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预习案
蜀道难课时导学案.doc

《蜀道难》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案一、自学质疑1、李白(701-762)字 ,号, 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 , ,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家。
2、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4、标注字音并注意字形写法噫吁嘱(yixuxi )鱼凫(fd)秦塞(sai)萦绕(ying)石栈(zhBn )猿猱(nao)扪参(menshen )峥蛛(zhengrong )抚膺(ying )峻岩(chan )飞湍(tuan )咨嗟(jie )喧魅(huT)砾崖(ping )崔嵬(w6i )吮血(shun )5、解释词义:西当太白有鸟道■来四万八千岁:可以模维峨眉巅: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咨如之回川:坦参历井仰以手抚鹰芈长叹:使人听此涸朱颜:连峰吉天不逐尺:砾崖替石万壑雷所守或匪亲:侧身酉望长脊嚷:5、找出本诗眼(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二、合作探究1、理清本文思路(全文从哪几个方面叹蜀道之险?即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而难行,二叹蜀道之险而可畏,三叹战祸之烈。
全诗三个段落各是一层,共三个层次。
《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

《蜀道难》的教案《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的教案(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蜀道难》的教案1【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
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
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
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
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
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
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
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
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
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
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高二语文必修三文言文《蜀道难》预习提示

⾼⼆语⽂必修三⽂⾔⽂《蜀道难》预习提⽰ 《蜀道难》是李⽩的不朽杰作,甫⼀问世,就惊世骇俗,⼲为传颂,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语⽂必修三⽂⾔⽂《蜀道难》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蜀道难》预习提⽰ 《蜀道难》⽣动地描写了难于上⻘天的蜀道,并且描写了蜀道上的奇异⻛光,壮丽景⾊。
表现出诗⼈对⼭河的热爱。
同时将⼈间险恶与蜀道难进⾏了有机的对⽐,表现了诗⼈对国事的担忧。
全诗豪情奔放,想象丰富奇异,极具夸张性,语⾔富于变化⽽且充满感情,有声有⾊,在艺术上具有极⾼的价值,是李⽩的代表作之⼀。
学习本诗,建议采⽤下⾯的⽅法: (1)仔细品味诗⼈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胆的夸张和⽣动活泼的语⾔,⽤⼼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分析章法结构。
掌握结构,对领会诗的主旨,对记诵全诗很有帮助。
分析结构,可从两个不同的⾓度,⼀是内容,⼆是形式。
就内容来说,先写蜀道开辟之难,再写蜀道旅途之难,后写蜀道⼈事之难。
就形式来说,诗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语句“蜀道之难,难于上⻘天”,为我们理清层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语⽂《蜀道难》原⽂ 噫,吁嚱,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天! 蚕丛及⻥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
⻄当太⽩有⻦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钩连。
上有六⻰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鹤之⻜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抚膺坐⻓叹。
问君⻄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悲⻦号古⽊,雄⻜从雌绕林间。
⼜闻⼦规啼夜⽉,愁空⼭。
蜀道之难,难于上⻘天,使⼈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崔嵬,⼀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避⻓蛇,磨⽛吮⾎,杀⼈如⿇。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天,侧⾝⻄望⻓咨嗟。
《蜀道难预习》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蜀道难》这首诗歌的赏析、背景、意境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 响,让您更深入了解这首经典之作。
蜀道难诗歌赏析
艺术特征
探索唐诗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
文化符号
揭示古诗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
意象表达
解读诗人通过意象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审美价值
欣赏蜀道难所体现的美学价值。
3
古代蜀道
介绍古代蜀道的修建历史与文化遗产。
蜀道文化
探寻蜀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蜀道难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诗词创作
分析蜀道难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与启示。
文学思潮
探讨蜀道难对中国文学思潮的贡献。
美学传承
解析蜀道难对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
蜀道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 蜀道的险峻崎岖 • 沿途壮美的山川景观 • 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条件 • 交通困难与修建困难
难度极高的蜀道交通
1 险峻的山路
描述蜀道上蜿蜒的陡峭山路。
2 暴雨洪水
揭示背负了无数人性命的暴雨洪水。
3 车马难行
探讨长期以来交通道路上的困境。
蜀道的修建历史代蜀道的修建与发展。
蜀道背景与意境
历史背景介绍
探索蜀道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与 时代环境。
意境的构建
揭示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营造独特的意境。
峰回路转的情节
剖析蜀道难中发展起伏的情节线 索。
蜀道的起点与终点
1
剑门关
2
介绍蜀道的终点,剑门关的历史与地理
特点。
3
红岩峡谷
探索蜀道起点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渊源。
两地的对比
比较起点与终点的地理与文化差异。
《蜀道难》导学案及答案

《蜀道难》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个性及创作风格;熟读成诵,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2.疏通文本字词并整理积累。
【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及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称之为“诗仙”,陇西成纪人。
主要作品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
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
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
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
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
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
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
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预习案【预习目标】1、回顾作者李白的有关常识2、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3、诵读全诗【预习重、难点】1、诗的寓意2、全诗的熟读成诵【知识链接】1、介绍作者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
帝赐金放还。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
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2、解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绵阳、德阳等地。
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3、写作背景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
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此说也属臆测。
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蜀道难》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仔细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丰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张和生动的语言。
4.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5.唐代诗歌发展:初唐中唐:盛唐:晚唐6.作者简介(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
二、解诗题。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
蜀道,:三:背景:唐代蜀中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词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
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在诗中,作者极力描绘蜀地山川的险要,预示这样的地理条件易为野心家所利用,以期唤起朝廷的注意。
因而诗中寄寓着作者的隐忧,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怀。
四:字词理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理解性背诵:1.极写蜀道的高峻雄奇,不可攀越-------------, --------.2.写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 --------.3.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 --------.4.运用夸张的手法。
第4课 《蜀道难》预习案

《蜀道难》预习案一、资料卡片:1.《蜀道难》,是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名篇,内容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蜀道难》描写了大自然动人心魄的奇险与壮伟,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
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
正如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所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此外,南朝陈文学家阴铿也写过一首《蜀道难》诗。
2.作品立意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
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
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3.李白(701-762)字,号,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预习案
班级姓名备课人:贺锋利2018-3-5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凫()秦塞()石栈()猿猱()抚膺()巉岩()飞湍()喧豗()砯崖()吮血()扪参()()峥嵘()()咨嗟()号古木()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地崩山摧天梯石栈扪参历井万壑雷
B.峥嵘崔嵬冲波递折横绝峨眉倚缺壁
C.飞湍瀑流猿猱攀援匪亲弗居萦岩峦
D.磨牙吮血以手抚膺蚕丛鱼凫仰胁息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危乎高哉()②不与秦塞通人烟()
③侧身西望长咨嗟()④但见悲鸟号古木()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⑥使人听此凋朱颜()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合作探究】(见课后第一题)
【巩固提升】
5.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
诗人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____入__ _道路上惊险绮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_______的赞美乐章。
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_____ __ 。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6-8题。
赛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
①《折柳》:即《折杨柳》,乐府曲名。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②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6.《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作者天才豪纵,作(体裁)亦逸气凌云。
“五月”在内地届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是积雪,“无花”二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地的苦寒。
7.分析颔联的表达技巧。
8.这首诗体现了边境将士怎样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