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到底难在哪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选材至关重要。
中国故事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可以选
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经典文学作品等进行讲述。
在选材时,需
要考虑受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感染力的故
事进行讲解。
同时,也要注重故事的真实性和历史性,避免歪曲历
史事实,造成误导。
其次,叙事技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在叙事过程中,要注
重情节的铺陈和转折,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可以适当
运用悬念、对比、夸张等手法,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同时,也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观众产生共鸣
和情感共鸣。
此外,语言表达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
语言要生动、
形象、贴近人心,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繁杂的语言结构,让故事更
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增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也要注重节奏感和韵律感,让
语言更具有朗朗上口的效果。
总的来说,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需要综合素质的工作,需要我
们在选材、叙事技巧、语言表达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通过精心策划、精彩呈现,才能让中国故事在传播中发挥出最大的魅力和影响力。
希望每一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都能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
化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之声”》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之声”【主题阐释篇】大型原创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用观众喜欢的综艺方式,以思想性、艺术性、人民性为标尺,对新中国的文艺经典进行再一次梳理,对文艺经典中的英雄们进行再一次礼赞:干惊天动地事的隐姓埋名人,收藏起耀眼的光芒,隐忍着俗世的情感。
其实,他们都曾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平凡而普通,而正是他们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无私奉献,才推动了新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不管故事如何讲述,能永久流传的终究是永恒不变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在人民共和国的时间线上不断延展。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前夕,记者再走长征路,把长征故事又一次讲出来,为的就是不忘人民共和国从哪里来、坚定人民共和国到哪里去,汲取前行的力量。
同样,今天通过电视,重现焦裕禄等人的事迹,不只是以感染人的方式激活“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也是引导更多人走向基层、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一种精神,只有传承下来才是宝贵财富,这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一个个名字——勤劳勇敢的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烈士的名字,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一切的共产党员的名字——是不会褪色、不会沉寂的。
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就如同一个个火种,汇聚成一把火炬,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前进的道路。
今天,我们是讲述故事的人也是书写故事的人,用奋斗把自己的故事写好讲好,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主角,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文化之于民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舆论的作用十分关键。
从国内来看,好的舆论可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从国际来看,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提升我国软实力,为我国和平发展赢得良好外部环境,并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当前,我国学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也越来越发现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有很多误解、误判,甚至有一些匪夷所思的看法。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要选择好故事的题材。
中国故事种类繁多,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等。
在选择故事时,要根据受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来进行选择。
比如对于小孩子,可以选择一些寓教于乐的民间故事;对于成年人,可以选择一些历史故事或者传统文化故事。
选择好题材,才能更好地引起听众的兴趣。
其次,要注重故事的情节和结构。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内容,还需要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合理的结构。
在讲述故事时,要注意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设置冲突、转折等手法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同时,要注意故事的结构,合理安排故事的开头、发展和结局,使整个故事通顺流畅,引人入胜。
再次,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
同时,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排比等,来增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讲述故事时,要注重情感的渲染,通过语言的抒发和表情的展现,使听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内涵。
最后,要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和反馈。
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听众的互动,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来引发听众的思考和共鸣。
同时,要注重听众的反馈,及时了解听众的反应和感受,从而调整讲述的方式和方法,使故事讲述更加贴近听众的需求和喜好。
总之,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选择好题材,注重情节和结构,善于语言表达和情感渲染,以及与听众的互动和反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故事在今天的讲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新时代以堂堂正正之声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时代以堂堂正正之声讲好中国故事文涛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特质都是其核心价值观的表征与彰显,其发展趋势要受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规约,文化自信是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外在表征。
1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让人们眼花缭乱,人们需要大众传媒提供一种代表大多数人意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使自身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规范,从而很好的适应现实的社会需求,而不至于出现价值迷失和扭曲。
2反观当下的文化大环境,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但同时,还有很多好笑但没意义的作品正在不断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构建。
而这种对于主流价值观的消解无疑会给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树立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更好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由此可见,对于做宣传引导工作的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如何在泥沙俱下的当下,把握好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工作去更好地引导人们学习并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做一个个中国故事的践行者和讲述人,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课题。
而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必须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在我国星河璀璨的文化长河中,我们必须具备选择的能力,通过选择那些契合新时代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进行广泛地传播,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正能量。
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取出其中具有普遍代表性的思维和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化地整理,以求能够最大程度地呈现其完整的全貌并努力思考,如何在当今的时代大背景下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东西方文化和文明的交汇、碰撞和融合, 使“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抓住了新一波全球化浪潮,革故鼎新成为中国突出的文化特征。
”3刚刚过去的2019年,在我国的影视剧行业方面,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无不是那些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将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时时遇见的苦恼和问题搬上了荧屏并进行了提炼化的表达。
比如,在年初火爆电视荧屏的《都挺好》这部电视剧当中,我们看到了强势的母亲、作妖的父亲、巨婴的哥哥、强势的妹妹等个性鲜明的人物,通过剧中一个个人物关系、家庭故事的刻画,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幅处在社会变迁当中的中国人的成长史。
浅谈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2023.07一、讲好中国故事,要“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对外传播的战略任务,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现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既是党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要努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一点一滴做起,形成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态度,以崭新的视角,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如实地向国内外受众传播真实的声音,让中国特色的叙事方式逐步占据舆论高地,这也是广大受众对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殷切期待。
