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化
武汉城市圈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现 行成 本补 偿型 电价 定价 机 制的基础
常 明显 。针 对 这 种 状 况 ,一 是 改 造 和 提 升
传统产业 。对传统产业 的改造和升级是促 进 武汉城市 圈工业结构升级 的首要任务 ,
把 汽 车 、; 金 、 石 化 、 建材 四大 行 业 改 造 台 成 竞 争 力 强 、 能 降 耗 的 新 型 支柱 产 业 。 节 二 是 着 力 培 育 壮 大 高 新技 术 产 业 。 国 内 国 外
节 约 重 大 项 目和 重 大 技 术 开 发 、产 业 化 示
经验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是 区域经济发展
的 强 大 动 力 ,能够 推 动 城 市 圈 经 济 的 迅 猛
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 良好的文 明发展
之 路 ,努 力 实现 可 持 续 发 展 。
范项 目,给予投资和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
支持 。
发展。充分利用武 汉城市 圈所具有相对较 强的技术优势、人 才优势 、产业优势和环
境 优 势 ,加 快 发展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是 武 汉
积 极 推 进 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变
粗 放 型 的扩 张 并 不 是 发 展 大 城市 的 内 涵 ,提 升 城 市 竞 争 力 才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关键
业链。 以企业为主体 ,以构建产业链 、价 值链 为主线 ,以资本为纽 带 ,发展跨区域 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 ,形成生产要素互
补 、上 下 游 产 业 配 套 、各城 市 合 理 分 工 的
产业 布 局 。
建 立 完 善 的 资源 管理 制 度
( )完善 自然 资 源 产权 市场 与制 度 一 明 晰 和 强化 资源 的所 有 者 及 其 各 级代
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功能及其发展路径选择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体 化 ; 能 ; 展 路 径 武 一 功 发
中图分 类号 :1 76 F2.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7 4 (0 8 1- 0 8 0 1 0 — 3 8 2 0 )2 0 5 — 4
武 汉城市 圈是长 江 中游 最大 的城市 圈 , 是湖北 经济 既 发展 的核心 区域 . 也是 中部崛 起 的重要战 略支 点。2 0 0 7年 1 2月 . 武汉 城市 圈被 国务 院确立 为继 上 海浦 东 、 津滨海 天 和 成渝之后 的 “ 国家综 合配套 改革 试验 区” 新 的综 合配套 , 改革 试验 区的 主题 是建 设资源 节约 型和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现 实 动 力
1 武 汉 城 市 圈经 济 一 体 化 的 必然 趋 势
目前 , 市 间的联 系不断增 强 , 城 城市 区域 化 、 区域 一体 化成 为不可 阻挡 的发展趋 势 , 城市群 取代单 个城 市成 为 国
家经 济发展 的 主要 增长极 和参 与 国际竞 争 的主力 军 团 , 整
第2 卷 第 1期 5 2
20 年 l 08 2月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O .5No 1 12 .2 De 2 08 c. 0
Sce c in e& Te hn lg o r s n lc c oo y其发展路径选择
合, 寻求 各城 市在 发 展条件 、 产业 结 构和 城市 功 能等方 面
的互补 性和错 位性 , 成为提 升各城 市的竞 争力 和发展 的可
发 展 的重 任 。随着 武汉 城市 圈工业化 发展 进程 的加快 , 实 现以协调 发展 为核 心的一体 化发展 势在 必行 。 进 区域经 促 济一体 化 , 强 区域 经济合 作 , 加 已经 成 为 当代 经 济 发展 的 趋势 . 向更高层 次和更 广阔 的范 围发 展 。 并
基于集聚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力。 年 的 2 .3: 27 3 .4 2 0 10 4 .3: 6 2 、0 2年 的 1 .3: 52 2 7 4 .9:
基 于 集 聚 视 角 的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 构 优 化 研 究
陈 汉林 , 梅 韩
( 湖北 大学 商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 摘要 ] 文章针对 武汉城 市 圈存在 的产 业 结构层 次低 、 内产 业 结构 不 均衡 、 业 同构现 象严 重等 问 圈 产 题, 分析 了如 何从主 导产业和 产业布局 两个方 面优 化武 汉城 市 圈产业 结构 。 [ 关键词 ] 武 汉城 市 圈; 业结构优 化 ; 产 产业 集聚 ; 业 同构 产 [ 中图分类 号 ] 113 F2 . [ 献标识 码 ] 文 A
城 市 圈是指 以 中心 城 市 为核 心 、 以发 达 的交 通 江 、 门 9市构 成 的区域 经 济联 合依 托 , 吸引辐射周边 城市 与 区域 , 促进 城 市 城市 圈用 占湖北 省 3 % 的土地 , 造 了湖北 省 6 % 并 3 创 0
