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 奋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新闻报道决策中的“四大意识”———“江汉潮·荆楚风·中国梦”

新闻报道决策中的“四大意识”———“江汉潮·荆楚风·中国梦”系列调研报道回顾作者:蔡华东黄磊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9年第5期策划为魂。
赢在创意。
这是新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
所谓策划,是一种策略、筹划、谋划。
新闻采编业务中应用创造性思维独辟蹊径地考虑选题,就是选题策划。
作为新闻媒体“把关人”即决策者,在选题策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决定其“生死”(能否形成报道),又决定其“高下”(报道质量面对激烈竞争时的优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
因此,在新闻报道决策中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服务大众的“四大”意识,就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因素。
2013 年4 月到10 月,湖北日报在一版重要版位推出“江汉潮·荆楚风·中国梦”系列调研报告,相继刊发了涵盖全省17 个市州的17 篇报道。
这组报道随后结集为《江汉潮·荆楚风———湖北省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调查报告》专著出版,封面压底三个大字即为“中国梦”。
这是湖北日报围绕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次成功的重大主题性宣传报道。
在这一新闻报道决策中,“四大意识”有机融合、密不可分,互为支撑、相互促进。
一、大局意识:媒体必须胸怀大局,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大局,打好主动仗,弘扬主旋律什么是大局?大局就是整个局面和整个形势以及由此带来的长远利益的走势。
就党的媒体而言,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心工作,就是大局。
大局意识,就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
大局既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特征,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2]。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打造宜昌名城新形象

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宜昌名城新形象作者:中共宜昌市委宜昌市人民政府来源:《决策与信息》2009年第02期今后五年是宜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更加注重抢抓机遇,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协调,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
生产总值和一般预算收入在“十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先进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力争到2011年,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万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200亿元;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2020年,实现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
围绕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着力建设实力宜昌、活力宜昌、魅力宜昌。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建设实力宜昌第一,强力推进工业强市。
一是着力打造沿江经济走廊。
以长江为轴线,以沿江10个开发区、园区为载体,推进“三个集中”,即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
力争沿江经济走廊工业增加值达到54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
二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做强做大现有骨干企业和招商引资两手抓,每年新增规模内企业100家以上,力争规模内企业总量达到10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达到30家,其中过百亿的企业5家,过200亿元的企业2家,3至4家进入全国500强。
三是加快发展产业集群。
不断壮大电力、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发展循环经济:武汉城市圈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 是 矿产 资 源 枯 竭 。 武 汉 及 周 边 的 圈 内部 分 城 市 矿 产 资源 虽 然 比较 丰 富 , 金 属 矿 产 相 对 不 足 , 但 资
源 枯 竭 日益 严 重 。拿 曾 经 的 资 源 “ 市 ” 石 来 说 , 大 黄 经 过 建 国 以来 近 6 0年 的 大 规 模 开 采 , 石 市 区 主 要 黄
赵 青
( 石理工 学院 经济 与管 理 学院 ,湖北 黄石 450 ) 黄 30 3 [ 摘 要 ] 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 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转变发展方式的必
由之路 , 并提 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 环经济 的相应对策 , 如观念 创新 、 生产 方式创新 、 消费方式创新 、 制度创 新、
技术创新等。
[ 键词 ] 关 武汉城市圈; 循环经济; 发展方式 [ 中图分类 号 ] 17 [ 献标识 码 ] [ F2 文 A 文章编 号 ] 6 1 7 2 (0 0 0 0 1 0 17 — 4 2 2 1 ) 3— 0 2— 3
De eo m e t o r u a o o y:Th n y W a o v l p n f Ci c l r Ec n m eO l y t Ch n e t e De eo m e t M o o u a t r l a g h v l p n de f r W h n Ciy Cic e
累 计 探 明 储 量 的 比重 只 有 2 % 左 右 。 铁 矿 、 矿 、 5 铜 煤
、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资 源 矛 盾 突 出
一
是 耕 地 问题 突 出 。全 国人 均 耕 地 1 5亩 , 世 . 为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冈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10•【字号】黄政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黄政发〔202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高新区管委会、黄冈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白莲河示范区管委会,市直各单位:《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1年6月10日黄冈市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的“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工作部署,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武汉“五个中心”建设,大力实施“对接大武汉,建设新黄冈”战略,加强规划对接,深化交通一体、产业协作、市场联动、科创协同、功能互补,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重要产业功能区、创新成果转化区、品质生活服务区,为实现黄冈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3年,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5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初步构建,全面融入武汉公交线路、站场和公交换乘枢纽,路网密度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注意几个问题.doc