1.站稳人民立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宣传工作之本在立场。
所谓站稳立场,就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形成中国故事的舆论环境。
讲好中国故事,要求新闻媒体扎根于基层,服务于大众。
要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发掘大量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故事,弘扬正能量。
同时,树立正确的是非评判标准,要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将其作为基本标准来衡量每一个新闻事件。
只有牢牢地掌握这个基本坐标,新闻报道才会有更强的传播力,才能从根本上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进行宣传报道时,可以有意识地宣传报道能够体现中国建设成果和文化内涵的科学、文艺奖项,例如茅盾文学奖等,大力发掘其中典型的新闻线索并发扬其价值,形成新的中国故事。
2.认清主要矛盾良好舆论生态的形成,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奋进中的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
媒体需要站在时代的潮头,挺起脊梁,积极参与融媒体建设,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的过程中,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
在坚持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基础上,针对新闻舆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提高技术治网、专业管网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国际传播领域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思想动态,顺应群众呼声,自觉肩负起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创新

2021年1月第34卷第1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Jan.2021Vol.34No.1doi:10.3969/j.issn.1674-6341.2021.01.040思政课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路创新贺桂欣吴向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秦皇岛066004)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在思政课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故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属双赢之选。
在“中国故事”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西方故事过多,忽略中国元素;讲述维度单一,忽略故事的全面立体形象;就事论事,忽视思想挖掘;平铺直叙,感染力不足;教师讲解多,师生互动少。
对此,建议教师应在故事选择、讲述方式、增强说服力三方面不断创新,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关键词:思政课堂;中国故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341(2021)01-0143-03Thinking Innovation of Telling"Chinese Story"Well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HE Gui-xin,WU Xiang-yu(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huangdao066004,China) Abstract:XI Jin-ping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tell the Chinese story well",it is a win-win situation that political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 to teach Chinese story well,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mbining Marx doctrine with Chinese story.Dur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i Chinese stories v,we have found some problems which are eas-y to be ignored,mainly including:too many Western stories,ignoring the Chinese elements;single perspective,ignoring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event;focusing on the event itself,ignoring the truth and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event;the explanation was plain,lack of appeal;more explanation from teachers,lack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suggest that:teachers should keep innovating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including story selection,story telling method and story persuas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Chinese story;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reform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
浅论如何在农村讲好中国故事

浅论如何在农村讲好中国故事作者:贾云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度,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演绎不同的文化故事,因此结合地域特色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成为我们宣传祖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让更多的人因中国故事而拉近距离。
在此背景下,将中国故事在农村进行延续与传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而如何在农村讲好中国故事则成为当代人急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国故事;真实性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餐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悄悄被人们遗忘甚至遗弃。
每想于斯,我们都会痛心疾首、感慨良多。
为此,我们这一代必须作出文化态度的调整,在讲故事的方式上要灵活多变,在故事的内容选择上要积极向上。
中国故事是我们的文化宝藏,我们不可以随意遗弃,面对自己的优秀历史和灿烂文化,我们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确保我国的故事、文化建设经久不衰。
以下即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就如何在农村讲好中国故事提的几点建议。
一、整合信息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各种消息能迅速传递给他人,如此便利的传递方式,可谓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对于农村人而言,多数人已能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但他们大多关注的是当下的热点事件或新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背景故事等基本不过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故事与文化在农村的流失。
结合农村人喜欢浏览信息的现状,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合进去,尤其是当今新媒体特色较为突出,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传递中国故事的一种媒介,瞬间将中国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
当然,依靠新媒体传递和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新媒体对中国故事进行挖掘和再利用,保持和坚守正能量的内容。
我们比较常见的中央新闻网的客户端公众号,他们讲述故事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人浏览与支持,关键在于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捕捉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点,并依靠广大的人脉支撑而形成庞大的数据库。
个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专访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导演余天琦

新媒体改变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同时也令个人纪录片创作方兴未艾。
相对于媒体纪录片,个人纪录片由于其特殊的个人视角与个性化风格更容易为国际电影节所青睐,由此也就成为纪录片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条有效路径。
个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田野考察项目的一部分,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对余天琦导演进行了深度访谈。
余天琦是华人新锐纪录片导演,其代表作《中国梵高》于2017年被评为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评优单元”最佳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其相关经验的分享对国内个人纪录片创作具有重要启示。
个人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专访海外华人独立纪录片导演余天琦■王庆福 余天琦王庆福余天琦访谈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导师 王庆福访谈对象:华人新锐纪录片导演 余天琦一、讲述全球化背景下普通中国人的命运王庆福(以下简称“王”):余导,您长期生活在海外,但您作品的题材多取自中国,对于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想必与国内纪录片人有不一样的想法,能否就《中国梵高》这部作品的创作分享一下?余天琦(以下简称“余”):首先不论中国故事还是国外故事,都要看它有没有共通价值,让全球观众都能感受到。
而具体到中国故事来看,那就应该考虑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及其文化土壤给它带来的一些中国特色。
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故事的讲述如何打动人,在这方面,视觉人类学、纪录片以及美学中的多种方式可以借鉴。
《中国梵高》是以个人命运为重点的故事,最开始它是一个摄影创作项目,这个片子是我和我父亲一起合作的。
2004年我父亲就已经开始以摄影的方式来记录,我从2006年07年底介入,拍一些视频,到2011年的时候我们决定把这个题材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
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资料的收集,人物的记录包括记录式的访谈也做的特别多,当时想的是怎样进行生活状态的拍摄。
故事怎样才能打动人,观察的角度特别重要,也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好中国故事到底难在哪里?