之间相互联系与协作, 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的生 产总 值 、2 的社 会 消 费 品零 售 额 。武 汉 城 市 6%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 由武汉及周边 10 0
20 0 8年 , 汉 城 市 圈 三次 产 业 比重 为 1.2: 武 O9
公 里范 围 内的孝 感 、 冈 、 黄 鄂州 、 宁 、 石 、 桃 、 咸 黄 仙 潜 4 . 9: 3 5 , 5 4 4 . 9 接近 “ 三二一 ” 但是 距离 远期 发 展 目 ,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 , 包括以武汉市为圆
心 , 10i为半径范围内的黄石、 以 0k n 鄂州、 孝感 、 冈、 黄 咸宁 、 仙桃 、 潜江、 天门等 8 个省辖城市, 大冶等 7 个县 级市和 1 个县 , 5 城市圈内部结构体 系为中心城市一城 市一城镇一集镇 , 中心城市有较高 的空间集聚性。武 汉市城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i l y lc t n q o e t n ls ftre id t e d L rn u v d G n o  ̄ce to i d t tu tr . ia y a c ri n lz e r. r e b o a o u t n ay i o h e u r sa o e zC rea i c e in f n u r s cu e F n l , c d n t a ay et c i i a s ns i n n i s y r l o g o h e
究 , 汉城市圈 9 对武 个城市 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 , 并结合武汉城 市圈整体 产业结构 的洛伦兹 曲线和基尼 系数 分析 得出武汉城市 圈 9 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 以及在各个产业 上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 构相似性 的情况 , 在武汉城 市圈 面临迎接 产业 转移和 自 身产业结构调 整双 重任务 的前提下 , 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 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 建议。 结合 关键 词 : 武汉城市圈 ; 区位熵 ; 洛伦茨曲线 ; 基尼系数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的路径选择

源整合 , 展潜力 巨大。 发 此外 , 中部崛起 的战略背景和 展轻纺 、 化工等方面 的后发 优势 , 重点建成为优质粮 、 武汉城 市圈独特 的 比较优 势 , 为武汉城市圈 的产业融 棉 、 、 油 畜牧 、 水产 品生产及加 工 , 纺织服装 工业 、 以盐 合和一体化 布局提供 了千载难逢 的机 遇和坚 实 的基 化工 和石油化 工为主 的化 学工业 , 汽车零 部件 、 品 食 医药 、 金属制 品及专用机械生产基地 。 统 筹 规 划 , 错 位 发展 之 路 走 以武 汉东湖新技术开发 区为龙头和主要辐射极 , 国内外先进城市群 的发展 经验表 明 , 城市群的实 建设包括 葛店 、 州 、 冈 、 鄂 黄 黄石 的高新 技术 产业带 , 质应该 是经济一体 化 , 害是产业 分工 , 成 区域 分 壮大光 电子信息产业链 、 要 形 生物 医药产业 链 、 先进 环保 工 明确 、 配套 紧密的产业链 架构 , 生产要 素按最 优 与新 能源产业 链 ;以武钢为龙头 ,建设包括鄂州 、 使 黄 配置 的方 向流动 。 根据武汉城市 圈 9 市在 区位 、 交通 、 石 、 大冶 、 阳新在 内的冶金 一建材产业带 , 壮大钢铁产
业链 、 有色冶金产业链 、 材产业链 ; 建 以武汉经济技术 开发 区为龙 头和辐射 极 , 设环城市圈汽车及汽车零 建 部件 产业带 , 壮大汽车 产业链 ; 以武汉经 济技术 开发 区和武汉吴家 山海峡 两岸科技 园为龙 头 , 建设环城市
圈 I 备及 电器 、 T设 电子元器件产 业带 , 大电子信息 壮 产业链 、 电产业链 、 家 光机 电一体 化产业链 ; 汉为 以武 龙头 , 建设 环城 市圈纺织服装 产业带 , 壮大纺 织服装 产业 链 ; 以武汉为龙头 , 在城市 圈西侧建设包括 云梦、 造业 、 石油化工产业 、 电子信息产业 、 光 先进 装备制造 应 城 、 仙桃 、 潜江 、 门在 内的化工产 业带 , 大石油 天 壮 业、 能源环保产业 、 创意产业 和现代 物流业 等 8 个规 化工产业链 、 盐化 工产业 链 、 精细化工产业链 ; 建设环 模过千亿的产业 。 城市 圈农 副产 品加 工产业 带 , 壮大农副产 品加工产业 其次, 黄石 、 鄂州依 托两市水 陆交通 便捷优 势 与 链 。武汉城市 圈要 以现有 的开发区和工业园为依托 , 就近铁矿 、 色金属 、 有 石灰石 等矿 产资源 产地 和原有 加速特定产业蛙跳组 团向特定 园区集中的进程 , 建设 的产业基础 , 成以钢铁 、 建 有色金属 、 建材为 主的原材 批 以 区域优 势产业 为支撑 、 具有 一定规模 、 配套 协 料生产基地 , 积极发展 生物医药、 金属深加工 、 汽车零 作与服务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 。 部件 、 专用机械及港 口物流业。 二 、 入“ 地经济” 式 。 引 飞 模 实现 互 利 共 赢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一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武汉城市圈区域现状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 地区生产总值X 2
. 2 9 9 . 3 4 7
. 3 6 1
. 3 6 2
. 9 3 2
.
