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之二
《白杨》教案(优秀6篇)

《白杨》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白杨》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白杨》教案篇一一、出示图片,引生入境上课前,出示有关课文背景的戈壁图片。
师:这里常年干旱,草木难生,清一色的粗砂,清一色的碎石,清一色的丘陵,清一色像被水泥浇注过的荒漠,清一色的不知多少年未见过水滴的河床,真是满目荒凉,荒不忍睹,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茫茫大戈壁,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话,你会送一个什么词给它?(荒凉、茫茫、浑黄一体)可以说这里的环境相当恶劣。
(板书:环境恶劣)师: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白杨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当中,请大家齐读课题----《白杨》。
师:翻开课本第10页,回顾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写下了自己对白杨树的看法,谁来说一说你写的内容。
(点生谈感受)师:你们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高大挺秀的白杨像卫士一样守卫着边疆。
二、通过对话,了解白杨师:文章究竟是怎样具体描写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先自由组合读读父子三人的对话。
(点人读)提出要求:其他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从父子三人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可以画画有关的句子。
师:从孩子们的对话中,你了解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高、直、像大伞)师:多么高大挺拔的树!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唯有一排白杨从眼前闪过,给旅客们带来意外的惊喜,难怪兄妹俩会展开争辩。
师:看着可爱的小儿女在争论,文中的父亲又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呢?自由读一读爸爸的话。
(出示小黑板)(点人读)师:我听出来你刚才强调了“哪儿”这个词,想象一下,白杨树可能生长在哪儿?师:那请你试着把它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些地方?请你用相同的方法填进去读一读)eg: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茫茫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6篇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6篇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
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五年级语文白杨教案【篇1】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⑴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预设:⑴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

(1)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口杨,沉思什么?
⑵爸爸为什么嘴角乂浮起一丝微笑?
⑶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儿棵小树乂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 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口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蝸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 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儿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 地笑了 •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廻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 成长扎根边疆.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 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垠、砥、恢、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教学难点:
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 恢恢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硕.
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5.第五部分(8、9自然段).
(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儿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 系.
明确:①句口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 民相似与笫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 凡的一种树 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 民相似.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 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口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 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 上进的精神.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 进等相照应.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

