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高中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一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何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的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阻碍了文化的发展D.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和门阀制度,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二、填空题1.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 清朝末期,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答案: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反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论述题1.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再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

《简明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一、填空1.一般说来,中原地区的居民称为__族, 其四周的居民按其方位分别为__,__,__,__。
2.今天,我国共有___个民族。
由于在历史上,氏族关系的密切发展,自汉魏以后,___一词逐渐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名称。
3.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___时期,后期为___时期。
4.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__和___时代。
旧时人们常以___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5.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商朝的建立者是____。
7.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____土地制度是____。
8._____年,少数民族___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9.齐桓公任用______为相,进行改革。
10.“合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阳人___;“连横”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魏人__。
11.“五经”是___,___,____,___,和____;“三传”是____,____和____。
12.春秋后期的___是一位杰出的民间医生,他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兼通内、妇、五官、小儿等科。
13.秦长城西起____,东至_____。
14.秦统一后的钱币叫_____,文字叫_____。
15.汉武帝即位,_____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汉武帝基本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此_____学说逐步成为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
16.西汉时,_____两次出使西域;东汉时,_____经营西域。
17.许慎的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
18.东汉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有_____和_____。
19.曹操的选官政策是所谓“___”;曹丕时,用“__”以选拔官吏。
20.230年,孙权派___到达夷州.21.___是两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政策.22.“五胡”指__,__,__,__和__.23.隋炀帝即位后,创立_____,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24.641年,唐太宗以_____入吐蕃和亲,嫁与松赞干布。
25.880年,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___”。
历史卷试题及答案高中

历史卷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以上都是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强化了士族阶层的地位C. 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崛起D. 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3. 以下哪项不是宋朝时期的科技成就?A. 指南针B. 火药C. 印刷术D. 蒸汽机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资源D. 军事征服5. 清朝末期,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保守派的强烈反对B. 改革派内部分歧C. 外国势力的干预D. 经济基础的薄弱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B.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 国内经济危机的加剧7.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消耗敌军力量B. 保护后方安全C. 直接决定战争胜负D. 促进国际援助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什么?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C. 封建社会的终结D. 资本主义道路的终结9. 1950年代,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解放农村生产力B. 消除封建剥削制度C.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D. 促进城市工业化10. 文化大革命期间,以下哪个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A. 红卫兵B. 工人阶级C. 知识分子D. 军队1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策是什么?A. 继续执行文化大革命政策B.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C. 加强阶级斗争D. 深化农业集体化12.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推行人民公社制度B.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D. 扩大农村市场13.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C.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4. 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增长B. 加剧了国内经济的不平衡C. 限制了国有企业的发展D. 减少了外资企业的进入15. 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B. 加强军事同盟关系C.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 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唐朝时期的“贞观之治”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
据此回答7-8题。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_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 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重农抑商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就是( )A.儒家思想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就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就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就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就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就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瞧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就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就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匈奴就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就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就是( )A.修建防御工事B.与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
高中文科班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二

高中文科班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2分。
