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
武汉印象

武汉市,简称汉,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 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 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是中部六省中唯一 的副省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 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 陆空交通枢纽,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 方的区位优势。
黄鹤楼的传说
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 ,
崔 颢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
昔 古时一位辛姓老板,在山里开了家小 人 已 酒馆。一天,一个道士前来喝酒,临去要 乘 结帐时,辛老板执意不收钱。道士过意不去, 黄 便用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鹤,然后告诉他: 鹤 “如有客人来,只要朝鹤拍几下手,鹤就会 去 , 从墙上下来舞蹈,”辛老板依言,果然吸 引大批酒客,每天都生意兴隆。 十年后,那道士又来到小酒馆,朝鹤 吹奏铁笛。鹤闻乐声,从墙上跃下,伴随 节拍舞蹈,道士即跨上鹤背,乘鹤离去。 辛老板为了纪念这段奇遇,便在江畔建楼, 并取名"黄鹤楼uan Buddhist Temple)
归元寺(Guiyuan Buddhist Temple)属曹洞宗,又称归
元禅寺,居武汉四大佛教丛林之首,位于中国内陆最大城市武汉 市汉阳区翠微路上,国家AAAA级景点,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是 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及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归元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与宝通禅寺、 古德寺、正觉寺今称为武汉佛教的四大丛林。归元寺之名取佛经 “归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门”之语意。 • 归元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以建筑完美、雕塑 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许多外国 游客包括各国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后来此观赏 。 • 归元寺藏有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像、法物、石 雕、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国内收藏佛像最多的佛寺之一。
武汉城市发展简史

青 衣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江密切相关, 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 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 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 管理武昌。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 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 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唐至明各代,在汉阳特别是鹦鹉洲 一带长期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 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 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代诗人 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 显示了武昌和汉阳正融为一体。
青 衣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 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 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 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 以与上海并驾齐驱。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 1864年,汉口自西向东修建了一条城墙,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称作后城。 1889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张之洞执政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特别是 兴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刺激了武汉近代工业兴起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张之 洞在鄂期间,主持修建了芦汉铁路,兴办教育,创建了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武汉以 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内地的首要经济中心而名闻中外。 1899年,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汉水以北的汉口地区(北至摄口,西至硚口) 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 1907年,张之洞将后城城墙拆除,修建了上起硚口、下至江汉路的后城马路,成 为汉口第一条近代马路,是中山大道的前身。
青 衣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展实业救国运动。1906年,宋炜臣等人在汉口创立了‚暨济 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民营公用水电企业。1909年,该公司为调节 供水修建了汉口水塔,成为当时武汉最高的建筑。 在清末日本驻汉总领事水野幸吉所著的《汉口—中央支那事情(1908年)》中,对汉 口的崛起倍加赞誉:‚与武昌、汉阳鼎立之汉口者,贸易年额一亿三千万两,夙超天 津,近凌广东,今也位于清国要港之二,将近而摩上海之垒,使观察者艳称为东方之 芝加哥‛。从此,‚东方芝加哥‛成为人们对武汉的流行印象。 20世纪初叶的10年间,汉口的对外贸易总额始终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0%左右,常 居全国第二位,是当时唯一可与沿海口岸匹敌的内地口岸。
武汉介绍PPT(武汉简介经典版)

3、旅游景点
意大利风情街
武汉将西方的建筑风格融入到了步行街中,让 人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有美好的视觉体验,步行 街主要以意大利的建筑风格为主,尽头还有一 座教堂,有不少人会在这里拍婚纱照。
3、旅游景点
江汉路步行街
一条百年老街,这里曾是汉口的英租地,因此 直至今日街上还伫立着十几幢近代典型建筑。
4
美食文化
积:8569.15平
2、城市概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武汉
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 新改革试验区,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 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3
旅游景点
3、旅游景点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 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 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武汉城市介绍
重要工业基地,科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
姓名:
日期:
目录/contents
1 历史渊源 2 城市概况 3 旅游景点 4 美食文化
1
历史渊源
1、历史渊源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 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 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 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 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 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 鱼叉。市郊黄陂境内的张 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 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
热干面
到武汉吃过之后,你会发现,特别好吃!里面 的酱有一种花生的味道,很香,老板只会给你 煮好面,放好酱,剩下的葱花,香菜,还有一 些榨咸菜,根据自己的口味搭配,简直完美!