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注意几个问题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是省委、省政府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这项决策的动议起初是在2002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倡议并由周边8个城市积极响应的推动下产生的,这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后,省第八次党代会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明确指出“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武汉市要着眼于提高综合竞争力,构筑在国际竞争中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和现代化基础设施框架,拓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形成武汉经济圈,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去年,罗清泉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性,并把启动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2003年要重点抓好的38项工作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营造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良好氛围,省政府去年先后组织了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经过这一系列的组织和推动,各有关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工作目标、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当前武汉城市圈建设起步较好,特别是去年研讨会以来,各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武汉市已与其它8个城市确立了6个方面合作框架;黄石市突出四个重点,组织交通设施、科教人才、商贸旅游、区县经济等多个方面的专题,积极开展行业对接活动;咸宁市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正积极谋划、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整体优势;孝感市坚持把“依托武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出台了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实施意见,孝汉之间经贸往来活动日益频繁。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进中心城区集约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彰显城市个性魅力。
一、高起点规划城市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约束并严格管控,适时修订国土空间规划地方性标准。
高质量规划标志性区域,科学规划、提升改造“两江四岸”,打造防汛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景观岸线,推进“江、园、城”有机融合。
持续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打造山水相依、城湖相融、人文相映的城市亮点区块。
优化城市设计,强化城市色彩、整体风格、建筑造型管控,推进地标建筑群建设,形成“错落有致、疏密有度、高低起伏”的城市天际线,构建和谐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界面。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注重空间留白,优化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布局。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二、高标准建设城市修订提升城市建设标准,突出安全、立体、多元、高效,推进地上地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
促进地下各系统之间相互协调、集约利用,在确保地下资源保护红线和工程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科学安排轨道交通、停车、人防、管线管廊、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以及地下深层轨道、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系统等大型交通市政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严格保护深层地下空间,为城市长远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进行“微规划”“微改造”和“留改拆”,有序推动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改造。
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未来社区建设,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和传承地域文化。
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推进新城区街、乡、镇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
加强工程设计建造管理,创建建筑品质示范工程。
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背景下湖北职院的发展路径

内在 需求 , 是孝 感市 委 、 市政府 全 面 分析 经 济社 会发 机遇 , 应对 挑 战 , 促进科 学发 展 , 待深 入探 讨 。 有 展 的新 形 势 新 任务 , 统研 判 经 济 发 展 的基 本 态 势 系 部署 , 奋力 实 现 孝 感 科 学发 展 的新 跨越 具 有 十分 对
1 产业 结构 不断优 化 , . 支撑 力不 断增 强
建 设武 汉城 市 圈 副 中心 城 市 的基 本 内涵 是 : 充 湖北 职 院带来 难得 机遇 和深 层挑 战 。 分利用 孝感 地 处 武 汉 城 市 圈核 心 圈层 的 地缘 优 势 , 随 着孝感 市 工 业 化 进 程 加 快 , 类 要 素 资 源 的 各 围绕推进汉孝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同城化 , 积极承接 大武汉 产业转 移 , 有效 承担 大 都市 功 能延 伸 , 孝 感 有效 整合 , 不 断 促 进 产 业 集 聚 、 业 集 群 , 步 形 把 将 企 逐 提高行业集聚度 。孝感市重点建设的 8 打造成为“ 经济总量大 、 城市规模大、 区域带动力强” 成产业链条 ,
孝感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背景下湖北职院的发展路径
宁 国安
(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 湖北 孝感 4 20 ) 300 [ 摘要 ]把孝感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 市, 是孝感市委、 市政府在新 的历史形势下抢抓机遇, 改
革创 新 , 出的重 大战略 部署 , 作 对奋 力 实现孝 感科 学发 展 的新跨 越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文章 论述 了把 孝 感 建设成 为武 汉城 市 圈副 中心城 市给 区域 经 济和 高职 教 育 带 来的 影 响 , 由此探 讨 了在把 孝 感 建设 成 为 武 汉城 市 圈副 中心城 市背景 下湖北职 业技 术学 院 ( 以下 简称 湖 北职 院 ) 学发展 的路 径 。 科 [ 关键 词 ] 孝感 ; 汉城 市 圈副 中心城 市 ; 武 湖北 职 业技 术 学院 ; 发展 路 径 [ 中图 分类 号 ] 7 85 G 1 . [ 献标识 码 ] 文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力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奋力打造武汉
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市全面实现“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生产总值三年过千亿元”目标的现实要求。
