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合集下载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总体规划图(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总体规划图(1996-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总体规划图(1996-2020年)无
【期刊名称】《企业导报:购房指南》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目前实施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是建国以来武汉市第六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5年编制完成。

规划立足于改革开放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等要素加速发展的形势,提出了跨世纪并前瞻21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

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1
【相关文献】
1.城市总体规划图(集)地理底图的制图研究 [J], 姚兴海;钟铃
2.城市总体规划图(集)地理底图的制图研究 [J], 姚兴海;钟玲
3.城市总体规划图制作中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应用 [J], 胡湘玲
4.计算机地图制图在城市总体规划图制作中的应用 [J], 徐凯
5.关于我国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问题——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的一些体会[J], 刘政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总则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于1982年由国务院批准,修订于1988年,经过十多年的实施,武汉的城市面貌显著改观,旧城改建和新区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主要目标已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和整体环境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武汉相继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开放港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以三峡水利枢纽建设和浦东开发开放为代表的长江沿岸经济走廊加速开发,都标志着武汉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根据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决策,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要求,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996—2020年)》为指导,特制定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总体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跨世纪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的指导思想,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重点内容为:(1)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合理引导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产业和人口的分布,提高用地集约性;(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主城功能分区,强化主城服务功能;(4)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遗存,继承和发扬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风貌;(5)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筑生态框架,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完善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3.总体规划期限为1996年至2020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近期规划期限为2000年。

中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

4.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即武汉市行政区域,面积8467平方公里;城镇地区规划范围包括主城、外围7个重点镇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面积2256平方公里;主城规划范围以三环路以内地区为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具体划分见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第4部分)。

武汉市城市规划

武汉市城市规划
• 本研究在技术路线上采用城市规划、风景园林、旅游、环境保护、三农问题等多学 科相融合的方法,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创 新: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森林发展模式和趋势 的研究,结合该地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在国内首创提出城市森林保护区的概 念;创造性建立城市森林保护区的指标 体系和应用城市规划过程控制论,将规划工 作从过往的绘制“终极蓝图”引向建设一个理想城市的“过程控制”;基于GIS的生 态城市策略,采用“千层饼”法进 行生态资源评价,确定不同类型用地的生态环境 容量,为空间发展提供依据。-源自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
• 在汉南区乃至武汉市,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地区统筹发展,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解决城乡二元体下的各种矛盾和弊端的主要选择。受汉南区规划局委 托, 编制了《武汉市汉南区城乡一体化空间规划》,规划区域总面积287平方公里。规 划提出了汉南区“从边缘郊区走向节点新区”的发展定位,以及“融合、先 机与 多元”主导的发展策略,并提出了“一轴三极、三心四区”的城乡一体化空间整 体框架。
• 主城区13座污水处理厂2020年规划服务面积为410平方公里,占主 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7.5平方公 里的96%,服务人口为450万 人,污水总量为236.6万立方米/日。其中由亚行贷款建设的三金潭、 黄家湖、落步咀等三座污水处理厂总服务面积为148 平方公里, 至2010年服务人口为180万人,污水处理规模为52万立方米/日。
• 深化科技新城总体规划的整体布局,以开发区“丁”字形布局结 构为依托,形成“一区两主四副”的中心布局体系,和“一个科 技商贸区、四个产业园区”的园区布局框架。
-
• 适应开发建设的不确定性,提出建议用地性质、替代用地性质、 待批用地性质、禁止用地性质4个适建级别,在规划管理中,可以 通过审批程序上的不同要求来实现。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24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审批〈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总体规划》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做好武汉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要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8494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要依托“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自然格局,逐步完善汉口、武昌、汉阳的功能,促进一体化发展。

要加快卫星城镇发展,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建成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多轴、多中心、开放式的城市空间布局,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有重点地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优化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502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避免主城区人口过度集聚。

根据武汉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重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快公路、铁路、水运和民航等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功能。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前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一、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武汉市规划

武汉市规划

武汉市政府通过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这是对10年前制定的《武汉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的全面更新和修改。

规则将武汉定位为: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

主城外延至沌口庙山武钢周边建11座新城14个中心镇据预测,201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995万,其中城镇人口约745万;到2020年,武汉市常住人口约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990万人。

2020年,武汉市将形成一个主域;崛起11个新城,建设14个中心镇和30个一般镇。

11个将崛起的新城是:吴家山、蔡甸、常福、纱帽、纸坊、豹懈、北湖、阳逻、盘龙、邾城、前川。

这些地方将重点布局工业、居住、对外交通、仓储等功能,成为承担主城疏散人口、转移农业人口的职能。

武汉主城区以三环线以内地区为主,包括局部外延的沌口、庙山和武钢地区,总面积为680平方公里。

主城区规划为中央活动区和15个城市综合组团。

中央活动区范围:北到黄浦大街、徐东大街,南到雄楚大街、墨水湖北路,西至十升路、京广铁路,集中建设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中心区、汉口中心商业区、环沙湖公共服务中心区和中北路商务办公区。

