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

基于“游憩意象综合体”的城市游憩空间意象营造
体 ” 念 的城 市 游 憩 空 间 意 象 营 造 框 架 , 当前 我 国城 市 游 憩 规 划 设 计 提 供 新 的思 路 和 有 益 启 示 。 理 为 关 键 词 :城 市 游 憩 空 间 ; 憩 意 象 ; 憩 意 象 综 合 体 ; 造 游 游 营
中 图 分 类 号 :5 0 3 F 9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2 5 ( 0 0 1一 0 卜 0 10 — 14 2 1 ) l 0 9 6
己I -I J
言: Il Z Z
从 国 内旅 游规 划设计 理 论 的发展情 况来 看 , 多 学者 在借 鉴 国外 相关 理 论 并 结合 自身旅 游 规 划实 践 诸
对城市 空 间感知 与 认 知 的研 究 , 今仍 是 游 憩 研 究 中 , 其 是 城 市 游 憩 研 究 中一 个 十 分 薄 弱 的研 究 领 至 尤 域 。 内学 术界 对城市 意 象 的研 究还 处 于起步 阶段 , 国 仅有 少量研 究 涉及城 市 游憩地 , 研究 内容集 中在 城市游 憩地 意象 空 间结 构 及规划 设计 上 , 多为具体 的实 证研 究 ” , 少 系统 的理 论 探讨 和理 论 总结 。 且 缺 本文所 指城 市游 憩空 间意 象是城 市 游 憩者 ( 括 城 市居 民和 城市 旅 游 者 ) 过对 城 市 游憩 空 间 或场 所 的 包 通 观察与 体验 、 感知 与认 知 , 对游憩 空 间环境 信息 的刺 激加 以存 储 、 了解与 重 新组 合 后 在 头脑 里形 成 的有关
鉴 于城市 游憩 空 间意象 营造 在城市 游 憩地规 划设 计 中 的重要 性 , 对 当前 国内旅 游 规划 理 论 与实 践 针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9—0 9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在城市旅游众多研究领域中城市旅游空间是最基本的问题,城市旅游对城市空间发展的愈义是什么?对城市空间要求是什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什么?城市旅游者到城市那里?等等,笔者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1 对城市旅游的签本认识 1.1城市旅游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城市旅游的界定不一,从旅游的本质来看,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观光游憩体验活动,广义的城市旅游还包括商务会展活动。

按动机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晌物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会议等5类,按时间长短可分为一日游、短期度假(1-3夜)、长假旅行((4夜以上)中途短暂访问城市者、长假者(把城市作为去周边地区的基地)。

商务旅游在城市旅游总体份额中占15%-200/d'l。

城市性质与规模对城市旅游具有决定性影响,George C,对法国城市旅游的研究以2.5万人为底线(Cazes and Potier,1996), 2.5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不能称为城市旅游,欧洲城市旅游官方联盟以10万人口作为会员的基本条件(Wober, 1997)。

城市旅游的空间范围是市城(含建成区和郊区县),城市旅游空间分专门化空间和依附性空间,城市旅游空间系统的使用对象难以截然区分市内居民与市外游客。

城市凭借其自身的资源,通过传媒如宣传单、报纸广告等就可吸引旅游 者,但现有的资源基础和经营方式难以保持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增长。

要实现旅游的这一发展,就必须制定城市旅游战略。

英国在1980年代末开始制定城市旅游者战略。

1987年伯明瀚市发展部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和战略文件(10年后证明仍不过时),提出城市发展的艺术战略、遗产战略、博物馆战略、会展业战略以及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战略目标包括吸引更多访问者、延长逗留时间、鼓励更多的消费、创造就业机会与质量、吸引旅游投资、促销城市等。

