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城 市要 高,而由其 带动的武汉城市 圈的外 贸状况对其 产业结构的调 整也具有很强 的相 关性 ,近期 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
城 市 圈产业结构 的调整影 响 巨大。武汉城市 圈在经济迅速发展 的 同时 ,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 结构近年 来 出现 了趋 同倾 向 ,这 种趋 同在某方 面进一 步带动 了武汉城 市 囤的经济繁荣 ,在 另一 方面也产 生 了不少 负面效应 ,如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资 源浪 费等 , 这些 负面效应会导致 经济发展 不协调 ,对武汉城市 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 产生许 多障碍 ,成为发展的 “ 瓶颈” 。国家贸易重心的转 移正好给武汉城 市圈产业 结构调整机会 ,贸 易转型主要在 引进 外资、技 术创新等方 面对武 汉城 市圈的产 业结构产生较 大的影响。 贸 易模式转 变能加快 引进 引资结构 ,改变优 化产业结构升级 ;贸易模 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 ,促进产 业结构升级 。武汉城 市圈的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es 8@1 .r m9 6 c 5 6 o 3 n
时代人物论坛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汪长球 方齐 云 ( 中科技 大学经济 学院 华 湖 北武 明 ,经济发展 是在产业 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中实现 的 ,产业结构在整 个经 济结构 中处于主导地
方 齐云 :华中科技 大学经济学院经济 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华 中科技 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心 ( 湖北省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 究基地 )常务 副主任 ,中华外 国经济 学说研 究会发展 经济学分会理事 ,湖北省 外国经济学说研 究会理 事 ,湖北省农业经济 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市 内部 审计师协会副会长 ,武汉仲裁委 员会仲 裁 员。研 究方 向:发展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一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武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布局研究
课题目的:
从广义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升级是知识产业结构的外向型、生态、有机结合的演变过程集成,并从城市空间的扩张、新的发展、城市的变化,逐步演变城市功能体系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城市响应理论支撑。从武汉市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分析了针对武汉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城市的制约因素,未来的产业结构长春市响应和趋势分析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城市性质城市功能区空间结构优化和建设都市区一体化,促进县域经济突破、城乡一体化系统和区域城市,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五方面应该对产业升级的城市化响应的未来武汉市审判体制的战略重点。通过城市副核的培育与壮大,增强城市分区核心的聚合能力,促进城市、产业与职能在城市各分区的重新组合,真正分流成城市的要素、产业与职能,促使城市消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3.拜访在这些方面有经验的专家进行了解,使自己的思路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4.联系导师,听取导师的建议使自己对论文的结构和框架能够很好的把握
5.利用现在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来获取资源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摘 要】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们态度的改变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城市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变化一方面城市内部功能和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规模实现绝对增长;另一方面,城市的边界框架的模糊扩展,城市不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对城市群的城市区,宏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资源和环境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减少资源、环境退化、空气污染、失业率提高,社会不稳定等“城市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它是在每个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状态。目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扩张阶段,也是“城市病”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经济结构为研究对象,对人口迁移和经济集聚从两个角度对城市空间经济研究,一个经济地理学科融合、区域经济学、人口学、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重力模型法,聚集维数模型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手段,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在动态变化和趋势的发展现状发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希望能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理论的现实提供有益的参考。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空间扩展的互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方面,从产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功能区调整结构、产业结构和对城市和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城市空间优化调整,并以长春市为例,研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长春市演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提出了两个未来互动趋势。
武汉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研究

武汉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研究学号:095231005 姓名:刘云凤一、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其力度决定了今后武汉市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本文利用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该市的产业结构现状,同时结合该市的经济发展环境透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区位优势和增长极等区域发展理论为基础探究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以期为该市在中部崛起中的应有作为提出建议。
并提出了武汉市今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为武汉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也是体现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重要标志。
武汉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建立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低耗能、低污染、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扩张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关键词:湖北武汉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位优势增长极三、正文(一)区域概况:【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面积】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
【海拔】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
双尖峰为武汉市境内最高点,海拔873米。
【人口】 2009年常住人口达910万。
