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落实应用案:11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师用)

【苏教版】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教师用)

高二语文导学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命制人:时间:【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名言警句,对诗词描写的形象及手法的赏析,了解花间词、南唐词的艺术风格。

2、透过唐五代词独特的艺术特点,探究词中蕴含的深刻意蕴,体悟唐五代时期独特的文人情怀。

3、积累古典诗词中带有特定情怀的意象、词语,为进一步鉴赏宋词打下基础。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1.词的常识:又名诗余、长短句。

分上、下片。

词牌一般与词的内容无关,规定词的格律、字数、句数。

个别词作特殊。

比如姜夔的《扬州慢》。

词的鉴赏要点和诗基本一致,只是要特别留意宋代词人的创作心境和上下片的转折过渡句。

2.唐五代词分为花间词和南唐词两大词派。

(1)花间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

这是唐五代词人词作的一部总集,其中收录的十八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多是蜀地人,其余的也是或流亡蜀地,或在蜀地做官,因此,花间词派又被称作“西蜀词派”。

其词多写男女相思离别的闺情,男女主人公置身珠光宝气的环境氛围中,互相追逐、思念,而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词风“浓艳婉媚,香软绮靡”。

但也有一些书写边塞生活、兴亡之感的词作。

代表词人是温庭筠、韦庄,温词如簪花仕女,浓艳华美;韦词如淡妆美人,疏淡明丽。

◆花间词祖温八叉: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晚唐词人。

生于太原,但少年时就迁居江南,因此一直把江南当做故乡,自称“江南客”、“吴客”。

温庭筠才华横溢、精通音律词调,在考场上八叉手成八韵,后人以“温八叉”称之,也指一些文思敏捷的人。

因其一生行为不检、任性桀骜、愤世嫉俗,所以他一生怀才不遇,但也造就了他不慕权贵的孤傲品格。

◆秦妇吟秀才醉花阴: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初唐宰相韦待价裔孙,中唐诗人韦应物玄孙,晚唐词人。

他少时刻苦,长大颇有游侠之风,做事不拘小节,后逢战乱,虽一心科举却屡试不第,五十二岁中进士,七十二岁做前蜀宰相。

他亲历农民起义风暴的冲击,又饱尝兄弟离散、相思无期的苦楚,因此他的词作中的离情相思并非尽是柔情,更寄托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因此被称作“花间别调”。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获奖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4课时)苏教选修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获奖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4课时)苏教选修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获奖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4课时)苏教选修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获奖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4课时)苏教选修先强调前三首词各自的写作特色;背诵;然后导入新课。

〔四〕诵读李璟词《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浣溪沙李璟菡萏..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香销翠叶残,西风细雨梦回鸡塞....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远,小楼吹彻玉笙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

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

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

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

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

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看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一 第一板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十一 第一板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含答案

“极其工”“极其变”是清代词学家朱彝尊对南宋词的评价。

“极其工”是指南宋词人对词的内在规律能继续深入探讨,在词体、音律、声韵等方面达到了更高水平。

“极其变”则指宋词内容、风格的多样化。

南宋150年间,内忧外患不断。

关系国家兴亡的政治社会影响反映于词中特别显著,其前期多表现为激于爱国热情的壮怀高唱;其末期则变为忧国伤时的哀感低吟。

南宋前期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李清照,其他重要作家还有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岳飞、李纲等。

姜夔是南宋中后期与辛弃疾双峰并峙的另一词坛领袖,他进一步深化词艺,增强了传统词体的思想意蕴与艺术表现力,使词坛走向新变,在他的影响下,格律词派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重要作家还有陆游、陈亮、刘过等。

1.能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2.能够通过对各专题中意象的梳理、总结,了解诗歌意象的特点、作用。

3.能了解典故的类型以及在诗歌中的作用。

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仅有六句,却有许多层次,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含蓄无穷,叹为奇绝。

学习时,可针对人物与场景的契合,体会对白中的深意,平淡中的曲折与真切。

也可就词中饶有戏剧性的情景,将词改写为一则短剧,以体会词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情感。

