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纺车记忆批注-范文模板 (5页)
记一辆纺车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正音正率;划分段落;讲读第1、2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记一辆纺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主要
赞颂延安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篇文章牢牢抓住“物”展开叙事和抒情
——以在延安使用过的一两辆纺车为线索,描绘延安时代艰苦奋斗的生活,
怀念之情表达起来一般比较舒缓,请同学运用较慢的语速朗读本节,特别
要读好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深厚的怀念之情。
七、讲读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为什幺对一辆纺车“充满深切的怀念”?要求学生朗读2一4段
作答。追问:有谁能概括地说一说“怀念”的原因呢?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
纳,列表示意:
第二部分(第2-4段),交代延安络线生产的历史背景,赞颂它在革命斗
争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第5—10段),描写络线劳动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赞美纺线劳
动;
第四部分(第11-12段),总写络线劳动的意义,点明文章的中心。
六、讲读第一部分。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对自己使用过的一辆纺车有什幺感情?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
地,作者写这篇文章记述延安艰苦奋斗的情景,以教育、鼓舞人们战胜国民
经济的暂时困难。这是一篇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三、正音正字。
(一)正音:坪(píng)朦胧(ménglóng)揉(náo)搓(cuō)拱
(gǒng)锭(dìng)[不能误读“淀”(diàn)、绽(zhàn)]隙(xì)称(chèn)
的?议论后明确:充满着怀念之情。用“想起旅伴、想起战友”两个比喻,又
在“怀念”之前加“充满”、“深切”两个副词,来表达这种强烈的感情。(词义辨
【最新推荐】记一辆纺车-推荐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记一辆纺车教学目的1.学习课文贯串首尾的清晰线索,层次分明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本文质朴生动、形象优美、亲切感人的语言;学习文中比喻的修辞方法。
3.学习延安军民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1.课文较长,在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把第二部分作为讲读重点,尤其应把分析的重点放到第6段和第9段上。
2.课文语言质朴,大多不需细讲,应给学生较多的朗读机会,在朗读中接受感情的熏陶,领悟语言的妙处。
对比喻的分析,不要陷入术语的纠缠,应就其表达的效果点拨。
3.计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解题、正音正字。
2.划分层次结构,分析第一、二部分。
教学过程一、解题:1.作者。
同学朗读“预习提示”第一段。
教师补充:吴伯箫同志1938年4月到延安。
曾亲自参加过1941─1942年间的大生产运动,对当时的情景有深切感受。
2.时代背景。
同学阅读“预习提示”第二段。
教师提问:课题是《记一辆纺车》。
记叙的内容是纺车吗?归纳:纺车只是线索,记叙的是延安当年的大生产运动。
提问:延安当年为什么开展这场运动?提示: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三段。
提问:1961年,作者为什么回忆记叙这段生活?归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帝、修、反也想困死我们。
作者赞扬当年延安军民“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意在教育、激励人们发扬革命传统,战胜暂时困难。
二、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或投影)1.给加黑的多音字注音,并用另一个音组词。
(括号内为答案,教师适当点拨)①间隙(jiàn,jiān中间)②称心(chèn,chēng称道)③从容(cōng,cóng顺从)④散马蹄(shàn,shǎn零散)⑤自力更生(gēng,gèng更加)2.给加黑字注音,写出它的形近字并注音。
【参考文档】记一辆纺车-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记一辆纺车教学要点:1、讲清楚散文主要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以某种事物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叙述、描写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着重理解通过丰富的联想开拓、深化主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继承延安革命传统,发扬延安革命精神的自觉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想:1、通过丰富的联想开拓深化主题这一散文特点是本文的重点,因此要讲情作者是怎样以一辆纺车为线索展开联想的,由纺车想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文中运用了许多贴切独特的比喻要讲清这些比喻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熟读5、6、7、9段,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纺线劳动的热爱的感情。
4、简介一些有关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材料,讲第3、段时穿插介绍一下王震率359旅开垦南泥湾的故事,从而使学生理解纺线劳动的深刻意义。
第一课时新授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散文知识及散文主要特点。
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以学生自读独立完成为主。
3、介绍一些时代背景,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一、学习散文知识1、学生自读单元提示(1)什么是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2)散文的特点A.形散神不散形选材自由形式灵活散结构自由神主题明确集中不散要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B.语言凝练、优美(3)散文分类根据内容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
不同一般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
分为三类说理散文:着重抓住一两个典型事物,阐明某种道理。
二、导入新课由《南泥湾》《大生产》等歌曲引出本文。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吴伯箫:现代著名散文家。
