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工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

武汉市产业布局一、武汉市产业布局进展历程改革开放的初期,产业结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专门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计划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计划配置紧密相关。
因此武汉市作为全国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一直是全市主导产业。
197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7:63.3:25,第二产业比重高出第三产业38.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武汉市产业布局从小到大进展,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发生了重大转变。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产品生产、互换、流通等环节逐渐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背景发生了庞大的转变。
武汉市按照经济进展客观要求,实施“两通起飞”(交通、流通)战略,服务业迅速进展。
1992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1.9:48:40.1,第三产业比重冲破4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42.3%。
与1978年相较,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5.1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供需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变,由“供不该求”转向“供过于求”,买方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供需格局的转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武汉市把服务业作为经济进展的“冲破口”、“新增加点”和“长期战略”,增进服务业快速增加。
1998年,武汉市三次产业比重为7.6:44.9:47.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格局。
进入21世纪,一个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迅猛进展,武汉市新兴服务业迅速进展,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
随着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汽车产业群和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崛起,武汉工业延续连年的以钢铁、机械、纺织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柱的格局开始转型为以“钢、车、机、新”为支柱,纺织、电子、食物、化工亦具相当规模的产业格局。
200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冲破50%,对经济的奉献率达到59%,超过第二产业奉献率20多个百分点。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源整合 , 展潜力 巨大。 发 此外 , 中部崛起 的战略背景和 展轻纺 、 化工等方面 的后发 优势 , 重点建成为优质粮 、 武汉城 市圈独特 的 比较优 势 , 为武汉城市圈 的产业融 棉 、 、 油 畜牧 、 水产 品生产及加 工 , 纺织服装 工业 、 以盐 合和一体化 布局提供 了千载难逢 的机 遇和坚 实 的基 化工 和石油化 工为主 的化 学工业 , 汽车零 部件 、 品 食 医药 、 金属制 品及专用机械生产基地 。 统 筹 规 划 , 错 位 发展 之 路 走 以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 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 , 国内外先进城市群 的发展 经验表 明 , 城市群的实 建设包括 葛店 、 州 、 冈 、 鄂 黄 黄石 的高新 技术 产业带 , 质应该 是经济一体 化 , 害是产业 分工 , 成 区域 分 壮大光 电子信息产业链 、 要 形 生物 医药产业 链 、 先进 环保 工 明确 、 配套 紧密的产业链 架构 , 生产要 素按最 优 与新 能源产业 链 ;以武钢为龙头 ,建设包括鄂州 、 使 黄 配置 的方 向流动 。 根据武汉城市 圈 9 市在 区位 、 交通 、 石 、 大冶 、 阳新在 内的冶金 一建材产业带 , 壮大钢铁产
业链 、 有色冶金产业链 、 材产业链 ; 建 以武汉经济技术 开发 区为龙 头和辐射 极 , 设环城市圈汽车及汽车零 建 部件 产业带 , 壮大汽车 产业链 ; 以武汉经 济技术 开发 区和武汉吴家 山海峡 两岸科技 园为龙 头 , 建设环城市
圈 I 备及 电器 、 T设 电子元器件产 业带 , 大电子信息 壮 产业链 、 电产业链 、 家 光机 电一体 化产业链 ; 汉为 以武 龙头 , 建设 环城 市圈纺织服装 产业带 , 壮大纺 织服装 产业 链 ; 以武汉为龙头 , 在城市 圈西侧建设包括 云梦、 造业 、 石油化工产业 、 电子信息产业 、 光 先进 装备制造 应 城 、 仙桃 、 潜江 、 门在 内的化工产 业带 , 大石油 天 壮 业、 能源环保产业 、 创意产业 和现代 物流业 等 8 个规 化工产业链 、 盐化 工产业 链 、 精细化工产业链 ; 建设环 模过千亿的产业 。 城市 圈农 副产 品加 工产业 带 , 壮大农副产 品加工产业 其次, 黄石 、 鄂州依 托两市水 陆交通 便捷优 势 与 链 。武汉城市 圈要 以现有 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 , 就近铁矿 、 色金属 、 有 石灰石 等矿 产资源 产地 和原有 加速特定产业蛙跳组 团向特定 园区集中的进程 , 建设 的产业基础 , 成以钢铁 、 建 有色金属 、 建材为 主的原材 批 以 区域优 势产业 为支撑 、 具有 一定规模 、 配套 协 料生产基地 , 积极发展 生物医药、 金属深加工 、 汽车零 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 部件 、 专用机械及港 口物流业。 二 、 入“ 地经济” 式 。 引 飞 模 实现 互 利 共 赢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6.24•【字号】武政〔2014〕42号•【施行日期】2014.06.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4年6月24日武汉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13—2027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步伐,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逐步改善,限期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制发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发〔2012〕130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14〕6号)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2010—2013年,我市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持续稳定下降,煤烟型污染有所缓解。
