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中医药产业 调研报告

中医药产业调研报告中医药产业调研报告一、产业背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广受人们的认可和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二、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2019年中医药市场的总体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药市场规模约为3500亿元人民币,中成药市场规模约为1200亿元人民币,中医诊疗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人民币。
三、市场结构1.中药市场:中药市场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原料药等。
中药材市场规模最大,占据中药市场的70%以上。
中药饮片市场规模次之,占据中药市场的20%左右。
中药原料药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中成药市场:中成药市场主要包括颗粒剂、丸剂、糖浆剂等。
颗粒剂市场规模最大,占据中成药市场的50%以上。
丸剂市场规模次之,占据中成药市场的30%左右。
糖浆剂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3.中医诊疗市场:中医诊疗市场主要包括中医门诊、中医培训、中医养生等。
中医门诊市场规模最大,占据中医诊疗市场的60%以上。
中医培训市场规模次之,占据中医诊疗市场的30%左右。
中医养生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四、市场竞争中医药产业市场竞争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品牌竞争: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信誉好、品质有保障的产品。
2.技术竞争:中医药领域不断涌现出各种新技术,如中药提取技术、中药加工技术、中医辅助诊断技术等。
企业之间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的研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市场渠道竞争:中医药产品的销售渠道多样,企业在市场上争夺销售渠道的开拓和扩张。
4.国内外竞争: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国内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竞争。
国内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品质,以迎接国际市场的挑战。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
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
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
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一)中药材资源情况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
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
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
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
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
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
中药材调查报告-范文

中药材调查报告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中药材产业是目前国内乃至国际医药市场最有前景、最有生命力、最有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
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药材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篇一:中药材调查报告张掖市中药材种植情况调查甘肃中药材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南部的高寒阴湿贫困区,是甘肃变自然条件劣势为特色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之一,种植中药材也是贫困地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具潜力的发展之路。
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尤其以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黄芪之乡陇西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最为著名。
在我省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产值占农业产值相当大的比例。
如2019年当归、党参、黄芪的产值占岷县农业产值的60.7%,占渭源县农业产值的39.25%,占陇西县农业产值的20.87%,占漳县农业产值的21.86%,占临潭县农业产值的22.47%,占康乐县农业产值的19.62%。
张掖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展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种植除民乐作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有了一定的发展外,其他各县的面积都较小,张掖甘州区、山丹县每年的面积在1000---5000亩间浮动,其他县也有零星种植,年份间差异很大,种植区域大都分布在安阳、花寨、陈户乡等干旱缺水山区。
2019年,张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63万亩,比上年增长0.77万亩。
其中,民乐县种植面积5.81万亩,占全市的87.6%,2019年中药材种植情况与上年基本相同。
因此,这次中药材种植调查,我们以民乐县为主,对民乐种植中药材比较集中的乡镇,民联、三堡、六坝、顺化、新天、丰乐、南古进行了种植情况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种植面积较大的柴胡、板蓝根、孜然、黄芪、甘草、王不留行等。
一、种植现状1、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中药材作为民乐县重点培育发展的六大特色农产品之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民乐县成功引进试种板蓝根、甘草、柴胡、孜然等中药材以来,中药材就以效益好的优势,迅速得到农民群众认可,种植面积快速膨胀。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北疆市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是我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区。
近年来,把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富民工程来抓,中药材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已成为促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全国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8796万亩,市场成交额达1919亿元。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浙药、怀药、川药、广药、秦药、陇药等一批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的道地药材优势产区,种植面积排在前五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河南,面积均超过500万亩。
从地区分布来看,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和华中,但常用药材的蕴藏量仍以北方最多。
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有安徽亳州、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江西樟树等市场。
2020版药典共收载中药材616种,近一半已开展人工种植,常用大宗药材如三七、丹参、当归几乎全部来源于栽培。
全国有196个GAP基地通过认证,其中包括126 家企业和70个药材品种,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已形成了从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的中药材产业链,中药材工业正走向集约化和品牌化。
(二)北疆市发展中药材的优势条件一是自然环境优势明显。
北疆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资源优势突出。
中、北部-及平原地区,是北疆市旱生药材的主产区;南部自然保护核心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北疆市中药材主要产区。
二是野生资源丰富。
初步统计,全国药用植物重点调查498种常用中药材,北疆市有152种,占全国重点调查品种的30.5%。
三是中药材品质上乘。
通过对药材种植基地的环境综合检测结果表明,北疆市种植基地的土壤、水质、大气和药材有效成分、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和达到了绿色中药材质量要求,符合我国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要求。
(三)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1.生产规模。
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165.7万亩,药材总产量15.4万吨,总产值51亿元。
