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习题(3)
第七章 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A 60% AA 36% Aa 24%
a 40% Aa aa 24% 16%
A 60% a 40%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如果符合以上的理想条件,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如果符合以上的理想条件,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AA aa 亲代基因型 Aa(60%) 的频率 (30%) (10%) 配子的比率 A( 30% ) A(30% ) a(30%) a(10%) 亲代种群的 基因频率 A( 60% ) ( a( 40% ) ( aa(16%)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9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色 世纪, 世纪 基因( )频率为5%, 基因(S)频率为 ,浅灰色 基因( )频率为95% 基因(s)频率为
20世纪,桦尺蠖种群中 世纪, 世纪 黑色基因( )频率为95%, 黑色基因(S)频率为 , 浅灰色基因( )频率为5% 浅灰色基因(s)频率为
第1 年 第2 年 11.5% 11. 22. 22.9% 65. 65.6% 23% 23% 77% 77%
第3年 年
13.1% 26% 60.9% 26.1% 73.9%
第4年 年
14.6% 29.3% 56.1% 29.3% 70.7%
……
基因 型频 率 基因 频率
SS Ss ss S s
10% 10% 20% 20% 70% 70% 20% 20% 80% 80%
2× 104 × 10-5 × 108 =2 ×107 ×
个体 种群
通过刚才计算,可知: 通过刚才计算,可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7章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解析]
PA=2nA2An+AAn+Aan+Aanaa×100%=2×12
000+26 4002×30 000
Pa=1-0.64=0.36。
知识点2 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 称“种”。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的概念: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 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原始类型――突―变―、重―组―→变异类型―隔―离→变异积累形成新物种
被调查的种群中,Xb:5%+1%×2+7%=14%;XB+Xb +43%+5%+1%×2+7%=150%。所以,Xb的基因频率=X 14%/150%×100%=9.3%。
〔变式训练 1〕 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
人群中,蓝眼中有3 600人,褐眼的人26 400人,其中褐眼纯合
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A )
3.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 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_地__理___隔离。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基__因__重 种群之间不发生__基__因__交__流__。
(2) 外 因 : 不 同 岛 屿 上 的 __食__物__ 和 __栖__息__条__件__ 互 不 相 同 , _基__因__频__率___发生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
?思考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包括多个品种,而种群是同 的总和。 2.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产生经秋水 了不同的物种。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题组冲关]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产生
B.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生物进化
C.物种的灭绝一定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表现是基因多样性
解析: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引起种群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因而
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 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 的基因库
解析: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 及隔离,则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Y表示自然选择,Z表示 隔离;种群是一个地区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繁殖 和进化的基本单位;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 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某种群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该种 群的基因库。 答案:C
2.物种形成的方式 (1)渐变式
(2)爆发式
爆发式物种形成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完成的,主要起源 于个体的染色体变异或远缘杂交以及染色体加倍等,如六倍 体普通小麦的形成。
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变化后生物与 原生物关系
生殖隔离出现 属于不同物种
基因频率改变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核心要点(二)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 的小种群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 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课件

(2)F1代的基因型频率? (3)F1代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精子 卵子 A(20%) a(80%)
F1代
F1代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A (20%) AA 4% Aa 16% AA %=4% A%=20%
a(80%)
Aa 16% aa 64%
Aa%=32% a%=80%
aa%=64%
(4)将计算结果填入表格,想一想, F2代、 F3代以及若干代 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改变吗?
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11
第1年 第2年 第113+年22+第634年 ……
AA 10% 11.5%
基因型 频率
Aa
20%
aa 70%
基因 A 20% 频率 a 80%
验证假设:数学建模
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AA10% ; Aa20%; aa 70%,在树干变黑的环境条件下,使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 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几年内,桦尺蠖种群 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
2、种群的特点:
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 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19 世纪中叶 )
(20 世纪中叶 )
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突变
基因重组
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而且 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为什么还能够改变 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呢?
理想条件:
①该种群非常大; ②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自由交配; 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无自然选择的作用; ⑤不发生突变。
(三)生物进化实质与方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共63张PPT)模板

技能训练 (P122)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 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 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 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 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 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 种。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19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色 基因(S)频率为5%,浅灰色 基因(s)频率为95%
20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 色基因(S)频率为95%, 浅灰色基因(s)频率为5%
(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 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 有影响吗?
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 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 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 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 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云南的金丝猴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 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 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 传给后代。 (3)一个种群中应包括各年龄阶段的个体
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生活在岛上的全部蛇 B、青白江区所有小叶榕树 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全部鸟类 D、一个菜市场每个水池里的全部鲤鱼
2.下面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2021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 现代生活进化理论 第2节有详细答案

