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d811d7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0f.png)
[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宏观经济学论文大学宏观经济学论文篇1浅论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新古典经济学家发现了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薄弱,标志是一篇名为“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论文。
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创造的新版宏观经济模型成了这个领域的标准。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以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为基础。
但不同的是,它更强调所有的决策都是和最优化行为相一致的。
为了将失业和经济波动纳入分析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首先是求助于不完全信息,而后是技术变革。
新的理论至少在一方面有了进展:价格和工资决策有了清晰的微观基础。
但是其中的行为假设过于原始粗糙,以至于至少有六种经济现象不能得到解释。
在一些情形中和新古典假设的矛盾导致了对这些现象的否认。
在其他的情形中,新古典的解释只不过是同义反复。
六种现象如下:(1)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在新古典模型中,只要失业者接受只比市场出清水平低一点点的工资,他马上就可以找到工作。
所以非自愿失业不可能存在。
(2)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在新古典理论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完全没有作用。
一旦货币供给被完全预期到,价格和工资就会相应地变化。
真实工资和相对价格是保持稳定的;实际经济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3)高失业下通货紧缩并未加剧:由新古典模型可推导出自然失业率的菲利浦斯曲线。
如果失业率低于这一自然率,通货膨胀就会加速;反之通货膨胀会持续减速。
(4)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在新古典模型中,个人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数量已最大化其跨期效用函数。
这样的话私人的储蓄额应该是最优的。
但是人们却常常对他们的储蓄感到失望。
而且,如果没有社会保险计划的话,许多人都认为他们会过少的储蓄。
“强迫储蓄计划”非常流行。
(5)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
(6)自暴自弃的低下阶层的长期存在。
我将从我的一个最早的尝试开始,这个尝试导致了对非对称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的发现。
一、非对称信息信息问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市场中。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经济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就相关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总结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进展本部分主要综述了宏观经济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针对不同经济体制和经济周期,各国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和实证结果。
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从投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和动力,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本部分探讨了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并综述了政府干预在制度设计、市场监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分析了政府干预的效果和限制,并对当前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2. 行为经济学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回顾了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并综述了行为经济学在市场行为、决策行为、劳动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同时,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1.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部分总结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研究方法,并综述了发展经济学在贫困陷阱、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同时,指出了该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文献综述本部分就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文献综述。
从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城市规划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环境影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结论通过本次文献综述,我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各自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学外文期刊顶级论文

经济学外文期刊顶级论文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using a panel data set of 120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20.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with initial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h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while further increases in income inequality are associated with positive effects on economic growth.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view that income inequality is always harmful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suggest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complex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driving these findings an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Overall,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when designing policies to promot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itial high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may lead to social unrest,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decreased social cohesion, all of which can be detrimental to economic growth. High inequality can also lead to under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s those at the bottom of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ay not have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thus reducing overall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economy.On the other hand, as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s further, it may create incentives for individuals to work harder and invest more in human capital, as they strive to move up the economic ladder.Moreover, higher inequality can lead to greater savings and investment by the wealthy,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dditionally, in some cases, income inequality can reflect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and skill level, and reward such differences may incentivize individuals to acquire higher skills and contribute more to economic output.