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武汉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目前关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从比较的角度,把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较,找出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与劣势,提出取长补短之策。
曹骥赟等以武汉城市圈和长三角城市圈为例,就城市圈可接近性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的可接近性比较差,发展层次差异大,影响到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提出了发展边缘城市、实施组团式发展的城市圈发展策略。
王国华和王英通过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了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京津唐城市圈的差距,指出了武汉城市圈的不足之处:基础建设不足;圈内武汉独大,大而不强;城市结构不成熟,周边城市发展不够;圈内各城市经济一体化程度差,产业整合不够;整合协调不够,开放度不够。
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从武汉城市圈自身因素出发,寻求壮大圈域经济之策。
中共武汉市委副秘书长袁希民指出要特别重视武汉的龙头地位和作用,认为城市圈发展要有个龙头,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武汉就是龙头,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带动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武汉自身的发展,增加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陈桂春认为武汉城市圈的建设重点是产业合作,要把企业推到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前沿,由企业行为带动经济发展。
杨孝伟则指出,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产业集群发展是否合理影响到产业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武汉城市圈课题组主要执笔秦尊文研究员提出了实现武汉经济圈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双迁模式。
“双迁模式”是一种互动模式,既有总部向武汉的迁移和聚集,也有生产基地向周边8市的迁移和扩散。
唐茂华认为发展武汉城市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政府合作的形式展开,致力于三大职能:一体化的制度供给和监管职能、城市规划的统筹引导职能及政府机构间的沟通协商职能。
从现有研究现状来看,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研究,而对圈内各城市主体,以及各城市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武汉圈域城市发展水平与差异研究

王瑞 琪 武 汉 理 工大 学 经济 学 院 4 0 7 同构 成武汉城 市 圈,其城 市密集度较 高 ,经济基础较 好 ,环境 条件优越 。然而 ,与东鄙 三 大城 市经 济圈相比 ,武 汉城 市 圈在诸 多方 面仍存 在一 定差 距,这限制 了城市 圈功 能的发挥 ,不利 于 中部 区域 的
发展 。 本 文 综 合 考 虑 经 济 实 力 、 产 业 结 构 、 社 会 及 居 民生 活 、对 外 开 放 等 对 经 济 发展 的 影 响 因 素 ,建 立 复合 型 指 标体 系,运 用主 成分 分析 法和 灰 色关联 法计算得 到 圈域 城市 发展 水平 的综合情况及各 个指标 与城 市 圈发展 情况 的 相关程度 ,研 究圈域城 市经济 发展 水平差异 的指 向型影响 因素。通过 分析 ,武 汉城 市 圈中心城 市呈现 出一支独 秀 的局 面,缺 乏有带动功 能的副 中心城市 ,需在继续加 强武汉的核心城 市地 位的 同时,努 力发展 次级核心城市 。 关键 词 : 武汉城 市圈 ;主成份 ;灰 色关联 ;发展 差异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的 各 项 数 据 来 源 于 ( 北 省 统 计 年 鉴 ( 湖 引 言 1 利 城 市 圈 是 在 城 镇 化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 以 一 或 两 个 经 201 》 ,将 原 始 数 据 进 行 极 大 值 法 的 无 量 纲 处 理 , PSS累 计 贡 献 率 济 较 发达 、具有 较强 辐 射 带动 力 的 中心 城市 为 核心 , 用 主成 分分 析法 进 行 降维处 理 ,运用 S %以 上 的 因 子 作 为 主 成 分 ,这 些 主 成 分 综 合 反 向 周 围 辐 射 构 成 城 市 的 集 合 区 域 。 发 展 城 市 圈 可 以 在 达 到 85 更 大 范 围 内 优 化 资 源 配 置 , 促 进 城 市 圈 内 各 城 市 自 身 映 原 指 标 绝 大 部 分 信 息 。 由 表 二 , 提 取 了 三 个 主 成 份 , 方 差 累 积 贡 献 率 达 到 的 发展 。 8 5. 8 5 武 汉 城 市 圈 是 指 武 汉 及 其 周 边 1 里 范 围 以 内 9 0 %>8 % 。运 用 方 差 最 大 正 交 旋 转 对 变 量 进 行 0公 O 的 黄 石 、 鄂 州 、 黄 冈 、孝 感 、 咸 宁 、 仙 桃 、 潜 江 、 天 线 性 变 换 , 公 因 子 作 为 自 变 量 , 进 行 回 归 分 析 得 出 各 门 八 市 , 又 称 “ +8” 城 市 圈 。 该 圈 占湖 北 省 3 %的 公 因 子 得 分 , 以 其 特 征 值 为 权 重 加 权 求 和 可 得 各 县 域 1 3 土 地 和 51 6 . %的 人 口 ,城 市 密 集 度 较 高 , 经 济 基 础 较 的 综 合 得 分 。 该 得 分 越 高 ,说 明 该 县 域 的 经 济 发 展 水 好 ,环 境 条 件 优 越 , 在 湖 北 省 经 济 增 长 中 处 于 举 足 轻 平 越 高 ,反 之 越 低 。 重 的 位 置 。 