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
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研究——以武汉为例

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规划编制研究——以武汉为例The Urban Renewal Planning at Master-Plan Level:A Case of Wuhan彭阳I Peng Yang王贝I Wang Bei常黎丽I Chang Lili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0)07-0006-05收稿日期2019-02-21摘要存量更新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项目开发”式更新已无法满足城市全面发展的需求,但总体规划层面的前瞻性、综合性城市更新体系、战略与方法尚未建立。
该文结合武汉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专题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研究了总体规划层面城市更新的理念,提出总体层面的城市更新要基于城市发展阶段,明确城市中长期更新目标,针对目标提出重点改造区域与更新对象、更新策略与更新方法;并从实施性和落地性出发,通过政策分区对各类更新区提出实施政策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城市更新总规专题规划策略分区规划政策分区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stock-land renewal era,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project-oriented urban renewa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of comprehensive urban development,while the urban renewal system at the urban master—plan level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yet. Based on the special subject of urban renewal at the new round of urban master-plan in Wuhan,this research will focus on planning concepts, research methods,and guiding strategies of urban renewal at the master-plan level.We propose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 renewal should be based on city's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and we come up with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routes by defining policy areas in the city.Keywords Urban renewal,Master planning,Planning strategy zoning,Urban policy zoning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为共识,城市建设从注重“增量”转为注重“存量”,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已经成为全国各先进城市的核心工作。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指标体系设计作者:黄永明来源:《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09期湖北“十四五”发展战略与规划论坛专家建议集锦(第二期)五年规划指标体系是由反映国家或地区五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若干量化指标组成的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浓缩体现了下一个五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方向。
五年规划指标体系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将规划目标数量化,增强规划可操作性,而且为目标分解、相关政策制定和规划实施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一、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设置思路与依据1.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国内主要城市经济指标的横向对比分析。
通过将国内其他主要城市与武汉市在“十三五”时期设置的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理清分类方法和依据,对武汉市“十四五”主要经济指标设置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国内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进行对比发现,“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都在4~9项,使用最多的经济指标依次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 基于五年规划纲要的武汉市主要经济指标的纵向对比分析。
武汉市“十三五”时期规划经济指标相对“十二五”时期的变化情况:保留下来5个,分别为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化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增加了1个,全员劳动生产率。
3. 武汉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设置意义与原则(1)设置意义。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监测作用、示范作用。
从对政府管理工作的约束力上看,定量目标强于定性目标,其原因在于定量目标可测度、可检验。
过去的实践证明,如果只提出少数定量的发展目标而将其他发展目标定性化,很容易形成片面发展的格局。
(2)设置原则。