9 3 2
分, 这样就 可以对个 区域 的综 合发展 水平 进行评 价 了。在 经济发 展 的综 合实力 因子 F 1 上 得分最 高 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武 汉 、黄 石 和鄂 州 , 其 中武汉 的得 分为 2 . 5 6 8 , 远 高于其他 的区域 , 这 也就是 说武汉作 为该圈的核心对武汉城市 圈建设发挥 了产业 核心增长极 作用, 其经济综 合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是 比较高 的, 黄石和鄂州 紧 邻武汉 , 武汉 的发展 对相邻城市的发展有着深刻 的影响 ; 在 区域规 模及农业 发展因子 F 2上得 分最 高的前 三个 区域依次 是黄 冈 、孝 感和武汉 , 其 中黄 冈的得 分是 1 . 8 2 7 , 由于黄 冈的地域 广 , 从 事农业 的人 口占绝 大多数 , 所 以黄 冈在农业 方面 占有优 势。从综 合排 名 来看 , 位于前三名 的依次是 武汉 、黄石 、黄冈 , 其 中武 汉综 合得分 2 . 0 8 0明显高于圈 内其他城市 , 可 以发 现城 市圈 内部 主要 区域之 间 存在发展 的不平衡 , 其 中武汉 市处于工业化 中期加速发展 阶段 , 黄 石、 鄂州 、 仙桃 、 潜江处 于工业化 中期起 飞 阶段 , 孝感 、 咸 宁、 黄冈、 天 门处 于工业化 初期 阶段 。综 合分 析 , 武 汉城 市圈还处 于工 业化 初期到 中期 的过 渡阶段。区域之间 的发展不平衡性必然影 响武汉 城市圈 的综合竞 争力 。
从表 3 可 以看 到各 区域在两 个 公共 因子 上 的得 分 和综 合得 进 出口总值X 3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

摘 要 :从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地 域 特 点 出发 , 析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一 体 化 的必 要 性 , 对 当前 存 在 分 并 的 主要 生 态 环 境 问题 进 行研 究 , 析 导 致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问题 的 深 层 制 度 原 因 , 而 致 力 于 解 进 武 汉 城 市 圈生 态环 境保 护 一 体 化 机 制 创 新 的研 究 ,以推 进 武 汉 城 市 圈 生 态 环 境 保 护 一 体 化 . 出 提
随着 武汉 城 市 圈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部 分 单 位 和个 人忽 视 了 城 市 建 设 和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的关 系 , 由此 在很 大程 度 上 加 剧 了水 土 流失 ,给 生 态 环 境 造成 了较 为严 重 的后 果 , 些 区域 水 土流 失 严 重 , 有 甚 至陷入 了“ 边治 理 ,边破 坏 ” 的状 况.