武 汉 城 市 圈 圈 域 城 市 的 城 市 发 展 水 平 有 较 大 的 差 异 , 并 在 经 济 实 力 、 产 业 结 构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和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上 也 各 有 侧 重 。 作 为 中部 崛 起 一 个 新 的 战 略 支 点 ,武 汉 城 市 圈 具 有 承 启 西 、 连 南 接 北 的 区 其 中 , ZA 是 第 m 个 准 则 层 的 的 得 分 。 计 算 m 位 优 势 。 建 设 好 武 汉 城 市 圈 , 仅 可 带 动 湖 北 经 济 的 快 乙 到 武 汉 城 市 圈 各 城 市 综 合 得 分 、 排 名 及 准 则 层 不 得 速 发展 , 能有力 地促 进 中部崛起 。 更 ( 1~A4)得 分 如 表 三 所 示 。 A = 为 了 定 量 揭 示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发 展 水 平 现 状 、 差 异 以 武 汉 综 合 得 分 为 o. 2 , 的 远 远 高 于 其 他 地 市 , 66 7 及 相 似 性 , 本 文 拟 运 用 多 元 统 计 方 法 对 武 汉 圈 域 经 济 排 在 武 汉 之 后 的 依 次 是 黄 冈 市 、 孝 感 市 、 咸 宁 市 、 黄 ∑ ^ 发展 水 平 的空 间差 异 分 析 进行 分 析 。综合 考 虑 经济 、 石 市 、 天 门 市 、 鄂 州 市 、 仙 桃 市 、 潜 江 市 。 武 汉 市 作 社 会 、 人 口 , 对 外 开 放 等 等 对 城 市 发 展 的 影 响 , 建 立 为 城 市 圈 的 核 心 城 市 ,在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 居 民 生 活 质 mJ ∑ / × 科 学 的 指 标 体 系 ,综 合 运 用 主 成 分 分 析 法 计 算 圈 域 城 量 、 对 外 开 放 水 平 方 面 都 是 城 市 圈 的 龙 头 。 除 武 汉 以 市 发 展 水 平 得 分 并 利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计 算 关 联 度 ,研 外 , 其 他 八 市 在 经 济 、 民 生 、 产 业 结 构 、 对 外 开 放 程 究 圈域 城市 发展 水平 的差异 的指 向型 影响 因素 。 度 上 也 各 有 差 异 。 黄 冈市 在 综 合 排 名 上 仅 次 于 武 汉 , × 其 在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上 、 产 业 结 构 上 较 为 突 出 ;黄 石 在 6 二 、 指 标 体 系 的 建 立 人 民 生 活 质 量 、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方 面 稳 居 前 列 ;鄂 州 在 本 文 采 用 复 合 型 指 标 体 系 , 选 取 了 涉 及 综 合 经 济 实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 民 生 等 方 面 的 成 绩 突 出 ,对 外 放 水 平 力 、 产 业 结 构 水 平 、 居 民 生 活 质 量 、对 外 开 放 程 度 这 上 也 有 较 大 发 展 潜 力 。 四 个 大 方 面 的 若 干 指 标 , 多 角 度 、 多 层 面 来 对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经 济 发 展 情 况 进 行 评 价 。 确 定 了 涵 盖 四 个 方 面 四 武 汉 圈 域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的3 个 指标 建立 指标 体系 ( 表 1 。 0 见 ) 为 了 进 一 步 剖 析 对 于 提 高 圈 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具 有 指 向 型 的 因 素 , 利 用 灰 色 关 联 分 析 ,将 城 市 经 济 发 展
最新-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 精品

小议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综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必需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组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区域经济、地区经济分工协作的加强,加快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推动武汉与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周边城市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和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武汉承东启西的战略支点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应突出比较优势从近期看,武汉城市经济圈是以武汉市为圆心,由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资料显示,这9市以占全省33的面积提供了全省7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4的财政收入,是湖北省当之无愧的经济发展核心圈。
由表一、表二可见,九个城市按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综合考虑,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武汉。
武汉在这一地区中可谓鹤立鸡群,其城市化水平、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反映了武汉对于周边地区强烈的极化作用;第二层次是黄石、鄂州、孝感、潜江、仙桃,成为这一地区较具发展活力,最有潜力可挖的城市;第三个层次是咸宁、天门、黄冈,发展较为迟缓,需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才可望有一个跨越式的推进。
此外,武汉、黄石的工业增加值均在150亿元以上,而其他城市相对较小。
九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发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不足。