然而,以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O3)等二次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凸显。
大气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冬春季超标严重,空气质量在同类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水平,空气污染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竞争力,大气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二)影响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2005—2012年,我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呈下降态势;随着工业企业脱硝力度的不断加大,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由上升趋势在2013年转为下降,但排放强度依然偏高。
《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新分类规定

《武汉市规划用地兼容性规定(试行)》全文表1 武汉市规划居住用地兼容性规定表注:1、居住用地(R)兼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2、居住用地兼容零售商业用地(B11)的,应结合方案严格控制沿街底层商业建筑,原则上临主、次干道一侧不得布局底层商业建筑。
表2 武汉市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兼容性规定表仓储用地(W)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20%。
表3 武汉市规划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兼容性规定表园区的工业用地,兼容科研用地(A35)和文化设施用地(A2)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2、物流仓储用地(W)兼容绿地与广场用地(G)不得超过总用地规模的20%;属于物流园区的仓储用地,兼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的各项用地总和不得超过地块总用地规模的30%。
表4 武汉市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兼容性规定表注:1、绿地与广场用地(G)兼容其他性质用地只可安排于绿地与广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面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规模不得减少。
2、社会停车场用地(S42)可参照绿地与广场用地兼容性规定执行。
补充规定:一、关于适用范围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在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下开展的规划论证和规划管理。
二、关于适用规模的规定兼容后各类用地规模均不得小于最小开发单元,否则不允许兼容。
三、不可兼容其他类别的用地1、非建设用地(E);2、区域交通设施用地(H2)、区域公用设施用地(H3)、特殊用地(H4)、采矿用地(H5);3、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H1)中的以下用地:(1)政府控制以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服务设施用地:文化设施用地(A2)、中小学用地(A33)和幼托用地、体育用地(A4)、医疗卫生用地(A5)、社会福利用地(A6);(2)红线、黄线、紫线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文物古迹用地(A7);(3)外事用地(A8)、宗教用地(A9)、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本规划是武汉市第7轮总体规划,上一轮是1996-2020。
由市规划院完成,2004年就开始编制了,这个版本也不算是最终版本,毕竟发展形势太快,比如轨道交通又重新修编了。
最终版本应由市人大通过,再报国务院通过。
文中的黑体字是强制性规划。
总则一、编制背景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第二章 总图运输

第二章总图运输4.72.1 设计依据《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石油化工企业厂区总平面布置设计规范》SH/T3053-200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87《压缩机厂房建筑设计规定》HG/T20673-2005《化工管道设计规范》HG/T20695-87《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定》HG/T20679-90《化工工厂总图运输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HG/T20561-94《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1993]784号4.82.2 设计范围本章主要介绍厂内总平面布置、场内交通运输设计规范及特点。
4.92.3 工厂布局4.9.1 2.3.1 厂区布置涉及的对象工厂布置涉及的对象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各种物料(如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以及公用系统的各种介质,他们按不同的性质和形态储存在不同的场所)、从事生产的操作人员、铁路和道路以及各种物料管线等。