旧城焕新“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保护9大历史地段4片旧城风貌区旧城区是指1980年前武汉三镇的城市建成区,主要位于二环线以内和堤角、古田、关山、青山等地区,面积共177平方公里。

其中滨江活动区的范围内主要是1950年代以前的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旧城更新将”保护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善旧城的公共服务和居住条件,开辟绿化空间,增加停车和道路设施,实施功能置换和环境整治,疏解人口密度,焕发旧城活力。

旧城更新将“成片规划、分类改造、渐次推进”。

大多数房屋状况良好的旧城,将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活动空间;对危房比例超过50%,房屋破旧的区域,将成片拆除重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前言《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

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

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

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

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

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

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

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

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

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空间管治和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

规划期限为2007~2020 年。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规划方法上,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力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四个单位20 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工作深度还不够,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2007 年4 月15 日2.目录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第一节战略地位 (5)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6)第三节发展定位 (8)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8)第五节发展目标 (9)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10)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10)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10)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0)第三节主体功能分区 (2)第四节按开发类型的分区管治 (4)第三章工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6)第一节工业发展目标与思路 (6)第二节延伸10 大优势产业链 (7)第三节重点建设七大特色产业带 (8)第四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8)第五节工业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10)第六节工业一体化布局的空间结构 (12)(3)京九线发展辅轴。

北起麻城,沿京九铁路,南至黄梅小池镇。

沿线工业尚处于发展和集聚阶段,以纺织、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工业为主 (13)第七节工业集聚区建设 (14)第四章现代农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 (16)第一节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16)第二节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16)第三节建设六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17)第四节重点发展八大优特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8)第五章服务业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 (19)第一节服务业发展方向与思路 (19)第二节金融服务业发展与金融市场建设 (19)第三节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建设 (20)第四节物流服务业发展与物流基地建设 (21)第五节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22)第六章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设 (23)第一节城镇体系现状与问题 (23)第二节城镇化水平预测 (23)第三节武汉城市圈九市市区人口规模预测 (23)规划期内武汉城市圈9 市市区人口、规模见表4。

(23)第四节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 (24)图10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图 (26)第五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26)第六节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与产业分工 (27)第七节城市圈内九市发展的空间指引 (28)第八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与对策 (29)第七章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30)第一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思路与目标 (30)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1)第三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2)第四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3)第五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 (34)第八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34)第一节生态环境现状 (34)第二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35)第三节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环境压力预测 (36)第四节提高环境承载力的途径与对策 (36)第五节生态景观系统格局 (37)第六节生态示范区建设 (37)第九章社会发展及保障体系建设 (38)第一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8)第二节统筹教育的发展 (39)第三节文化的融合发展 (40)第四节卫生与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40)第五节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0)第十章城市圈的土地利用保障 (41)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41)第二节土地利用保障目标 (42)第三节土地需求分析 (42)第四节土地保障程度分析 (43)第五节土地保障措施与对策 (44)第十一章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44)第一节深化改革,突破行政体制障碍 (44)第二节发挥市场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45)第三节提升城市圈经济国际化水平 (45)第四节制定促进城市圈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 (45)第五节制定相应的空间管治体系 (45)第六节加强法制建设,优化市场一体化环境 (46)第七节建立武汉城市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46)《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4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 年。

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 万平方公里,2005 年底总人口3086.73 万人,GDP 总量3999.8 亿元(见图1)。

图1 武汉城市圈行政区划图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地位(1)处在中国东西与南北两大发展轴线——长江经济带和由京广铁路与京珠高速公路组成的复合轴线构成的“十”字型一级发展轴线交汇处,是“中国弓”的发力点(见图2)。

(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

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

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

武汉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4)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山”的地位。

2005 年,武汉城市圈土地面积、总人口、GDP 总量,分别占湖北省的31.1%、51.2%和61.3%。

图2 武汉城市圈区位分析图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1、优势分析(1)良好的自然条件。

自然环境多样,平原水域面积广阔。

87 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50%,丘陵占30%,山地占20%。

其中天然河流及湖泊占土地总面积的9.6%(加上水库、坑塘等则高达16%)。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无霜期250~300 天)、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降水1000~1600 毫米),水热匹配较好。

(2)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

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土地资源优于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盐矿、石膏、建材)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

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纺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

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中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2、制约因素(1)工业化水平不高(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起始阶段),综合经济实力不强(2005 年人均GDP12958 元),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较弱。

(2)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失衡,表现为:“一产”比重较高(占GDP12.8%);“二产”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且轻重工业比例失调(26.2:73.8);“三产”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3)行政体制分割严重。

导致各自为政,市场分割、相互封锁和贸易壁垒等普遍存在。

(4)观念和体制障碍。

影响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内陆意识较强,国企改制任务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6)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的“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3、发展机遇(1)经济全球化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2)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促进中部崛起的宏观政策机遇。

(3)湖北省建设武汉城市圈战略决策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

(4)三峡工程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

4、面临的挑战(1)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与市场风险加大的挑战。

(2)沿海地区及周边城市群加快发展与竞争赶超带来的挑战。

(3)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