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3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也是湖北省省会,地处长江中游的交汇点,历史悠久,发展迅速。
本文将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等方面的发展。
一、经济发展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其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武汉成为中国的重要军工和机械创造中心,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武汉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特殊是在汽车创造、钢铁、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今,武汉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对国内外的投资和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力。
二、文化繁荣武汉作为中国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古代,武汉曾经是汉代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黄鹤楼、古琴台、古琴台和古琴台等。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表演,如昆曲、湖北楚剧等。
近年来,武汉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如武汉国际车展、黄鹤楼文化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三、教育发展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其中最著名的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这些学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材。
武汉还拥有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室,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的发展不仅提升了武汉的综合实力,也为城市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交通便利武汉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武汉市内拥有三大火车站和一个国际机场,可以方便地与国内外各大城市进行交流和往来。
此外,武汉还是长江航运的重要港口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之间有密集的航线和航道。
武汉市内的公共交通也十分发达,包括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文化繁荣,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教育发展蓬勃,拥有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交通便利,成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武汉的起源、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等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历史变迁武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当时的武汉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土范围。
随着历史的演变,武汉地区先后经历了楚汉争霸、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等多个时期的政权更迭。
在唐朝时期,武汉成为了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奠定了其后来的发展基础。
2. 经济发展2.1 工业发展武汉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武汉先后建设了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如武钢、华中重机等,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武汉的工业结构也发生了转型升级,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
2.2 交通发展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拥有独特的水陆交通优势。
随着长江航运的发展,武汉成为了重要的内河港口城市。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铁路网的重要枢纽之一,多条铁路干线在武汉交汇,使得武汉成为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
2.3 教育发展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学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这些高等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为武汉培养了大量的人材,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3. 文化和旅游武汉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黄鹤楼、东湖、户部巷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的音乐之都,拥有众多的音乐节和演出,吸引了众多的音乐爱好者。
4. 城市建设近年来,武汉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武汉的城市建设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多次荣获国家级和省级的城市建设奖项。
5. 未来展望武汉作为中国的中心城市之一,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支持,武汉将继续发挥其地理和经济优势,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武汉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四个方面,详细介绍武汉的发展历史。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1.1 交通建设武汉作为中国的交通枢纽,通过长江和汉水交汇处的武汉长江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还建设了多座跨江大桥,如汉口长江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的交通网络。
1.2 城市规划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武汉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
城市的道路系统得到了改善和扩展,新的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相继建立。
同时,武汉还建设了现代化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
1.3 公共设施建设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武汉致力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医院、学校、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
特别是在教育领域,武汉拥有众多高等学府,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整个中部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二、经济发展的蓬勃2.1 工业化进程武汉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汉的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