4.9.2 2.3.2 工厂布置的基本任务工厂布局的基本任务是结合厂区的各种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确定生产过程中各种对象的空间位置,以获得最合理的物料和人员的流动路线,创造协调而又合理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组织全厂构成一个能高度发挥效能的生产整体。
因此,工厂布置实质是为了寻求物料和人员的最佳运输方案。
按我国习惯做法,工厂布置划分为厂区布置和厂房(装置)布置两部分,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工作任务,只是工作范围大小之分,即厂区布置是全局,而各个厂房布置是局部。
厂区布置的具体任务如下:根据工业企业的生产特性、工艺要求、运输及安全卫生要求,结合各种自然条件和当地条件,合理地布置全厂建、构筑物,各种设施,交通运输路线,确定他们之间的相互位置和具体的地点,即工业企业的总平面布置。
根据建厂场地的自然地形地物状况和总平面布置要求,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厂区的自然地形,协调场内外的建、构筑物及设施、交通路线的高程关系,即进行工厂企业的竖向布置和进行土方调配规划。
武汉市所有工业园

1 中国普天武汉工业园 2 汉正街都市工业区 3 白沙洲工业园 4 北港科技工业园 5 楚天激光工业园 6 岱家山科技创业园 7 东方工业园 8 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 9 光谷生物城 10 汉阳黄金口都市工业园 11 汉正服装工业城 12 和平·华中家居产业园 13 洪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关山科技工业园 14 湖北长盛工业园 15 湖北晋商工业园 16 湖北讯泰科技工业园 17 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 18 龙鑫工业园 19 美的集团武汉工业园 20 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 21 明典工业园 22 盘龙工业园 23 万通工业园 24 武汉博大科技工业园
25 武汉大学(东湖国家大学)科技园 27 武汉国测科技工业园 28 武汉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公园 29 武汉华中师大科技园 30 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园 31 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 3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工业园 33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 34 武汉美利信新型建材工业园 35 武汉市堤角都市工业园 36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光存储产业园 37 武汉市工人村都市工业园 38 武汉市洲头都市工业园 39 武汉四台村工业园 40 武汉天龙都市工业园 41 武汉天润工业园 42 武汉铁神科技工业园 43 武汉吴家山台商工业园 44 武汉新区华顶工业园 45 武汉鑫桥高新技术产业园 46 武汉医药科技产业园 47 武汉宇虹环保科技产业园 48 武汉众泰激光工业园 49 永丰都市工业园 50 中国·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基地 51 卓尔生态工业园
1998 2000.3
2004.2 2007 2007
2006
武汉市江夏区大学园路 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国测路特1号 国测科技工业园 武汉市东西湖区环湖路 东湖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 汉口中山大道400号银丰宾馆2楼 武汉江夏区藏龙岛堡湖咀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车城西路附近 武汉市江夏区大学园路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庙山小区华师园北路9号 武汉市解放大道2855号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路 青山区工人村 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483号 武汉汉阳区黄金口工业园内 东西湖 走马岭农场107国道旁 武汉新区蔡甸常福新城内 武汉东湖开发区庙山小区火炬路铁神工业园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附有⾼清⼤图)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2-12-12 来源:市局前⾔⼟地是⼈类⽣存和发展的基础。
基于我国⼈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地制度,统筹⼟地资源的开发、利⽤和保护,提⾼⼟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
根据《湖北省⼟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地利⽤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于武汉市⼟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2006~2020年⼟地利⽤主要⽬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地,优化⼟地利⽤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保护、建设⽤地节约集约利⽤、⼟地利⽤⽣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城区⼟地利⽤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地整治⼯程和重点建设项⽬,提出统筹区域⼟地利⽤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标年,2020年为远期⽬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地利⽤和管理的纲领性⽂件,是落实⼟地宏观调控和⼟地⽤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地利⽤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章总则⼀、指导思想和原则(⼀)指导思想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地的根本指导⽅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地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四,工业布局规划
? 武汉市称, 工业是跨越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工业 将摆在今后一个时期武汉经济工作的首位。