首先,应是综合性与系统性的;其次,应兼具易获得性和可操作性,并简明实用,具有可比性;最后,应体现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组建方案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组建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07.30•【字号】武政办〔2020〕73号•【施行日期】2020.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组建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组建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7月30日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组建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城市更新工作,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武汉市城市更新中心。
为做好该中心的组建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快补齐城市建设和民生保障短板,针对城市更新中的重难点区域精准施策、重点攻坚,着力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形象。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下,调动各区人民政府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推进城市更新的作用,坚持市区统筹、协同推进;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统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市更新重难点项目落地实施。
(二)创新机制,统筹兼顾。
坚持“当期平衡、动态平衡、综合平衡、长期平衡、政策平衡”理念,统筹实现项目平衡。
通过资本金支持、注入优质平衡资源等方式,做强城市更新专业平台。
(三)科学规划,提升品质。
按照系统谋划、分类施策要求,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公共服务、空间形态等因素,优化项目改造实施方案。
全面整合区域资源,协调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实现城市功能和空间品质整体提升。
三、组织架构(一)武汉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市人民政府成立市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直各相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任成员。
武汉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 专项 规划 》提 出建立 完 整 的地下 空 间防 空 工程 防 护体 系 以及 重 要 目标
《 武 汉 市主 城 区地 下空 间综 合利 用专 项 规划 》 ( 以 下简 称 《 专 项 规划 》 ) 通 过 现状 调 查 、 管线 普 查 、 地 质勘 察 等前期 研 究 , 摸 清全 市 地 下空 间 开发 建 设 和 利 用 的 现实 状况 , 分 析 当前 存 在 的 问题 ; 提 出全 市 地下 空 间开 发 的总 体 原 则 和思 路 ; 确 定 地下 空 间开 发 的 总体 布 局 , 提 出地 下公 共 服 务设 施 、 交 通 设施 、 市 政 设施 、 综 合 防灾 设施 等 专 项 系统 规划 布 局 ; 提 出重 点 建 设 地 区规 划 及 建
设指引, 继而编制地下空间规划导则 , 将地下空间的控制 内容纳入控规体系 ,
直接指 导 规划 管 理 。
2 1 地 下 空间现 状 基本 情 况
《 规划导则》 的成果由通则 、 图则 、 导则说明三 目前 , 武 汉 市主 城 区地 下空 间开 发仍 处 于初 级 阶段 。 从 空 间分 布来 看 , 地 的技术支撑 以及相应控制标准。 下 空 间主 要位 于 商业 和办 公用 地 下 , 现 有集 中 的地 下商 业 设施 主 要分 布 在 城 个 部分 组 成 。下面 具体 介 绍各 个部 分 的 内容 。
设区域 。同时 , 《 专项规划》 统筹布局各类管线 , 其中, 合流管和雨水管总长度 约4 2 0 ( V z  ̄ 里, 污水 管 总长 度约 9 0 0 / z  ̄ 里, 电 缆隧 道共 1 5 8 公里。
2 . 6地 下综合 防 灾 系统
2 、宏观 层面 项 规划 》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

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研究 ——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地区为例发布时间:2021-09-06T10:41:51.8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 4月 11期作者:陆雅君李鹏[导读]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陆雅君李鹏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城市发展因而进入内城挖潜与外城增量提质新阶段,对传统的大拆大建式城市旧城更新模式的革新成为规划师需要思考的重点命题。
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结合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实践。
关键词:渐进式更新;旧城更新;产业规划;城市设计;0引言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公共活动中心,是生产性服务功能最集中,人口最集聚,建筑最密集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决定了城市发展的路径和城市空间的拓展形式,必然在城市产业、空间结构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当前的城市中心区更新多以大拆大建为手段,存在高强度开发、过度商业化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造成了人性化空间的缺失和产业结构的雷同,对城市中心区更新模式的调整已刻不容缓[[[] 王骏, 陈卉, 徐杰. 老城中心区活力塑造策略——以嘉兴子城为例[J]. 规划师, 2017, v.33;No.264(12):70-74.]]。
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新华路规划实践为例,探索产业渐进式更新视角下的城市旧中心区再中心化的方式和方法。
