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空间模式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标签: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1 引言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
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
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市为节点(特色节点城市)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

【 关键词 】 武汉城 市圈 S T分析法 中部崛起 战略 WO
全球化
一
产 业 转 移
、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经验表明 , 城市 圈在 国内乃至 国际经 济 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 国近年逐渐形成的东部三
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 力密集区 , 第三大科技教育 中心 , 相对 于全 国其他区域 的一个比较优势是科教水平 。武汉城市圈拥有 非常 丰富 的高新技术人 才资源 , 区域现 有 4 高校 , 5所 进入 全国 21 1 工程的重点大学 7 ,8名两院院士 , 所 4 高校的专任教师中教 授, 副教授 占 3 . 3 61 5万在校大 学生 , %, 每年 5万余名大学生 毕 业生 ;0个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5万名专业科技人 员,3 1 4 20多所职 业技 术学院 , 每年培 养出各类技术 工人 6万人 。丰富 的科技 资 源是武汉 市的科技发展 的坚实保障。 三、 瓶颈劣势
≯≮
区 域 经 济
【 摘要】 文章以 S 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WO 系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外 部 机 遇 与 挑 战 和 内部 的 优 、 劣 势 . 合 分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现 状 和 潜 力 , 武 汉 城 市 综 为
3 雄 厚 的 产 业 基 础 、
武汉城市 圈内农业 历史悠久 , 工业门 类齐全 , 三产业 比 第 较发达 。武汉是我国的近 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工业基础雄厚 , 伴 随改革 开放 , 形成 了以冶金 、 机械 、 汽车 、 织为 支柱 的综 合 纺
圈在 中部 崛 起 战 略 中发 挥 更 大 拉 动 作 用提 供 理论 参 考 。武 汉 城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界定

及 地 区 与武 汉 市 之 间 的 经 济 联 系 强 度 进 行
武 城 汉 市圈空 结 界 间 构 定
● 颜 姜慧 朱 舜 教授 ( 州师 范大学经济 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1 徐 I 2 16)
◆ 中 图分 类 号 :F 6 .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29
从政策和行政 区划 角度考虑 ,因此 ,本文
内 容 摘 要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国 务 院 批 准
的 两 型 社 会 试 验 区 .本 文 通 过 对 湖 北
了测算 的基础 上 ,根据断裂点公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各城
市及地 区距武 汉市 的断裂点距离及断裂点
处的场强进行 了测算。 然后选取 了黄石 、 鄂 州 、黄冈、孝感、威 宁、仙桃、潜江 、天 门
算 中心 城市武汉的经济辐射半径 ,进而确
定 武 汉城 市 圈 的 空 间 结 构 ,为 在 此 基 础 上
断裂点位于作 为测算对 象的两城市之 间的某个位置 ,因此采用断裂点公式测算 的经 济辐射半径的大小必然受到 两城市之
间距 离的限制。然而 ,一个城市圈的范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
源吸 引能力可 以用下面公式 的计算 :
=
“ 城市 ” 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 ” 城 为 行政地域 的概念 ,即人 口的集聚地 ;“ ” 市
KO, e p~ ) x ( ,
( 2)
公式 中, 是区域 j 区域 k 从 吸引到的 资源数;O. 区域 j 是 的资源强度;尸 是区域
之 间的吸引 力与它们 的质量 乘积成正 比 ,
威尔逊模型考虑 了距离 的衰减特 性,反映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型社会”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圈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城市群,由武汉市及其周边九个县市组成,涵盖面积达到9000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500万。
武汉城市圈内的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融不断加强,对城市圈内土地利用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新时代,要求城市圈内的土地利用更加合理、节约,以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等效果。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两型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分析:通过GIS技术分析,对武汉城市圈内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包括各类土地利用面积、空间分布情况、空间关系等方面。
2.布局优化与调整: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和特点,结合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趋势,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
