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的抗 风 险能力 , 在 整体 上 提升 城 市 圈 的经 济竞 争 产业 结 构 比重 为 1 .2: 5 4 4 .9 相 比较 19 能 O 9 4 .9: 3 5 , 96
力。 年 的 2 .3: 27 3 .4 2 0 10 4 .3: 6 2 、0 2年 的 1 .3: 52 2 7 4 .9:
基 于 集 聚 视 角 的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陈 汉林 , 梅 韩
( 湖北 大学 商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 摘要 ] 文章针对 武汉城 市 圈存在 的产 业 结构层 次低 、 内产 业 结构 不 均衡 、 业 同构现 象严 重等 问 圈 产 题, 分析 了如 何从主 导产业和 产业布局 两个方 面优 化武 汉城 市 圈产业 结构 。 [ 关键词 ] 武 汉城 市 圈; 业结构优 化 ; 产 产业 集聚 ; 业 同构 产 [ 中图分类 号 ] 113 F2 . [ 献标识 码 ] 文 A
城 市 圈是指 以 中心 城 市 为核 心 、 以发 达 的交 通 江 、 门 9市构 成 的区域 经 济联 合依 托 , 吸引辐射周边 城市 与 区域 , 促进 城 市 城市 圈用 占湖北 省 3 % 的土地 , 造 了湖北 省 6 % 并 3 创 0
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生 产总 值 、2 的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额 。武 汉 城 市 6%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 由武汉及周边 10 0
20 0 8年 , 汉 城 市 圈 三次 产 业 比重 为 1.2: 武 O9
公 里范 围 内的孝 感 、 冈 、 黄 鄂州 、 宁 、 石 、 桃 、 咸 黄 仙 潜 4 . 9: 3 5 , 5 4 4 . 9 接近 “ 三二一 ” 但是 距离 远期 发 展 目 ,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Ke r s Wu a i i l; ct nq o etL rn uv ; n ofcet ywo d : h n Ct Cr e l ai tn ;o zcre Gil e i n y c o o u i e c i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 , 包括以武汉市为圆
心 , 10i为半径范围内的黄石、 以 0k n 鄂州、 孝感 、 冈、 黄 咸宁 、 仙桃 、 潜江、 天门等 8 个省辖城市, 大冶等 7 个县 级市和 1 个县 , 5 城市圈内部结构体 系为中心城市一城 市一城镇一集镇 , 中心城市有较高 的空间集聚性。武 汉市城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i l y lc t n q o e t n ls ftre id t e d L rn u v d G n o  ̄ce to i d t tu tr . ia y a c ri n lz e r. r e b o a o u t n ay i o h e u r sa o e zC rea i c e in f n u r s cu e F n l , c d n t a ay et c i i a s ns i n n i s y r l o g o h e
究 , 汉城市圈 9 对武 个城市 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 , 并结合武汉城 市圈整体 产业结构 的洛伦兹 曲线和基尼 系数 分析 得出武汉城市 圈 9 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 以及在各个产业 上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 构相似性 的情况 , 在武汉城 市圈 面临迎接 产业 转移和 自 身产业结构调 整双 重任务 的前提下 , 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 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 建议。 结合 关键 词 : 武汉城市圈 ; 区位熵 ; 洛伦茨曲线 ; 基尼系数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

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分析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本文从人口分布、经济规模以及城镇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结构,总结武汉城市圈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分析其结构特征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展建设提供有利的基础资料。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Abstract: Wuhan city circle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ial regions for developing in the middle of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city circle from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ale of economy and the towns structur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spatial structure, and analyzes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vide a favorable foundation data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uhan city circle.Key words: Wuhan city circle; spatial structure0 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潜江等8个周边城市,通过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所形成的区城经济格局,又称“1+8”城市圈。

该区域以占湖北省33%的土地面积汇集了全省50.4%的人口、59.9%的国内生产总值、53.1%的地方财政收入、57.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8%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经济中心区,成为中国内陆最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标签: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1 引言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