1 城市中心区更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1 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驱动力的更新行为限制了产业发展城市中心区高投入低回报的土地开发效益使得政府在城市更新中往往妥协退让于开发商,通过房地产开发收益来平衡公共利益投入,从而使居住项目、商业项目开发占据更新的主导地位。
而开发商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区域未来发展的整体谋划,忽视产业结构的关联选择,使得商业开发项目定位雷同,造成城市中心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集聚,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0939.面向规划管理的城市设计要素库平台构建探索——《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解析

(5)本要素库的研究构建了城市设计要素的基本构成平台,具体控制内容应结合城市 建设需要在使用中不断的深化与完善。
带格式的: 两端对齐, 缩进: 首 行缩进: 2 字符
表 1-2 武汉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基本要素
7
5.3 要素库平台在规划管理体系中的有效介入
(1)要素库介入通则技术体系平台 城市设计涵盖宏观、中观、等不同层面,不同层面的重点控制要素不尽相同。但是在实 际控制中,宏观层面控制要素的落实必须以微观要素为载体来实现。因此,要素库以微观要 素为基本出发点,结合武汉市城市空间特色及其他城市的可取经验进行编制,作为后期各种 城市设计技术规定的前期专题研究,共同构建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通则体系。
通过对《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与管理技术要素库》(以下简称《要素库》)的解析,旨在 总结要素库提炼及要素库平台构建的方法和经验,也为其它城市进一步引导城市设计工作开 展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要素库平台构建的总体思路
一是借鉴深圳、北京、香港等城市设计技术通则在编制与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研究城市 设计理论控制要素及其他城市要素构成,梳理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明确《要
5.4 实施运用
(1)要素库与《武汉市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规程》、《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导则成果编制 规定》共同指导武汉市局部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在局部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中,要素库中提 出的各类型城市设计的重点控制要素为城市设计导则中必需明确提出的控制要素,其他要素 可由设计者根据具体的设计目标和项目特点提出或增加。设计要素应分出规定性与引导性要
武汉长江隧道逃生滑道结构形式的研究

Re e r h 蛐 t sa c he
Z HANG u u Y ha
( 姊 . 脚咖 ,
Ah  ̄d  ̄e I sp p r l
F t  ̄r h
Cop . ru ,
. 刚 _ 4o6 fuinad伽r h mstt n i o 域md∞ o teY 啦 i fl 锄 l
⑦车道板 下安全通道 内提供加 压送风 , 保证人员疏散 安全
消防及应急系统
①隧道内采 用 自 动水喷雾灭火 系统 。 设置消火栓、 水成膜 及灭火器 、 消防泵房等消防设施 ②采用感 温电缆 、 光敏火灾探测器及闭路电视的综合 火灾探测 系统 , 进行隧道 内的火灾、 交通 监 控、 隧道通风监控及 电线管路的早期探测工作 ③隧道设 置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 当隧道内发生火警时 , 联动有关设备进行 自动补救 , 同时组 织人员疏散 。 为隧道 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④隧道设 有监控 中心 , 在事故火灾等 紧急情况下负责救援 指挥 , 提供应急方案
2 1 年第 3 卷第 7 01 7 期
J l 01 uy2 1
Idsi a t adE v omet rt tn nuta Sfy n ni n n l oe i rl e r a P co
工业安全与环保
・5 ・ 5
武 汉 长 江 隧 道 逃 生 滑 道 结 构 形 式 的研 究
形结构 , 以避免人体在 快速弯 曲下滑时偏 离滑道 , 同时 滑道
・
5 ・ 6
的下滑坡度必须保证人员 下滑时不与 其交汇处 的隧道顶部 土建结构相碰 , 设计时宜要求与滑道交汇处 的隧道顶部土建
铸件 , 必须作 防锈处理 ; 盖板强度 应能承受汽车最 大轮压荷 载; 盖板在隧道 中的设置位置 , 必须满足行车限界的要求 ; 盖 板应 能满足电动和手 动开启及闭合的双重功能要求 , 且盖板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体系结构发布时间:2021-12-14T06:43:41.056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2期作者:裴斯怡[导读] 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裴斯怡宁波市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宁波 315100摘要:1867年9月 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从《资本论》的贡献影响和当代价值出发,同时探讨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现实意义,最后深入研究《资本论》的体系结构来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资本论》。
关键词:《资本论》贡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现实意义;体系结构一、《资本论》的贡献及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经历的几百年中,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马克思对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