他创作了许多散文,散文集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
2、写作背景:(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A.陕北根据地的生活B.有关蒋介石对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C.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情况(王震的359旅)D.介绍有关毛主席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第3段末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片段-word文档资料

《记一辆纺车》的教学片段在《记一辆纺车》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作者的感情和线索层次,再局部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当我带领学生用饱含怀念纺车的感情朗读纺线“也是一种很有兴趣的生活”、“简直有艺术创作的快感”时,学生发出不可思议的笑声,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
有的说:“纺线,劳动量并不太小,纺久了会腰酸胳膊疼。
”有的说:“一会儿毛卷拧成绳,一会儿棉纱打成结,人都急得满头大汗了,哪还有雅兴去感受‘艺术创作的快感’呢?”面对着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我灵机一动对同学们说:“咱们学这课书,正是要体验劳动的乐趣,纺线的乐趣”。
怎么体验呢?我故作神秘地说:“请大家闭上眼睛,然后在大脑里放映纺线的图象。
这图象越来越逼真,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大。
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周围。
这是盛大的节日赛会。
这里群山环拱,我们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
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
”接着我问学生:“摆好纺线的姿势了吗?”同学们闭着眼睛,笑咪咪地说:“摆好了。
”只见有的坐着,有的站着,手臂伸直。
我问一位站着的同学,“这姿势像什么?”他说:“像‘白鹤晾翅’。
”逗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我又问同学们:“听到嗡嗡、嘤嘤的车轮摇滚声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回忆起电视、电影中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发出的声音,答道:“听到了!”“那么,我们就开始纺线吧。
”同学们笑着舒展肢体作纺线状,课堂上顿时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同学们在想像中品尝着劳动的乐趣和纺线的乐趣,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这个时候,就连起初对纺线不怀好感的同学也发生了兴趣,微笑地感受着延安军民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闭目想像,亲身感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贾平凹《纺车声声》阅读理解

贾平凹《纺车声声》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纺车声声贾平凹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这老人,就是我的母亲,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脚女人。
那年月,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我刚刚上了中学,当校长的父亲就被定为“走资派”,拉到远远的大深山里“改造”去了。
没有了父亲的工资,我们兄妹又都上学,家里就苦了母亲。
她是个小脚女人,身子骨又不硬朗,平日里只是洗、缝、纺、浆,干一些针线活计,现在就只有没黑没明地替人纺线赚钱了。
家里一应大小开支,先是还将就着应付,麦子遭旱后,粮食没打下,日子就越发一日不济一日了。
我瞧着母亲一天一天头发灰白起来,心里很疼,每天放学回来,就帮她干些活:她让我双手扩起线股,她拉着线头缠团儿。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夜里,我们兄妹一觉醒来,总听见那“嗡儿,嗡儿”的声音,先倒觉得中听,低低的,像窗外的风里竹叶,又像院内的花间蜂群,后来就听着难受了,像无数的毛毛虫在心上蠕动。
我就爬起来,说:“妈,鸡叫二遍了,你还不睡?”她还是给我笑笑,说:“棉花才下来,正是纺线的时候,前日买了五十斤苞谷,吃的能接上秋了,可秋天过去,你们又是一个新的学期呀……”我想起上一学期,我们兄妹一共是二十元学费,母亲东借西凑,到底还缺五元,后来变卖了家里一只铜洗脸盆,我才上了学,已经是迟了一星期的了。
现在,她早早就做了准备……我就说:“妈,我不念了,回来挣工分吧!”她好像吃了一惊,纺车弦一紧,正抽出的棉线“嘣”的一声断了,说:“胡说!起了这个念头,书还能念好?快别胡说!”我却坐起来,再说:“念下去有什么用呢?毕了业还不是回来当农民?早早回来挣工分,我还能养活你们哩!”母亲呆呆地坐在那里,好久才说:“你说这话,刀子扎妈的心。
文笔精华 延安纺车抒怀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十)《延安纺车抒怀》备课时间:第三周授课时间:第四周课型:诵读赏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知识技能:反复诵读,品味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品味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风格。
2、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讲评教学过程:一、布置自学:1、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2、整体感知《记一辆纺车》内容。
3、赏析选文内容,学习优美语言。
4、让学生认识劳动特殊含义。
二、了解常识1、作者简介:吴伯箫,散文家。
他的散文形成独特的风格,情调高昂,感情真挚,文笔质朴,行文放纵而又从容不乱,读后使人心胸豁达,眼界大开。
2、写作背景:本文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背景,写于1961年。
那是特殊困难时期,作者要通过对一辆纺车的抒唱,号召全民继承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和传统。
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听读《记一辆纺车》,全文整体感知: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延安生活散文的代表作。