储殷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如何打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尽管有关部门与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在效果上仍然与社会大众的预期存在一定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究竟难在哪里?究竟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力?大致上来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解决谁来讲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宣工作“官味太重”、“花架子太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有关机构管的太严、管的太死,习惯于用高层路线、官方互动的传统模式去对日趋复杂、多元的世界发出声音。
另一方面,则是在相关的领域之中,我国“政事分开”的改革长期难以推进,相关的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官僚化严重,也难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沟通。
很多国外友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老百姓、青年人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的事情,我们的有关部门讲起来就是那么的吞吞吐吐,躲躲藏藏,为什么本来可以轻松、灵活的双边交流,一正式起来就总成为让人昏昏欲睡、苦苦支撑的装模做样。
实事求是而言,如果不依托市场机制、培育社会组织,让更多元的、更民间的主体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之中来,就很难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官-
民失衡、官话套话泛滥的局面。
其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解决讲给谁听的问题。
在今天的世界舆论场,受众呈现出高度分化甚至日益极化的特征。
如何准确地瞄准受众,往往是故事能不能进入人心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推广中国价值的过程中,过分关注所在国的精英阶层,相对忽视了社会大众的诉求,让中国形象的输出始终存在亲民不够、地气不足的问题。
如何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采取更加针对性的方式,更加符合实际的内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讲好中国故事,才是让中国形象更加丰满、扎实的关键所在。
打个比方来说,讲经济发展、外贸出口固然能够让所在国的精英阶层对中国产生好感,但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还是更关注中国人是不是信神?中国人是不是友善?中国人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问题。
在佛教为主的泰国、缅甸,我们拿一些中国的佛家故事来交流往往就更容易取得当地民众的好感,而在伊斯兰教盛行的中亚、西亚地区,我们将一些西北地区的民间生活就更容易让当地民众消除对中国的误解。
其三,讲故事的渠道多不多、讲故事的能力强不强、讲出来的效果好不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一方面,由于受众的多样性、分层性,要想达到良好的外宣效果,就必须建构多样、分层的渠道。
比如在很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里,电视、报纸往往是精英阶层、城市居民接触的主要媒体,而大量农村地区仍然主要依赖广播。
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媒体与电视中宣传中国形
象的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山区、农村的广播来讲好中国故事。
另一方面,我们讲故事的形式、讲故事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将故事的效果。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更多地了解当地情况、熟悉当地语言的传播人才,而且还需要将中国故事与当地的风俗文化、宗教观念相协调,做到中国故事的本地化。
其实今天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托了香港电影业的福,象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样的明星,几乎就是东南亚社会的大众偶像。
当然,仅有个别武打明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什么时候中国的动漫能够像日本动漫一样风靡全球,什么时候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才可以说真正深入了大众民心。
其四,讲好中国故事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怎么讲当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故事够不够好,则是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实践中,一些组织、部门一讲起中国故事仍然是中国人的故事、古代人的故事,还在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上打转转。
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是茶叶、京剧、功夫、西游记,这样的中国故事不仅内容单一、片面、缺乏时代感,甚至还遮蔽了中国社会的真实与活力。
我们更需要现代的故事、人性的故事和中外交织的故事,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能引起共鸣的故事,能消除误解的故事,能传递真实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引起好评一片,关键就在于它在美食之间融入了细腻而真实的中国故事,而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活着的故事,才是有魅力的故事。
说白了,不是说京剧这样的传统艺术不好,而是说我们其实不需要外国人有多了解我们的京剧、国画或是书法,就像我们了解西方,并不意味着必须了解歌剧和油画一样。
我们更需要外国人对当代的中国生活多一些了解,对当代的中国社会多一些好感。
知道中国的发展,能够给他们带来人生的机遇与生活的改善。
其实,做到这一步,中国故事就没有白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