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大讲坛-文言文阅读(一)
高考语文名师专题卷: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一)

2020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专题六文言文阅读(一)考点14理解文言词语{一~七大题的(1、题}考点15概括内容和观点{四(3)、五](3)、六(3、、七(2)}考点18句式、翻译{ 一(5、、二(5)、三(3)、五(3、、六(4、、七(3)}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20题,20*2分;翻译7题,1*10分;其他10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王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内不止。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巧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B.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C. 头发上指上:向上D.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2. 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 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C. 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 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3. 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奧”和“谋”的一项是()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③拔剑切而啖之④项王未有以应⑤樊哙从良坐A. 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④4. 下列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语言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第18讲八上文言文阅读(一)【暑假辅导班】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精品课程(原卷版)

第18讲八上文言文阅读(一)【学习目标】1.积累八上常见文言词汇、文言现象。
2.理解重点篇目的主要内容。
3.梳理考点、知识点。
【基础知识】《三峡》【作家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北魏地理学家。
他酷爱自然,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著有《水经注》。
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和地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题探究】本文通过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
【重点字词】(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完全没有;同“缺”,空隙、缺口(2)自非亭.午.夜分正午(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4)夏水襄.陵冲上、漫上(5)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6)或王命急宣有时(7)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8)不以疾.也快(9)素湍..绿潭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湍,急流(10)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11)绝.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12)飞漱..其间冲荡(13)清荣.峻茂茂盛(14)良.多趣味甚,很(15)每至晴初霜旦..下霜的早晨(16)林寒涧肃.肃杀,凄寒(17)属引..凄异接连不断。
属,连接。
引,延长【句子翻译】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古代诗文阅读练习以及参考答案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材料一: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又议重贿唃厮啰使讨贼,得地即与之。
琳曰:“使唃厮啰得地,是复生一元昊矣。
不若用间,使二羌势不合,中国利也。
”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选自《宋史·程琳传》,有删改) 材料二:元昊死,谅祚初立,议者请饵其三将,破分其势,可以得志。
程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
”立说之非,人皆知之,诚哉其不可与谋也!春秋重伐丧之贬,予士匄之还①,彼有取尔矣。
邻国友邦,偶相失以相愈,兵临服罪,同好如初,则乖约肆淫,大伤人子之心,信不仁矣。
元昊者,沦于夷之叛臣,为我蝨贼者也。
死亦不足恤也。
丧亦不足矜也。
如其可削乎以休息吾民巩固吾守恶容小不忍以乱太谋哉? 故琳说之非,不可托春秋之义为之解也。
虽然,宋至此而欲乘丧以图谅祚,谈何容易乎? 昔者继迁死,德明弱,曹玮②欲得精兵俘孤雏,郡邑其地;庙算无成,而元昊嗣之以逞。
或曰:今元昊死,为破分其国之说,亦师玮之智,而奚谓其未可邪?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德明方弱之日也;已去而不可追者,亦时也,元昊初丧之日也。
夫所谓理势者,岂有定理,而形迹相若,其势均哉? 度之己,度之彼,智者不能违,勇者不能竞,唯其时而已。
知时以审势,因势而求合于理,岂可以概论哉?以此思之,琳或有深心焉,未可知也。
(选自王夫之《宋论》,有删改) [注]①士匄(gài),晋国军事家,率军击齐途中听说齐侯去世,便弃攻而返。
②曹玮,北宋将领。
李继迁死,曹玮向宋真宗提议活捉其子李德明,真宗未允,希望以恩德招降。
名师讲坛一课一练三年级测试卷答案

名师讲坛一课一练三年级测试卷答案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1、B(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
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C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D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
)2、D(“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
)3、A(“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阅读4、C(认为母亲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分析不恰当。
应该是对儿子在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还用这种方法表达孝心感到十分欣慰。
)5、答案要点:(1)在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2)在人物塑造上: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深情,侧面表现了军人在家也是一个好儿子;(3)从主题表达上:通过母亲在风雪中的焦灼与失望,表现军人付出的巨大牺牲,赞美了军人的无私奉献。
(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要点:①从内容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故事的主体,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穿全文,使叙事结构严谨。
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献的精神。
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每点2分,共6分。
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7、A (B项,“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
C项,“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D项,材料二“多贬低”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
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名师大讲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 古诗文阅读 第2节 文言文阅读