【自然资源】(一)地质、地貌: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武汉市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武汉市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来源:武汉统计局作者:武汉统计局时间:2013年09月16日点击率:1097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012年,我市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城市化率79.23%,这意味着我市经济已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更是跨越发展的攻坚期。
要实现跨越发展,率先崛起,必须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有经济比重高。
2013年上半年,我市国有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49.2%。
特别在工业经济中,我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65%以上,全省平均水平不足50%,东部沿海先进城市平均水平不到30%,重庆(50%左右)、西安(60%左右)等老工业基地城市也低于我市。
民营经济发展不足。
2013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只有42.3%,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与东部沿海城市差距很大,宁波在70%以上,其他东部城市在50%以上。
我市民营经济仍然以传统第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企业更少。
从2012年我市民营企业150强的初步数据看,收入过10亿的有44户,过百亿的仅有3户。
(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高传统产业比重大。
2013年上半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6.3:51.1,按照理论标准判断,我市产业结构已经升级,但实际上工业化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产业结构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在工业方面,工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62.74亿元,只有上海的四分之一,深圳的二分之一。
规模以上传统工业产值与高新技术产值的比例为56:44,深圳为43.5:56.5。
在服务业方面,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比例为48.5:51.5,深圳为32.5:67.5。
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 摘 要】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调整是关系城 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涉 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的利用。依据各城市主导产业差异,发挥区域 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主导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带。 【 关键 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产业调整
武 汉 城 市 圈 目前 已 经 形 成 较 为 完 备 产 业 体 系 , 武 汉 在 光 电 子通 信 产 业 、钢 铁 产 业 、 商 贸产 业 等 有 巨大 的人 才 ,技 术 优 势 ; 黄 石 、鄂 州 ,其 生物 医 药 、金 属 深 加 工 、汽 车 零 部 件 、专 用 机 械 及 港 口物 流 业有 极 大 的 拓 展 ;黄 冈 、咸 宁 ,农 、林 、水产 品及 特 色 农副 产 品 生产 加 工 有 优 势 ;仙 桃 、潜江 、天 门,汽 车 制 造 、 I T 设备 、精 细 化 工 、轻 工 食 品 、 出 口加 工 等 为重 点的 产 业有 发 展 潜 力 ;孝 感 , 汽 车零 配 件 、 食 品 工业 、 农 产 品加 工 及 盐 、磷 化 工 等 为 重 点 的产 业有 发展 潜 力 。 武汉 城 市 圈 内各城 市 产 业 底 子较 为雄 厚 ,各城 市 产业 各有特 点 ,产业 结构较 为合理 。 武 汉城 市 圈产 业结 构 问题 目前武 汉 城市 圈 的产业 结 构 问题 ,主要 表现 三 个方 面 。 第 一 , 产 业 同 构 现 象 湖 北 工 业 一 直 属 于 偏 重 型 。 除 了仙 桃 、天 门这 两 个 传统 “ 乡 ”外 ,城 市 圈 中 的其 他 城 市 ,重 工业 水 都 明显 高于 轻 工 业 。 比如 ,钢 铁 、汽 车 、 冶 金 、石 化 、烟 草 、建 材 等 是武 汉 市 的 支柱 , 同样 是 鄂 州 、黄 石 、 襄 樊 、十 堰 、 随 州等 市 的支 柱 。 其 结 果 是 , 产 业 结 构 同构 现 象 突 出 。武 汉 除 了在 科 技 、 贸 易等 方 面 拥有 一定 领 先 优 势外 ,其 他 产 业领 域 周 边 城 市基 本 上 处 于 同级 水 平 ,城 市 圈在 产 业分 工 中并 未 形成 梯 度 层 次 ,存 在 同构 竞争 现 象 。 第 二 ,偏 重 的 工 业 结 构 , 即 国有 大 中 型 企 业 多 。 重 _ 业 领 T 二 域 的 国 有企 业 是 实现 国家 战 略 目标 的重 要 生 产 单位 ,在 严 格 的 计 划 控 制 下 ,其 特 点 就 是企 业 自成 体 系 、大 而 全 ,完 全是 一 种 持续 的 完 全 的 内部 关 联 交 易 ;整 个 区 域经 济 ,也 呈 现 内 向性 。即 使在 改 革 开 放后 ,仍 然 存 在这 种 路 径 依赖 。 比如 钢 铁 , 尽管 湖 北 省 有 武 钢 、 鄂钢 、冶 钢 等钢 铁 企 业 ,但 它们 过 去 都 各 自纵 向关 联 。如 武 钢 是 采矿 一 烧 碱~ 炼铁 一 炼 钢一 轧钢 “ 条 龙 ” 式 的生 产 ,所 一 谓 鄂 东 冶金 走 廊 其 实 各 成体 系 汽 车 、纺 织 服 装 业 也是 如 此 。因 此 ,产 业 趋 同或 产 业 生 产 区段 趋 同 , 直接 导 致 了城 市之 间的 “ 独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武汉7月1日电(记者俞俭)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战略机遇。
高级经济师、武汉市统计局局长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同于上世纪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创新相关体制和机制,破解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探索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发展道路苏建平认为,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相比,有三大不同之处,一是改革的广度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主要是以经济体制变革为主导,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旧体制,进行有限度的革新。
而国家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以及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是国家(或区域)现代化的缩影。
二是改革的深度不同。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新一轮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将在深层次展开,可能会是一些经济、政治、社会、法制等制度的再造过程。
三是改革的路径不同。
以往的改革试点是“政策优惠牵引、开放搞活拉动”的初级循环,过分依赖政策的势能差和开放的时间差,是一种“外来型”的发展模式。
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强调“内源式”的现代化模式,不依赖于特殊的优惠政策,而侧重于自主创新的历程,探索新的改革动力、新的改革思路和新的改革示范,率先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综合改革起示范作用。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为切入点,将经济运行过程与资源运行过程、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社会运行过程结合起来,推进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苏建平认为,武汉城市圈作为我国重工业和制造业集中的老工业基地,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趋势,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路,即: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以全方位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试先行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五个一体化”为途径,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大胆试验、率先突破。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从武汉城市圈2009年经济发展现状出发,运用数理统计、区位熵、结构相似系数等分析法研究得出:武汉城市圈九城市产业结构类型分三二一结构和二三一结构,圈内各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城市圈各中心城市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和贡献率看,已初步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九城市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产业同构现象突出,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综合体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区位熵结构相似系数比较优势分析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九城市,占全省面积的31.2%,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7936.3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1.85%,第一产业增加值786.13亿元,占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1.0%;第二产业增加值3708.49亿元,占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的62.76%;第三产业增加值3441.78亿元,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8.75%。