1.2坡市旅游的内洒 城市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可分为8个方面。

重含义:观光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展、特殊活动 重地城:历史文化区、时尚娱乐区、标志商业区、自然游憩区 重引力:商业引力、景观引力、事件引力、理念引力 环境:服务环境、信息环境、交通环境、管理环境 重要素:自然本底、历史文化、城市景观、社会经济 重行业:文化体育业、棍饮娱乐接待业、商业、交通运箱业 重市场:市民、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重尺度:社区、城区、郊区、区域 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不同:旅游城市意味着城市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旅游功能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份额,对城市形象与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是城市性质的体现,如工业城市、商业城市等;而城市旅游是指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产业,如同城市农业、城市工业一样。

武汉城市小游园环境及居民行为方式研究

武汉城市小游园环境及居民行为方式研究

武汉城市小游园环境及居民行为方式研究摘要:论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果湖儿童公园做现场调研,对公园环境及居民行为方式进行分析,尤其探讨了居民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公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可以为今后武汉城市小游园的设计做参考。

关键词:城市小游园,行为方式,环境Abstract: the paper through the fruit of wuhan in lake park children do site investigation,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to park behavior analysis,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resid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summarizes the main park,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al, the hope can for the future of wuhan city garden design of small for reference.Keywords: the city small garde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一、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记得二战时期,英国的首相邱吉尔曾说过:“人们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塑造了人们”,[1]这也就是说人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小游园是城市生活品质的象征,不仅可以展示城市的文化、品味和生态,还是人们游憩、休闲、锻炼之地,同时也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场所,并以此满足精神和心理的需求。

然而在现实设计中,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小游园的使用者——游人。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果湖儿童公园的现场调研以及在对人群所做的调查访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从人的行为需求来研究环境,尤其对环境与人群行为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武汉市小游园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依据,同时推动环境行为学在景观设计中的进一步研究。

环“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分析

环“大武汉城市圈”游憩产品分析
政 府 的区域 产业 政 策 调 整 , 是 三 个 影 响 环城 游 憩带
游 基础设 施 完善 、 交 通 发达 的地 区 。 区域 内拥 有 丰 富的 自然生 态 、 人文景 观等旅游资源 , 旅 游 资 源 丰 富, 品质 俱佳 , 各 具特 色 , 市 场 发展空 间 巨大 , 具 备 开
第 4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4 月
江 汉 大学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C o l l e g e o f Ar t s& S c i e n c e o f J i a n g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中 图分 类 号 : F 5 9 0 .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7 6 / WH( 2 0 1 3 ) 0 1 - 0 4 1 ・ 0 4
环 城游 憩 的旅 游开发 成 为 当今 城 市周 边地 区旅

游 开发 的 主要趋 势 。环城 游 憩较 早为 前苏 联地 理学 家普 列 奥 布拉 曾斯 基所 注 意 。 在 国 内 , 环城 游 憩概 念最 早 由吴 必虎 提 出 。1 9 9 9年 , 吴 必 虎等 在 对 上海 市 郊 区旅游 开发 实 证 研 究 的基 础 上 , 提 出 了 环 城游 憩带( R e B A M) 理论 , 对 城市 周边 旅 游 进行 了系 统 的
享、 市场 共通 的城 市 圈经济 一体 化格 局 , 是湖北 产业
和 经济 实力 最集 中 的核心 区 。 “ 大武汉 城市 圈 ” 是 湖北 经 济 发展 水 平 较 高 、 旅
括 位 于城郊 的外 来 旅游 者经 常光 顾 的 国家级或 者 省 级 旅游 目的地 , 一起 称 为环 大 都 市 游 憩 活 动 频 发地 带, 简称 “ 环城游 憩带 ”( R e B A M) 。吴 必 虎 认 为 , “ 市 民对 周 末游 憩 消 费 的需 求 、 投 资 者 的投 资 意愿 、