豆皮
很多人都只知道豆皮,武汉却加入了糯米的筋 道,配合着鲜虾鲜肉的美味煎制而成,而且属 于平价美食,赞一个!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汉是中国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文化遗产是武汉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本文旨在探讨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希望通过了解武汉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座美丽的城市。
一、武汉历史文化的传承武汉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是6000多年文明史的化身。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武汉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汉朝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了著名的商贸城市,这里的商人走向世界,将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带到了世界各地。
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个军事重镇,作为“江陵戍卫州”,守卫长江,成为唐军南下的起点。
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武汉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商业和重要的文化中心。
在这段时间里,武汉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都出现了重要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武汉文化。
例如,武汉名楼古刹云峰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代表之一,至今依旧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成为了武汉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近代以来,武汉的历史一直承受着大环境中的变化和动荡,尤其是1980年代末以来,武汉经历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到了21世纪,人们重视起了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
目前,武汉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于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状况比较良好,在出发点上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如今,武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向全球范围内散发着它的光辉。
二、武汉历史文化的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武汉历史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武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和城市建设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汉阳造”工艺文化。
武汉市中区汉口常青花园就是汉阳造客家风情园,采用传统的工艺,呈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人民智慧的精髓,令人为之叹服。
此外,武汉在文化艺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短短几年,武汉就承办了多个国家级文化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文化、艺术、历史等多领域的国际交流。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的历史故事
武汉,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从古至今,武汉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中心,承载着
无数令人感慨的历史记忆。
武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的武昌、汉阳、汉口三
镇就已经形成。
在这个时期,武汉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
商业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逐渐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吸
引了大量商人、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定居。
清朝时期,武汉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军事据点。
在太平天国运动
和辛亥革命中,武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辛亥革命后,武汉成为了
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了中国工业的中心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武汉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然而,这
一时期也是武汉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先后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
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
作为
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武汉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同时,武汉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这里生活、工作和创业。
武汉的历史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衰沉浮。
从古至今,武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更是一座拥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城市,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
了解武汉城市PPT课件

☺ 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汉口一度成为中国内陆 最大的通商口岸,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 辛亥革命便首义于此(武昌起义)。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近代 规模最大的城市。
☺ 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 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而武汉可以看作两市(汉口、武昌)一 县(汉阳)的融合。在1926年到1949年间,三镇分别对应着汉口特别市(即直 辖市)、武昌市(湖北省省会)和汉阳县。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至武汉,首次 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之先河。1949年 5月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暂由中央直辖,成为新中国设立的首个直辖市。 1954年6月19日,中央会议决定将武汉由中央直辖改为湖北省省会。