1. 以下有关我国原始社会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翻土种地的主要工具是耒、(B)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是妇女(C)已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D)主要农作物是粟、稻、蔬菜2. 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实行(B)广大奴隶创造出大量财富(C)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手工业的发展(D)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3. 春秋时期,最早的封建地主是哪些人转化而来的?(A)立功的将士(B)奴隶主贵族(C)有钱的大商人(D)城市平民4. 战国时期还没有出现的手工行业是(A)冶炼业(B)制瓷业(C)漆器制造业(D)丝麻纺织业5. 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死因是(A)革新图强的建议被楚王拒绝,悲愤自杀(B)主张变法被当权贵族排挤、流放后自杀(C)在流放中闻知楚都被秦军攻破,绝望自杀(D)做为贵看到奴隶制日趋衰亡,绝望自杀6. 最早为君主专制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的是(A)韩非子(B)李斯(C)秦始皇(D)董仲舒7. 73年,班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A)恢复东汉政府一西域各国的交往(B)联络西域各国共同夹击北匈奴(C)恢复西域都护、打通丝绸之路(D)为了同大秦建立直接的联系8. 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基本条件是(A)限制地主阶级占田数量(B)鲜卑族统治者主动汉化(C)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D)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9. 对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B)开垦的荒地增多了(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10. 北魏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是(A)贫苦农民(B)中小地主(C)鲜卑贵族(D)官僚地主11. 在南朝更替的四个朝代中,最安定的朝代是(A)宋(B)齐(C)梁(D)陈12. 唐代科举制中进士科最重要的原因是(A)考试内容最难(B)考试人数最多(C)主要选官科目(D)唯一儒学科目13. 唐玄宗前期,藩镇权限增大的直接原因是(A)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奸臣(B)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C)唐与周边民族失和、边境紧张(D)安吏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14. 8世纪中期,控制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的民族是(A)鲜卑(B)匈奴(C)突厥(D)回纥15. 契丹建国后,实力大为增强的重要原因是(A)得到幽云地区(B)接受中原封建文化(C)统一契丹各部(D)控制了蒙古大漠地区16. 宋辽战争的起因是(A)辽兵南下掠夺(B)宋军夺取幽云地区(C)辽国需要岁币(D)宋真宗懦弱无能17. 以下各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是(A)北宋----辽-----西夏-----金(B)辽-----北宋----西夏-----金(C)北宋----西夏-----辽----金(D)辽-----北宋-----金-----西夏18. 王安石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生产力(B)增加财政收入(C)调整生产关系(D)抑制官僚地主利益19.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生产者的利益(B)维护中小地主利益(C)维护大地主的利益(D)维护封建国家利益20. 元朝时,台湾岛隶属于(A)中书省直接管辖(B)河南江北省管辖(C)江浙省管辖(D)江西省管辖21. 元朝开凿疏通大运河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对南方的统治(B)南粮北调供应大都(C)加强南北经济交流(D)便于蒙古贵族南游22. 东欧地区的商队直接来中国贸易的最活跃时期是(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23. 朱元璋建明朝时的都城叫(A)建业(B)建康(C)南京(D)应天24. 白银在明代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其主要原因是(A)白银开采量的增加(B)一条鞭法的实行(C)商品经济的发展(D)白银本身的价值25. 明朝后斯著名的东林书院所在地在右图中应是(A)①(B)②(C)③(D)④26. 清前期农业仍有发展,其主要表现是(A)引进了外国农作物品种(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C)耕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半(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更加巩固27. 以下关于清前期新疆地区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A)清朝称天山南路地区为回部(B)噶尔丹的势力曾达到天山南部(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首次统一新疆(D)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大部分地区28. 下列现象没有因果关系的是(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停止实行(B)商品经济活跃------一条鞭法实行(C)蒙古侵拢边境-------明成祖迁都北京(D)清朝废除人头税-----人口大量增加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答案做在第Ⅱ卷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据此回答 1-3题1.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A.小篆B.楷书C.金文D.隶书2.《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3.《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料记载的正确性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
”C.《诗经》:“七月亨葵及稻。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亦必多,民亦如之。
”每一时期的思想、文学和艺术都是以当时现实生活为源泉的,是以那个时代经济和政治为基础的。
据此回答4—6题:4.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根本原因是A.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思想比较活跃,善于思考B.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C战国时期统治者重视采纳各家思想D战国时井田制开始瓦解5.司马迁称张骞的第一次出使西域为“凿空”,其含义是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C了解到西域的风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6.“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

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以下哪项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哪些?A. 诗赋B. 经义C. 策论D. 以上都是答案:D3.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B. 设立东厂C. 建立锦衣卫D. 以上都是答案:D4. 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对国家进行了哪些重要的改革?A. 废除八旗制度B. 实行“摊丁入亩”C. 开放海禁D. 推行“新政”答案:B5.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A. 封建制度被废除B. 建立了民主共和国C. 实现了民族独立D. 以上都是答案:B6.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主要反对的是什么?A. 封建主义B. 帝国主义C.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D. 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答案:D7.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以下哪项不是其胜利的主要原因?A. 国共合作B. 国际援助C. 国内统一战线D. 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答案:D8.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哪些重要的革命斗争?A. 秋收起义B. 长征C. 抗日战争D. 解放战争答案:D9.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哪些成就?A.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与苏联建交C. 与美国建交D. 以上都是答案:A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A.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B. 成为世界工厂C. 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度量衡,其中包括____、____、____。
答案:长度、重量、容量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诗赋、经义和____。
答案:策论3. 明朝时期,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题(高中)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卷共有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据此回答1-4题。
1.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初产生于( )A.原始社会后期B.商朝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时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3.以下哪些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性质②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利益的反映③封建社会初期不具备发展工商业的条件④诸侯国出于政治、军事因素的考虑A.①②③B.①②④ C ②③④D.①③④4.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政府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北方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情况不符合两汉时期匈奴历史的是( )A.经济生活由畜牧业发展到农牧业B.铁器已广泛用于生产、生活等领域C.从分裂走向统一,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D.西汉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6.两汉与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修建防御工事B.和亲与互市C.进行战争D.迁民屯边张骞出使西域,促成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在西域的碰撞与交融,使当地文化丰富多彩。
据此回答7-8题。