城乡建设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城乡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无论是在城镇体系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还是在建筑业发展、建筑节能开展、城乡一体化推进、自身建设水平创新上都有了长足进展,有的工作还走在全省前列。
但是城乡建设发展总体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
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问题突出。
土地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建筑能耗,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能耗居高不下,城镇水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污水再生利用进展缓慢,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低,城镇交通结构不合理,交通方式落后。
这种粗放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阻碍了城乡建设科学
发展、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城乡建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最大化的发挥。
面对这一现状,我市城乡建设如何才能在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实现生产总值三年过千亿元目标上作贡献,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转变我市粗放的城乡建设发展方式,应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在构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体系,引导城市科学有序发展上下功夫。
市委、市政府把孝感城市发展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原则,立足人口、经济、资源条件,加快建设孝感中心城市,推进县(市)城区及中心镇建设,加大“五轴”城镇带和城镇群开发力度,在城市空间构架上,构建“一心二级五轴”城市建设体系,形成与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建设体系。
“一心”指孝感中心城市建设,包括孝感老城区、东部新城区(东城新区和开发区东区产业园)、孝南发展区(孝南南大开发区范围)、临空经济区、生态旅游开发区(野猪湖、王母湖等范围)及云梦城区6个部分;“二级”指汉川、应城、安陆、大悟、孝昌城区和其相关的中心镇建设;“五轴”指五条经济发展轴,分别是石武高铁与京珠高速暨
107国道孝感段城镇复合发展轴、汉十高速暨汉渝铁路孝感段城镇复合发展轴、汉宜公路孝感段城镇经济发展轴、沿汉江城镇发展轴、孝感至武汉城际铁路暨孝硚高速复合发展轴。
二、在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
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为契机,以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为目标,以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建设体系空间布局为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配套水平。
一是加快孝感中心城市(孝感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孝南发展区、临空经济区、生态旅游开发区、云梦城区)供水、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保障能力。
二是加快重大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东城区行政中心、汉孝城际铁路、孝汉大道三期、孝硚高速、长征南路拉通、孝感人民广场二期等建设工程及东城区、开发区、临空经济区路网配套建设,提升城市通行能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三是加快民生项目建设,抓好老澴河、槐荫河等城市内河整治,改善生态环境,彰显水城魅力,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新建一批垃圾中转站、厕所,增设一批垃圾箱,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提高城市承载能
力。
三、在努力推动建设管理转型,构建城市生态宜居环境上下功夫。
进一步加快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和内涵,推动孝感由农业城市向现代化、宜居型、副中心城市转型。
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加快园林绿化建设。
抓好京珠、汉十高速连线及入市口的绿化建设,形成浓郁厚重的环市生态圈;加快道路绿化升级改造,重点抓好新建道路和老城区道路行道树的补植,形成城市风景线;加快后湖公园改造、槐荫公园二期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形成一批绿化精品;抓好单位庭院和居住小区绿化;充分利用城市桥梁、屋顶、墙体、河堤等空间地域,进行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形成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坚持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城镇。
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体系,推动城市供水事业的发展。
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管,进一步规范其运营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完善费用征收机制。
加强垃圾处理运营管理,推进垃圾处理产业化。
加强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工作,推广太阳能照明、地源供暖等新技术、新设备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推
广新型节水设施、设备和技术,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
加快新型墙材发展,进一步提高新型墙材应用比例和质量水平。
四、在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建筑业上下功夫。
坚持做大做强建筑业,努力提升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使其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培育优势骨干建筑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重点指导帮扶本地竞争力强、诚实守信、管理规范的企业尽快实现资质上档升级,鼓励建筑企业多业并举,强强联合,组建大型建设集团,推广承揽项目领域,支持本地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外、省外乃至境外建筑市场,推动我市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转变。
五、在强力推进城镇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上下功夫。
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头并举”,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进一步构建完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
加大县城建设力度,按照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升功能的要求,促使产业、人口向县城集聚,提高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首位度。
以创建园林城、卫生城活动为
载体,加快城市交通、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结构我市实际,支持重点镇率先发展成为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集聚区、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镇。
大力推进县乡主要旅游线路、国道、省道两侧临街建筑屋顶和立面改造及沿线的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亮丽的风景线。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重点指导有条件的建立“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