作品围绕作者曾经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叙说其不寻常的经历和它所建树的历史功绩,满怀激情地抒唱纺线的乐趣和劳动的愉快,赞美沿岸军民的劳动创造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从而生动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四、赏析语言特色:这两段文字运用诗化的语言将很平凡的纺线劳动写得充满诗意,字里行间充盈着因劳动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作者用“成熟的肥桃”和“果树”上的“果实”比喻沉甸甸的“线穗子”,用“白鹤晾吃”“舞蹈”描写纺线的姿势,把这特定时代的纺线劳动美化到了极致;用“骑士对战马”“射手对良弓”为喻形象表达了纺线人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这既是普通劳动者收获劳动果实时的喜悦,又是战士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特殊感情,同时也是劳动者因自身能力和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而产生的自豪感。
五、习题训练: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写作背景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教学进展比较顺利。
纺车旁的葛丽卿泛读

纺车旁的葛丽卿泛读引言葛丽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泛读葛丽卿的作品,探讨她在纺车旁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葛丽卿简介葛丽卿(1940年-),江苏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评论家。
她以小说和散文作品为主,作品风格独特,充满诗意。
葛丽卿的创作主题涉及生活琐碎、女性命运、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纺车旁的意象在葛丽卿的作品中,纺车是一个重要的意象。
纺车旁是一个富有民间色彩和女性意义的场景,在其中蕴含着女性命运和情感体验。
纺车与女性命运纺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女性最常见的劳动工具之一,它象征着妇女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动和默默付出。
葛丽卿通过描写纺车旁的女性,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命运和对生活的坚守。
在《纺车旁》这篇散文中,葛丽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描绘了一个家庭中妇女们辛劳的场景。
她描述了母亲和姑姑们每天早起坐在纺车旁,将棉花一撮一撮地梳理成线。
这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象征着妇女们被束缚在传统家庭角色中,没有太多选择和改变的余地。
纺车与情感体验纺车旁不仅仅是一个劳动场景,更是葛丽卿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空间。
在《纺车旁》散文中,葛丽卿通过对纺车旁的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表达了她对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葛丽卿用诗意而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纺车旁的景象:轻柔而有节奏地转动着、发出微弱而有力量的声音。
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更展现了葛丽卿对纺车旁情感的投入。
在《纺车旁》中,葛丽卿透过纺车旁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命运的思考。
她认为命运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力量,但也带有某种美感。
纺车旁的女性们虽然被束缚在传统角色中,但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丽和温暖。
葛丽卿作品赏析《纺车旁》《纺车旁》是葛丽卿最著名的散文之一,通过对纺车旁场景和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在这篇散文中,葛丽卿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家庭中妇女们辛劳劳作、默默付出的场景。
2015年高中语文作品赏析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赏析张拓芜《纺车》

催人泪下的纺织娘行状《纺车》的作者张拓芜,原籍安徽泾县,现在台湾居住。
《纺车》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借写家传的纺车为线索,赞美了母亲勤劳、贤良的品德,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全文以记叙为主,不作刻意修饰,情真意切耐人品味。
这篇散文的线索非常清晰。
“纺车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她生命的一部分”,这是全文内容的总领,起笔分量很重;时间、空间,悠久、旷远。
张家的“纺车”代代承传,成为农家劳作生息历史的主脉。
就写文章而言,“纺车”是全文叙事的线索;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则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每一笔描绘,每一句追怀,都紧紧缠络着“思念”这根主线。
这两条线索,不是游离的。
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浓重的思念之情蕴含在叙事之中。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在记叙中抒情,于不变中有变作者讲述了比较完整的事情,以抒“怜恤”之情。
课文写道:“她受多少委屈,吃多少辛酸,总是默默地忍着,尽管往肚里装。
”在旧时代,“忍让”、“克己”是妇女是美德。
母亲在自己已出嫁的女儿惨遭欺凌时,竟拿“恶亲家”莫奈何,除“哇的一声大哭”,“什么也没说”。
作者写这段往事,内心是痛楚的,抒发了对母亲的“怜恤”之情。
作者安排对比性的材料,以抒“赞美”之情。
纺车是农家的传家宝,纺车对于农家女性是责任的标志。
奶奶、母亲、姐姐都与纺车有难解的“缘分”,文章对不同辈份的女性都有着墨,是很自然的。
在“自然”之中,作者精心剪辑材料,服务于创作主旨(对母亲的思念)。
写奶奶,把时空摇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她老人家貌似“悠闲”,其实没有闲着,“眼睛始终离不开藤条篮子里的纺锤子”,这是婆婆在监督儿媳纺线的镜头。
接下来,写母亲,则是宽厚、娴淑、劳作不辍的形象,“冬天纺麻,夏天纺棉”,“她把什么都传给姐姐,唯独没有唠叨和抱怨”,这两个材料,似乎都在独立的叙事,但情神交关,形成对比,读者深深的感受到一位赤子从心底抒发出来的赞美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题目是纺车,行文的线索也离不开纺车,但那架纺车是个什么样式,作者并不急于绘形、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纺车记忆批注
篇一:纺车的记忆
现代文阅读题纺车记忆
李汉荣
在《辞海》的深处有它的芳名和生平,还有附图,说明它的结构、部件名称及
功能。
我从它的身边刚一转身,它已被潮水卷走,只在文化的深海里,占据着
一个小小的、化石的位置。
然而在深远的天空下,古中国世世代代的生活,都有纺车摇动、旋转的身影。
它嗡嗡的声音,混合着蚕的声音、鸡叫的声音、檐滴的声音、家燕筑巢的声音、狗吠的声音,有时混合着远处兵戈的声音、杀伐的声音,而当新桃换了旧符,
江山易主,受惊的人们回过神来,忽然听见,有一种声音仍那样平和、缓慢、
均匀。
它偶尔被打断,但不会终止,天上的雷电,地上的暴君,都很短暂,只
有一种声音如河流般绵延着涌动,听听,这是纺车的声音,在无数个角落响起:嗡嗡嗡,嗡嗡嗡??