? 武汉市规划,未来 5年内,工业投资增长 1.7倍, 实现工业总产值比去年翻番达 15000亿元。
? 新的工业“版图”正在重绘 。按最新规划,每个 远城区都要兴建 40平方公里以上的工业园区,全 市工业区面积达 385平方公里,是现有面积的两倍 多。
? 以三大开发区和6个远城区的产业新城为工业集聚区,形成四大工业 板块,九大产业集群。
? 工业不再“处处点火”,而依托地域和现有产业形成四大增长极:大 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
山
葛店工业区(基本化工)
区
5
二、高度集聚城区
(一)城区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 10.2% 却分别集聚着全市 乡以上工业企业的 64.1%, 大中型企业的 96.2% , 工业产值的 91.3% , 职工人数的 85.1% , 其集中程度超过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直辖市 , 为全国大城市中所罕见。
(二)
土地面积
? 2.工业区的组织方式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名不副实、性质 相驳、区内不配套、工业区规模膨胀性质巨变。
白沙洲建材工业区的建材工业仅占该区工业产值的3.2%, 而交通运输设备却占34.6% , 为其主导行业。 堤角食品工业区, 地处城区上风下水方向, 布置以肉联为 主体的污水工业, 无可非议, 后来武汉冶炼厂、长江化工 厂、油毡厂等企业挤入, 食品工业退居第二位, 造成环境 恶化。
4
唐家墩工业区以轻工机械 为主 ,
易家墩工业区以化工、医 药为主 ,
七里庙工业区以机械为主 ,
鹦鹉洲工业区以港口机械 为主。
易家墩工业区
汉 唐家墩工业区
七里庙工业区
阳 鹦鹉洲工业区 区
汉
余家头工业区以纺织为主
口武
青山工业区 武东工业区(船用机械)
区昌
中北路工业区(重型机床)
关山工业区以电机为主
洪区石牌岭工业区(锅炉)
? 郊县工业过于分散, 其中以蔡甸镇工业密度最高, 企业密度、产值密度和职工密度都 分别为16个/km2、347万元/km2 和2643人/km2,与新、旧城区相差甚远。
? 以郊县为 1, 新城区、旧城区和郊县三个地区的企业密度比为 167:33:1, 产值密度比为?? 575:263:1 ,职工密度比为 314:129:1。
武汉市的工业布局
制作人:汤爱平 谢梦 罗端 徐蒙 曹传洲 邹成
基本特征 主要问题 基本思路 基本内容
2
一、基本特征
1.工业区围绕旧城区布局, 略呈环带 2.高度集聚城区 3.郊县工业薄弱, 布局分散
一、工业区呈环带布局
从“ 一五”期间开始 , 展开了大规模的工业布局 , 至1965 年基本形成了 13 个工业区 , 它们 围绕着旧城区布局 , 略呈工业环带 , 并构成新城区的框架。 13个工业区特色各异 , 规模悬殊。
余家头纺织工业区内拥有大型棉纺企业和中型毛 纺企业 , 缺乏相应的印染骨干企业。
11
三、基本思路
1、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2、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源自一、根据工业部门结构调整布局
武汉市工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知识、技术 密集型转化。 ? 优先发展“ 瓶颈”工业— 电力工业, ? 加强优势显著的资金密集型工业—钢铁工业, ? 开发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轿车制造为主, 包括汽车附配件、特种 车、改装车、轻型汽车制造的汽车工业。 ? 拓展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 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为重点 的高新技术工业,从根本上改变钢铁工业“ 一枝花独秀”的结构, 形成 钢铁、轿车以及高新技术工业等“ 三龙腾飞” 的新格局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旧城区
0.3%
23.5%
19.3%
19.5%
新城区
21.7%
36.1%
70%
63%
郊县区
88%
35.9%
8.7%
14.9%
6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旧城区 新城区 郊县区
20.00%
10.00%
0.00% 土地面积 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职工人数
? 城区工业过密 , 工业用地过大 , 这不仅加剧了城区社会、经济和环境诸方面 的矛盾 , 也制约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同时 , 郊县国土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利 用, 郊县工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 减缓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利于全市工 业发展。
10
二、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 1.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城市工业郊区化却止步不前, 深受工业 环带的禁锢, 没有适时地将工业扩散到郊县。
7
二、主要问题
? 1.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 ? 2.工业区布局不合理
一、城区工业过密,郊区工业过散
郊县地域广阔, 土地面积占全市89.2%,但工业布局相当分散, 平均每 个镇(乡)仅14 个工业企业,郊县工业薄弱。
?? ?? ??
9
? 旧城区工业布局最密, 企业密度达36.8/km2个, 其中新安、水塔、民族三街都超出 100/ km2个。产值密度超亿元/km2 , 晴川街高达4.5亿元/km2。职工密度 8000/km 2人, 新安街近20000/km 2人。
? 而产业则重点突击“九大产业集群”。与前年该市提出的振兴8大重 点产业(其中7个是工业产业)相比,新的产业名单悄然变化。汽车、 装备制造、钢铁、电子信息、石化依然在榜,船舶、轻工纺织落马; 取而代之的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电、食品等4个新面孔。
? “大光谷”地区,规划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东湖高新区为主体,涵 盖江夏区,洪山区,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超前谋划新一代信息 技术、生物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3
二、重视城区和郊县合理分工, 协调发展
改变城区工业过密郊县工业过散的现状 , 缩小城乡工业的悬殊差距。使 城区工业和郊县工业各展其长, 各具特色, 相互联结, 有机结合。
? 城区应开发高新技术工业, 加强钢铁、化工等基础工业, 加工工业向高 附加值, 深加工方向发展。并且作为向郊县扩散工业技术、信息、产品 和企业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