汽车制造、钢铁冶炼、电子信息等行业成为武汉的支柱产业。
武汉还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2.2 金融中心的崛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逐渐崛起为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各大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纷纷进驻武汉,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创业投资等新兴产业。
2.3 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中国内陆城市的重要门户,武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经济特区的建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跨国公司。
武汉的经济发展也受益于与国内外的友好城市建立的合作关系。
三、文化传承的重要性3.1 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武汉的发展历史,带领读者了解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一、古代武汉的发展1.1 早期的武汉地区是楚国的重要地盘,具有悠久的历史。
1.2 自秦朝开始,武汉地区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3 唐宋时期,武汉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商业繁荣,文化昌盛。
二、近代武汉的发展2.1 清朝时期,武汉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湖北省的首府。
2.2 进入近代,武汉成为交通枢纽,铁路、水路交通发达。
2.3 20世纪初,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城市,孕育了许多革命先驱。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汉3.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经济腾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2 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3.3 建设长江经济带,武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战略重点城市。
四、武汉的文化底蕴4.1 武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
4.2 武汉是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文物保护单位。
4.3 武汉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五、未来武汉的发展展望5.1 武汉将继续发挥中部地区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5.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
5.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
总结:武汉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历史悠久,发展迅速。
从古代到近代,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武汉不断崛起,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未来,武汉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的发展历史

武汉的发展历史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城市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武汉的发展历史,带领读者一起回顾这座城市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武汉1.1 早期聚落:早在新石器时代,武汉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表明这里是古代人类聚居的地方。
1.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武汉地区处于楚国的统治之下,成为楚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有着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1.3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武汉地区成为三国之间争夺的重要战略据点,曾经历过多次战乱。
二、近代武汉2.1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武汉成为江南重要的商贸城市,对外贸易繁荣,城市建设也逐渐完善。
2.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武汉成为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2.3 抗战时期:抗战时期,武汉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经历了激烈的战斗和破坏。
三、当代武汉3.1 建国初期:建国初期,武汉成为中国工业的重要基地,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3.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武汉成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3.3 21世纪:进入21世纪,武汉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建设了多个地标性建筑,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
四、未来展望4.1 建设目标:武汉将继续致力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4.2 产业发展:武汉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4.3 文化传承:武汉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历史遗迹,促进文化繁荣。
五、结语武汉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传统。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将继续保持城市的活力和创新力,为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武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武汉城市变迁

武汉城市变迁古老城邑众所周知,至今西安建城已有3100年,北京建城3000年,广州建城2000年,上海则只有700年,而天津仅600年,唯独武汉可上溯至3500年前。
武汉是名符其实从深邃历史隧道走来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盘龙城,这座3500年前的商代古城邑正是这个事实的证明。
从盘龙城出土的青铜兵器、陶器和竹木漆器等作坊遗迹,以及大型的码头遗址来看,盘龙城是商代早中期江汉流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同时还是军事和政治中心。
其文化内涵的主体部分与中原同期文化属性一致,可以说明盘龙城是商人南下扩展疆土所筑,也成为了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一个突破口,是中华古文明相统一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盘龙城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古城标本”,不仅改写了商代历史,也昂然入选“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
它的保护开发引起各界关注,并被列为文化强市的重点项目。
盘龙城,开启了武汉的城市文明史。
它是武汉城市之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第一个“武汉”。
东汉将尽,三国欲启之际,又有两座城池在龟蛇两山崛起,分别是龟山的卻月城和蛇山的夏口城,开启了武汉历史上的“双城记”。