表三显示了该地区城市主导产业具有较大的雷同性,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不太明确,城市间相互的协调和合作缺乏应有的机制。
这是武汉城市圈当前最大的问题。
武汉市已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传统的轻纺工业已基本退出,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同时金融、贸易、交通物流等服务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使武汉对城市空间质量的要求较之过去更高。
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的SWOT分析

【 关键词 】 武汉城 市圈 S T分析法 中部崛起 战略 WO
全球化
一
产 业 转 移
、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 的经验表明 , 城市 圈在 国内乃至 国际经 济 竞争与合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 国近年逐渐形成的东部三
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 力密集区 , 第三大科技教育 中心 , 相对 于全 国其他区域 的一个比较优势是科教水平 。武汉城市圈拥有 非常 丰富 的高新技术人 才资源 , 区域现 有 4 高校 , 5所 进入 全国 21 1 工程的重点大学 7 ,8名两院院士 , 所 4 高校的专任教师中教 授, 副教授 占 3 . 3 61 5万在校大 学生 , %, 每年 5万余名大学生 毕 业生 ;0个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 ,5万名专业科技人 员,3 1 4 20多所职 业技 术学院 , 每年培 养出各类技术 工人 6万人 。丰富 的科技 资 源是武汉 市的科技发展 的坚实保障。 三、 瓶颈劣势
≯≮
区 域 经 济
【 摘要】 文章以 S T分析法为研究的基本框架, WO 系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外 部 机 遇 与 挑 战 和 内部 的 优 、 劣 势 . 合 分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空 间 发 展 的 现 状 和 潜 力 , 武 汉 城 市 综 为
3 雄 厚 的 产 业 基 础 、
武汉城市 圈内农业 历史悠久 , 工业门 类齐全 , 三产业 比 第 较发达 。武汉是我国的近 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 工业基础雄厚 , 伴 随改革 开放 , 形成 了以冶金 、 机械 、 汽车 、 织为 支柱 的综 合 纺
圈在 中部 崛 起 战 略 中发 挥 更 大 拉 动 作 用提 供 理论 参 考 。武 汉 城
中国30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 0.22114 18
- 0.14879 16
- 1.18457 26 - 0.16575 17 - 0.09909 14
- 0.77947 23
- 0.02598 13
- 0.68764 22
决策 & 信息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291 期
特别视点
城市群名称
综合竞争力
指数
排名
汕头城市群 - 2.6099 24
针对存在的问题该报告提出了中国城市群未来发展的 四点战略建议:
1.国家应制定 2030 年全国城市群发展规划,城市群应 制定到 2030 年的一体化城市群发展规划。
2.改革户籍、金融、财政、土地、社会保障和市场监管制 度以促进区域之间和城市群之间人员、资金、技术等生产要 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开放,以创新中国城市群 制度框架。
排名
3.008108 1
2.474355 3
2.75484
2
1.082087
4
0.960038
6
0.658742
7
1.039192
5
- 0.14123 15
0.497029
8
0.381479
9
0.09856
11
0.150497 10
- 0.31733 19
0.086995 12
- 0.56334 21
特别视点
中国 30 个城市群竞争力排名
文 / 连玉明 武建忠
20 08 年 3 月发布的《2007 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 书》通过对中国 30 个城市群的各项竞争力指数 和排名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格局为:区域差异明显。 东部最强、东北和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前三大城市群差距 较小,城市群竞争力两极分化趋势依然存在。 第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呈较高的相关 性。总体上,成长竞争力较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强。 第三,三个最强的城市群比较,先天竞争力长三角最 强,珠三角次之,京津唐第三;现实竞争力珠三角最强,长三
武汉城市圈与山东半岛城市群比较研究

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0 7 20 年武汉市地 区生产总 值达 到 3 1 4 14 90 8万 元 , 占到武 汉 城 市 圈 的地 区 生产 总值 的
5 . %。由此可 以看 出武汉城 市圈是 一典 型的 以特 大城市 为中 65 2 山东半岛城 市群 的基 本情况 。山东半 岛城市群 的空 间地 心 的单 中心结构。然而区域 内城市 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 ) 并未产生 域范 围包括济南 , 岛两个 副省级 城市 , 中青 岛市是 我 国五个 有效的集聚优势。 青 其
Hale Waihona Puke 计划单列 市 , 淄博 市 、 坊市 、 潍 东营市 、 台市 、 烟 威海 市 、 I F照市 六
2山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 岛城市群的城市化率较高 ,09 ) 20 年 个 地 级 市 , 及 邹 平 县 。 土 地 面 积 约 7 4万 k , 全 国 比 重 达到 5 %, 以 . m2 占 7 高于同年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 9 个百分点。笔者认 为山 0 7 %。20 .7 0 9年总人 口约 47 0 1 万人 , 占全国的 35 %。 .2 东半岛城市群处 于城 镇体 系发展 阶段 的集 聚一 扩散阶段 。该 阶