我国游憩研究报告现状与游憩学科建构设想

我国游憩研究报告现状与游憩学科建构设想

我国游憩研究的现状与游憩学科建构的设想赵明1,2, 邹芳芳3<1,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3,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福州,350007)Review onProgressof Research on RecreationinChinaAnd ConceiveIts Disciplinary StructureZHAO Ming1,2Zou Fang Fang3<1,Schoolof tourism andgeography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 Siping 136000,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Normal University,Fujian, FuZhou, 350007,China3,School of tourism, FuJianNormal University , Fujian, FuZhou, 350007,China)关键词:游憩研究现状学科建构摘要:该文在综述国内游憩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关于游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现状,旨在总结国内游憩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内游憩学科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Based research on literature ofrecre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ecreation’s theory and method, including research on system info of recreation, and content of recreation planning in China and so on. The domesticresearch productions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which promote construct domestic recreation subject.Key words:Recreation Progress of Research Disciplinary Structure引言: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游憩学科的系统研究,经过70年的发展,游憩学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开设的专业,且在游憩的经济特征、游憩的管理、游憩的教育等方面都作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提升<俞晟,2003)[1]。

城市游憩空间浅析

城市游憩空间浅析

2 游 憩 空 间
2 . 3 游 憩 空 间的价 值
2 . 1 游 憩 空 间的 定 义
游憩 空 间是 人 、 游 憩活 动 与 空 间 的总 和 , 既不 能 完全 视 为 客观 的物 质 空 间, 也 不 可能 将 之归 于 纯粹 的 心理 、 行为空间, 它 具有 主观 相 对性 , 总 是 与具
Re c r e a t i o n s p a c e , 由臼湾 学者 译 为 “ 游 憩空 间 ” , 泛 指人 的消遣 、 游玩 、 社 交 的场所 。游憩 空 间是 近现 代 城 市发 展过 程 中 的产物 。它 起 源 于1 8 吐纪 的杂 志 社、 咖 啡馆 和 音 乐室 中 , 之后 持 续 发 展 , 至l 9 世 纪 的城 市 街 心 公 园 、 运 动 场 和 假 日旅 游 之 中 , 到2 O 世 纪 初 已成 为城市 建 设 与规 划 必不 可 少 的 内容 。2 0 世 纪 六 七 十 年代 后 , 游 憩空 问的 规划 设计 与模 式 的多 样 性 , 也成为衡量 一 个 国家 生 活 质量 的 标准 之 一 。
对城 市经 济 发展 起 着重 要 作用 。
动用 的公 共建 筑 。主 要形 式 包括 由城 市 T会 系统 建立 的 ¨ I : 人文 化 宫 、 劳 动 人 民文 化宫 或 工人 俱乐 部 ; 政 府为 增 进各 民族 文化 交 流 和娱乐 活动建 立 的 民族 文宫 ; 共 青 团组 织兴 建 的青 少 年宫 ; 各 级政 府 兴 建 的地 区 性 文 化馆 ; 政府 的 、
笔 者 认同吴 必 虎等 为城 『 } J 游憩 空 『 日 J 所 作定 义 : 是处 于 城市 或 者 城市 近 郊
体 的 人或社 会 群体 联 系在 一 起 。 因此 , 游 憩空 间 长期 被 认 为 是世 俗 的 、 琐碎 的、 繁杂的, 是一 个不 值得 也 很难 深入 进 行思 考和 研究 的范 畴 不 过 , 如果 将 其作 为 ・ 一 个整体 , 作 为 … 种社 会 文化 现 象 , 其 研究 无 论是 对 于 人们 - r 解 一 个 历 史时 期 、 一 个 地 区和 一 个 国家 的社 会 、 文化、 生活 面 貌 和特 征 , 还是 预 测 游 憩 空间 的 发展 趋 势 以及 指导 城 市 空 问 的规 划 、 设计 和 营造 等 , 都 具 有非 常 重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提供城市居民舒适、美观和可持续的公共空间。

它不仅仅关注绿化和美化城市环境,还关注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互动。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它可以包括城市广场、公园、步行街、游憩区等各种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打造与城市整体形象相融合、功能完善的公共空间。