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优化与调整,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3.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在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的同时,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因此,本研究还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规划、生态修复等手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GIS技术分析与空间分析等方法,以及经济分析和生态分析的方法。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和总结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情况,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为土地利用的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分析依据。
2.制定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案,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
以此优化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提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为“两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是指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和农业体验为特色,以提供农村旅游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旅游景点。
这些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布局: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在城市圈的不同地区,一般是以农村为基础,通过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来吸引游客。
这种分散的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的资源和优势,提高农村旅游的发展效益。
2. 区域互补性布局:武汉城市圈内不同示范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域互补性,即各个示范点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互补,使得整个城市圈的农业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
一些示范点注重种植水果和蔬菜,而另一些示范点则注重养殖畜禽,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旅游产业链。
3. 集约利用空间布局:由于武汉城市圈的限制因素,如城市发展、土地资源匮乏等,使得农业旅游示范点需要通过集约利用空间来提高效益。
这种布局特征体现在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地用于农业旅游的开发和建设。
1. 农业资源分布:武汉城市圈内农业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布局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重要因素之一。
农业资源的分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和旅游资源,可以根据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合开发的农业旅游项目。
2. 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分布: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群体的分布情况来确定。
一些示范点可以选择靠近城市,以便更好地吸引城市居民进行农业观光和体验,而另一些示范点则可以选择靠近乡村,以便更好地吸引农村居民进行农业旅游活动。
3. 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配套: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配套情况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提高农业旅游的发展效益。
基础设施的配套也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增加游客的满意度。
武汉城市圈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布局特征主要包括分散布局、区域互补性布局和集约利用空间布局。
武汉市城镇空间布局研究

市域圈
出行时间 都市区范围
1h 全市行政辖区
都市区面积(km2)
8494
都市区(市域)
都市区人口(万人)
804
都市区人口密度(人/km2)
940
出行时间
1.5h
都市内圈城市
武汉、黄石、孝感、咸宁、黄冈、 仙桃、潜江、鄂州、天门
直接影响区
都市内圈面积(km2) 都市内圈人口(万人)
58004 3075
533
9.8
鄂州
1594
104
650
111
10747
698
10.1
孝感4
6203
352
9.3
黄岗
17447
724
415
364
5032
210
7.0
咸宁
9750
277
285
156
5637
161
8.5
仙桃
2520
160
635
110
6883
437
9.2
潜江
1930
102
525
85
8434
二、武汉市城市人口优化布局研究
1.人口发展规模 2002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805 万人,城镇住地总人口 523 万 人,城市化水平 65%。 2020 年——全市住地总人口 1000-1200 万人,城镇住地人口 800-1000 万人,城市化水平 80-85%。 2.城镇人口分布 中心城区:容纳 450-500 万人。 新区和组群(中心城区以外的都市发展区):容纳人口 300-350 万 人。 非都市发展区:容纳 60-80 万人。
附图 1:武汉市与周边地区交通时序关系图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7月1日电(记者俞俭)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战略机遇。
高级经济师、武汉市统计局局长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于上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创新相关体制和机制,破解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道路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一是改革的广度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主要是以经济体制变革为主导,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旧体制,进行有限度的革新。
而国家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是国家(或区域)现代化的缩影。
二是改革的深度不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在深层次展开,可能会是一些经济、政治、社会、法制等制度的再造过程。
