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佛陀:佛传故事壁画在晚唐复兴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

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的佛教繁盛:大唐国教的崛起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之一,亦是佛教在中国达到巅峰的时期。

佛教在唐朝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庇护,成为了当时的国教,对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法相宗的兴盛、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以及最后的衰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展示唐朝佛教的繁荣与国教的崛起。

一、佛教在唐朝的起源和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末年,唐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

佛教在唐朝开始时还属于较小的宗教群体,但得益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庇护和支持,佛教开始迅速传播。

唐太宗曾亲自迎请印度高僧鸠摩罗什来中国翻译佛经,为佛教在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中后期,佛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

特别是武则天时期,她倡导佛教,并且将自己视为觉者,号称佛子天。

她大力兴修寺庙,促进了佛教的繁盛。

由于社会稳定和繁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也进一步增加,佛教的教义和仪式逐渐融入了社会生活。

二、法相宗的兴盛唐朝时期,由于朝廷的支持,佛教各宗派都有所发展,其中法相宗是最为兴盛的宗派之一。

法相宗强调“诸法平等”,认为一切现象和众生都是本来清净的,追求超越一切差别的真理。

法相宗对社会和人民的影响非常深远,推动了佛教的繁荣和国教的崛起。

法相宗的兴盛主要归功于唐代高僧道宣和道宣的弟子们。

道宣尤其是致力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弘扬,他们的工作使佛教的经典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至今。

法相宗的理论和实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契合,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同和拥护。

三、佛教与文化艺术的交融佛教的繁盛不仅在宗教方面有所体现,也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的佛教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塑、壁画的绘制等,都展示了佛教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

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开拓。

唐朝的文人士大夫往往对佛教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他们将佛教的一些思想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探索敦煌莫高窟的宗教意义与佛教传播

探索敦煌莫高窟的宗教意义与佛教传播

探索敦煌莫高窟的宗教意义与佛教传播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

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丰富的宗教意义,对佛教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

本文通过探索敦煌莫高窟的宗教意义与佛教传播,以期深入了解其在中国宗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与历史概述敦煌莫高窟建于4世纪,历经千年风雨洗礼。

它以壁画、雕塑及文献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文化。

敦煌莫高窟的兴建背景多与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也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佛教在敦煌莫高窟的表现1. 佛教艺术的丰富性敦煌莫高窟以壁画和雕塑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融汇了中国和外来文化的精髓。

壁画中的佛陀形象、佛经故事等,展示了佛教思想的内涵,提供了佛教教义的图像化表达。

2. 佛教与丝绸之路的关系丝绸之路的繁荣,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佛教文化在中国东部传播的重要中转站。

敦煌莫高窟的存在,反映了佛教文化与丝绸之路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事实。

3. 佛教与宫廷文化的互动敦煌莫高窟在唐朝鼎盛时期得到了宫廷的特别支持,不仅有宫廷贵族资助其修建,更有皇帝下令刊印佛经,直接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

宫廷文化对佛教的赞叹与倾慕,加速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融入和传播。

三、敦煌莫高窟的宗教意义1. 文化交流的象征敦煌莫高窟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见证。

其壁画和雕塑作品,融合了希腊、波斯、印度等多个文化的元素,展现了宗教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因而,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载体,更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象征。

2. 佛教普及与教育的作用敦煌莫高窟不仅展示了佛教的精神与智慧,还成为佛教教育的重要途径。

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塑,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佛教教义的直观教育材料,帮助他们了解佛教思想,并以此为指引过上正道的生活。

3. 宗教信仰的体现敦煌莫高窟的存在,彰显了佛教信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与震撼。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

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

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

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

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

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

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

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

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高峰期。

佛教思想在唐代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境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一、唐代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规模、影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的皇帝不止一位是信奉佛教的,加上士族和百姓,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离不开关系。

唐代是佛教翻译的黄金时期,佛经翻译家有很多著名的人,如玄奘和鸠摩罗什,他们的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非常显著。

唐朝时期,不仅皇宫、寺庙、官方机构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建筑、文化遗产,而且百姓家中出现了很多佛教艺术、考古遗物,如吐蕃玛尼石、石窟造像等等。

佛教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中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唐代民间对佛教医学有很多的信仰,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被运用到佛教寺庙中。

医院也是严格建立的。

在遇到重要的疾病时,皇宫和其他贵族会派遣名医送到佛教寺庙。

2. 佛教影响到唐代的诗歌唐代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从诗歌到绘画,佛教经常被这些作品所涵盖。

许多唐代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在创作中都使用了佛教的格言或词语,像“如来”、“空”、“涅槃”等这些佛教词汇被广泛使用。

3. 佛教教育在唐代有很高的地位佛教逐渐成为唐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佛教出现了许多的道场、僧院,佛教学院等,培养了很多人才。

许多贵族拥有很高的教育背景,在他们的政治事业和文化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佛教艺术发展迅速在唐代,佛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中国的石窟壁画历史悠久,作为佛教宣传活动中的重要产物,它更是宗教文化研究的艺术宝库。

它见证了自汉末时期以来佛教的刚刚引入,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直至后来隋唐时佛教文化空前繁盛的全过程。

石窟壁画的不断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也规范了整个中国今后的壁画发展和宗教仪式更为后人对佛教历史的了解提供了便利。

所以石窟壁画不仅仅表现了佛教的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开放性的特征以及中国文化深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征服力。

魏晋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历史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

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但是佛教被广大人民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一番斗争才被接受,因此我们说事实上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僧侣文人将深奥的佛经通俗化,并且塑造出通俗形象的宗教信仰,给当时的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信众找到了精神寄托,进而实现中国化的佛教。