1 武汉 城市 圈与 山东半 岛城市 群基 本情况 比较
1武汉城市圈 的基 本情 况。武汉城 市圈 的空间地 域范 围 由 ) 位于长江 中游 的城市构 成 , 以武汉 为中心 , 包括一个副省级城 市 : 武汉 , 五个地级市 : 鄂州市 , 石市 , 冈市 , 感市 , 宁市。三 黄 黄 孝 咸 个县级市 : 桃市 , 门市, 仙 天 潜江 市 , 九个 城 市。2 0 共 0 9年年末 国 土面积 5 5 . 80 1 9 , 占全省的 3 .% , 国的 0 6 12 全 . %。常住人 口 30 13 0 .0万人 , 户籍人 口 3119 5 .6万人 , 其中农业人 口 1 5 .1 16 万 9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作者:罗翔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建立一套涵盖5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城市指标体系,以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包SAS8.2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
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水平,将圈内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一、引言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02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63
60.651
60.651
11.098
44.390
44.390
2
3.619
14.476
75.127
3.619
14.476
75.127
4.514
18.054
62.444
3
1.587
6.347
81.474
1.587
6.347
81474
3.117
12.467
74.911
4
1.355
5.419
86.893
(2)核心城 市 间 综 合 竞 争 力 差距 明 显 ,武 汉 市 与 其 它 城市圈核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 圳)竞争力差距较大。 除了居民素质、城市与产业结构竞争
表1 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Component
Total
Initial Eigenvalues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摘 要: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
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定量评价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竞争力。 研究结果表明,武
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在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中总体上处于落后地位;通
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武汉城市圈在对外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圈域居民素质指标上表现出较为明
1.355
5.419
86.893
1.262
5.047
79.958
5
1.043
4.173
91.066
1.043
4.173
91.066
1.243
4.974
84.932
6
0.698
2.793
93.859
0.698
2.793
96.859
1.121
4.485
89.416
7
0.398
1.592
95.451
0.398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15.163
60.651
60.651
0.102
99.688
18
1.525E-02 6.101E-02
99.902 1.525E-02 6.101E-02
99.902 2.259E-02 9.036E-02
99.779
19
8.608E-03 3.443E-02
99.936 8.608E-03 3.443E-02
99.936 2.004E-02 8.016E-02
·6·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年
…… factoril=fil(xi1,xi2,xi3,…xim) …… factorim=fim(xi1,xi2,xi3,…xim) 将第i城市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各解释变量数值代 入, 可 得 到factori1、factori2、factori3…factoril…factorim的 数 值 , 然后根据这m个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进行加权累加,即构 造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或分力指数,数学表达式如下: Ei=λ1·factori1+λ2·factori2+λ3·factori3+…+λm·factorim 其 中 Ei为 总 竞 争 力 或 分 竞 争 力 指 数 ;λ1、λ2、λ3… λm为 前 m个特征值。
利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矩阵进行处理 ,得到主成分的特 征值、 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如表1)。 选取Initial Eigenvalues(数据相关 阵 的 特征 值 )大 于1,共 有5个 成 分 特征 值 大于1,这5个成分特征值累积占了总方差的91.066%。 因此 选取这5个主成分对城市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100.00
第7期
刘承良,刘春,田颖,等: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7·
表2 城市圈竞争力得分比较
区域
显示性 指标
经济 实力
城市与 产业结构