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重要性1.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不仅提供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优雅的景观设计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还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2. 促进社交和互动: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创造一个鼓励人们相互交流、分享和合作的环境,促进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3. 激发创造力和创新: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艺术性和独特性的设计能够启发人们的灵感,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原则1. 可持续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

选择适宜的植物,使用可再生材料,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2. 可访问性:城市公共空间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访问权。

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设施。

3. 多功能性: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具备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例如,在城市广场中设置儿童游乐设施,以满足家庭的需求。

四、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1. 调研和分析: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之前,需要进行调研和分析。

这包括对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了解城市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

国内游憩行为研究综述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带来更多城市居民的闲暇游憩机会,因而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日益增多。

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与游憩行为相关的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游憩者游憩行为特征研究、公园等特定场所游憩行为研究、基于游憩行为的游憩空间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最后提出了该学科领域今后发展的一些趋势。

标签:游憩游憩行为文献分析国内一、游憩与游憩行为1. 游憩的概念游憩是一个较为难以全面定义的概念,因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憩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解。

加拿大学者斯蒂芬L.J.史密斯(1992)在其《游憩地理学》中这样的论述:“游憩是一个难以定义的概念。

在实际应用中,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或者是一套开列的活动节目单。

游憩还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

”。

保继刚(1999)在其所著的《旅游地理学》中提出: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俞晟(2003)在其所著的《城市旅游与城市游憩学》中认为:游憩是在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带给行为实施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有助于恢复其体力和精力的合法行为。

本文中认为:游憩是在短期内(一般不超过24小时),人们离开居所一定范围内进行的,能够使自身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愉悦的合法行为,且原则上不从事赚钱活动。

2. 游憩、旅游与休闲的含义辨析游憩与旅游和休闲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着极大地相似性。

首先,从空间上讲,游憩不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主要在户外距离居所一定距离的场所开展;而休闲则包括在居所内进行的活动,活动可同时在室内和户外开展;旅游是指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进行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在异地进行的游憩活动。

其次,从时间上讲,在闲暇时间内开展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休闲;游憩更多的是指不过夜(即不超过24 小时)的娱乐活动;而旅游多是指人们在目的地过夜的休闲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4-0673-05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

赵亮1,王婧2

(1.湖北大学商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2.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它为城市规划及区域规划提供依据,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在研究各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现状及变化特征,指出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想。关键词: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分布特征;优化构想;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各种活动的总称。现代城市四大功能之一的游憩活动对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其他功能的实现(居住、工作、交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西方社会17—19世纪就开始出现了游憩地规划,有关游憩地大范围的理论研究始于1950年代的西欧和北美。进入197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为西欧各国城市游憩地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从强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园体系开始转向对城市游憩产业系统的研究。西方有关游憩地方面的研究完成了由实践向理论发展的阶段,并注重游憩地规划与城市功能相结合的问题,着重于对游憩地规划、游憩者目的行为选择及游憩产业系统方面的研究。我国有关游憩方面的研究尚处在发展的阶段,保继刚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首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游憩商业区(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以下简称RBD)的概念。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研究工作进展比较快,但参与研究的人员比较少,且研究的领域也有局限性,多放在游憩资源、游憩功能开发、环城游憩带(ReBAM)、中心商务区(RBD)等方面。本文期望在武汉市建立“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武汉市游憩地布局现状及其优化模式,为武汉市建设“两型”社会及其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1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1.1研究范围本文研究的是城市游憩地的空间布局,由于城市空间范围的尺度较大,加之各种游憩地类型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根据武汉市各类型游憩地服务功能的大小和其空间布局的现状,研究区域为武汉市主城区,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型游憩区和公共游憩地。1.2研究方法利用调查与统计资料,建立游憩点个数、类型、建设规模、区位分布等GIS空间数据库,运用其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空间方法。1.2.1资料的收集获取。以武汉市交通图、武汉市旅游地图、武汉市道路规划图为底图,获取不同类型的游憩地属性资料,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补充。1.2.2资料的空间提取。选取武汉市游憩地分布图,矢量化武汉市游憩地样本空间数据,采用武汉市交通图提取主城区边界、主要水体、交通要道等空间要素,对所有空间数据进行配准叠置,生成游憩地样点空间分布图。统计分析各游憩地样点名称、类型、规模等数据,建立游憩地样本属性数据库,更新列转换成空间数据。1.2.3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武汉市主要游憩地按照不同类型反映在底图中,综合考察其出现密度、频率等参数及其在地理空间上的映射,按照不同游憩地的接待能力和接待规模用不同标准做各种类型的游憩地缓冲区,借此分析武汉市主要游憩地的空间布局特征。