唐宋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武汉地区的发展,一度繁华可与汴京(杭州)、建康(南京)相媲美。
南宋诗人陆游在《入蜀记》就曾写下“市邑雄富,列肆繁错,城外南市亦数里,虽钱塘、建康不能过,隐然一大都会也。
”来描写武昌的繁华。
元代全国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为今天的湖北、湖南、广西和广东、贵州的一部分,是全国最大的行省,其治所即在武昌。
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时,第六子朱桢出生,因而朱桢长大后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扩建,成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
武汉,古老城邑,万象生辉。
战略要冲“镇”在古代指重兵驻守且兵家必争的要地。
武汉之所以被称为“镇”,就是因为其地处北上南下、西进东征的咽喉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武汉,长江、汉江在此交汇,汉江直通关中腹地,北方铁骑沿汉江经襄阳南下便可入江,再顺江而下即能剑指江南,历史上南下东征多是沿袭了此进攻战略,晋灭东吴、元朝伐宋等无出其外;南连八百里洞庭,沿湘江直下即可到达南粤之地;西接江汉平原,能够提供战争需要的粮草;北出武胜关,迅速能进入中原地区。
武汉城市变迁

影响因素
• 区位优势:武汉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中国长江中
下游地区巨大型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区。京津作为政治 经济中心一直是中国北部增长极,80年代实行的沿海开放战略使穗深成为南部增长极, 90年代长江流域开发战略使上海成为东部增长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成渝成为西部增 长极。菱形结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在其心脏区域需要一个中心城市作为 支撑点和连接点,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呼应西部大开发的作用。武汉位于连 接南北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干线与连接东西的沿长江高速公路的交汇点上,位于菱 形空间结构的心脏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个区位 优势是武汉作为中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自1910年至今,常住人口数量整体上呈上升 趋势。只是在20世纪中期及中后期出现少量减少。
武汉市常住人口变化图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人口变化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但 在20世纪后期,出生率与死亡率有较大的增大。较不符合工业化国家人 口变迁过程。
城市人口规模
武汉市空间布局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
• 由于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道路的修建,当时的城市形态变化更多的 是以轴状发展为主导。武汉一方面继续以旧城为核心沿城市主干道向 外轴状延伸,一方面以各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渐生长,两者渐渐联结成 片。其中: • 武昌地区由于受众多湖泊的挤迫,因此主要以旧城、青山工业区、白 沙洲工业区、关山工业区、石牌岭工业区等为基础,向东沿武珞路- 珞瑜路大幅度推进发展、向南沿武咸、武金公路发展、向北沿和平大 道形成余家头工业区,总体上形成“E”型轴状发展态势。 • 汉口地区由于地势和防洪的要求,城区的建设无法突破堤防,因此主 要以旧城、堤角工业区和易家墩工业区为基础,在解放大道沿线向两 侧填充扩张和向两端轴向延伸,总体上形成从解放大道到长江、汉水 之间狭长的沿江轴状空间形态; • 汉阳地区由于水系纵横,限制了汉阳用地的南扩,同时沿长江狭长带 状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困难,所以选择沿汉江的十里铺西延,利用水 运发展工业和居住,因此主要以旧城、七里庙工业区为基础,沿鹦鹉 大道向南、汉阳大道向西,呈现出“L”形的沿江轴状形态。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ppt课件

武汉市1853年到1978年间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放射型
从表1可以看出,1949—1957年汉口、汉阳以扩散生长为主,武昌以跳跃生长为主;1957 年至1980年长达20年间,汉口扩散生长和轴向生长并驾齐驱,汉阳、武昌以轴向生长为绝 对优势;1980年—2000年三镇轴向生长力度开始减弱,转而在前一阶段伸出的生长轴间进 行大规模填充发展,主城城市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饱满、密实、“摊大饼”式的发展态势。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建筑102班 组长:蒋娅芹201016052208
李舒茵201016052217 6 羊金鹏201016052220 奎 妮201016052230
马林楠201016052218
目录
• 城市形态的定义,组成要素。 • 武汉市简介 •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三个阶段:组团式(“三镇鼎立”的
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
• 1949~1954年的整体化空间构想 这种在欧式的形体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一 体化城市空间构想,由于忽视了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忽略了武汉三镇在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上的差异,最终未能得以实现,但它提出的整体化城市空 间系统构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并且也正是由于此次规划才给今天的武 汉市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广场,如洪山广场、红楼广场和武 汉展览馆广场。 1959~1978年的拼贴状扩展 在此期间,武汉市城市用地扩展主要受工业用 地规模扩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时间序列上,也表现在空间序列上。其用地 扩展基本上围绕汉口、汉阳、武昌、青山四个核心逐步向外扩张。由于没有 考虑到生活居住空间的需要,城市内部的建设密度越来越大,同时三镇之间 规模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大。其中汉阳扩展较小;汉口向东北部、西部扩展较 大;武昌扩展最大,一方面沿原有核心区向东部大规模扩展,另一方面青山 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此期间武汉市城市发展既放弃了欧洲式的整体化空间 构想,也没有遵循三镇原有的城市空间格局和自然环境特征,基本上表现为 填空补齐的方块状拼贴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比较松散零乱,尤其反映在城市 道路网的布局上不成系统,各自为政,随意性很强。
武汉市空间形态今后趋向为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
开放式多核心结构:这种结构将原来单中 心的一些功能,合理分散到其他分中心,以实 现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这种多核心发 展的模式,可以缓解和消除由于高度集中给中 心城区带来的城市问题,使城市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
结语
• 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规划都有反映历史进程和 时代要求的明显特征。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一方面是要 合理地继承城市发展的优秀遗产,如成熟的城市格局、明 显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和适应城 市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之不断予以完善。由于种 种原因,当代武汉市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尚不明确,一是 缺乏历史的继承性;二是缺乏时代的超前性,总体上城市 规划显得较为被动。要改变这一状况,城市规划工作中应 进一步重视规划研究的重要作用,要用理性和冷静的思考 来改善盲目和被动的事务性工作,唯有如此,武汉才会迎 来新的城市面貌。