2009年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40.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38.84亿元,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5%。
外贸进出口额170.43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额的82.9%,实际利用外资33.57亿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1.6%。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分类第一大类Ⅰ。
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
属于这一类的城市只有武汉,其GDP和人均GDP均远远高于城市圈内其他城市,三大产业比例为3.2:47.0:49.8,产业结构表现为三二一结构,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升级换代趋势,表明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主要原因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节点,在教育科研、商贸金融、交通通讯、信息服务等行业具有区际意义,属于典型的经济较为发达的产业比例模式。
第二大类Ⅱ。
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第一产业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
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6万平方千米,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考虑,9个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
在“1+8”城市圈中,武汉“鹤立鸡群”,其中心城市龙头老大地位突出,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武汉的面积不到城市圈的15%,人口不到城市圈30%,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50%以上。
第二层次是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这一层次的地区较具发展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层次是仙桃、潜江、天门,发展较为迟缓。
9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还不够深厚。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看,城市圈内部差异性较大,周边城市实力较弱,短期内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2009年,武汉重工业产值4737.94亿元,轻工业产值1580亿元,重轻工业比达3∶1。
从2000年至2009年,城市圈内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由于重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因而城市圈偏重的工业结构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圈内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单一、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同时,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次还不够合理。
2.产业关联度低
尽管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的行业集聚程度较高,产业集聚现象明显,武汉市工业总产值占城市圈总体比重的59%,但这种集聚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个城市圈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分工体系。
产业同构是导致各城市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的直接原因。
钢铁、汽车、冶金、石化、烟草、建材等既是武汉市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鄂州、黄石、襄樊、十堰、随州等市的支柱产业。
武汉除了在贸易等方面拥有一定领先优势外,各相关产业与周边城市基本上处于同级水平,具有较大的雷同性。
城市圈是老工业基地,圈域内国有大中型企业较多,存在着诸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遗留问题。
例如企业自成体系、大而全等等。
例如,城市圈内有武钢、鄂钢、冶钢等
钢铁企业,但它们都各自纵向关联。
如武钢集采矿—烧碱—炼铁—炼钢一轧钢“一条龙”式的生产于一身,从而导致圈域内钢铁企业缺乏联动,未能形成梯度发展的格局。
3.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可通过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利润率等指标来反映。
由湖北省统计局给出的各城市相关产业指标来看,仅有黑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3类利润率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黑色金属冶炼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城市圈的主导产业如纺织、食品加工、医药行业等近60%的产业的利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某些产业利润率为负。
这说明武汉城市圈主要产业仍然缺乏竞争力。
城市圈的产业竞争力较低的原因有如下几种:一是城市圈产业附加价值低,圈域内大多数制造企业均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目前大中型企业仅有15%基本实现了信息化,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到5%。
二是企业缺少核心制造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在相当程度上是外源性的,而不是内生性的。
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仅为1∶0.27。
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目前武汉市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2.15%。
武汉市大中型企业平均每家每年申请专利1.71件,其中发明专利0.48件,分别是广东的44.5%和23%。
三、推进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路
在城市圈未来经济发展中,合理开发武汉的资源禀赋优势、强化特色,是城市圈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遇水而兴”,以水孕城的战略,形成淡水业、水利业、水运业、水产业等庞大的水产业群,发展水景特色旅游,结合科教文化底蕴,打造城市圈“水上之都”的形象。
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整合城市圈域内港口、铁路、公路、航空,发展完善物流信息网络,使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和集散中心,借助物流仓储业实现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附加价值,再现新时期“九省通衢”的新风采。
参考文献:
[1]吴云雁.国际金融危机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载商情,2010年第32期
[2]武汉市商务局.武汉商务经济运行情况,2009-2-19 http://
[3]湖北省统计局.2009年湖北省国民经济统计公报,2010-2-11 http://
[4] 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年》
作者简介:
吴云雁(1975- ),女,武汉人,博士,就职于江汉大学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