历史纵有千万页厚,无穷厚,你随意打开一页,都会发
现,它的根部,都由素朴的线连缀、装订。
即使再冰冷的段落,它的后面都有一根温暖的线索在缠绕、劝说。
即使再暴戾的王朝,它的侧面都坐着一架忠厚的纺车,等着为它绾结。
在那些耕读的日子,稻香掺和着书香的日子,农人的布衣飘举成田园的经典,
而书生的青衫,正是一首诗的警句。
就这样,母亲们的手,世世代代摇着纺车,节奏温柔,动作稳重,使大起大落
的历史,不至于晕眩和昏迷,而保持了正常的呼吸和匀称的心跳。
你见过纺车吗?你见过纺织的母亲吗?
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着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
转上去,用力,到了高点,又转下来,回到起点;然后,又用力,再转上去。
如此周而复始,如昼尽
夜来,日沉月升,宇宙不息;如祖先去远,儿孙降临,姓氏绵延。
轮回着,复轮回着,就这样,纺车是一个得道的高人,向我们足不出户的母亲,讲授着天地人生的大学问。
想想,在八百年前,一千五百年前的更古远的深夜,天地睡了,王朝睡了,微
明的烛光里,那弯腰摇动纺车的母亲,在静止的时光里,她一次次画着最生动
的弧线,沿着她的手臂,一条长长的线,在无限延伸,将人间灯火和天上银河
连接起来,将此时此刻和万古千秋连接起来;她的手臂覆盖了裸身是时间,于是,连传说里的天神都有了合身的衣裳。
我记得小时候,母亲忘我纺线的神态——她专注的眼神,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她看着左手的棉芯被纺车一点点抽成白色的细线,稍不留意,线索拉断,又得
从头再来。
她看着棉一寸寸变成线,她目送着棉花不断地离开自己,变成线,
变成布,变成衣服,变成生活的颜色和款式。
于今想来,历史的经经纬纬,都
是母亲的目光织就。
她庄重的姿势,同样没有语言能够形容。
她右手摇动纺车,左手抽出丝线,气
定神凝,面容安和。
不同于虔敬,她并没有面对一个神灵或祖先,她面对的是
棉和纺车,是生活本身,因此这庄重是对生活本身的尊敬,是对这劳作过程的
尊敬。
我母亲不是大家闺秀,并没有受过诗书礼乐的熏陶,但我的母亲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静时如佛,动时如仙,日常生活里有着自然而然的风度和礼仪,这是为什么?我只能说与传承了数千年的民间风情有关,也与纺车有关,
与有节奏、有经纬的劳动有关。
这利劳动不教唆人的贪心和轻狂,而让人变得
知守常,懂规矩,有敬畏。
如这纺车,有行有止,有动有静如那棉花,由棉而线,由线而布,由布而衣,一生的路,都守着贞洁的情操和柔软的心意。
201X年《散文》第六期《凝视:母亲用过的??》
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历史的经经纬纬,都是母亲的目光织就”,结合原文,理解“经经纬纬”的含义(4
分)
①“经经纬纬”的本义:
②“经经纬纬”在文中的比喻义:
2.“是那样简单的造型,但又遵循天道运行的深奥原理”,结合第9段的内容,说明它遵行了那些深奥原理?(4分)
3.结合原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4分)。