解释性指标 居民 金融资 基础 素质 本实力 设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管理 水平
开放 程度
北京 2.441 3.107 1.517 3.290 5.050 6.864 0.807 1.025
factori1=fi1(xi1,xi2,xi3,…xim) factori2=fi2(xi1,xi2,xi3,…xim)
收 稿 日 期 :2007-11-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8BJY015);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青 年 基 金 (08JC790030) 作 者 简 介 :刘 承 良 (1979-),男 ,湖 北 武 汉 人 ,硕 士 ,湖 北 大 学 商 学 院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城 市 区 域 经 济 、旅 游 规 划 与 管 理 。
第26卷%第7期 2009年 4 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ol.26 No.7% Apr. 2009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 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刘承良1,2,刘 春3,田 颖4,张贞冰4
(1.湖北大学 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2.湖北大学 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62; 3.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4.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98.427
0.266
1.066
97.926
11
9.095E-02
0.364
98.791 9.095E-02
0.364
98.791
0.124
0.496
98.422
12
6.988E-02
0.280
99.071 6.988E-02
0.280
99.071 8.507E-02
0.340
98.763
13
6.588E-02
1.592
95.451
0.897
3.589
93.005
8
0.334
1.338
96.789
0.334
1.338
96.789
0.682
2.729
95.734
9
0.226
0.903
97.692
0.226
0.903
97.692
0.282
1.126
96.861
10
0.184
0.735
98.427
0.184
0.735
99.859
20
7.013E-03 2.805E-02
99.964 7.013E-03 2.805E-02
99.964 1.518E-02 6.071E-02
99.920
21
4.756E-03 1.902E-02
99.984 4.756E-03 1.902E-02
99.984 1.158E-02 4.634E-02
经过对城市圈各样本城市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 理 ,运 用 SPSS对 数 据 进 行 数 理 处 理 后 得 到 城 市 圈 中 各 城 市 的 二 级 指 标 体 系 得 分 (如 表 2),作 为 对 城 市 圈 进 行 评 价 分 析的依据。
根据指标的贡献情况,经过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 城市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名(如表3)。 从表中可以得出:
2 竞争力比较分析
2.1 城市圈竞争力评价的得分和排名 选取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
市群、珠三角城市 群 ),收 集整 理2005年 相 关 数 据 ,数 据 来 源于《2005北京统计年鉴》、《2005天津统计年鉴 》、《2005河 北 经 济 年 鉴 》、 《2005 广 东 统 计 年 鉴 》、 《2005 上 海 统 计 年 鉴》、《2005江苏统计年鉴》、《2005湖北统计年鉴 》、《2005中 国 城 市 统 计 年 鉴 》等 ,采 用 Z-SCORE法 将 原 始 数 据 标 准 化 。
合竞争力。通过比较分析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的 差异,找出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优势和潜力,为武汉城市圈 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实践指导,推动武汉城市圈向中国 又一个经济增长极的目标迈进。
1 研究方法
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
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显示性指标从城市 圈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上,表达城市圈战略竞争力;解释性 指标从城市圈竞争力的微观构成上,揭示城市圈竞争力的 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显示性指标从市场占有率、居民人均 收入两个方面来构建。 解释性指标从经济实力、城市产业 结构、居民素质、金融实力、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开放程度 7个 方 面 ,选 择 了 25个 可 度 量 指 标 。 1.2 SPSS因子分析
计算城市总竞争力表现要素及城市竞争力各分力构 成要素的相关矩阵, 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和累计值, 及主成分的载荷。根据最初的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 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某一百分率(对城市竞争总力定为 100%,对 城 市 竞 争 力 各 分 力 定 为 90%)的 原 则 ,决 定 选 取 主 成分的具体数值。 假定前m个主成分分别为:
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武汉城市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