2.《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词多用“瘦”字,多绘“瘦”形,多构“瘦”境。

其实,“愁”“瘦”“病”“酒”等意象,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

学习这首词,可从炼字入手,抓住“瘦”字这一词眼,理解景物描写中的弦外之音,从而把握全词的主旨。

3.《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是岳飞英雄生命、英雄情怀的音乐化、艺术化。

它以超群的“激烈”“壮怀”,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健的旋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学习时,可把鉴赏重点放在诵读上,在诵读中体会岳飞的爱国激情,把握全词的主旨。

4.《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作,作者借梅花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

高二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教案: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第2课时)苏教版选修

(第二课时)(二)诵读韦庄《菩萨蛮》词。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①好,游人只合②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③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④。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⑤断肠。

[作者简介]韦庄(约836-910)五代前蜀诗人、词人。

字端己。

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

广明二年(881)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第二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

12年后再试及第,任校书郎。

天佑四年(907)作为西蜀王建掌书记的韦庄劝王建称帝建西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

终于蜀,谥文清。

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后人又称“韦浣花”。

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与温庭筠齐名。

[学习与探讨]1、反复诵读这首词;逐条解释划线的语句。

2、请画出全篇直抒胸臆的词句。

3、词中“人”、“江南”、“老”、“还乡”诸语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样写,既强调了“江南好”、“江南的生活太值得游子留恋”之意,更突出了“游子思故乡”的主题。

4、《菩萨蛮》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明确]作者描写江南美丽如画的风物人情,用以反衬“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忧时伤乱之痛、思乡怀归之情。

“春水”二句写江南美景,点染勾勒,历历如画;“垆边”二句写江南美人,比拟描状,栩栩如生。

加之“人人尽说江南好”的赞赏与劝慰之辞,直令词人产生“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终老还乡之意。

然而这一切的美景皆从“游人”眼中写来,最终仍然难以消弭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

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

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5、比较温庭筠词与韦庄词各自的特色。

(略)[布置作业]1、背诵这首词。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精品备课参考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7】《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精品备课参考

【学案导学设计】2018高中语文专题七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专题整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词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为“曲”或“曲子词”等。

后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

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定。

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

词有“令”、“引”、“近”、“慢”等。

“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引”、“近”长。

根据字数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限58字以内;中调,指59字至90字;长调,指91字以上者。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区别:单调的词往往是一首小令;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阕,一般三叠、四叠词很少见。

词的格律,即词律,其特征是:①字数一定。

每一词调都规定一定字数。

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长的如《莺啼序》有240字。

②讲究平仄。

③句式参差不齐。

少的为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各种句式都有。

④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不同。

有上下句押,有隔一句押,有隔二句押,有隔三句押,还有句中押;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

古诗中的修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而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像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修辞手法。

因此,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来介绍一下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修辞格):1.比喻诗歌中常称之为“比”。

“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做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一 鬲溪梅令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十一 鬲溪梅令 Word版含解析

鬲溪梅令(好花不与香人)一、词人名片姜夔平生好学、好客、好藏书,工于诗、文、词,亦精通音律,擅长书法。

其诗始学江西诗派,后自求独造,有敲金戛玉之奇声,但为词名所掩。

其词或抒写羁旅别离,或纪游咏物,或感叹身世,或忧国伤时,既承续周邦彦衣钵,又挹取辛弃疾词风,变软媚为清婉,变雄健为清刚,清幽峭拔,自成一宗,前人多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瘦石孤花,清笙幽磬”等予以形容,对南宋后期婉约词乃至清初浙西词派影响极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词“精深华妙,尤善自度腔,故音节文采并冠一时”。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二、诗词故事姜夔妙制得佳人(二)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冒雪到苏州石湖别墅访问范成大。

范成大曾在四川做官,仕途一帆风顺,在诗坛上声名显赫,晚年因病退居石湖。

范请姜作新曲填词,姜夔便作了《暗香》、《疏影》两首词。

范对咏梅这两首词玩味一再,极其宠爱,让两个歌伎学习演唱,唱出来音节和谐,动听动听。

等到姜夔告辞离去时,范将年轻秀丽、多才多艺的婢女小红赏给他。

姜夔带着小红踏雪返回吴兴,路上小红唱起《暗香》、《疏影》,姜则吹洞箫伴奏,真是一幅才子佳人绝妙图景。

三、文题背景此词为怀念合肥女子之作。

小序中说:“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词人留居梁溪(无锡),将诣淮南(合肥),没有去成,因而梦思而作此词,以梅花寓托相思。

