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摘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副省级城市,随着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其战略地位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导向终将走向城市群化,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武汉在根本上实现了转变。
究竟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据着怎样的城市地位?是主导还是被主导?本文将从武汉的战略优势、区域经济理论指导、战略作为等方面对武汉中部核心城市这一地位进行研究,以期促使其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武汉地位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鄂湘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从陆大道最早提出的国家“T”字型空间结构,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两横三纵”空间结构战略,长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空间开发的重要主轴,而城市群的构建也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重要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不同于东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导向力,整个城市群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较高,但总体实力还有待提升。
这些发展状况又集中地体现在了武汉这个城市上。
长期以来,武汉有了相对较快的发展,在国家部署下建设了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通过自身影响辐射周边,形成了泛武汉经济圈。
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这期间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武汉也逐步成为城市群内部的指南针。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首先要放在武汉城市地位的研究上。
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战略城市完整定位的需要。
对武汉的城市区位、区域经济理论指导和对城市群的建设作为,都要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对其有清晰的城市地位的战略分析,从而针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定基于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良策,更好地发挥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练习册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域为例[基础自测]据报导,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87万公顷,其中新增水田万公顷,改善水田近43万公顷。
据此回答1~3题。
1.三江平原是我国发展潜力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原因是( )A.这里夏日日照时间长B.纬度低,生长期长C.可耕荒地多D.浇灌水源充沛2.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最大的特点是( )A.以水稻种植为主B.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C.水利设施完善D.科技水平高3.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水稻种植区之一,这主如果因为本地( )A.地势平坦,地广人稀B.机械化程度高C.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D.黑土地的土壤肥沃按照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不同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域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散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A.耕耘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份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5.东北地域的农作物散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A.玉米B.小麦和大豆C.春小麦D.甜菜6.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7.据新华社报导,图L411中甲地大片湿地被偷偷开垦为耕地,转租暴利惊人。
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价钱的上涨使土地收益增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L411(1)分析甲处形成沼泽的主要原因。
(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较,乙处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条件?(3)甲处湿地开垦后,可能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请提出对湿地合理开发的可行性建议。
[能力提升]虎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其得名于横穿境内的七虎林河,“七虎林”是满语的音译,意思是“沙鸥云集之所”。
中部区域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济 圈间应 当加强合 作 , 势互 补 , 体推进 。本文 优 整
将 在 此研究 基础 上 , 一步 深 入 比较 中部 六 大 城 进
市群 相关指 标上 的发 展 差 异 , 而 更具 体 地 揭示 从
各 自的优劣 势 , 突出各 自的发 展重 点 , 更好 地实 现 “ 势互补 、 优 整体推 进 ” 的战略 崛起 。
究, 包括产业作用机制 、 贸易、 教育、 综合竞争力 等 , 对城市 群 间 的研 究则 明显 不足 。现 有 的有 而
关城 市群 的研 究 中 , 主要 是 比较 中部 城市 群 与东 部发 达 城 市 群 间 的发 展 差 异 , 如刘 承 良、 春 等 刘
确反映出哪些地区竞争力相 当, 哪些地 区竞争力
越来越源于城市囤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问
的分 工 、 作 和 竞 争 , 定 新 的 世 界 经 济 格 合 决 局 ” _ 因此 , 应 市 场机 制 , 力培 育 城 市 群 的 。2 顺 努 快速 形成 , 区域 的整 体发 展尤 为重要 。 对
自中央实施 “ 中部崛 起 ” 战略 以来 , 加上 面 临
选取 若 干指标 , 分析某 一时点 上 的发展 状况 , 根 并
市群 ( 徽 ) 环 鄱 阳 湖城 市 群 、 原城 市 圈 ( 安 、 太 山 西) 。各 城市 群 问 纷 纷 角 力 , 欲 打 造 成 支 撑 中 意 国经济 发展 的又 一重要 战 略引擎 。 围绕 “ 中部 崛 起”, 学术 界 也进行 了较 广泛 的 研究 。这 些研 究 多是 围绕省域 范 围进行 的比较 研
东部 产业转 移 的 契机 , 中部 六 省均 提 出了各 自的 城市 群发展 规 划 , 分别 为 : 汉城 市 圈 ( 武 湖北 ) 中 、
开题报告

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名称: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环境会计研究系、专业:管理系、会计学学生姓名:方毅指导教师:聂新田下达时间:2010年1月一、论文(设计)的选题意义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及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组成的城市圈,是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目前,这一城市圈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湖北全省的一半以上。
“1+8”城圈中共有约40多家上市公司,占据湖北省上市公司的2/3。
企业社会责任网的统计显示,湖北省60家公司有15家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5%,排在全国第九名),而在这15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里,城市圈的公司数量占绝大多数。