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最新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教学难点: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题.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不但要掌握课文内容,要更学习阅读散文的方法并掌握散文的特点.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提问:前面,我们学过茅盾的一篇什么文章?(学生:《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是说明文.)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个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请一同学上黑板写.(学生: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指名学生读注释①.明确: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歌颂抗日根据地的人民.课文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礼是敬礼、致敬, 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作者写作目的和课文题目似乎是两码事,其实不是,为什么?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 .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通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或教师朗读).(1)初步了解全文大意.(2)划出个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看课本上的词语注释,结合原文语境理解.查字典,给预习提示中的加点字注音.3.轻声自读课文,分段.4.讨论分段,概括如下:(板书)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三)逐段讲读研讨.1.第一部分.(1)第一部分与题目的关系.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2)第一部分与下文的关系.提挚全文.2.第二部分.(1)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2)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3.第三部分.(1)默读第5自然段,根据提示(幻灯或板书)列出描写提纲.(划线处由学生填写)注:划线处空出,由学生填写.第6自然段小结上段描写,用决不是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 . 极普通即平凡.4.第四部分.(1)朗读第7自然段.作者承第三部分(5、6自然段)对白杨树描写之后,紧接着对它进行抒情性评论. 问:具体评论些什么?采用什么手法?(边研讨边板书) 作者赞美白杨树是伟丈夫,由树及人,一连用四个难道? 的句式,启发读者思考,展开联想.问: 难道 ? 是什么句式?(反问)第一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与人联系起来思考;第二个难道句引导读者把白杨树的品质与北方农民的品质联系起来;第三个难道句,又进一步从白杨树的坚强不屈与敌后傲然挺立的抗日军民联系起来;第四个难道句由白杨树的枝枝叶叶紧密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与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联系起来.一连四个反问句式又构成什么修辞手法?(排比).这一组排比句,由外及里,层层深入地启发读者思考.问: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明确: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这种写法叫象征.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问: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明确: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5.第五部分(8、9自然段).(1)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系.明确: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与第4自然段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照应.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与第5自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朗读第9自然段.对白杨树本身的形象刻画及其对其象征意义的揭示已都写到了,为什么还要写这一小段呢?首先要搞清贵族化的捕木指的什么,作者曾于1978年回信答复一位读者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 ,这样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主题不就更加深刻了吗?最后再以昂扬的调子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结束全文,抒发的感情就更加热烈了.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戈壁、白杨的录像.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二、播放课件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 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 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9、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白杨象征什么?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提示点拨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 几棵小树又指谁? 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二、总结全文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三、识记生字、新词四、总结写法借物喻人.五、延伸探讨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七、练习朗读背诵练习课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五年级语文《白杨》优质教案三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把它们摘录下来,并且谈一谈你的理由,(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小组发言,最后把大家的回答加以整理,做成《白杨》一课词语积累的卡片).教师为学生品味语言进行方法指导.如删一删、换一换、比一比等.并对其回答做出补充和完善.4、精读语段,探究主旨《白杨》所赞美的并不仅是白杨树,本文深刻的主旨,集中表现在第六自然段,精读这一语段,说说白杨有什么象征意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白杨树与农民、哨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精神之间的联系在于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为学生理解象征搭建一座桥梁.(多媒体同步出示,白杨树、农民、哨兵等图片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相似点)[学生间互学互教,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者,并促进其深刻牢固的掌握知识.]四、对话文本1、与文本对话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 ,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2、与作者对话有人说文章第5小节,对白杨树的形象的描写,语言太过平实,没有一般的写景散文生动,甚至有一些词语单调地重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也像加过人工似的.你是怎样看的?你是否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白杨树的形象描绘出来?讨论交流:表现朴素的事物,是否也要用朴素的语言?[此问题重在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思辨的思维品质,不强调答案的统一.]3、与心灵对话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 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五、链接生活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手法,而且在艺术生活中也广泛运用. 多媒体出示:象征运用欣赏(一):多媒体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大庆平面广告的图片,并配以评析的文字.象征运用欣赏(二):鲍金的油画《五种感觉》配以评析的文字.象征运用(拓展练习):多媒体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标.查阅相关资料,谈一谈你对会标图像及象征意义的理解.六、推荐阅读1、比较阅读《白杨》思考:这一篇文章突出了白杨树怎样的形象特征?作者又借此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相关阅读:《白杨》姐妹篇《风景谈》多媒体出示《风景谈》内容简介,具体内容可查阅茅盾作品及研究的网站.。
《白杨》教案(最新10篇)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通用9篇)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通用9篇)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通用9篇)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荒凉、寸草不生、贫瘠……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⑴理解: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3、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4、联系生活实际,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5、我能利用课文新奇大胆的想象,激发我对生活的热情,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并合理想象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2、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词语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想象的原因和合理的基础,学习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思考。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知道“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正确书写“潜艇、毛毯、窗户、砌成、狗熊、煎饼”等词。
2、练习默读课文并概括文中作者想象的内容。
方法指导:1、“镜”、“艇”、“熊”、“窗”都是后鼻音;“潜”读音是二声;书写“艇”要注意“建之”旁托起右上部分。
2、体会用词的准确,有助于我们遣词造句。
3、完成表格,有利于我们理清文章思路。
4、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的快乐和可爱。
5、让自己走进作者的想象,创设情境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的感受来谈。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我能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读通课文。
我会扫除读音障碍了。
(1)瞧,本课的生字我会看拼音写汉字了mén chuāng yǎn jìng tuō xià qián tǐng()()()()máo tǎn jiān bǐng cán jiǎn qì chéng gǒu xiòng()()()()()(2)火眼金睛,辨字组词饼()潜()砌()艇()拼()替()彻()挺()(3)我会写下列词的近义词喜欢――()收拾――()幻想――()希望――()凉快――()假装――()(4)我会划去括号里不合适的词有时候,我希望我的房间变成一(个间)魔术屋,一(辆艘)潜水艇、一(座所)学校或一(家个)商店,它要能长出四(个颗)轮子,一(部对)翅膀,那就更好了。
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五年级《白杨》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白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自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白杨》的朗读与背诵。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2)学生分享对白杨树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白杨》,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字典或询问教师,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试着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其他树木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杨树的精神品质。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白杨》至少3遍,并尝试背诵。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互动。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复习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对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的理解。
2. 深入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白杨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白杨》教学设计之二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
画出重点词语。
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 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 ) ( )
a) (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 ( )
b)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 ).
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 ).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
c) 你可以( ).
可以( ).
可以( ).
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我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a) 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b) 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 ),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 ),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 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
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啊、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最后我就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一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
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
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