词中境界,是词人精诚所至,用想像营造出来的一如梦幻的意境。

“鬲溪梅”有梅花傍溪水,碧浪粼粼,将好花与惜花人遥相隔绝之意。

一、诵读,整体感知1.依据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

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诵读该词,特殊留意读出声韵之美。

此词声韵如敲金戛玉。

全词八拍,句句叶韵,用平声真文等韵,诵之如闻笙簧。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四、议深情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 诵读提炼。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Word版含答案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内容赏析】这是李煜最后的一首感怀故国的名作,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口吻,悲愤的情怀,激荡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哀愁。

上片曲调高亢悲慨,唯有经历过大灾难,练就大手笔,才能究诘人生,写有如此深度和力度的词作,大有负荷全人类之悲哀的气概。

下片则用了曲笔,“朱颜”暗描江山易改,“改”字点出全词题旨:是悲恨的根源。

最后,词人把难以说明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中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真乃千古绝唱。

王国维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探背景]《菩萨蛮》,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号称菩萨蛮队,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均两仄韵转两平韵。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许多文人骚客都写过以《菩萨蛮》为词牌(曲牌)的诗词,其中以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最有名。

温庭筠很富有才华,却数举进士不第。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温庭筠将近四十岁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

咸通六年(865),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

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遭权贵不满和忌恨,再次被贬。

遭受此次打击,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咸通七年(866)冬抑郁而死。

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死,千载而下,人共憾之。

温庭筠在朝廷不得志,自然整日闷闷不乐,所以他写作那首《菩萨蛮》来借以抒发心中的郁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青芜 妩媚 落霞孤鹜 好高骛远B.李煜熨衣钟灵毓秀郁郁葱葱C.罗襦蠕动孺子可教儒雅端庄D.罗衾矜持青青子衿寿终正寝解析:选C。

A项,“芜”读wú,“妩”读wǔ,“鹜”“骛”读wù;B项,“煜”“毓”“郁”读yù,“熨”读yùn;C项,全部读rú;D项,“衾”读qīn,“寝”读qǐn,“矜”“衿”读j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河畔菩萨浩月当空落寞筹怅B.浣沙化妆无可奈何鸠占鹊巢C.垆边韶光意向绵密憔悴不堪D.鹧鸪胭脂大浪滔沙婉约柔媚解析:选B。

A项,浩-皓,筹-惆;C项,向-象;D项,滔-淘。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雪白的香腮)B.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敢于拒绝)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秋风)D.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本来)解析:选B。

敢辞:岂敢辞。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山重叠金明灭 B.谁道闲情抛掷久C.平林新月人归后D.梦里不知身是客解析:选C。

A.“小山”古义是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今义是指小型的山;B.“闲情”古义是闲愁,今义是闲适安逸的情致;D.“客”古义是俘虏,今义是客人。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2)________________,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3)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4)________________,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5)菡萏香销翠叶残,________________。

[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6)别时容易见时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7)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________________。

[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答案:(1)鬓云欲度香腮雪 (2)春水碧于天 (3)还乡须断肠 (4)独立小桥风满袖 (5)西风愁起绿波间(6)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7)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二、拓展提升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韦 庄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 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

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

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

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1)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富之美。

B.“残月”两句,写美人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词人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C.上阕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

D.“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这两句运用象征手法,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

解析:选D。

D项是借代和比喻手法。

“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用以代指歌女;“黄莺语”指琵琶弹的乐声就像黄莺清脆婉转的歌声,极写琵琶声调的婉转。

(2)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阕进行赏析。

答: 答案: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

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两句虚写,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美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美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

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①李 煜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 ①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

开宝七年(974)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

②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回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反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下阕中的“寂寥”承上阕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上阕自昼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阕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解析:选D。