2武汉市各类游憩地空间分布特征2.1购物游憩地主要分布于城市内环线及其以内的中心地带以汉口江汉区为中心,直径在5km范围内已形

收稿时间:2008-12-18;修回时间:2009-03-10

第29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9,No.42009年4月ECONOMICGEOGRAPHYApr.,2009成大大小小数十个城市商业购物游憩区(RBD),其中有全市著名的武汉广场—世贸广场、新武展中心—中山公园、中南—亚贸、徐东商业区4大主要“面状”商业游憩区。已建有大型购物商场11家、大型超市26家、购物游憩街区7个,且主要分布在城市内环线及以内的中心地带(图1)。

图1武汉市购物游憩场所分布图Fig.1ThedistributionofshoppingsitesinWuhan

2.2历史游憩胜地主要沿城市近于东西向的中轴线展布。现已形成有国家4A级著名旅游景区和景点4个,分别是黄鹤楼、湖北省博物馆、归元寺和东湖风景区,省级和市级旅游景区和景点22个,分布在市区三镇以长江一桥为核心南北的中轴线地带(图2)。

图2武汉市历史胜地空间分布图Fig.2ThedistributionofhistoricalsitesinWuhan2.3水体游憩地遍布城区各地。市区现在共有湖泊147个,其中主城区湖泊有38个,中心城区湖泊有27个(图3)。各种大小水体遍布武汉三镇,呈现出较为分散的分布形态。2.4其他公共游憩场所布局集中于东西中轴线和长江沿岸。全市已建大型市民游憩公园7个、大型市民广场(面积≥5万

图3武汉市主城区湖泊分布图Fig.3ThedistributionoflakesinWuhanm2

)5个。市政府还兴建了武汉杂技厅、武汉剧院、湖

北剧院、省图书城等大型公共文化娱乐场所共计32个,各类民众乐园、小型公园和广场共计近110个,市区大小绿地场所近40处,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97年的6.6m2上升到8.3m2。2004年后,汉口

永清街、唐家墩、武昌岳家嘴等处相继出现5片“城中小森林”(图4)。

图4武汉市公共游憩场所分布图Fig.4ThedistributionofpublicrecreationsitesinWuhan综合叠加上述图层,发现武汉市主要游憩地空间布局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同心圈层结构,主要游憩地集中分布在城市内环。但由于受到两江三镇的独特地理条件影响,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扇型结构,尤其明显的是在江汉区和江岸区游憩地的分布,明显受到两江制约,由中心向外围呈扇形拓展。

3游憩地空间布局规划存在的问题3.1理论滞后,实践有盲目性我国旅游开发与规划理论发展滞后与旅游开发实践,在学术界尚未对游憩开展真正的研究,对游憩地规划是旅游规划核心内容认识不够,理论滞后使实际旅游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文化体育设施系统规划缺少必要依据。