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

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市为节点(特色节点城市)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 文 采 用 定量 化 的指 标体 系 ,借 助 因子 分析 法 的分 析 手 段 ,运 用地 域 横 向 对 比方 法 ,揭 示武 汉 城市 圈结 构性 发展
中 的 问 题 ,并 提 出 相 应 的 建 议 。
数; 1 a 、 3 a 、! …, 2 m为前m个特 征值 。
407) 3 0 2
基 金 项 目:湖 北省教 育厅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武汉 城 市 圈 乡村
旅 游研 究 ( 目编号 :2 0 b 3 ;湖北 省社会科 学基金 一般 项 目, 项 0 9 5 0)
武汉城 市 圈建 设的 问题与 对策 ( 目编 号 :0 0 9) 项 78
( ) P S 成 分 分析 三 SS 主
武 城市 汉 圈 结 构性发 展水平综合评价
■ 刘 春 2 王 、
计算城市 总发展 水平表现要素及城市
发 展 水 平 各 分 力 构 成 要 素 的相 关 矩 阵 ,通
过相关矩 阵得 到特征值和 累计值 ,及主成
剑 3 邵晓晖 ( 、 中南民族大 学工商学 院 1
群 发展 水 平 的 提 高 、 以 及 城 市 群 经 济 的 发
展提 供了发展方 向。科 学合理 的评价 指标 体 系有 利于提 高我 国城市 群 的竞争 能力 ,

取主成分 的具体数值 。假 定前 m个主成分
分 别 为 fcoi f c r、 a tr 、 a tr i tr、 a t a f coi f c i l 1 o 1 o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49
分 形结构 因子 ,提 出了表征城市群等级规
fc r。 a t , 将第 i o 城市经过标准化 变换后 的各

以地方财政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

以地方财政促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1—1 90 1 7 —1 8 2 1 ) 20 8 — 2
1 武 汉 城 市 圈 发 展 概 况
均 GD 也 超 过 2万 元 , 全 国 水 平 接 近 , 其 余 五 市 人 均 P 与 但
P 武 汉 城 市 圈 , 称 “ + 8 城 市 圈 , 是 指 以 武 汉 为 中 GD 均 在 2万 元 以 下 。武 汉 一 城 独 大 的 局 面 说 明 其 对 周 边 亦 1 ” 它 各 心 , 10公 里 为 半 径 的 城 市 群 落 , 包 括 了 武 汉 及 黄 石 、 城 市 的 带 动 力 不 足 , 城 市 产 业 发 展 不 平 衡 。 以 0 它 武 汉 市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分 别 占 城 市 圈 三 次 产 业 产 值 的 鄂 州 、 感 、 冈 、 宁 、 桃 、 江 、 门 八 个 周 边 城 市 。 凭 孝 黄 咸 仙 潜 天
借 其 较 好 的经 济 基 础 、 越 的 自然 资 源 条 件 ,0 8年 武 汉 城 1 、 7 6 、5 4 , “ 、 、 ” 。而 孝 感 、 冈 、 宁 优 20 9 5 . 6 . 呈 三 二 一 型 黄 咸 及 天 门 三 次 产 业 有 均 衡 发 展 的 趋 势 , 一 产 业 占 比 均 超 过 第 市 圈 贡 献 了 湖 北 省 6 . % 的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4 3 的 地 方 15 5. 财 政 收 入 , 载 了 全 省 6 . 的 社 会 商 品 零 售 总 额 , 际 利 2 , 高 与 全 国平 均 水 平 , 业 仍 是 其 经 济 发 展 的 支 柱 之 承 34 实 O 远 农


为 突出 。
2 武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现 状 分 析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差异性大 ,武汉市 “ 一城独 大” ,周边城市经 济实力普遍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

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对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程成摘要:近几年,建设“都市圈”、“城市圈”已经成为各地区谋求在区域竞争中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湖北省建立的武汉城市圈也应运而生。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的成因,提出武汉城市圈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一定的政策建议,从而进一步展望武汉城市圈的未来。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政策一、对武汉城市圈的介绍武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区域性政治商贸中心,武汉也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由于长江和汉水将武汉分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因此在城市规划上也与其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

要对武汉城市圈进行分析研究,首先要知道城市圈的概念及武汉城市圈的界定。

城市圈,是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城市圈问题现已经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许多地区为了实现经济的发展纷纷开始打造城市圈计划,由于城市圈的经济高度整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手段,因此引起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武汉也不甘落后,紧随经济发展的潮流,2003年湖北省做出打造武汉城市圈的重大决策。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达六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武汉的七倍多。

由于上述8个城市交通发达,和武汉的距离较近,因此被纳入武汉城市圈的范围,武汉城市圈将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的设想,武汉城市圈将建成绿色、宜居、和谐,并充满活力、快捷的生态型城市圈。

目前,武汉城市圈已经成为我国第4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阻碍武汉城市圈发展的问题分析武汉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面积过大,武汉三镇的地理位置的独特性,造成城市内发展不平衡,因此武汉城市圈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干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武汉城市圈才能按既定目标又快又好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分析
从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两个方面构建了分析框架,对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及建设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的措施。

标签: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优化
1 引言
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是在2002年6月的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明晰的,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