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s. Addressing high levels of initial income inequality is crucial for promoting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growth. Policies that aim to reduce inequality through progressive taxation, social safety nets, and investments in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can help to create a more equal distribution of opportunities and outcomes, ultimately fostering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However, as income inequality increases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growth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policymakers need to consider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each country. In some cases, measures to reduce inequality at extremely high levels may inadvertently stifle incentives for hard work,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reducing inequality and maintaining incentives for economic dynamism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the uniqu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each country.In conclusion, our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move beyond a one-size-fits-all approach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essential for formulating effective policies thatpromote both equity and efficiency in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学涨价效应论文

经济学涨价效应论文在经济学中,涨价效应是指当产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减少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市场经济中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消费者常常会根据产品的价格来做出购买决策。
涨价效应对市场供需关系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首先,涨价效应会导致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当产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钱才能购买同样数量的产品。
这会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弱,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该产品的需求量。
这种需求减少会对市场供求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生产。
其次,涨价效应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和生产决策。
当产品价格上涨时,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售价,从而带来更高的利润。
然而,由于消费者需求的减少,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产量或者寻求替代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调整会对企业的生产决策和市场竞争产生影响。
最后,涨价效应也会对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产生影响。
价格的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影响到货币的购买力和市场价格水平。
因此,经济政策制定者需要密切关注涨价效应,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和市场调控措施,以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涨价效应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它对消费者行为、企业决策和经济稳定都具有重要影响。
理解涨价效应的机制和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预测市场的变化,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涨价效应还会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结构产生长期影响。
当产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可能会改变其购买习惯,选择购买更便宜的替代品或者减少购买量。
这种行为会对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退出市场,从而影响到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
此外,涨价效应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博弈。
当产品价格上涨时,企业可能会试图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者进行市场营销来维持销量,而消费者则可能通过降低购买量或者转向其他产品来维持自身的福利水平。
这种博弈会对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产生复杂影响,需要通过经济学分析来理解和解释。
经济论文范文3000字

经济论文范文3000字篇一:经济学论文3000字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评析电子商务152 倪舒颖 2021014622摘要:作为一个大学生,同时在市场中也是作为一个消费者,消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并且,能否合理的消费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所以对于《消费者行为》这一章节,我们将要来通论隐藏在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的动机,与此同时,研究如何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研究从而使得消费者效用实现最大化,进而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需求曲线。
并且进一步分析价格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学以致用,所以,最关键的是,还要来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如何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来使合理理性的消费,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规避风险。
关键词:效用,序数效用论,风险,为了分析消费者在许许多多的不同的消费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的方式,经济学家提出了“效用”这个概念。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商品的时候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由于这句概念中的主语其实是有两个,消费者和某种商品,所以从中不难看出,其实效用不仅仅是取决于所消费的商品,同样取决于消费者。
因此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有效用或者效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商品和服务是否具有满足消费的欲望的能力,也就是说,那个商品是否是消费者心仪的满意的,还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欲望,也就是说,消费者的内心是否想要,以及消费者对其满足程度的自我感受。
所以,从中可以知道,效用很大程度上和消费者有关系,因为消费的心态的欲望都是主观的,都是取决于消费者的,而商品在选定以后,它的质量和形态大多是不发生变化的,所以影响效用的因素大部分在消费者身上。
例如:同样的一个冰淇淋,今天消费者吃的很高兴很满意,而第二天就不喜欢了,不再购买了。
难道一天的时间,冰淇淋的口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吗,不是的,很有可能是消费者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有了别的更好的选择,或者是因为身体原因,再或者是天气原因,等等等等,影响消费者的因素有很多。
专业导论结课论文经济学

专业导论结课论文经济学导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如何做出选择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企业和政府如何分配资源,以实现最大利益。
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经济学对于政府的决策制定、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个人的生活选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经济学的重要性以及它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首先,我们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包括供给和需求、边际效用和成本、市场结构和竞争力等内容。
其次,我们将探讨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包括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环境政策以及劳动市场政策等方面。
最后,我们将分析经济学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包括消费决策、职业选择、金融投资以及家庭规划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地了解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各种经济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对经济学有一个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的经济挑战。