(3)意义相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意义。《出师表》)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只有“远”意义。《桃花源记》)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只有“入”的意思,“出” 作陪衬。《鸿门宴》) 帮助识别文言文偏义复词意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抓住文章 例如: (1)《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 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因为文中只出现了“兄”,并无 (2)《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 近”,偏义在“远”,因为从文章上下文看,渔人是走了很远,
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节选自《国 语》)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使竖襄搏之,失 · B.今君嗣吾先君唐叔 · C.是扬吾君之耻者也 · D.君忸怩,乃趣赦之 · 趣:通“促”,赶快。
【解析】 本题A 【答案】 A
晋平公射鹄雀,没有射死。他叫身边的小臣竖襄 赶去捕捉,鹄雀逃走了。平公发怒了,把竖襄拘禁起 来准备杀掉。叔向听到了,连夜去见平公,平公告诉 他射鹄的事情。叔向说:“你一定要杀了竖襄。从前 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里猎射犀牛,一箭射死,把 犀皮做了铠甲。因为他的射术高超,被成王封爵为晋 侯。现在,你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射一只小雀,却 没有射死,又捕捉不到,实在是在宣扬你的无用了。 你一定要赶紧杀了竖襄,切不可让这丢人的事声张出 去。”平公听了,感到很惭愧,赶忙去赦免了竖襄。
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 出现通假现象。但不能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
平公射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 闻之,夕见平公,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 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 唐叔,射鹩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
(人教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Ⅰ讲义(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Ⅰ整体阅读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微语 ] 同学们做阅读题,老是轻阅读,重做题。
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其实,文言文与现代文同样,需要整体阅读,掌握粗心。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所给的文言文都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所有回答正确。
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
文言文整体阅读其实很简单,读了下边的内容,你自然就会理解。
一、选文特色全国卷所选文体均为人物列传,多为四五百字的简易文言文,命题人对一些疑难冷僻的字句都有适合的办理,或加说明。
一般记录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洁,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所选人物不单有帝王将相,更有一般的好官廉吏、良母孝子、义士隐士、贩夫走卒等。
这些人的品行,不外乎“忠、孝、仁、义、礼、智、信、勇”。
选文以叙事为主,含有必定的议论抒怀。
固然经过了命题人的删减调整,但不论是一篇仍是一段,都有必定的独立性和完好性。
二、内容特色列传一般有下边几部分内容:(1)人物的基本状况。
(2)人物的主要事迹。
(3)人物的性格作风。
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状况,多出此刻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
要注意以下内容:①作者的直接评论,②对列传主人公( 简称“传主”)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③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偏向。
详细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列传类文本,一般都包含以下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改动状况,传主的工作地址及其改动状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专长、特色,传主生前和死后遇到的封赏等。
三、形式特色1.构造高考所选人物列传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构造,头尾细,中间粗。
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假如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含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状况。
中间部分是列传的主体部分,一般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平生简历及主要事迹;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论,包含对传主的伟绩、性格、人格等几方面的评论。
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
【名师大讲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一课时)限时训练

【名师大讲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一课时)限时训练【名师大讲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4)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一课时)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
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
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
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
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②之缺。
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
〞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
〞长安遂出质.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
〞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
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
雎竦然失其宿怒,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
〞死者二十七人矣。
茅焦③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阴饴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④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①阴饴甥:人名。
名师大讲堂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14)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二课时)