自《资本论》的诞生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学原理和哲学价值仍然有着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一)《资本论》的贡献《资本论》从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科学复杂的经济体系范本,《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专题研究(核心摘要)城市中心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要素之一。
城市中心体系的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使用效率、空间形象等特性是城市影响力、实力、活力及魅力的直接体现。
中心体系的发育状况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城市的运行发展。
因此,研究中心体系的特征及发展规律,对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制定未来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确定近期建设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相比巴黎香榭丽舍、东京银座、纽约曼哈顿、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等鲜明的城市中心形象,武汉的中心在哪里?这是作为中部地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未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武汉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武汉城市中心结构体系不清晰、中心形象不突出等特征的基本认识,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中心结构体系,支撑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框架,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特开展《武汉市中心体系结构研究》工作。
研究涉及范围涵盖武汉城市圈、武汉市域、武汉都市发展区以及武汉市主城区。
其中,主要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全域8569平方公里;重点研究范围为现行都市发展区3261平方公里和中心城区678平方公里。
研究采取“问题与目标”双导向结合的工作思路,聚焦武汉现状城市中心体系结构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重点关注武汉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
两个核心问题包括中心体系结构不够突出与中心发展路径不够明确。
三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心在哪里、中心缺什么、中心怎么建。
二、城市中心体系的案例借鉴及发展规律(一)案例借鉴1、中心体系的维度及层次性中心体系发展具有两个维度:城市维度和组团维度。
城市维度的中心体系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国内外城市如巴黎、东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中心体系,基本上都由“主中心+副中心+新城中心”三类构成。
组团维度的中心体系中包涵了国内多数城市提出的组团中心,即服务于社区组团、提供城市最基本公共服务的生活圈中心,是构成城市中心体系扁平化结构的基本单元。
2、中心体系的功能分布特征从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研究来看,具有如下特性:0-5公里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区(中央活动区);5-10公里为城市专业功能分布区域;10-30公里是边缘城市或副城的重要功能节点地区;30-60公里是新兴功能培育区域地区;60-120公里是综合性城市培育区域。
此外,港口(空港、河港)等特殊地区承载了临空经济区、分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重工制造业、化工等特殊功能。
城市中心体系布局是与城市功能的圈层布局相对应的。
通常,主中心位于城市0-5公里范围内,集聚了金融、商务、办公等现代高端服务职能;城市副中心布局在5-10公里范围,依托某项市级功能发展专业化中心,如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博览中心、体育中心等,副中心同时兼顾有服务区片基本生活功能;新城中心则布局在10公里以外,依托产业发展成为辐射区域或片区的新城。
城市多中心体系空间布局模式图(二)发展规律从国内外特大城市演变规律来看,城市中心体系具有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的普遍特征。
如巴黎城市的中心体系结构,是由最开始的单中心体系逐步演变为“一主多副”(即“1个市中心+6个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的多中心体系,巴黎2030仍坚持多中心发展理念,体现“多层级、网络化、扁平化、差异化”的发展特征。
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演化,经历了城市规模由小到大,城市空间集聚-扩散-再集聚的过程,以中心区功能外溢及新功能注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不断丰富着城市中心体系的层次与类型,深刻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城市中心体系演变的动力包括产业转型发展、规划的引导、土地供给、交通及环境等城市病的反推力、市场的自发选择等。
伴随着向多中心体系的演变,城市中心的核心功能由以基本生活服务为主,逐步发展到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
城市中心的特色不断显现,专业性中心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发挥了反磁作用力,对解决城市主中心区的城市病有着积极作用。
三、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评价(一)武汉中心体系的历史演变1、由双中心到多中心建国以来,武汉城市中心体系结构由汉口与武昌“双中心”逐步演变为目前三城“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汉口长期以商业为主导,逐渐形成了武广、江汉路、建设大道、汉正街等多个中心共同构成的密集中心片区。
武昌逐渐形成了环黄鹤楼的司门口、螃蟹岬、洪山广场-中南路为主的中心片区。
另外,在汉口的王家墩、汉口火车站、竹叶山等地区,在武昌的光谷广场、街道口等地区形成了次级中心。
2、由单一功能到综合功能中心功能由最初单一的商贸、行政等生活性服务功能逐步发展为生产与生活服务业相融合的综合性功能。