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更是对实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和研究。
经济学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经营战略。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对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预测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依据;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为政府提供就业政策的制定建议。
总之,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在实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经济学还对于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平分配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学可以帮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经济学也关注着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问题,通过调节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手段,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基本结构

经济学论文怎么写基本结构经济学论文基本结构1.引言在引言部分,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论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引言部分需要引发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对论文的主题产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研究的关注。
2.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在这一部分,需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论文的研究设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3.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部分需要介绍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同时对研究方法的选择进行解释和理由。
在这一部分,需要明确论文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和可靠性。
4.研究结果研究结果部分需要详细描述研究的结果和发现,同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在这一部分,需要清晰地呈现研究的结果,并对结果的意义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5.结论结论部分需要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明确回答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并指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这一部分,需要强调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同时为读者提供对研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的空间。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需要列出论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和资料,保证研究的可追溯性和学术的准确性。
以上即是经济学论文的基本结构,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重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和论证严谨。
同时,也需要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确保论文的学术质量和规范性。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出清晰的研究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
研究问题的提出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需要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确保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
对于定量分析的问题,可以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于定性分析的问题,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或深度访谈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此外,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论文研究的关键。
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误差和偏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经济学论文技术路线

经济学论文技术路线
经济学论文技术路线:
第一步:确定研究主题
首先要确定你感兴趣的经济学领域和研究主题。
可以选择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或其他领域。
第二步:收集文献
在开始实际研究之前,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彻底的文献综述。
收集相关研究论文、书籍、报告等资料,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现状。
第三步:确定研究方法
在确定研究方法时,要根据研究主题和问题选择适当的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学模型等;定性方法包括案例分析、访谈等。
第四步:设计研究框架
设计研究框架是论文写作的基础。
要明确研究目的、问题、假设等,并确定研究的结构和逻辑。
第五步: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
根据研究框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如果是定量研究,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如果是定性研究,可以进行案例分析或访谈。
第六步:撰写论文
在撰写论文时,要按照学术规范和格式进行写作。
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论等部分。
第七步:修改与修订
在完成初稿后,要进行反复修改和修订。
检查论文的逻辑性、连贯性、用词准确性等,确保论文质量。
第八步:提交与发表
最后一步是准备论文的最终版本,并提交给期刊或会议。
在论文发表后,还要及时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和改进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技术对传媒市场的影响●研究原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社会从后工业时代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的主驱动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争论,甚至有人认为因为它的到来传媒产业将面临根本性的变革。
我们无法断定真正的变革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但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技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分析新媒体技术对传媒市场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新媒体技术及新媒体1.新媒体技术应用举例▪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移动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网络电视▪分众传媒▪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门户网站等2.新媒体的界定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
”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新媒体的出现,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成果。
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新媒体特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传播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媒介与信息内容。
1它具有互动性、数字化、个人化的特点,数字化是本质,互动是表现形式,个人化则是一种延展。
媒体技术的重大转变就是从模拟形式的储存、发送和接受信息向数字形式的储存、发送和就收信息的转换。
2所以数字化是理解新媒体的一个关键因素。
新媒体的另一个特征可以归纳为融合。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传播通讯网络的融合产生了移动电话,传播通讯网络和媒体的融合产生了有限和互动电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媒体内容的融合产生了CD-ROM和DVD,而三者的最完美结合体现在互联网方面。
可以说互联网是迄今位置发展最迅速的新媒体。
与此同时,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等一系列新媒体正迅速发展。
3.新媒体传播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
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使用新媒体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