674经济地理第29卷3.2与其他规划的关系不明确武汉市不少游憩地规划沿用居住区规划,传统风景园林规化方法,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游憩地规划不单纯是土地利用规划,其中商业化游憩地或游憩区是一种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很大,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与一般建设规划根本区别所在。而且除了硬规划之外,还包括更多的软规划:如市场营销、形象定位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估等。3.3游憩地规划布局统筹指导能力低目前游憩地的开发至少有三方面参与管理:城建部门、旅游部门及开发商。建设部门负责规划的审批,旅游部门负责旅游管理,但有时只是名义上的组织,真正操作的是开发商。实际上由于城市建设中的多头管理,旅游部门无力调控,结果造成特色项目少,市民真正需要的供给少,供求错位现象严重。3.4游憩地数量与质量的差别大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目前数量与质量的脱节比较突出,在已有的游憩地类型中可供市民和外来游客前往的大型游憩地有近60处,基本上可以满足需要。而实际上像东湖磨山风景区那样相对成熟的游憩地最多只有20处,且存在着游憩设施单一,游憩项目雷同等诸多问题。对游憩地的发展和市场领域的开拓不利。4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优化4.1武汉市游憩地的空间布局构想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是以自然、经济发展、游憩资源优势及交通区域条件的现状基础为依据的。整个城区不仅具有盆地状地形和发达的水系网络,而且以其自然地理为基础经长期的历史演变,已形成以两江交汇处为中心的流通网络、商业中心和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此处为游憩地布局核心,依托武昌四轴线(和平大道、徐东路一中南路、武瑜路和环东湖大道)、汉口五轴线(沿江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和发展大道)和汉阳两轴线(鹦鹉大道和汉阳大道)及城市内外环交通线路形成“点—轴”优势及圈层地域结构特征的武汉市游憩地布局圈。因此,客观决定了武汉市游憩地空间布局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应是“点—轴—圈”模式,进行“中心突出,点轴辐射,圈层推进”的战略部署。4.1.1高等级游憩中心地。考虑到本地游憩资源、商业性游憩地和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的区域组合,充分发挥游憩地各种潜在能力,体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其选择的标准有三个:①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各项游憩设施配套成熟的旅游景区和景点;②交通便利,经济实力雄厚,且在本地域有重要影响力的商业性游憩地:⑧地理位置重要,受市民普遍欢迎的大型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根据以上标准,在武汉市城区核心地带可以选择出11处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10处大型商业性游憩地和近40处主要公共非商业性游憩地组成点状游憩中心地。其中绝大部分游憩中心地分布在以长江和汉水两江交汇处为中心,以武昌四轴线、汉口五轴线和汉阳两轴线为主干的地带上(图5)。

图5武汉城市中心区游憩地空间布局点轴分布图Fig.5thenodeaxisdistributionofrecreationsitesindowntownofWuhancity

l—发展大道;2—建设大道;3—解放大道;4—中山大道;5—沿江大道;6—和平大道;7—徐东一中南路;8—东湖大道;9—武瑜路;10—鹦鹉大道;11—汉阳大道

4.1.2三级等级轴线。一级游憩地布局轴线———长江沿岸带,沿长江自西向东分布。主要游憩地呈线状分列于长江两岸:江北岸归元寺—古琴台—龟山公园—晴川阁—南岸嘴—汉口江滩一江汉路步行街等,江南岸是黄鹤楼—司门口商业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首义文化园—武昌江滩公园—徐东商业游憩区—青山临江公园等。其中以长江和汉水两江交汇处为核心的游憩密集区是武汉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的一级中心,各类游憩地沿汉阳鹦鹉大道、汉口沿江大道和武昌和平大道依次展开。二级游憩地布局轴线—城市内环线及八大主干线带。根据武汉市目前各大型主要游憩地的分布情况,结合武汉市2010—2020年交通总体规划确定的“三环十放射”的构架,确定武汉市二级游憩地布局轴线为城市内环线—长江一桥内八大主干线带(八大主干线为武昌徐东—中南路、环东湖大道和武瑜路、汉阳大道和汉口中山大道、解放大道、

第4期赵亮,王婧:武汉市城市游憩地空间布局研究6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