组团型
集中团块型
2002年武汉市范围
从左图可看出 武汉市2002年 城市形态为环 形放射状城市 由放射形和环 形的道路网组 成,城市交通 的通达性较好, 有着很强的向 心紧凑发展的 趋势,但也易 造成市中心的 拥挤和集聚。
武汉市1853年到1978年间城市形态发展演变
放射型
从表1可以看出,1949—1957年汉口、汉阳以扩散生长为主,武昌以跳跃生长为主;1957 年至1980年长达20年间,汉口扩散生长和轴向生长并驾齐驱,汉阳、武昌以轴向生长为 绝对优势;1980年—2000年三镇轴向生长力度开始减弱,转而在前一阶段伸出的生长轴间 进行大规模填充发展,主城城市空间总体上呈现出饱满、密实、“摊大饼”式的发展态势。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武汉市空间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 组团型:组团型城市形态是指一个城市组团之间被山丘、 河流、农田或森林分隔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团状用地。 • 集中团块型:它是在城市对磁心的向心力作用下形成 的一种城市地域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向心 力作用下向市中心地区集中,城市地域呈同心圆状向 外延展,城市地域形态呈团块状,一般为单中心城市。 即使有一些伸展轴也较短,与城市地域半径的比值小 于1.0。这种城市布局紧凑,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 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 • 放射型:放射型城市形态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种理论 模式。沿几条发展轴呈放射状扩展的城市形态。
比例
1949
%
汉口
扩散生长 80 轴向生长 10 跳跃生长 10 填充生长
55.5 4.1
25. 7
17. 7
16.5 11
38. 1
• 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看,城市增长总是优先选择 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向两侧扩充和向两端推进发展,中 间留下大片空地;在轴线推进到一定程度,因轴线过长引 起开发效益下降,再转向在前期突出的各个轴线之间填充 发展,生态空间逐渐被“蚕食”;原先跳跃式发展形成的 飞地组团也逐渐与主城联结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饱满、 密实的圈层式发展趋势,“组团式”发展的理想模式正处 于严重的危机中。与此同时,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 小汽车的普及已经不可避免,它将大大缩小城市的时空距 离,促进郊区化发展,城市空间的扩展将从渐进式的轴向 推进—填充发展为主,演变为跳跃式的分散发展为主,城 市空间的演变将更为剧烈。
谢谢!
武汉区位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 变,受传统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等 主要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近现代 开始,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介入,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 态从自由发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并体现出较为清晰 的发展脉胳。 武汉最早的城市建设史应当从距今3500多 年前商代盘龙城开始.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 三国时期孙权得夏口后,将郡治移至夏口城,即今武昌。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 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 的。至上世纪初,汉口城区规模已超过武昌、汉阳,城市 发育成熟,并与武昌、汉阳两城呈“三镇鼎立”之势。
武汉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筑102班 组长:蒋娅芹201016052208 李舒茵201016052217 石邦正201016052226 唐 林201016052216 羊金鹏201016052220 奎 妮201016052230
马林楠201016052218
目录
• • • • • 城市形态的定义,组成要素。 武汉市简介 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历史演变 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武汉市空间形态的三个阶段:组团式(“三镇鼎立”的 组团式城市发展),集中式,放射式 • 武汉市主城空间扩展方式 • 武汉市今后发展趋势 • 结语
城市形态
• 定义: 所谓城市形态,简单的 说就是指城市的外观。城市形 态是由城市形状、结构和相互 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 城市形态组成要素包括:道路 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 城市发展轴。
• 武汉,又称“江城”,是 湖北省省会。由中华民国 的诞生地武昌、近代中国 的国际大都市汉口、中国 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汉阳三 地合并为组建,下辖7个 中心城区和6个新城区。
武汉市主城空间扩展方式比例统计表 到 汉 阳 80. 4 196 0 武 昌 100 196 0 汉 口 37. 8 51. 4 15. 6 10. 4 94. 5 5.5 到 汉 阳 198 0 武 昌 12. 9 80. 1 7.0 198 0 汉 口 22 22. 4 51. 8 到 汉 阳 28. 4 31. 7 14. 2 199 0 武 昌 37. 6 28. 1 16. 6 1990 到 汉口 汉阳 23.5 23.6 50 10 10 200 0 武 昌 51. 1 6.7
•
“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城市发展
• 1987年以后的多中心组团式规划构想 解放后武汉市城市发展是以建设生 产性的大工业城市为目标,在城市用地扩展的同时,忽视了整个城市空间结构 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因而反过来影响了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90年代以后, 随着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按照建设开放型、多功能、投资环境 好、生活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目标,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着重提出了建 设结构完善、层次多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游憩、防灾及市政设 施体系,强调严格保护城市自然环境,构建合理的生态框架,提高绿化水平, 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1995年编制的武汉市 城市总体规划集中体现了这种系统性的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在城市地区规划中, 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方面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的规划构想:即以长江、汉水和 东西山系为纵横轴,以市内外若干生态绿地和生态走廊相互穿插,构成环状放 射型的城市生态空间结构,以支持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在城市地 区确立了以主城为核心,以外围7个重点镇和4个区(县)城关镇为卫星城的圈 层状城镇布局结构。这一规划构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具体实施过 程中难度很大。如主城与卫星城之间、主城内各城市组团之间大面积的生态绿 地得不到保障,自然山水被蚕食,城市最终会形成“摊大饼式”的蔓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