一项阅读调查表明,阅读传统出版物的人数在以每年12%的速度下降,而阅读新媒体的人数则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4.产业链迅速成长,市场潜力巨大以互联网为例,随着全球宽带接入市场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宽带业务在价格下跌和应用普及的双重作用下,也开始进入了快速普及期。
宽带接入的价格门槛不断下调,与此同时宽带用户的数量也快速激增,一条以宽带运营商为龙头,涵盖软件提供商、互联网内容服务商、计算机生产商、设备制造商等在内的宽带产业链正在迅速形成,并且不断壮大。
(数据来源:IResearch)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
报告同时显示,我国域名总数显著增加,其中,CN域名总数超过18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64.4%。
上网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
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粗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
3不断增长的互联网用户为新媒体提供了巨大的产业前景。
至2006年12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达4.5亿,平均每三个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4到2006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逼近200亿元,其中,手机出版所占的比例最高,仅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就达80亿元。
5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同时,还将有更多内容走向手机终端,以及各种新媒体。
它们都将以极快的步伐深入市场,实现产业链的迅速融合,创造出巨大价值。
市场现状分析1.2006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传媒产业发展概况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约为4236.56亿元.2006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66个,文化馆2889个,公共图书馆2767个,博物馆1593个。
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教育台46个。
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3862万户,209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62万户。
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
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30部,科教、纪录、动画影片62部。
全国出版各类报纸416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2亿册(张)。
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994个,已开放各类档案6355万卷(件)。
62.我国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传媒产业表现为各种媒体竞争与共生,报业、电视、杂志、互联网共同争夺市场,市场化已经成为媒体的发展方向,专业化、区域化市场格局是未来市场竞争的主要基础,同时为了应对国内市场国际竞争,传媒整合势在必行。
我国传媒产业发展随着市场化进程其区域资源及市场容量的不均衡开始突出,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地域性差距,造成传媒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区域资源的不均衡,二是媒体收入的不平衡。
长期以来,中国传媒业,尤其是电视台和报刊,充当“喉舌”角色,其行政职能远甚于市场职能。
在这个意义上,传媒业始终没有参与过真正的市场竞争。
传媒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然是以政治地位为主,但是近年来在民营力量以及WTO的冲击下,传媒业市场化的进程也开始加速,其经济地位上升迅速。
现阶段中国的传媒行业利税总额已超过烟草业,成为国家第四支柱产业。
传媒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平面媒体政策相对宽松、广电媒体市场准入大门渐启、市场拓新先机开始显现、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产业雏形已经形成,并且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或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明显加快,而且国家的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
传媒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相关政策的提出,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新媒体技术强力冲击传统媒体2006年互联网用户达到1.23亿,2007年初网民数量达到1.32亿,新媒体业务应用进一步成熟,价值进一步提高。
同时无线通信网络的发展,使新媒体呈现移动化趋势,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将继续加大。
以IPTV的为例,自2004 年下半年开始,IPTV 成为电信和广电行业内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些地区此前就开始了IPTV 服务的小规模试点,2004 年年底中国IPTV 安装用户数达到35 万,预计2006 年为570 万,到2008 年中国IPTV 安装用户数将达到1650 万。
7下图直观的显示出IPTV用户的迅速增长。
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的越来越多的分流。
势必对传统媒体造成强烈的冲击。
(数据来源:IResearch)IPTV的兴起为运营商、设备及方案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呈现出一幅诱人的市场前景,我们认为中国IPTV市场的发展将会十分迅速,2004年中国IPTV市场规模为1.3亿元人民币,预计2006年为30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中国IPTV市场规模将达到148亿元人民币。
8(数据来源:IResearch)由对中国IPTV安装用户规模及预测、中国IPTV市场总体规模及预测两项数据就可以看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的越来越多的分流。
用户规模的发展代表了对用户资源的分流,市场规模的扩大代表了对广告资源的分流。
遭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手机媒体也以强劲的势头加入瓜分市场和资源的行列。
据艾瑞市场咨询整理美国研究公司eMarketer的统计预测数字,2006年全球的手机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移动搜索用户分别达到了3.373亿人和2.66亿人。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在全球手机市场的逐渐普及,手机的移动搜索功能和互联网接入功能都逐步的成为手机用户比较熟悉的应用功能。
预计到2007年全球的手机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移动搜索用户可以分别超过4亿人和3.2亿人。
(数据来源:IResearch)再如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的巨大冲击。
目前对电视产生直接影响的新媒体有:数字电视,包括有线的、地面的、卫星的;IPTV,狭义上指基于TV终端的;手机电视,包括广播网络模式和蜂窝网络模式;网络电视,主要指网络视频。
这些所谓新媒体,或是收视终端与传统电视不同(个人电脑或手机),或是传输载体与传统电视不同(互联网或无线网),或是收看形式与传统的居家收视不同(移动接收)。
它们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日渐增多,电视机不再是接收电视节目的唯一载体,观众将更加分散,电视市场将长期呈现出日益细分的趋势。
短期来看,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经营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不断分流原来属于传统媒体的受众和广告;另一方面媒体数量的增加将加剧同质化竞争,造成了可替代性与微利化趋势,传统媒体的覆盖面、渗透率和影响力都将受到冲击。
近年来,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量或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 传统媒体日到达率普遍下降,网络媒体日到达率上升。
传统媒体受众的日到达率下降与网络媒体受众的日到达率上升的事实表明,受众在媒体选择上正逐渐倾向于网络媒体。
可以这么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传统媒体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互联网形式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力冲击着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和众多新媒体基于其技术优势和新型传播模式,吸引了大量受众媒体接触习惯的倾斜,给传统媒体市场带来极大压力,从而导致其广告市场和受众市场的逐步压缩。
新媒体技术带来传媒的变革,引领传媒产业走向融合随着数字技术在短短的几年内获得了急剧的发展,我国传媒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化格局的媒体时代。
新技术催生了更多新型媒体形式的诞生,如数字电视、电子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杂志、IPTV、博客、维客等等。
这些新型媒体建立在新技术基础上,其开发和发展速度近年来急剧上升,于是广告商可选择的媒体越来越多,这直接导致了传统媒体渠道霸权时代的终结,受众取代媒体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以及市场的追逐对象和主导者,传统传播模式和传统的传受关系被颠覆。
新媒体利用其技术优势获得了更多受众的青睐,而传统媒体则受限于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传播机制,难以迅速更新其传受模式和风格,由此,在媒体市场上,传统媒体市场日益衰竭,正逐渐被迅速兴起的新媒体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