限时训练(十四)文言文之古代散文阅读(第二课时)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柳宗元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
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
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
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
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望其地,且异之。
使命芟其芜,行其涂。
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
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
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
窍穴逶邃,堆阜突怒。
乃作栋宇,以为观游。
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
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
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
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石焉,翳.于奥草翳:遮蔽B.视其蓄,则溶漾纡馀纡..馀:曲折萦回的样子C.公之择.恶而取美择:选择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间厕:交杂错置【答案】C【解析】择:去除。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有石焉,翳于.奥草②有泉焉,伏于.土涂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④永州实惟九疑之.麓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答案】A【解析】①②表被动的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参考译文 我初次认识沈贞甫时,他还很年轻,在马鞍山一座寺庙旁读 书。等我娶了王氏,(王氏)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因此,我们 经常在岳丈家见面。我曾经到邓尉山中小住,贞甫也来同住, 天天到虎山、西崦周围的山上游玩,观赏太湖72峰的美景。 嘉靖二十年,我定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边,界于昆山、嘉 定之间,沈家世代在此居住。贞甫因此更加亲近善待我,每天 都和我有书信往来。尽管我仕途坎坷,但唯独沈贞甫相信我, 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来拜访我,加以考订,并且最终 认为我的话正确。 我隐居在江海边,达20年之久,其间经历了许多丧老病死、 坎坷磨难,被世人所嗤笑,而贞甫毫不因别人的说法改变自己 (的看法),与我共进退。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 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就能够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 的(恩遇)呢? 贞甫为人刚正,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坚定地保持操守,不 是同道中人就不曾对其和颜悦色。 遇到事情慷慨激昂,即使受到挫折也不回避。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节选自归有光《沈贞甫墓志铭》)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及子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 D.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 ··
)
【解析】 A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 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相信:即“信任我”, “相”偏指一方,表示对我怎么样;C.修饰:文中 指品德修养;D.考订:考据订正,古今意思相同。 【答案】 D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解析】 本题A项中“失”通“逸”,逃走之意。 【答案】 A
参考译文: 晋平公射鹄雀,没有射死。他叫身边的小臣竖襄 赶去捕捉,鹄雀逃走了。平公发怒了,把竖襄拘禁起 来准备杀掉。叔向听到了,连夜去见平公,平公告诉 他射鹄的事情。叔向说:“你一定要杀了竖襄。从前 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里猎射犀牛,一箭射死,把 犀皮做了铠甲。因为他的射术高超,被成王封爵为晋 侯。现在,你继承先祖唐叔的王位,射一只小雀,却 没有射死,又捕捉不到,实在是在宣扬你的无用了。 你一定要赶紧杀了竖襄,切不可让这丢人的事声张出 去。”平公听了,感到很惭愧,赶忙去赦免了竖襄。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3)意义相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意义。《出师表》) 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只有“远”意义。《桃花源记》)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这里只有“入”的意思,“出” 作陪衬。《鸿门宴》) 帮助识别文言文偏义复词意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抓住文章 提供的语言环境。 例如: (1)《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中,“父 兄”一词的意义偏指在“兄”因为文中只出现了“兄”,并无 言及“父”。 (2)《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中的“远 近”,偏义在“远”,因为从文章上下文看,渔人是走了很远, 甚至迷路。 (3)《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一句中,“死生” 一词的意义偏指在“死”,因为文章不是阐述生死观的问题, 而是强调五人死难的重大意义。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同音,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 “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 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假的原则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如不相同,也要相近(相 似),声音差别很大,不能构成通假。音同,最核心的是声母相同。 借字与本字之间,必须是同一声母,即双声关系,如果不能做到严 格双声,也要求声母相近。不仅声母要同,韵母也要相同或相近。 声韵相同或相近,是构成假借的原则,也是我们分析、辨别假借关 系的依据。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 如:“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鸿门宴》)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如:“昂其直,居为奇货。”“直”通“值”。(《促织》)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如:“其文大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 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4)“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 记》)“钟罄”偏义在“钟”,“罄”是衬字,这从后面的 “鸣”字可以判定。 例: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予尝 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 湖七十二峰之胜。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安亭在吴淞江 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贞甫是以益亲善, 以文字往来无虚日。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 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 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 甫耶?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介然自持,非其人未尝假 以词色。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2)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 (3)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5.词类活用 (1)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1)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一、文言文的通假字 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这种文 字使用中的同音替代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 替代本字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 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二、文言文的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 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意义相近: ①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在句中,“陌”字作衬字。)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鸿门宴》“国家”只有“国” 的意义,“家”字只起到陪衬的作用。) (2)意义相对: ①“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中偏指“姥”“兄”, 而“公”“父”不表示意义。《孔雀东南飞》)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 为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异”,不在“同”。《出师表》)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文言文阅读 (一)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文言实词
1.通假字: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 成的别字。 2.偏义复词:词义偏转在某一词之上,另一词无 意义。 3.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1)词义扩大 4.古今异义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 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 而保留发古音。例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 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北方部族首领 的称呼,应读为“kâ hán”,而不要读为“kě hàn”。 以上说的文言文的三种异读字和我们通常说的多音字多义 字是有区别的。多音多义字的音和义在千百年来早已完全固 定下来,为大家认可,并经常运用,而这里所说的异读,则 只表示在具体的文言环境中,某个字音、义的变化,因此, 切勿把它与我们现在多音多义字混为一谈。 在考试中,碰到实词字面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 出现通假现象。但不能胡乱替代,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 往约定俗成,所以要注重平时积累记忆。 例: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平公射鹄,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 闻之,夕见平公,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 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 唐叔,射鹩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
名师大讲堂·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一章
语 言 文 字 运 用
“信”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 事自然只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 守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 推及表明一些事情确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 “消息、音讯”即应有一定“确定”性,来往的“函件” 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 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 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事, 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 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 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 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 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这个词 的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 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 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 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 新课标 新高考 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