7.司马迁称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主要是由于( )A.张骞没有完成使命B.西域不愿同西汉夹攻匈奴C.了解到西域的历史地理与风俗人情D.开辟了西汉同西域的交通8.当时,西汉传人西域的物品与技术是①丝织品与金属工具②铸铁技术③井渠法④葡萄与石榴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
据此回答9-10题。
9.当时的民族融合实质上是( )A.胡汉民族布局被打乱B.各族人民互相交流与学习C.少数民族封建化 D 边疆地区的大开发10.当时的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间的迁徙与杂居B.使北方经济恢复,北魏兴盛一时C.打破了农牧经济的天然界限D.为隋唐的统一与繁荣准备了条件新疆地区自西汉归属中央以后,先后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新疆发展迅速。
据此回答11-12题。
11.西汉时期的新疆地区( )A.掌握了铸铁技术、井渠法,修筑坎儿井B.处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贸发达C.始终处在中央的管理下D.民族众多,大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12.唐朝先后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下列不属于唐朝设立的是( )A.都督府B.安西都护府C.伊犁将军D.北庭都护府唐朝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据此回答13-15题。
13.其首领被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的少数民族是( ) A.突厥B.回纥C.南诏D.吐蕃14.南诏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A.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B.最早实行复种制C.使用了井渠法等技术D.采用中原先进技术,稻米产量高15.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不包括( )A.通婚联姻B.经济文化交流C.共同平定安史之乱D.长庆会盟在古代历史上,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促进了双方文明的进步。
据此回答16-17题。
16.唐朝文化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文化,唐文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印刷、火药、导航技术等方面B.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方面C.、建筑、法律制度等方面D.造纸、纺织、印刷技术等方面17.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主要原因有( )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②对外交通相对发达③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④贸易往来利益驱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选官制度在中国封建时代几经演变。
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B.征召是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C.汉武帝建立起的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D.西汉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19.东汉时期,选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宦官外戚交替把持选官大权B.地方豪强势力强大C.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制度D.儒家思想强调门第20.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中国医药学成就辉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据此回答21-23题。
21.下列关于《黄帝内经》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本书是依据黄帝列出纲目而写作的B.本书在战国问世至西汉时编写C.本书集中反映了古代中医早期成就D.本书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22.下列各项关于医学家张仲景成就的述评中,正确的是( ) A.提出中医的传统诊断法B.总结了中医药物学的理论C.其著作是后世中医经典 D 其著作是中国最早的医书23.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成就的各项表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A.华佗被后世誉为“医圣”B.唐太宗时《唐本草》最终得以编成C.孙思邈发明了“麻沸散”D.《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赋税是我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24-28题。
24.我国古代一整套赋税制度形成的标志是A.西周贡赋的征收B.西汉编户制度的施行C.北魏租调制的确立 D 隋唐租庸调制的推行25.西汉到北魏赋税制度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A.由贡赋向地租转变B.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变C.由必须服役向允许代役转变D.由按人头向按户征收转变26.下列对两税法的阐述中,不对的是( )A.保留了地税和户税B.重地轻人,征收财产税C.否定了土地兼并D.官僚、地主也纳税27.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中体现当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新现象产生的内容是( )A.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条B.将丁税平均摊人田赋C.赋役征收白银 D 要根据当时情况采取相应措施28.乾隆年间的税种有( )A.地丁银和商品税 B 田赋和辽饷C.丁税和田租D.地丁银和免役钱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据此回答29-30题。
29.以下关于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措施评价最正确的是(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权力B.是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划时代的变革C.有利于加强明边境的防御力量D.政府各部分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负担30.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
”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二、非选择题(本卷共有3小题,共55分)31.阅读下列材料(16分)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摘自《论语》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不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入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摘自《孟子》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有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贞观政要》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思想。
(2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
(2分)(3)材料一与材料二体现的思想有何关系。
(4分)(4)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孔孟思想在唐朝贞观年间有何具体体现。
(8分)32.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极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拉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材料二: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有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遏水旱,狼狈不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火胃《救荒活民书》请回答:(1)结合材料分析封建国家历来“积极培植自耕农”,而“自耕农这一阶层”却“经常分化”的原因。
(4分)(2)为什么“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小农经济都“尤为关注”,而封建政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耕农“经常分化”的现象?(4分)(3)“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试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全程对该政策作简要评价。
(6分)33.阅读下列材料(25分)材料一:阅读“黄土地带”及“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材料二: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的黄褐色的土壤是黄土地带的东南边际。
这土壤纤细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一个广大的地区。
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压力所粉碎而成。
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水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成今日之深度。
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因为黄土之纤细,可以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材料三:黄土还给中国另一种影响: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带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
它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过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
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