国资源 节约 型 和环 境 友好 型社 会 建 设 综 合 配套 改 革试 验 区” 是从 改 革 发展 全 局 作 出 的一项 重 大决 , 策, 是促 进 中部地 区 崛起 、 动 区域 协 调 发展 的重 推
侵蚀 4 1 2 m 强 度 侵蚀 4 . 2k , 0 . 8k , 2 9 m。 占国土 总
面积 的 2 . 5 . 外 , 汉 市 水 务 局 的一 份 调 查 8 3 另 武 报 告 显 示 : 0 6年 , 汉 市 水 土 流 失 面 积 已 达 20 武 13 0k 而根据 1 9 年 到 2 0 年 的资料 显 示 , 3 m . 96 06
政绩 考 核 和公 众参 与 两 方 面 来 健 全 环 境 监 督 考 核 机 制 .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 态环 境 保 护 ; 体 化 ;机 制 创 新 武 生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2021武汉城市圈一体
化
【摘要】在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需求导向下高技术化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即需求拉动、技术推动、空间联动、制度促动的“四位一体”的模式。
这一优化路径从四个方面得到体现: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空间布局、产业高技术化、制度创新。
其中,主导产业引领城市圈发展的未来,空间布局整合促进产业规模化以及同类产业集群化,技术创新是优化的驱动力,制度创新释放活力,也是顺利促进产业优化的保障。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路径一、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类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型”,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二一”结构,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偏高,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型,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相对薄弱;第二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重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以商贸服务业为主,交通运输业比重较之商贸服务业要小得多,与武汉的区位优势不吻合。
同样作为龙头核心城市,武汉市经济规模为上海的1/3,财政收入为1/2,平均工资为上海的70%;经济规模过小导致辐射力不强,财政收入少带来投资弱化,工资收入低导致人才外流。
2、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武汉
城市圈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主导产业选择缺乏优势;现有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一般而言,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着如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交替。
目前武汉城市圈基本上是处于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这显然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圈以金融业、信息业为主导产业无法比拟。
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产值比重、主导产业增加值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都明显低于珠三角和长三角,这说明武汉城市圈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
3、技术创新不足武汉城市圈技术创新不足体现在三个方面:农业自主创新缺乏;第二产业技术落后;第三产业优势不明显。
武汉城市圈农业科技含量整体很低,呈现出小农经济的特征;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处于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普遍存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高新技术比重不高,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对周边的扩散作用不强的特征;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医药化工、生物工程、石化等产业被定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其生产总值比重尚不足15%,无法成为城市圈的支柱产业。
4、制度创新缺乏制度创新能够释放产业的内在生产力,而武汉城市圈的制度创新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产业结构规划制度缺乏,保护、扶植战略产业制度缺乏,对衰退产业援助制度缺乏。
武汉城市圈属于圈域经济,缺乏核心城市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的产业结构整体规划制度;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环境下,武汉城市圈注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却缺乏对此类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制度;钢铁等一些
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步成为武汉城市圈夕阳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些援助措施来改变目前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
5、产业布局不合理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不合理体现在四个方面: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和自身配套能力低下;中心城市武汉的现代化功能与辐射作用不强;边缘城市间缺乏统一协调;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目前武汉尚没形成大规模集聚的产业带或工业园区,而且新开发区内基本是各种产业的堆积,难以形成同类产业的集群,缺乏外在经济效应。
核心城市武汉在现代化功能的发挥方面与上海、广州两个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0年经济总量偏低,为广州市的55%,为上海市的1/3;武汉的产业结构尚未达到高度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只有51%,而广州为61%,上海为59%,产业结构的低端化使其还处于资源的吸收阶段,辐射力较弱。
由于受行政分区影响,武汉城市圈的外围城市间几乎各自为政,协调和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出现较大的矛盾与冲突。
在实证分析中发现,武汉城市圈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产业已成为多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很显然这已经促成了产业结构的趋同,使得城市圈内各个城市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投资和生产的分散,使城市圈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二、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1、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在进行城市圈主导产业选择时,一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二是比较优势;三是内部需求。
而且这三个原则应该同时兼顾,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圈的要素禀赋、内部需求等客观实际,充分发挥城市
圈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同时主导产业选择不宜过多,5—8个为好。
结合武汉城市圈要素禀赋等客观实际,武汉城市圈主导产业定位为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金融业、石油化工业、汽车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
金融业是经济的血液,能够为其他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武汉城市圈金融业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武汉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华中金融中心;二是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三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大中金融机构;四是培育和发展武汉区域性票据中心市场,拓展票据市场信用工具,扩大交易的品种,建立票据专营机构,培育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票据二级市场,提高商业票据结算的集中度和速度;五是加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和8市为副中心的层次分明的产权交易网;六是促进金融所有制构成的多样化,允许私人资金适当进入金融业;七是改革金融机构管理体制,取消商业银行的官本位制,使金融机构朝着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武汉城市圈具有比较优势的五大支柱产业为:汽车、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农产品深加工、种植、轻纺为重点的制造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工业。
由于钢铁产业为夕阳产业,在将钢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应对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其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逐步提供其产品附加值。
内部需求是城市圈产业、行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在建立一条需求促动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时,应该在有效发挥城市圈的比较优势时,着眼于城市圈的内部需求;汽车作为人们现今和将来的日常生活工具,武汉城市
圈可以将其作为主导产业来培养,且东风汽车公司在全国驰名,对于汽车产业的培养,应该依托东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汽车创新工程。
2、各个城市主导产业武汉市的优势产业相对其他八市多一些,但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有优势,武汉城市圈应该组成统一的评估小组,对各市产业进行科学、实际的评估,搞好各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如下。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核心,要重点发展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