目前现代商务与高端商业正成为中心区的核心主导功能,建设大道金十字街已成为汉口地区金融中心。
另外,文化娱乐、体育会展等功能不断充实,并逐步由中心区向外围扩散,形成城市外扩的新动力。
在月湖、四新、光谷新城等地区逐步兴起了文化、会展、体育等主导功能的专业中心。
3、由沿江到垂江发展大江大湖构成了武汉多中心布局的基底框架。
城市中心最初位于汉正街、司门口等地区,但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主要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三城中心发展呈现不同特征。
汉口地区逐步向垂江方向拓展,沿新华路、青年路先后布局形成了江汉路、武广、建设大道、汉口火车站等中心。
武昌地区则呈沿江与垂江两条轴向发展。
沿江方向,沿和平大道、友谊大道、中南中北路、中山路、解放路、白沙洲大道等形成洪山广场、汉街、徐东商业中心、余家头专业中心以及白沙洲专业中心等;垂江方向,主要是沿武珞路形成了街道口、光谷广场等中心。
汉阳地区发展较晚,沿汉江方向的琴台大道逐渐形成钟家村、王家湾组团商业中心及月湖文化中心。
沿长江方向的龙阳大道、国博大道形成了沌口、国博等中心。
当前,武汉市已进入地铁轨道时代,可以预见沿轨道站点将形成更多的中心。
4、由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历版总体规划,政府均坚持了多中心体系发展战略。
上版三个副中心的提出,引导着武汉城市空间发展的大规模扩张。
鲁巷中心的基本形成拉开了武昌空间东拓的框架。
四新副中心是典型的SOD模式,以会展博览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城市新空间的形成。
杨春湖依托高铁站点打造商务休闲中心。
此外,汉正街外迁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对中心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
与此同时,市场参与的动力使得不断诞生一些城市新功能中心。
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大型商场及商业综合体,近年来出现的mall、休闲公园、创新基地等新兴业态,极大程度影响了城市中心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现状武汉中心体系的基本特征及问题1、基本形成了多中心、层级化的中心体系研究调研了18个典型的中心区,对现状中心核心功能用地规模、建筑规模与建设强度等进行分析。
借助网络大数据方法,来识别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最终判断武汉市目前形成了“1-3-25-8-N”的中心体系结构,即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25个三级中心、8个专业中心区及若干个组团中心。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一览表2、中心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汉口武昌多、汉阳少,其中汉口占49%,汉阳仅占15%;内圈多外圈少,其中三环以内占57%;垂江多沿江少,一二级中心分布已形成明显的垂江发展轴。
与其它城市相比,一二级中心体系展开覆盖服务面积不足,斜东西向较强,其它范围较弱。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布局图3、中心体系规模级差不合理总体规模偏高,但高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小,低层级中心区规模偏大。
一级中心区核心区平均用地为2.06平方公里,平均建筑面积474.5万平方米,远低于北京(17.75、2983)、上海(12.88、2179.3)的规模水平。
而三级中心与专业性中心的用地规模、建筑规模分别占63%、43%。
此外,中心体系规模级差偏小。
现状一二级中心用地级差仅2.36,建筑规模级差仅2.07,远低于北京(9.8,10.4)、上海(8.5,8.7)的水平。
4、中心体系功能性不足总体形成了以商业为主导的功能特征,商业服务业用地占比近37%。
但一级中心高端职能集聚不足,商务文化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商务用地只占总用地6.3%,文化设施用地仅占0.7%。
另外二级、三级中心同质化,商业居住职能偏重,且专业中心职能仅限于主导功能,其它配套如交通、公共服务等明显发展不足。
武汉市现状中心体系用地图5、中心区形象特征不突出武汉城市中心区整体特色为“两江三城、多湖多山”,但整体城市空间不成秩序。
主要表现为城市地标分散,传统中心同质化,缺乏体现现代化都市特征的中心区。
中心区建筑参差不齐,新老交织,冲突建筑较多,房地产包围等均严重影响了中心区形象的打造。
(三)中心体系规划实施评估2010版总规确定了都市发展区“以主城为核,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重点构建了主城区范围内“1个中央活动区-3个市级副中心-15个综合组团中心”的三级中心体系。
武汉2049主要构建了主城区“两主四副”与地区服务业中心的三级中心结构体系,包括江北江南主中心、四大副中心及十五个地区服务业中心。
各专项规划包括商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以及物流等五个专项设施规划的中心体系。
从规划与现状的对比来看,基本形成了规划的“主中心—副中心—新城/区片中心—组团中心”较为清晰的体系结构。
但总体来看,各中心区的职能发展不足,多数偏重生活性服务职能,缺乏生产性服务职能。
一是城市主中心能级仍显不足。
主中心区人口继续不断集聚,以王家墩、青山滨江、武昌滨江、汉正街等重要功能区建设为核心,中心职能不断加强,但商务、文化等功能提升相对滞后,尚未形成集中的中心区,主中心区的能级与武汉当前特大城市地位不匹配。
二是城市副中心发展均与规划预期存在差距。
鲁巷副中心基本形成,发挥了对主中心人口疏解的作用,但仍以商业为主,与规划确定的高新技术服务等职能存在偏差,且配套不足,与主中心区有连绵发展之势;杨春湖和四新副中心仍然处于培育和起步建设阶段,动力明显不足,开发模式存在问题。
三是新城中心发展均较为滞后。
规划的7个新城中心中,仅吴家山、纸坊新城中心初具规模,其余新城中心仍处于起步建设阶段。
此外,规划的主城内15个组团中心已形成,同时在菱角湖万达、金银潭永旺、黄陂奥特莱斯等形成规划之外的组团商业中心。
(四)武汉中心体系发展判断一是固有影响形成的多中心体系。
受自然的江河、湖泊以及历轮城市规划的影响,历史上武汉市中心体系演变长期表现为汉口、汉阳、武昌多中心独立发展的特征。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武汉仍会延续特大城市多中心发展的规律。
而且这种独特的组团化的地理特征看,也十分有利于形成多中心的中心体系结构。
二是武汉发展的阶段特性。
目前武汉城市发展仍处于内聚大于外张的阶段。
城市核心功能分散是目前中心体系结构的最大问题。
也是造成目前中心区形象不突出的根本原因。
未来为提高城市竞争力,需进一步加强核心功能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