2024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中药材市场规模分析引言中药材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认可,中药材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本文将对中药材市场规模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
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历程中药材市场起源于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中药材市场。
自20世纪起,中药材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中药材市场已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涵盖了中药种植、中药加工、中药贸易等多个环节。
中药材市场的规模分析根据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中药材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17年中药材市场总规模达到X亿元,较上一年增长了X%。
这表明中药材市场具有良好的增长潜力。
中药材市场的规模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1. 中药材市场的产值分布中药材市场的产值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尤其是中药材主产区,如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中药资源丰富,是中药材市场的主要供应地。
此外,随着中药材国际市场的扩大,海外种植基地逐渐兴起,中药材市场的产值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中药材市场的销售额分析中药材市场的销售额分析可以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两个方面考察。
国内市场是中药材销售的主要渠道,包括药店、中药材市场、医院等。
而国际市场则是中药材的重要出口渠道,主要销往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
据统计,中药材市场的销售额每年以X%的速度增长。
3. 中药材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分析中药材市场消费者群体主要包括中医诊所、个体经营者和家庭消费者。
中医诊所和个体经营者是中药材市场的重要买家,他们需求量大且稳定。
家庭消费者的需求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加,中药材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家庭自用也成为中药材市场的一大亮点。
中药材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中药材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药材市场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疗效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关于中药材的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中药材的市场调查报告篇一: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XXX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了推动“XXX试点”和两年提速发展,促进XXX县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XXX对全县XX个乡镇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XX西北部,东经XX,北纬XX′之间,属于高寒山区,是XXX省的交通要道,境内有XXX和XXX国道。
全县##个乡(镇)都通公路及都架通电网。
其西北部、南部分别与XXX的XX县接壤,东北、东南与本省XX为邻,总面积XX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为XX%。
境内中部为高原丘陵,地势平坦开阔,四周地形破碎,沟谷深峻,最高海拔XX米,最低海拔为XX米,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环境宜人,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是XX 省三大中药材区域之一,以得天独厚的环境和中药材资源丰富而著称。
随着国家中药材现代产业化的发展和全国中药材现代化第X个基地省的建设,我县中药材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县XX个乡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为生物多样性生存繁衍提供了较好自然空间,适宜种植多种中药材。
二、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点1、近两年发展较快,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区我县有良好的中药材种植传统和基础,中药材生产主要分布在具有传统种植的乡镇,如XX镇种植的鱼腥草、百合、半夏;XX乡种植的党参;XX乡种植的半夏、天麻;XX镇种植的XXX、板兰根;XX种植的续断等,这些地方中药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农民有一定的种植经验。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市场需求加快,近两年面积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基地。
2、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种植规模的乡镇或基地我县种植中药材的地方较多,相对分散,但随着中医药市场的拉动,逐步形成了XX等在万亩以上的乡镇,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影响,通过XXX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培训,农民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
中药材调查报告2篇

中药材调查报告2篇市卫生部门:依据市卫生部门的规定,近日我区机构人力资源对于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状况开展用心调查。
现将调查結果汇报以下:一、基本情况瓜州地区广阔,风景秀丽,县境东西长 185千米 ,南北宽 220千米 ,地质构造繁杂多种多样,山坡地、高原地区、平川、江河、荒漠、绿州种类齐备,交叠遍布;地形南北方高,正中间由西向东渐低,海拔高度在1100- - 1500米中间;占县境总面积8.5%的绿州被戈壁滩、山坡地、丘陵地形切分为东、西、南三大块,西热东凉和深圳南山地域多泉水湿地公园的特性;地区降雨少、旱灾,均值年降水量不够 50毫米 ,水面蒸发却达到 4000Mm 之上,白天黑夜温度差很大,是典型性的戈壁、半荒漠气候,地区有着各种绿色植物資源60多种,在其中天然的中草药材绿色植物约40多种,关键有夏枯草、锁阳、苁蓉、乌药、苍耳子、苦豆子、艾草叶、青篙、茵陈、枸杞子、蒲公英花、车费子、地肤子、芦根等,人力栽种的中药材有紅花、板蓝根冲剂等。
因为我县所处的所在位置和独特气侯,我县合适种植中药材,栽种的中药材品质平稳,成分高,低成本,易生产加工,零污染,功效好,在中国各省药材批发市场和药业公司具有不错的信誉和危害,商品供货跨省药业公司,世界各国市场的需求十分宽阔,市场的需求日益充沛。
二、天然的中草药材情况因为长期性过多收集,使野生动植物中药材資源日益降低,一部分面临匮乏,展现原材料供货匮乏的局势。
特别是在天然的夏枯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种植区农、游牧民追求完美短期内经济发展权益,天然的夏枯草被很多采收,一方面导致甘草种子遭受受到破坏,纯天然下种量剧减,天然的夏枯草总数降低,导致天然的夏枯草越挖越低,生产量骤减,乃至从部分地区绝种;另一方面,因为每采收一株天然的夏枯草要损坏一株或几棵沙生植物群落,导致我县绿色生态环境恶化。
从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我县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考虑,严禁采收天然的夏枯草。
乌药、苍耳子、苦豆子、艾草叶、青篙、茵陈等天然的中草药材因为总数比较有限,没法产生经营规模,仅被人民群众做为医疗或健康保健时运用。
重庆中药调研报告怎么写

重庆中药调研报告怎么写重庆中药调研报告一、引言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中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为了了解重庆中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次调研围绕重庆中药市场、中药产业和中药文化展开。
二、重庆中药市场现状重庆中药市场是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市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重庆中药市场主要以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为主。
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此外,重庆也有许多中药门诊和中医保健机构,为市民提供中药治疗和保健服务。
三、重庆中药产业现状重庆中药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产业。
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中药产业链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制剂生产。
重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广泛分布在周边山区,而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制剂生产则主要集中在市区。
重庆的中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四、重庆中药文化现状重庆中药文化具有悠久而独特的特点。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重庆的中药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中医药的传承、中药文物和中药文化的传统节日等方面。
重庆有许多中医药学院和中药博物馆,为学生和市民提供了学习和了解中药的机会。
此外,每年的清明节和重庆市中药文化节也是重庆中药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重庆中药发展趋势根据调研结果,我们认为重庆中药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重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中药材种植,加之当地对中医药的重视,使得重庆中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重庆中药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
六、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重庆中药市场、中药产业和中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重庆中药市场庞大而繁荣,中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中药文化丰富而独特。
我们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重庆中药将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字数:482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张克达蒋细春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
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
人工栽培达100余种。
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1、钩藤。
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
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
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
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
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
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
也称野山姜。
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
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
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
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
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
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
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
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
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
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
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
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
药食两用,用量较大。
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
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
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
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
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
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
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
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
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
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
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
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
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
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
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
()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
名贵中药、用途广泛。
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
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
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
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
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
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
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
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
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
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
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
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1、一年生品种。
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
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
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
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
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
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
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
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
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
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
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
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
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
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
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
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
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
一是强化技术扶持。
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
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
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
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
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
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
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
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
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
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
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
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
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
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
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
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