的博物馆。相信这天晚上 的自由活动将为游客带来
最独特的风情和感受。
魅力武汉
16
外商投资
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 资中部的首选城市,在武汉所有外商投资中,港资 比重最大。目前,武汉是法国在华投资额最高的城 市,法国在武汉的最大单个投资项目是法国PSA标 致雪铁龙集团与中国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的汽车项目, 经过追加投资,法国在该项的总投资额已超出在华 其他城市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截至2006年底,法国 在武汉的各类投资总额已近22亿美元,占法国在中 国全部投资的三分之一。
高的桥台耸立在两岸,给大桥增添了
雄伟气势。
从晴川阁、龟山、大桥到莲花湖、
蛇山、黄鹤楼,绵亘连接,相得益彰,
组成一片宏大连绵、美丽动人的景 点群。
它不仅是长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且也是一座历史丰碑,在江城 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
武汉老品牌印象

湖 : l 匕广 J W -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3 3 , No . 4
Apr i l . 201 3 ,0 78  ̄ 07 9
[ 收稿 1 3 期1 2 0 1 3 . 0 1 . 2 6
少 了一些活力 ,思想迟钝,跟 不上 时代 的步伐 ,存在很大 问 题, 现今 的老 品牌如何在激烈 的竞争 中立于不败 ?如何在新
形势下求得发展 ? 二 、老 品 牌 的 重 生
曾经风靡 一时 的百年老 品牌如今举步维艰 ,1 0 8 家老字 号2 6年后仅剩 4 l 家 ,而其 中只有 2 0家正常营业,其他 2 1 家亏本 的亏本 、 歇业 的歇业 , 这就是 目前武汉市老字号面 临
已有 1 4 3年历史;武汉卷烟厂 ,其前身创建于 1 9 1 6年,至
今已9 O年历史 ;五芳斋酒楼,创设于 1 9 4 6年 ,当时营业面 积仅几十平方 米,目前 已发展成 为集餐饮 、食品加工、商业 贸易、汽车运 输等为一 体的具有现 代化管 理规 模 的新 型企 业 ;毛 主 席 曾 于 1 9 5 8年 两 次 光 顾 的 “ 豆 皮 大 王 ”老 通 城 ; 中国最 古老的四大中药名店 之一的叶开泰 药店 , 即如今的武 汉健 民等 企业 都是这些老品牌的代表。 在这些 具有悠 久历史的老品牌中, 历史最长的应该是武 汉 马应龙药 业集 团股 份有 限公司 。马应龙 药业创始 于公元 1 5 8 2年 ( 明朝万历十年 ) , 如今 已经拥有 了 4 0 0多年 的历史 。 1 5 8 2年 ,马应龙 的创始人 马金堂开办 了一家小型眼药铺 , 创制 “ 八宝 ”眼药 。至清乾隆年 问,马金堂 的后人马应龙将 “ 八宝眼药 ”定名为 “ 马应龙 定, ) 4 4 M 1  ̄ 药” 。4 0 0多年来 ,马应 龙品牌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谱写 了一段 “ 悬壶济世 ,妙手 仁心”的传奇故事。 曹祥泰杂货店从创始人曹南 山在 1 8 6 3年 ( 清 同治二年 ) 提篮叫卖开始也有 了 1 4 3年的历史 , 一个多世纪 以来 , 先是 曹家三代人走过 了提篮子 、挑担子 、摆摊子 、开店子 、办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武汉从古至今的城市格局摘要:武汉汉口一带古有夏汭、鄂渚之名。
武汉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上溯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迄今中国发现及保存最完整的商氏古城。
通过对若干珍贵的城市历史图片的整理,概述了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及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形态历史演变规划发展一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 500多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
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
在武汉城市发展中筑城最早的,一是东汉末年“戴监军筑,黄祖所守”的却月城(今汉阳龟山以北);二是孙权于公元223年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的夏口城。
却月城周围一里八十步;夏口城周围二三里,两城隔江相峙。
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
后武昌城于唐敬宗宝历初年改筑砖城,明洪武四年再次扩建,城区基本定型。
汉阳城则几度兴废,至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始新筑汉阳城,城区自此定型。
元、明、清时期,武昌为湖广行中书省、湖广布政使司、湖广总督署所在地,历来为政治、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汉阳为汉阳府治和县治古汉阳城墙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
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
“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
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
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瞭望塔——黄鹤楼。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
当时的武昌是今天的鄂州。
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另设江夏县管理武昌。
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
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
经过发掘,武汉出土了大量唐朝墓葬,在武昌马房山和岳家咀出土了灰陶四神砖以及灰陶十二生肖俑等。
宋代武汉的制瓷业发达。
在市郊江夏区梁子湖旁发现了宋代瓷窑群100多座,烧制的瓷器品种很多,釉色以青白瓷为主。
南宋诗人陆游在经过武昌时,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8年,在此兴师北伐。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
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
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
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
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来自徽州、山西、陕西、江西等各帮商人纷纷前来经营,以盐、典当、米、木材、棉布、药材为六大行业,发展到上下二十里的规模,主要街道汉正街上起硚口,下到堤口(四官殿)。
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中国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美誉。
货物山积,居民填溢,商贾辐辏。
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中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颇能反映其盛况。
1850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英国商船开进汉口港,武汉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武汉开埠后,英、俄、法、德、日等国相继在汉口开辟租界,进一步带动了汉口城区的扩大及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1858年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
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