D项,上阕、下阕的描写顺序都是由外向内。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悔恨之情。

“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

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颇深。

以粉蝶无知、回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

②惆怅之情。

“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

“西”字指出宋兵自西而来,国家朝不保夕,“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

③孤苦之情。

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低迷烟草,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

④凄凉哀怨之情。

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

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8.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词的上片“红蜡泪”“衾枕寒”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什么情感?答: 答案:运用衬托手法。

词的上片以“红蜡泪”衬托人物的“秋思”。

思念之深,深到“衾枕寒”的程度,夜深天寒,女主人公的内心更寒。

词文不直接说思,而是通过“红蜡泪”“衾枕寒”加以衬托。

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离情之苦,相思之深。

(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答: 答案: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主人公夜深不寐、凄楚悲凉之心境。

9.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1)“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句历来为人赞叹,大都认为“皱”字用得好,请问好在何处?答: 答案:从写景的角度看,用“皱”字形容水的波纹十分贴切,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韵味无穷。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用一个“皱”字也暗示了温柔敦厚的封建贵妇人细微的感情起伏。

(2)该词刻画了主人公的哪些动作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 答案:逗鸳鸯、挼杏花、观斗鸭、闻鹊喜。

这种细致的由表及里的刻画表现出主人公“望君君不至”的懒散愁闷情绪。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李 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1)“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这两句都是围绕词中哪个词来写?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相同特点?答: 答案:两句都是围绕“恨”字来写,写法上都是借景抒情。

(2)“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

词作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

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尤见凄迷。

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人物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物化形象,愁入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3)本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一例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如“依前春恨锁重楼”句,炼字,化无形于有形。

春恨是抽象的感情活动,无形无迹,似乎不能“锁重楼”。

但在怀有重重春恨的愁人眼里和感觉中,那风里落花、雨中丁香,以至包围着重楼的整个气氛似乎都透出一层郁闷的愁绪和无名的惆怅。

“锁”字不但把无形的春恨形象化了,而且传出重楼中人那种为重重春恨所包围的抑郁窒闷的感受。

②如“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句,情景交融(或“触景伤情”或“移情于物”)。

看到楼前帘外的落花在风中飘摇散落,狼藉残红,不禁联想起自己的命运也和它一样,面临飘零凋残的厄运而无法自主,无人护持。

③如“青鸟不传云外信”句,用典、虚实结合。

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使者,这里借指信使。

看到天外飞来的青鸟,不禁联想起青鸟传书的传说,但飞鸟并未带来远方人的书信。

④如“丁香空结雨中愁”句,衬托。

丁香花蕾含苞未吐,像人的愁怀郁结。

用迷蒙的细雨正衬丁香的“愁”。

三、语言运用1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背诵古诗文”的调查,现选取其中两组数据。

第一组: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觉得“值得庆幸,受益终生”的占36.8%,觉得“当时难过,现在受用”的占35.4%,仅19.3%的受访者觉得“现在也没啥用”。

第二组:受访者还能背出的古诗文,以3-5篇(34.6%)居多,20.0%的人能背出6-10篇,20.8%的人能背出10篇以上。

这些篇目的背诵时期,主要以小学(60.2%)和中学(59.8%)为主。

(1)请根据第一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20字。

答: (2)请根据第二组数据,提出一条建议,不超过20字。

答: 答案:(1)超七成受访者觉得幼时背诵古诗文至今受用。

(2)①中小学阶段要多背诵古诗文;②背诵古诗文在中小学阶段要加大力度。

(答出一条即可)12.下面的漫画《“房娃”厌学》反映了一种较常见的社会现象,请针对此现象写一则点评。

要求:语言简练,观点鲜明,不超过100字。

答: 答案:(示例1)在过度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读书是为了谋好职,赚大钱,改变命运。

于是,面对“几辈子吃不完”的房租,孩子迷惘了。

“房娃”厌学的背后,折射的是功利化教育的尴尬和困境。

(示例2)孩子生病,根源则在家长身上。

今天的社会又有多少父母对暴发的财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家长的无知直接导致孩子的扭曲、畸形。

(示例3)童言无忌,孩子一时迷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在“富起来”面前不知所措,陷于价值观的混乱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