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台《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后,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并成为了潮流方向。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大,会计作为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的工具,传统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信息的需求。
会计作为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其服务的对象不应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它必将要求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会计模式——环境会计。
我们应当注意到,在“两型社会”中研究环境会计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通过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及传统的财务报告,对武汉城市圈上市公司推行环境会计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发现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论文(设计)的任务和基本要求任务:一、“两型社会”与环境会计概述二、“两型社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分析三、环境会计推行的必要性四、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基本要求:1.文章应重点通过分析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指出推行环境会计存在的问题,说明我国两型社会建立背景下推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环境会计建设的相应建议。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摘要】随着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地位日益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三者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区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将三个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部地区;城市圈;产业结构;比较研究一、引言城市群是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日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形象的代表。
中部作为东部发达地区到西部大开发地区的过渡地带,是东引西联的桥梁,中部的崛起是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下,同时出于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先后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个“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目前各城市群之间已形成了“争王夺位”的竞争局面。
由于各自选取的年份和参照对比的数据存在差异,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有所不同,也就无法通过对比发现各个城市群的优劣势。
因此,通过选取统一的年份和统一的参照对比数据样本,对中部各个城市群的经济和产业结构进行整体性比较分析,可以找出各自的优劣势,并就此各自制定相关政策来调整和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努力提升城市群的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中部三大城市群的界定城市群作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集合体,其形成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按照苗长虹关于城市群的界定标准,目前在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三大城市群,分别为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
其中,武汉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等9个城市;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郑州、洛阳、开封、许昌、新乡、漯河、焦作、平顶山、济源等在内的9个省辖市;长株潭城市群以长沙为中心,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呈“品”字型分布的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Ab t a t : t rt ec mpr h n i e c o d n t e r f r p o r m f u a e r p ltn Ar a h s e n a t o ie , e s o l sa ls e c n e t s r c s Af h o e e e sv — o r i a i —e o m r g a o h n M to o ia e a e u h rz d W h u d e t b ih n w o c p s v W b
20 年 1 月 1 07 2 4日,经国务院 同意 ,国家发改委正
共 安全体 系 ,等 等 。 另一方面是对外联动 。 武汉城市 圈和长株潭城市群 是 中部地区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同期获批 “ 两型 ”社会 建设试验区 。 武汉城市圈要加快 发展 ,必须与长株潭城 市群携手共进 。 长株潭的文化产 业 、武汉的动漫创意产 业在中部独树 一帜 ,在 全国具有重 要影响 力和品牌效
谢 平 楼
( 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郴州 4 3 0 ) I - 0 0 2
[ 摘要] 株潭城市群 “ 长 两型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有诸多显著优势,推进长株潭城市群 “ 两
型社会”建 设,意义重 大。 着力发展 “ 应 两型”产业 ,推进城 乡统筹发展 ,着力节能减排 和科枝发展 ,加快体
a d n w ta e i si r e o b i e o r e c n e v n n nv r n n e sr tg e no d rt u l a r s u c — o s r i g a d e i me tfi n l o it . d o n ・re d y s c e y Ke wo d : u a e r p lt nAr a Co y r s W h n M to o i e ; mp e e sv - o r i a i e r f r r s u c ・ o s r i g a d e v r n a r h n i e・ o d n tv - e o m; e o r e- n e v n n n io me tfi n l o it c - c n -re d y s c e y -
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

Ab ta t sr c :Th sa tce a ay e h v d n ia n i i e e tfco s i h o sr ci n o i ril n l z s t e f e i e t l a d sx d f r n a t r n te c n tu to f“t ’ i c f wo mo l o it u d s cey”i a g z u-a r a l se n u n c t ice,b s d o ih,i a ay e h n Ch n ・h tn u b n cu tra d W ha i cr l y a e n wh c t n lz st e sr tg cc une — a u e o a g z u—a r a l se . Emp ai al tas r p s s te Ch ng tae i o t rme s r sfr Ch n —h t n u b n cu tr h t ly i lo p o o e h a — c
fr n a tr ee tf co s
长株潭城 市群 和武 汉 城市 圈 , 经历 了同样 的报 型 、 国际化 城市群 ( ) 圈 的构建 无 疑具有 分 重要 的
批历 程 , 具有 相 同的“ 资源节 约 型和 环境 友好 型 ” 的 现 实意义 。 改革 目标 。同时 , 为 我 国京广 线 上两 个重 要 经 济 作 中心 , 长株潭城 市群和武汉 城市 圈隔洞庭 湖相望 , 两
中 图 分 类号 :27 F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 2 X(0 0 0 0 1 o 17 90 2 1 )6— l2一 5
Co pa io fCo sr ci g “ m rs n o n t u tn Two m o l o it i - u d S ce y” n Cha g-h tn n z u-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