拿莫高窟254窟摩珂萨锤舍身饲虎来说,壁画描绘了摩珂萨锤及其兄弟三人在山林中游玩遇见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和小虎。

摩珂萨锤悄悄用木刺刺破喉咙,然后跳下山崖掉在母虎旁边。

母虎和幼虎舔食摩珂萨锤流出的鲜血,渐渐有了力气,就把他身上的肉吃完了。

壁画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与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相契合。

但是当时的壁画由本生故事占据主导地位。

而本生故事的主题思想就是所谓的“忍辱牺牲”、无原则的施舍,表现为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狼吃虎啖、自刎投岩等悲剧性场面,这与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生活是相切合的。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这里的“血”不仅仅是萨埵那太子、尸毗王“自我牺牲”的“壮举”,它还应该是土邻强寇的敦煌民众守土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这些绘画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 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唐代。

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之前的颓态,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西方净土变》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125壁,大都规模宏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扫北朝壁画的粗犷风气。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发展,是一个历经千年的历史过程。

佛教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入手,探究中国古代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历程。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随着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和发展,佛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信仰之一,并延伸至亚洲其他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域,吸引了佛教的传入。

佛教传入中国具体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即公元前2世纪。

当时,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流逐渐增加,而佛教正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同时,汉朝王朝对于宗教与哲学的开放态度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环境。

佛教经过最初的传播,于汉朝晚期开始逐渐影响了中国社会。

二、佛教传播途径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主要途径。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线路外,佛教通过海路、山区等渠道也进入了中国各地。

其中,丝绸之路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与中亚、南亚以及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佛教大量的经典、经文、佛像等随着商队的往来传入中国,逐渐形成融合了汉族文化特色的佛教文化。

另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通过海上交通,佛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得到较早的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发展了不同的流派和宗派。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汉朝时期的初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蓬勃发展、隋唐时期的全盛时期,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革与发展。

1.汉朝初传:佛教在中国最早的发展阶段,受到来自西域的影响,形成了最初的教派和教义。

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各个流派纷纷涌现,丰富了佛教的理论体系与信仰形式。

3.隋唐盛世: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获得了官方的支持与推崇,大型的佛教寺庙开始兴建,佛教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

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

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

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

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

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

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

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

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

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

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

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初转法轮、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

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乘象入胎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佛 陀瑞像 图, 此外, 在晚唐的8 5 窟和9 5 窟 出现 了佛传 故事的复兴。这 两个新特点 出现有一定 的原 因, 并且 它们 之间有相互联 系。 佛陀瑞像 图的 出现和佛传故事 画的出现都是指 向过去, 指 向本源的、 真正 的佛 陀。 这 些新特点背后 隐藏的是佛教 中国学派的
衰 落和 晚唐 时期人们 日常生活关注重点的转移。
mi d d  ̄ a n d l a t e T ng a p e i r o d s , wh i c h w e r e a 8 f o l l o wi n g : t h e a p p e ra a n c e o f he t a u s p i c i o u s Bu d d h a i ma g e s i n he t Mi d d l e T a n g c a v e s l i k e
he t p a s t a n d t o t h e a u he t n i t c Bu h e s e p h e n o me n a a l e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C h i n e s e s c h o o l s f o B u d d h i s m a n d t h e c h a n g i n g
YAN G S i 凫i
( E d i t o r i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o l l e g e J o u r n a l , D l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D a J j , Y u n n a n 6 7 1 0 o 3 ,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C o mp a r e d w i t h c a v e s e x c a v a t e d b e f o r e he t m i d - T a n g , he t r e w e r e m a n y n e w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D u n h u a n g m u r a l s d u i r n g he t
[ 关键词 ] 佛传故事壁 画; 晚唐 ; 复兴; 原因 [ 中图分 类号 ] K 8 7 9 . 4 1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5 — 0 0 1 1 - 0 3
I n S e a r c h o f t h e Au t h e n i t c Bu d d h a :Re a s o n s f o r he t Re v i v a l o f J a t a k a s i n Mu r a l s i n he t La t e Ta n g Dy n a s t y
C a v e 2 3 1 , 2 3 7 a n d he t r e v i v a l o f J a t a k a s i n t h e L a t e T a n g c a v e s l i k e C a v e 8 5 ,9 5 . T h i s a r t i c l e t ie r s t o e x p l a i n he t r e a s o n s f o r t h e t wo
c h ra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he t c o n n e c i t o n s b e t we e n t h e m. T h e a p p e a r a n c e f o a u s p i c i o u s B u d d h a i ma g e s nd a t h e r e v i v a l o f J a t a k a s b o h t d i r e c t e d t o
c o n c e ns r o f p e o p l e i n he t at L e r T ng a p e io r d .
[ Ke y wo r d s ] he t mu r ls a o f J a t a k a s ; t h e l a t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 r e v i v a l ; r e a s o n s
大理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DAL I UNI VE RS I TY
第l 2 卷 第5 期 2 0 1 3 年5 月
V o 1 . 1 2 N o . 5 Ma y 2 0 1 3
[ D OI ]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3 . 0 5 . 0 0 3
寻找真实的佛陀 : 佛传故事壁画在晚唐复兴的原因
杨斯 斐
( 大理 学 院学报 编辑部 , 云 南大理 6 7 1 0 0 3 )
[ 摘要 ] 相对于 中唐之前 的敦 煌洞窟 , 中 唐和 晚唐 的洞窟壁 画出现 了一些新的特 点。 这 些特 点是 : 中唐2 3 1 窟和2 3 7 窟 出现 了 连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