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
以英国为首的各国外商经营长江航运和茶叶等农产品出口业务。
汉口的对外贸易很快远远超过广州,几乎可以与上海并驾齐驱。
一时间,汉口经济高度繁荣,日本驻汉领事水野幸吉在《汉口》一书中称之为“东方芝加哥”。
英租界历史上,武汉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联结而成,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其中武昌、汉阳两城主要依据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采用“方城直街、城外延厢,以形寓意、礼乐和谐”的布局方式。
城址选择重视对城区周围自然环境的探察,追求山环水绕的形胜境界,其城垣发育较好,且依据地形呈不规则方形或长方形。
城内道路多呈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并有南北和东西通向城门的主街。
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整体感较强,主要政治、文化类建筑具有明显的轴线配置关系。
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其他地方,沿街主要布置牌楼亭阁、寺观庙宇、商肆店铺、大族府第等,平民住宅多位于街道背面的闾巷之中,城隅僻地还有农地、园圃、山林、川泉及教场等。
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武昌、汉阳城垣以外,在主要城门和临江的水运码头地段,还形成以商肆、码头、手工作坊和民宅为主体的水旱关厢地区,其空间结构较为散乱。
与武昌、汉阳中国封建城市典型的空间布局形态相比较,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具有独特性。
如前所述,汉口的发展主要是作为水运码头和商业市肆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的,其空间结构形态有如下特性:(1)突破了一般中国封建社会城市“方正居中”的空间布局模式,沿汉水、长江岸线向外呈自由的扇状发展。
(2)城市扩展主要沿通往水运码头的道路逐层向外扩展,并随着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与“路”相垂直,与江河走势相呼应(平行)的商业街道。
通往码头的多为“路”(交通运输功能),平行河岸的则为“街”(商业生活功能)。
(3)与武昌、汉阳“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方式相比较,汉口“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城市空间特征更为明显。
并且,由于城市的扩张比较迅速,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育极不完善,如缺乏有规划的绿化开敞空间和作为城市中心的政治文化空间,没有形成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4)1858年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城市向半殖民化方向发展。
沿江一带,特别是租界区形成了联排式住宅与街道相结合的居住区组织方式。
如洞庭街和青岛路一带的“里分”,就突出反映了此种特征。
二近现代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从今天来看,武汉市保持“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发展更为有利。
但城市的自身发展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武汉市由解放初期约30万人口、“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至现在将近400万人口的集中型特大城市,其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49 ~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构想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
解放初期,武汉市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直辖市。
武汉三镇在行政上隶属为一个整体,但城市发展仍是三镇独立。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武汉城市用地扩展很快。
其中工业用地是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
“一五”时期,武汉被列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城市布局主要考虑工业用地的发展和自然条件,先后在武昌开辟了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主的青山工业区,以武汉重型机床厂为主的中北路工业区,以武汉锅炉厂为主的石牌岭工业区以及以建材工业为主的白沙洲工业区;在汉口开辟了以轻、化工为主的唐家墩工业区,以肉类联合加工为主的堤角工业区;在汉阳开辟了以地方机械为主的庙山工业区,由此搭建了武汉大工业城市的基本构架。
正对武汉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是1957年建成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它们在交通和城市用地上进一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
此期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武汉城市空间布局及发展的主要构想是:试图用欧洲式的城市轴线和广场系统来统一武汉三镇,形成一体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系统。
如1954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就集中反映了此种构想。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现在的洪山广场经汉阳门过长江穿汉阳南岸嘴直至汉口中山公园和武汉展览馆,开辟一条贯穿武汉三镇的城市主轴线,将武汉三镇空间连为一体。
除此之外,在武昌徐东路和杨园一带另辟有通向江边的城市次轴线,整个武汉城区共规划有大小城市广场近20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广场群和城市轴线体系。
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汉展览馆广场。
2 ,1959 ~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1958年后,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内地八省一市的“大三线”地区,武汉市的发展与全国其他同类城市一样,因没有得到国家重点项目的投资,城市发展相当缓慢,城市功能单一,结构失调,基础设施虽经多年建设仍很落后。
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依托地方工业,陆续兴建了以机电为主的关山工业区;以纺织、机械为主的七里庙、唐家墩工业区;以机械为主的鹦鹉洲工业区。
同时青山工业区向武东地区发展,并且在远离市区约30 km 的葛店,开辟了以化工为主的葛店工业区。
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
其用地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
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
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此期城市用地扩展没有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依托,也没有明确的城市空间规划作指导,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不明确。
由1959年和1978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可以看出: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