三是改革的路径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的初级循环,过分依赖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
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强调“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探索新的改革动力、新的改革思路和新的改革示范,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建平认为,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以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试先行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五个一体化”为途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结构规划与分析1.实验目的:熟悉区域空间结构理论,掌握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要点,识别区域规划中的空间结构。
2.实验内容:以区域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为基础,学习区域规划中空间布局的结构、形态和类型,以“1+8”武汉城市圈数据为例。
3.实验要求:进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学习,选择“1+8”武汉城市圈区域,以实例进行分析。
4.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office软件、“1+8”武汉城市圈分析所需数据。
5.实验结果:一、区域名称和概况“1+8”武汉城市圈成立于2004年。
在地域上位于湖北省东部,行政区划包括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
土地面积5.78万平方公里,2005年底总人口3086.73万人,GDP总量3999.8亿元。
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8”武汉城市圈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和加速器,内陆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根据这种形象的阐释,武汉城市圈地处“中部之中”的经济腹地,同时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于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区域空间结构图“1+8”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可归结为:“一核、一脊、两轴、两环、两带、四组团”。
一核:武汉主城区一脊:由沪汉蓉高速公路和与汉丹铁路及汉十高速公路构成的“Y”字型东西复合发展脊梁。
两轴:京珠—京广复合主轴和京九—大广复合发展次轴。
两环: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和城市圈准高速外环构成。
两带:大别—桐柏山生态带和幕阜山生态带。
四组团:东翼黄鄂黄组团,西翼仙潜天组团,西北翼孝汉应组团和南翼咸赤嘉组团。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三、区域空间布局分析“1+8”武汉城市圈经济空间发展模式涉及到了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理论,其中圈层结构模式、增长极模式表现尤为显著。
(一)、圈层结构模式1.特点: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
2.武汉城市圈圈层结构:“圈”分三层,“卫星”拱“核心”根据首位中心城市武汉市对周边地区城镇和产业的辐射强度与吸引力大小,将武汉城市圈及周边腹地分为三个圈层:距武汉中心城区80公里以内的核心圈:包括武汉市主城区、武汉主城区周边四区政府驻地、鄂州市、黄冈的黄州区、团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区、孝感的孝南区以及汉州市。
80—150公里的紧密圈:包括核心圈以外的咸宁、孝感、黄冈所辖的大部分县(市),以及黄桃、潜江、天门三市。
150—300公里的辐射圈:以武汉为核心,西到宜昌、荆门,西北到随州、襄樊,北至信阳,南到岳阳、常德,东到安庆,东南到九江。
发展结论:武汉城市圈应该强化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提升核心圈层的综合实力。
不断增强武汉的城市聚散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极核”作用。
将武汉市建成城市圈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强化对周边城市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培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功能。
二、增长极模式特点: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效果。
武汉城市圈有一个超大城市、一个特大城市、六个大城市、十个中等城市、17个小城市和70个重点镇组成。
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增长极的的辐射范围其中,武汉市(武汉都市发展区)是城市圈核心城市,它将主要发挥核心增长极作用,成为城市圈的综合服务中心。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关键是发挥中心城市武汉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建立一个国际性的中心城市。
一是要整合武汉市以开发区为重点的各类资源,推进产业职能升级,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二是要加快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立足于提高综合实力,建设经济中心、知识创新中心和人居中心;三是要继续做大做强武汉市,优化城市布局,建设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武汉都市区。
黄石市(含大冶)是副中心城市,也是东部区域的核心增长极。
它将大力发展服务业,建成辐射鄂东、赣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地区性中心城市包括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麻城等,是沿江产业走廊和区域发展轴的主要经济增长。
此外,县(市、区)中心城市,将主要作为县(市、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重点镇作为农村地区信息、乡镇企业的重点集聚地;一般镇,则主要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发展结论:“1+8”武汉城市圈应重点培育联合增长极,调整城镇空间布局。