第7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解析:选A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对抗生素抗药性的产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2.英国的椒花蛾身体和翅都有浅色斑点。
随着工业发展,煤烟等污染物使该昆虫栖息的树干和墙壁变成黑色,到十九世纪末,英国各工业区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黑色椒花蛾,这种变化说明()A.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B.生物突变都是有害的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基因突变和重组是定向的解析:选C从所提供的资料中可知,环境条件的改变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浅色个体易被淘汰,浅色基因频率逐渐减小,与环境颜色相近的黑色斑点基因频率越来越大,产生了适应环境的黑色椒花蛾,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在19世纪中叶以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s)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逐渐将树皮熏成黑褐色,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S)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方向发生了改变,所以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解析:选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Ss个体对应的表现型为黑色,适应环境,通过选择,其基因型频率增加;通过自然选择,S基因的频率增加。
4.判断侵入甲岛和乙岛上的两个蜥蜴种群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其标志是看这两个种群的蜥蜴是否具有()A.特定的生理功能B.不同的形态结构C.地理隔离现象D.生殖隔离现象解析:选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生物必修2-(推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 色基因(S)频率为95%, 浅灰色基因(s)频率为5%
现在我们用数学方法来讨论一下桦尺蠖基因频率变化的 原因。1870年桦尺蠖的基因型频率为SS 10% ; Ss 20%; ss 7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 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 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以后的几年内,桦尺蠖种 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是多少呢?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自然选择对A、a控制的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也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亲代基因型的频率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率
A( 30%) A( 30% ) a( 30%) a( 10% )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 36% )
例3、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 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 型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基因频率= 某基因的数目 该基因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 100%
= 纯合子频率+1/2杂合子频率
探究活动
假设的昆虫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变黑的环境使控制浅色的s基因频率减少,S基因频率增加 有,许多浅色个体能可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
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2)在自然选择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
天敌看到的是桦尺蠖的体色(表现型)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结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因型频率遵循哈迪---温伯格定律
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二生物集体备课教学案【预习学案】阅读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一)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2、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范围:一个种群中对象:所含有的范围:一个种群计算公式: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基因库(2)基因频率基因重组1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统称为2 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原材料的原因(3)可遗传变异的结果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 ,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 。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 会发生 ,导致生物 不断进化。
【预习自测】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 A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C 一块棉田中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D 分散在各湖泊、河流的鲤鱼2. 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 A 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 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 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 A 猫叫综合症 B 高茎×高茎 高茎、矮茎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D 二倍体×四倍体 三倍体 六倍体 4.对生物进化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变异 D 自然选择5. 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一个大约有109个果蝇的种群中,第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理论上是 ( ) A 2×109 B 2×108 C 2×107 D108a.基因突变产生(1)可遗传变异的形成b.通过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2)可遗传变异的特点【课内探究学案】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问题讨论:①该变异对于昆虫的存活有什么影响?②该绿色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吗?③该绿色个体怎样才能把它体内的基因A传递下去?④即使Aa的个体能够繁殖,该个体的后代还都是绿色翅吗?探究活动二:怎样的一群个体可以称为种群呢?例1:下列实例是否是种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2节
一、选择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相同的是(B)
A.变异、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的三个基本条件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相同观点。
2.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C)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解析]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一定能引起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是不同的概念,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就是生物进化,只有达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物种;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改变,并没有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3.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重要过程
D.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的理解。
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的是可遗传变异。
其他几项都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4.(2018·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D)
A.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解析]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A正确;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的婚配仍然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所以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
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会淘汰部分个体,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的基因只是这个物种含有的全部基因的一部分,D错误。
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B)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B.①②
C.①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2018·湖北十堰市高二期末)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盗猎导致其数量急剧减少。
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羊,国家建立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
近些年来,保护区藏羚羊的数量明显增多。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
A.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相同
B.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丰富了种群基因库
D.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两个保护区因存在地理隔离,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且两个种群间没有影响,加之两个保护区内的食物和栖息条件存在差异,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所以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的基因频率不同,A错误;保护区内藏羚羊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保护区藏羚羊数量增多,使其种群基因库增大,丰富了种群基因库,C正确;两个保护区内的藏羚羊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产生了生殖隔离,D错误。
二、非选择题
7.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种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地理隔离__,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
了__生殖隔离__。
(2)在对b植物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没有__,理由__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种群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自然选择_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__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解析]因计算b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所以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种群b 和种群c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因此植物a在不同的环境中进化,形成了不同的植物b和c。
b和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8.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曾被授予中国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将偃麦草与小麦杂交,育成了具有相对稳定的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
小麦与偃麦草的杂交属于远缘杂交,远缘杂交的难题主
要有三个: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杂种后代“疯狂分离”。
(1)普通小麦(六倍体)与偃麦草(二倍体)杂交所得的F1不育说明了什么?
__普通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__。
(2)F1不育的原因是什么?
__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形成可育配子的概率很小__。
(3)要使F1可育,可采取什么方法?这样得到的后代是几倍体?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与一般物种形成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哪个方面?
__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__八倍体__此物种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__。
(4)小麦与偃麦草属于不同的物种,这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物种的形成(见图),请在右图填出相应的生物学名词。
①__突变和重组(或可遗传的变异)__,②__种群基因频率__,③__生殖隔离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