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规模结构分析及调整思路
2、1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各类城市的规模层次与分布的总体构成,同时城市等级规模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的平衡程度。

城市的等级规模按照非农业人口数量划分为四等: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100万为大城市、20—50万为中等城市,2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1)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武汉城市圈内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较少,大部分城市为人口数量20—50万的中等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断层现象,是一种不利于整体发展的模式。

(2)核心城市的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首位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

武汉城市圈的首位度为7.68,即武汉与次级核心城市人口规模差别较大,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城市圈的整体发展。

(3)各个规模等级的城市人口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其中仅武汉市的人口就占了武汉城市圈内总人口的65.6%。

2、2武汉城市圈城市规模结构的调整思路
根据武汉城市圈9座城市的规模分布图示,如果现有城市规模分布整体向左移动,则其城市规模分布趋势(虚曲线)与城市规模效益曲线基本一致,圈内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将更符合城市规模效益原则。

这种圈内城市等级体系的优化将大大促进都市圈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因此从整体上说,武汉城市圈需要在完善城市等级规模层次的基础上,实现大中小城市等级规模的整体向上跃升,形成以大型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特大和大城市为骨干(区域次中心城市),以中小城
市为节点(特色节点城市)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

从区域城镇体系米看,武汉都市圈形成了以武汉市为中心的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在这里,本文直接引用师文明、高俊杰(2007)的研究结果。

师文明,高俊杰(2007)用规模报酬参数h来衡量集聚效应的大小,并得出了如下的金字塔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未来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可以优化调整成金字塔式格局:
(1)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为武汉市。

是武汉城市圈内唯一的大城市,因此它的发展在城市圈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武汉要带动城市圈的总体发展,就必须在巩固现有的核心地位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起到真正的强辐射力作用。

(2)努力发展次级核心城市。

为解决武汉城市圈城市结构断层的问题,应该将鄂州市、黄石市和潜江市为城市圈二级中心城市的培育对象。

尤其是鄂州市和黄石市,经济集聚效应高,应该利用它们距离中心城市武汉较近的优势,推动武鄂黄核心圈的发展,使武汉城市圄的核心圈由武汉一市扩展到武鄂黄三市,能使武汉“单枪匹马”的情况改变为“三驾马车”齐使力的局面。

(3)将黄冈市、成宁市、天门市、孝感市和仙桃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三级中心城市进行发展。

但在这五个城市中,只有孝感市和仙桃市的经济集聚效应超过了1,黄冈市、咸宁市和天门市均小于1,几乎不具备经济集聚能力。

这对未来城市圈城市结构的发展很不利,很可能将来又会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因此,黄冈、咸宁和天门三市在未来要加大经济发展速度,提高自身经济集聚能力,与武汉城市圈整体发展相协调,避免将来出现三级中心城市的断层。

3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功能结构分析及优化思路
3、1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功能结构现状分析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负担的任务和作用,可分为综合性,行政、工业、旅游、文化教育、交通、商贸、特殊等职能。

武汉市的二、三产业比重均较高,为综合性的中心城市;黄石、鄂州、仙桃、天门第二产业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然而仙桃的霍夫曼系数高达3.406,这说明了仙桃的工业发展阶段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快力度改善轻重工业的比重。

其他城市的功能结构不是很明显。

3、2武汉城市圈的城市功能结构优化思路
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因地制宜进行建设。

避免重复建设和结构趋同,大型城市应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中城市应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中小城市应突出特色,以资源深加工为主,各类城市之间要职能互补,形成主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效的城市功能结构体系。

具体思路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武汉市要利用中央人民银行和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在此设立的大区级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及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业;要利用科教、人才优势,在承接国际和东部三大都市圈产业转移的同时,壮大“中国光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整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努力成为中部地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立体交通枢纽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大中城市则要利用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明确优势职能,进行适当分工,有选择地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业上实行集群发展,产品上实行错位发展。

黄石、鄂州应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科技优势和综合工业基础,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用新技术改造冶金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

孝感要重点抓好汽车产业,并用新技术改造盐磷化工、建材等产业。

第三,黄冈、成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要通过资源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城市。

4结语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武汉城市圈内的各城市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优化圈内资源配置,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沾。

参考文献
[1]马金钟,打造武汉城市圈的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5)
[2]杨云彦等,武汉城市圈建设若干对策建议[J],长江论坛,2004,(2)
[3]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刀,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4]周一星,孙则听,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兜,1997,(3)
[5]秦尊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度其核心圈建设[J],系统工程,2005,(12)
[6]师文明,高俊杰,武汉城市圈的城市结构断层及解决方法[J],经济论坛,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