说?应该高兴才对。
2.再读课文,尝试感情朗读。
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及彼此坚定的信念。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感受“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汶川地震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设计:
1失常?不失常?(爱)了不起 在一起
儿子:等 只要……就……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个句子也打动了我的心,在我眼里,这已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话,而是一首饱含父爱的诗,师有感情地配乐读这首诗。
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
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
浑身衣服破烂不堪
到处是血迹……
师:老师的朗读能否让你联想到这位父亲在挖掘废墟时候的种种艰辛,联想到——
师:你联想到了什么?生交流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作家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2.同学们齐读课题。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一遍。)昨天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父子)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同学们,你们想看一下地震现场吗?(课件)
像这样的大地震,在正常的情况下,埋在废墟中三十多个小时的人,生还的可能大吗?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坚定疾步埋头失常破烂不堪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呼喊开辟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
了不起
用上这些词语和句子,按顺序使用,能用几个就用几个,试着说说课文内容.
(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全班交流,把这些句子读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师生交流:
感悟预设:
第一部分:救助儿子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谈感受。
师: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谈感受2—3人)
师:这段话的确感人,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给大家呢?(你读得太感人,能谈谈为什么这样读吗?)
(累、担心、激动——因为挖了38个小时)
③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请学生将“了不起”三字写在黑板上;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信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孩子,儿子的了不起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还鼓励自己的同学。)
……
3.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讨。
四、练习。
1.完成课堂作业1、2、3(3)题
课题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词,掌握写法,能运用提问方式理解句子。
教学难点:
能运用提问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