推动城镇向长江、汉江沿线等生态承载力大的地带,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聚集。
武汉城市圈还应突出小城镇的发展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优化其发展布局。
同时,解决好小城镇的发展用地问题,按有关政策,促进撤村并点,迁村腾地,促进村民建房逐渐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乡村工业向小城镇工业园区集中。
此外,还应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
为解决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断层的问题,应该将鄂州市、黄石市和潜江市为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
尤其是鄂州市和黄石市,经济集聚效应高,应该利用它们距离中心城市武汉较近的优势,推动武鄂黄核心圈的发展,使武汉城市圄的核心圈由武汉一市扩展到武鄂黄三市,能使武汉“单枪匹马”的情况改变为“三驾马车”齐使力的局面。
将黄冈市、成宁市、天门市、孝感市和仙桃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心城市进行发展。
但在这五个城市中,只有孝感市和仙桃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超过1,黄冈市、咸宁市和天门市均小1,几乎不具备经济集聚能力。
这对未来城市圈城市结构的发展很不利,很可能将来又会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因此,黄冈、咸宁和天门三市在未来要加大经济发展速度,提高自身经济集聚能力,与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相协调,避免将来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三、点-轴开发模式特点: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线路等。
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
武汉城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充分利用武汉铁路资源,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城市圈内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天门、仙桃、潜江、咸宁等8个城市为第一级辐射区域,以九江、合肥、襄樊、宜昌、长沙为第二级辐射区域的“圈层+轴向式”布局结构。
“1+8”武汉城市圈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城市圈核心城市为武汉市,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黄石(含大冶)市。
地区性中心城市为仙桃、孝感(含云梦)、黄冈、鄂州、咸宁、天门、潜江、麻城。
县(市、区)中心城市分别为安陆、应城、汉川、武穴、浠水、蕲春、黄梅、赤壁、阳新、孝昌、大悟、团风、红安、罗田、英山、嘉鱼、通城、崇阳、通山、黄陂、新洲、华容、粱子湖城关。
“1+8”武汉城市圈形成了“以交通为导向、以城镇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点”的4条区域发展轴,以此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成为区域发展的脊梁。
四轴均以武汉为起点,分别向鄂东、西部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发展延伸。
东部发展轴辐射九江等外围城市,对接昌九景城市群、皖江城市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西部发展轴辐射荆州等外围城市,对接宜昌都市区,联系成渝城市群;西北发展轴辐射随州等外围城市,对接襄樊都市区;西南发展轴依托京广大动脉,辐射岳阳等外围城市,对接长株潭城市群,联系珠三角城市群,将作为两湖地区两个城市群的联系纽带,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长廊和国家级区域发展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向发展轴:由武汉汉阳城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向西延伸,涵盖武汉远城区中的蔡甸南部地区(常福新城)以及汉南区,包括1个大城市仙桃、2个中等城市天门和潜江,以及多个小城镇。
该发展轴是湖北省武汉—宜昌经济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发展轴:由武汉汉口城区向西北延伸,涵盖武汉远城区中的东西湖区、蔡甸城关以及黄陂南部地区,包括1个大城市孝感、2个中等城市应城、汉川,以及安陆、云梦等多个县级市、镇。
武汉—襄樊—宜昌汽车走廊是该发展轴上的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东南发展轴:由武汉武昌城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向东延伸,涵盖武汉远城区中的江夏北部地区(纸坊城关)及北部地区,包括1个特大城市黄石,2个大城市鄂州、黄州,以及浠水、蕲春等多个小城市(镇)。
从发展基础来看,该发展轴未来将与九江等省外城市进行对接,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武汉城市圈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武汉城市圈点-轴开发模式空间结构分析图“1+8”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空间集聚带武汉城市圈未来的第二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武汉的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广经济带两条国家一级经济发展带,强化以武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东向、西向、北向、西南四条产业空间集聚带,集聚产业发展区和综合性的工业城镇。
东向产业空间集聚带:以青山冶金工业区、北湖新城、阳逻新城和武汉科技新城为主要辐射极,建设武汉—鄂州—黄石—大冶产业空间集聚带。
西向产业空间集聚带:以武汉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建设武汉—仙桃—潜江—天门产业空间集聚带。
西北向产业空间集聚带:以吴家山新城、临空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建设武汉—孝感—汉川—应城产业空间集聚带。
西南向产业空间集聚带:以武汉科技新城为主要辐射极,建设武汉—咸宁—赤壁—嘉鱼产业空间集聚带。
与此同时,着力完善和延伸六条重点产业链,壮大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对接、关联性强,产业集中、集群优势明显的区域一体化产业体系。
四、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